寓佛法于我们的生活

00:31
“达摩”(Dharma)一词的意思是预防性措施,是我们为了避免麻烦而需要去做的事。

佛法就是为了处理生活中的问题

为了进行佛法修持,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认识我们生活中遭遇的各种类型的问题和困难。然后要认识到,佛法的目的就是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

修持佛法并不是像培养喜欢的爱好、追求时髦等那样感觉良好。修持佛法就是为了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这就意味着要切实修持佛法,我们需要认识到这并不会是一个愉快的过程。在生活中,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并直面生活中那些不愉快的事情和所处的困难 – 不是逃而避之,而是抱着立即就要着手处理的态度直面它们。

我们的麻烦形式多样。我们都熟悉其中的大多数 – 我们没有安全感;和他人之间的关系有麻烦;我们感到孤独;我们在情绪和感情上有麻烦 – 我们拥有的是凡情俗事。我们在处理和家人及双亲时有麻烦;他们都日渐病老。我们在处理自身的衰老和疾病时同样有麻烦。年轻时,我们无法知晓这一生要做些什么、如何谋生、迈入什么样的人生道路、等等。我们需要认识这一切。

无明

在佛教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理解,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麻烦都源自因缘。它们并非无因缘而自生成。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这是一个大洞见,很多人并不容易接受。这是因为我们中间大多数人喜欢将对这些麻烦的责难归咎于他人和外在环境。我们觉得“我不高兴是因为你做的好事 – 你没有给我打电话;你抛弃我了;你不爱我。这是你的错。”或者,我们归咎于父母亲 – 我们是小孩子时他们给我们所做的、或未能做的。或者归咎于经济状况或政治状况等等。当然,这些因素在我们的生命经历中发生作用。佛教并不否定这些。但是主要的因缘、我们的麻烦的深层次因缘,在于我们自身 – 是我们自身的态度,尤其是我们的无明。

如果我们想要找出一个对日常如何修持佛法作出清晰规定的东西,我会说这就是。当我们身陷困难时,我们观照自身,努力寻根溯源,一旦找到,就努力从情势内部予以改变。当我们谈论从内部观照寻根溯源时,并不是基于这样一种道德判断 – 我是坏人、我必须得改过自新。佛教不做道德判断。我们努力从内部找出问题的根源,只是因为我们遭遇这些麻烦和不幸,想去除它们,而其主要根源在于我们的态度。具体而言,佛陀说过,我们苦难的最深层原因就是我们的无明(痴迷)。因此,需要做的就是找到我们对什么感到无明、如何通过获致正确的理解对此加以纠正。

我们无明的包括什么呢?无明有很多。其中一个是行为的因与果。我们以为如果以某种方式行事,可能根本不会有什么结果。例如,我们想着,“我可能会迟到,碰不上你,不过不要紧。”这是错误的;这就是无明。或者我们认为做的某件事或某种行为一定会产生某种效果,这种想法是荒谬的、不可能发生。例如,“我对你好,你也应该以爱回报我。我给你买了一件不错的礼物,你为什么现在还不爱我呢?”有了这些想法,我们设想着我们的行为和举动会产生不可能的效果或者我们盲目夸张,认为它们产生了超乎预期的效果。同时,我们可能会想,一些事会带来某一类效果;结果却带来了完全相反的效果。例如,我们想要快乐,以为长醉不醒就是得到快乐的途径。结果,这会带来更多的麻烦。

我们无明的另一件事是我们如何存在、他人如何存在、世界如何存在。例如,我们忍受苦难,随着衰老与病痛而不快乐。但是,作为人类,我们期待什么呢?只要是人,就会生病变老,除非年纪轻轻就死了 – 这些并不让人吃惊。当看到镜中的白发时,我们心生不快、为此惊讶。这就是一种不现实,对世界的存在、对我们的存在的一种无明。

设想我们对变老的无明。因为这种无明 – 我们对这一现实的拒绝接受 – 在不安的情绪和态度的影响下我们行事会具有破坏性。例如,刻意地装作年轻、有吸引力,我们根据欲望行事,渴望得到希望使我们感到安全的东西 – 如对别人的爱慕和关注,特别对那些我们认为有吸引力的年轻人。这一病症后面深藏的往往是我是宇宙的中心这一无明。我是世上最重要的人,因此人人要关注我。不管我看起来如何,人人都要认为我有吸引力、要喜欢我。如果谁认为我没有吸引力、不喜欢我,这会让我疯狂。如果他们忽视我 – 如果不是身体上的、至少在某种方面,如果我想让他们感觉到我很有吸引力,而他们的注意力不在我身上 – 这会让我更加疯狂。但是,即便释迦摩尼佛也非人人都喜欢;要求人人要喜欢我们,这种希望会存在吗!

我们希望人人都喜欢的愿望是一种毫不现实的期待。这不存在现实性。它基于人人会觉得我有吸引力、人人会关注我这样一种无明、妄想、执着。这底下正是痴这样一种不安的情绪。我们以为我们如此重要、值得人们喜爱,任何人应该喜欢我们,因此如果谁不喜欢我,那他一定有问题。或许更糟糕的是,我们可能产生自我怀疑:“我可能什么地方不对劲,这使得这个人不喜欢我了。”我们感觉糟糕、有负疚感。这正是痴。

因此,事情主要在于自身的努力。这也是佛法修持的一切。不管是什么情形 – 如果我们有了困难、感到不安全、或不管怎样,我们需要内观自身、看看发生着什么。在我感受着的这些不安情绪后面,无明何在?但是,如果我们查看在问题发展中所处的关系,我们同样需要认识到自身不是唯一的无明者。显然,其他人同样心怀无明。关键在于,我们不能只是说,“你一定要改变。我所做的一切都完美无瑕。需要作出改变的是你。”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说我们自己是唯一需要做出改变的,因为这样会生成一种受难情结。我们努力和别人公开讨论事情 – 尽管对方当然需要对此接受。我们需要认识到讨论双方都有无明。在如何理解关系中的变化时,问题存在于双方之中。因此,我们要努力清除双方之中的无明。这是贯穿其中的最现实的、也是最符合佛法的方法。

在进行实践前理解佛法

视频: 第二世 岑夏色贡仁波切 — 「佛教的学跟修」
请点击影片右下角的「字幕」图样以开启字幕。要更改字幕语言,请点击「设定」图样,然后点击「字幕」选择想要的语言。

佛教修持种类多样。像学表演把戏一样只是得到如何修持的一些指令是远远不够的。对于任何修持,重要的是要理解这种修持如何帮助我们克服困难。我们不仅要学会什么时候、如何运用这种修持,也要学习这种修持背后的设定条件。这就意味着我们不能从高级修持开始。我们要从原初开始,夯实基础,这样我们就能通过了解佛法教义的序列,从而知道任何一种修持会如何进行。

现在,我们确实读懂了“如果给你给了药,请不要问药如何作用,你用药就行了”这一教义。这是一则好建议,但是我们需要理解它是来警告我们要避免极端。这个极端就是对教义进行研究、解读,而从不学以致用。我们要避免这种极端。还有另外一些极端,同样需要加以避免。这就是当我们听到有关某种修持的佛法教导后,在不明白我们在做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这样一种盲目信仰的前提下身体力行。这种极端造成的主要问题就是我们永远不会理解如何将这种修持用于日常生活当中。如果我们理解了任何一种修持背后的意义 – 如果我们理解它是如何运行的、它的目的是什么 – 那么,我们就不需要别人来指点我们如何将此运用于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自个儿就理解、也就知道如何实践它。

在谈到消除麻烦时,我们谈论的不仅是消除我们自身遭遇的麻烦,同时也讨论我们在努力帮助他人时如何去除困难。“因为懒惰或自私,或者因为太忙,我很难施助于人。”或者“我不知道你的麻烦是什么,我也不知道怎么样去帮助你。”这是我们的一个大麻烦,不是吗?我们在帮助他人时所有的这一切问题同样因为我们的无明。例如,这种无明 – 我应该像万能的上帝一样、我要做的一切就是一件事,即解决你的所有问题;如果未能解决你的所有问题,那么你自身一定有问题。你做的不对,因此你是有罪的。或者,我是有罪的,因为我应该解决你的所有问题,但我却没有,所以我不行。这是对因果律的又一次无明。

视频: 杰尊玛 颠津巴嫫 — 积极的佛教
请点击影片右下角的「字幕」图样以开启字幕。要更改字幕语言,请点击「设定」图样,然后点击「字幕」选择想要的语言。

坚信佛法

另一点是,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是神经质般地而是有效实践佛法,同样需要坚信修持佛法确实可能消除我们的问题。我们一定要坚信,遵循基本的佛法就能够去除我们的无明,即去除某物,需要消弭它由所生发的因缘。当然,要获得对此的深沉而坚定的信念 – 去除我们的所有无明使之永不反复;要获得对能够求得解脱并获成正觉的坚定信念,同样很困难。如果我们不理解什么是真正的解脱和觉悟,更是困难重重。因此,是否有可能求得解脱并获成觉悟,对此我们如何样才能真正作出考虑呢?如果认为不可能,追求一种自己认为并不存在的东西,岂不有点儿虚伪?如果这样,我们要么是在做一种荒唐的游戏;要么我们的佛法修持也就无所当真了。

我们一定要获得真信,这需要多研究、多理解,还需要深沉的思考和观想。我们一定要坚信,不仅有解脱和觉悟,我还能求得解脱、获成觉悟。并非只有释迦摩尼能够做到,我却做不到,而是不仅我可能做到,人人都可以做到。我们一定要理解,我们必须要力行去除的无明究竟为何物。无明从我们身上真正去除的是正确的理解,因此,我们必须了解正确的理解如何样能够战胜无明、并一劳永逸地消除后者。根据上述,我们可以看出,佛法修持的现实环境就是日常生活。日常生活与我们生活中的麻烦、无明、困难无时无刻不发生关系。

佛法修持需要内省

佛法修持不是仅仅生活抽出一段时间,走进一个美丽、安静的静修洞,或者走进房间,坐在靠垫上,逃避现实生活。逃避不是佛法修持的中心所在。当我们走进一个安静的地方进行禅定,这样做是为了积累我们处理生活中问题的技巧。中心所在乃是生活。中心所在不是在静坐与禅定中赢得奥林匹克奖牌!佛法修持全部都是在生活中实践佛法。

此外,佛法修持是内省性的。这样,我们就留心自身的情绪状态、动机、态度、强迫性的行为模式。我们特别需要关注干扰性的不安情绪。一种不安情绪或态度的标准化特征是,当产生这种情绪或态度时,会使我们本身或他人感觉到不舒服。我们失去了内心的和平,变得无法自控。这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定义,因为知道这一点有助于我们认识到在某种不安情绪影响下的行为。我们知道,如果感觉到不舒服,思维中就有一种使我们不安的东西存在。在这种时候,我们需要审视内在发生了什么,并通过应对措施加以纠正。

这些要求对我们内在发生什么很敏感。如果我们发现有所不安,要作出任何改变我们情绪状态的行为,需要认识到如果我们以不安的或令人不安的方式做事,就会给我们自身和别人都造成很多麻烦。我们不需要那样,我们已经受够了。如果心情沮丧,我们如何能够帮助别人呢?

灵活性

佛法修持同样需要了解多种不同的反动性力量,而不是只有一种或两种。我们的生活复杂多样,某一种特定的修持并不会对每一种情势都是最有效的。真正要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实践,需要有很高的灵活性和多种方法。这样做不行,就那样做;那样做不行就再试一试其他方法。

我的老师参查什贡仁波切尊者过去常说,生活中想做一件事情时,总是有两三个不同的计划。因此,如果计划A不行,你不要简单地放弃这件事。因为你有后备计划B和C。其中终有一个计划可行。我发现这是一个非常有帮助的建议。这和佛法一样:如果A方法在某一特定情势中不奏效,我们总会有后备方法。我们能够求助于其它的。显然,这一切都基于学习、基于对各种方法和禅定的学习,然后,我们进行预备性修习,就像做体育训练一样。我们进行自我训练以熟悉这些方法,从而在现实生活中需要的时候能够进行实践。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将佛法修持看做是一种爱好,更要一种专门的身心投入。

避免极端

我们可以在家庭中实践佛法修持。我们以之与父母相处、与孩子相处、与同事相处。要这样做,我们需要避免各种极端。对此,我们前面已经略有言及。我们一定要避免将对自身麻烦的责难推到他人身上、或者将所有责难放在自己身上这一极端行径 – 双方都有责任。我们可以使别人做出改变,但最容易的改变是自身做出改变。

因此,关键在于自我提高。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一定要避免自恋式的自我关注。自我关注时,我们总是关心自己而对别人毫不在意。这可能加强我们是宇宙的中心、我们的麻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麻烦这样一种感情。其他任何人的麻烦都既不重要也不痛苦。

另一种极端就是我们都很糟糕或我们都很不错。确实,我们需要认识到我们的困难的一面,我们需要在这方面下功夫。但是,我们同样需要认识我们的积极的一面、我们的积极品质,这样我们可以培养它们,使之更加发展。我们很多西方人缺乏自尊心。如果我们过分关注自身的问题和无明,很容易加重这种自尊心。这绝对不是志趣所在。

在关注纷乱情绪的同时,我们需要通过对自身优秀品质的记忆来与之平衡。即便最残酷的人也曾表现过某些良好的品质。无疑,他们曾经有过这样一种经历:把小狗或小猫抱在腿上轻轻拍打,对此感到温暖。几乎所有的人至少有过这种经历。因此,我们知道自己可以释出上述这样一种温暖,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能看到自己积极的一面。佛法修持并不是只在自身消极的一面作出努力,一定需要平衡。我们同样需要在自身积极的一面作出努力。

通过这样做,即通过观照自身的短处和优良品质之间保持平衡的努力,我们需要避免另外一类极端。其中的一个极端就是负疚感,“我很糟糕。我还没有修持,所以应该去修持。我什至很差劲。”在观照佛法修持时,我们要去掉“应该”一词。佛法修持永远不是一个“应该”的事。如果我们想消除自身的问题、避免将来遭遇更多的问题,最健康的方法就是只做这种观想:“我想消除我的问题,这种修持就能办到。”这样,不管我们是否实践这种修持,我们自己已经做出了选择。没人会说,“你应该这样做,如果你不做,你是糟糕的。”

但是,我们还需要避免另外一种极端,即“我们都完美无缺;看看你的佛性吧,万物完美无缺!”这是一种极其危险的极端,因为这将导致我们不需要做出改变这样一种态度;我们不需要中止或放弃任何一种消极行为,因为我们已经完美无缺了。我们需要避免这两种极端 – 感到自身糟糕或感觉自身完美无缺。从最基本处讲,我们需要为自己负责。这是寓佛法于我们的生活的关键所在。我们为自己负责,要为我们生活的品质有所作为。

启示

在自身努力的同时,我们可以从上师那里获得启示,也可以从与我们一起进行修持的其他成员那里得到启示。然而,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有关数百年以前的大师们能够在空中飞行的奇妙故事并不是一个从导师那里获取启示的可靠资源。因为此类事很难实践,它们也容易使我们走入幻术的圈套。最好的鲜活例子就是可以与之接触,即便那种接触是微乎其微的。

佛或那些完全具备资格的导师们并不想强迫我们,也不会启迪我们。他们就像太阳一样。太阳并不温暖人;只是太阳自然会使人温暖。伟大的精神导师们同样如此。他们通过生活中的样子、他们的性格、他们处事的方式,自然自发地给我们以启示。这不是幻术把戏。最富有启发的正是最现实的、最实在的。

我还记得敦珠仁波切尊者。他几年前示寂了。他是宁玛派的领袖,也是我的导师之一。他患有严重的哮喘。我也患有哮喘,所以我知道这可能会让呼吸很困难。我知道,在你无法正常呼吸时,教起学来有多困难,因为你所有的能量必须集中在吸入足够的空气上。很难让你的能量走出那种环境。然而,我能够看到敦珠仁波切尊者哮喘严重,但仍然站在台上施教。哮喘对他没有产生任何干扰,在进行让人入迷的教学过程中,他对这个问题的处理简直不可思议。这正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启迪、非常实在,不是什么把戏。它和现实的生活相关,富有启发性。

随着我们沿着灵修之路前行并取得进步,我们同样能够从自身那里获得启示。这也是启示的一个重要的源头。我们从自身的进步中得到启示。但是,在这样做时需要我们非常小心。很多人无法从情绪上掌控这一点,因为如果取得一些进步,我们易于高傲自大。因此,我们需要谨慎定义什么是进步。

修持之路上的进步

首先,我们一定要知道,进步永远不会是线性的。它有起有落、又起又落。这是轮回的主要特征之一,这也不仅仅是获得高级或低劣的转生。有起有落也指每天的生活。有时候我感到快乐;有时候感到不快乐。我们的情绪有起有落。现在,我想做修持了,一会儿,又不想了 – 这同样有起有落,因此不要为此奇怪。实际上,我们会一直这样,直到成为阿罗汉 – 获得解脱、脱离了轮回者。直到达到这一境界,这是令人难以置信的高级阶段,否则,轮回会不停地或起或落。因此,不要在做了长时间的修持后感到泄气,我们突然在与他人的浪漫关系上发生困难。我们突然感到沮丧 – 这的确发生了!这并不意味表示我们是一个糟糕的修持者。考虑到我们的轮回条件,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佛法修持中奇迹并不经常发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佛法时不要期待奇迹,尤其在正当进行的过程中。我们怎么样现实地处理进程呢?十四世达赖喇嘛尊者说过,不要以一、两年为期看佛法修持,以五年、十年的修持为期验看,“我是否比五年前或十年前更淡定了?我是否有能力处理更加困难的情境而不会如在此这般地沮丧或被困难压垮?”答案如果是肯定的,我们就取得了已经得进步,这很鼓舞人心。我们虽然仍然有麻烦,这种进步给予我们继续前进的力量。事情变得糟糕时我们也不会因困难的情境气馁。我们也能够迅速地恢复力量。

当我们谈论自己是启示之源时,主要是指这种启示给予我们在修持之道上继续前进的力量。这是因为我们坚信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如果我们对在这个方向前进的意义有一个现实的观念 – 即我们坚信正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那么在沿着这个大方向前进时,我们必然会继续有起有落。

上述就是有关如何寓佛法修持于日常生活的一些大概想法。希望对大家有用。谢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