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密宗灌頂的建議

00:09

作為有情眾生,我們所有人都擁有達到佛之覺悟狀態的工作材料和潛能。我們都具有理解和了解一切事物的能力,對任何一個人具有同等的慈愛與悲憫,能夠和每個人都進行完美的交流,熟練地指導每一個人從困苦中解脫,達到覺悟。然而,在當前境況下,我們無法發揮這些潛能。為什麼會如此呢,我們如何能夠發揮這些潛能呢?接受密宗灌頂(加持)是在此道路上邁出的第一步。

一個“有情眾生”是一個將行為建立在目的上的活物,他可能在此生或來生體驗這些行為的因果報因。但是,作為有情眾生,我們也是“有限眾生”,我們在思維(心識)、心、我們有效與人交流的能力,我們的軀體、等等方面都是有局限性的。這些都受到如下限制:無始的無意識(無識),對行為果報的困惑(無明),對我們、他人、以及一切現像如何存在的困惑。因為我們對現實的這些基本現象的“忽視”,我們體驗煩惱的情緒(情緒糾結)。我們由於在它們影響下衝動行事,故積累了使我們經歷無法控制的轉生(輪迴)因果(業力)潛能。在一次又一次的生命歷程中,我們經歷困難、不快樂和挫折,我們所擁有的任何快樂都是短暫的、最終讓人無法滿足。即便我們有幫助他人的意願,我們對他們所作建議或所教內容的結果無從知曉。我們只能猜測什麼可能是最具饒益的。

我們都擁有的、能夠使我們克服這一切局限的工作材料是什麼呢?我們都擁有身體、行為的能力、交際的能力、理解事物的能力、對別人發出積極(正性)情感和觀照他人的能力。儘管當前這些能力都受到限制,它們可以被激發生長。這是因為我們都有一定的正性潛能 – 即所謂“德行”的積累。這點通過這一事實表現出來:我們現在生而為人,擁有進一步自我發展的自由和機會。我們現在還擁有一定層次的智力和理解力;否則,我們就不知道如何行事。所有這些品質總體上被稱為我們的“佛性”。它們是我們“生成性的”佛性因子,因為它們在其能力方面能夠生長直至變得無限。

包含在我們佛性中的還有“不變的”因子 – 一直保持不變的因子,它們是准許我們的發展性因子發展的基礎。這些因子包括我們心識的最基本的純淨性和我們作為人、我們的身體、以及萬物之性空(空)。我們的心識沒有受到限制性因子的污染,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的心識是“純淨的”;而“性空”的意思是指不存在以不可能的方式之存在。例如,我們的心識總是並將一直不可能有完全自我存在,不受任何事物的影響,而是永遠處於一種受限制的狀態。這樣一種真正確立的存在(真正的存在)是不可能的。因為它 – 不可能的存在方式之缺乏(空性),因為我們心識的最基本的純淨性以及我們佛性中的所有“不變的”因子,我們都有能力永久性地去除我們的局限並達到覺悟。

密宗灌頂(加持)是激活我們發展性的佛性因子、刺激它們進一步發展,進一步播散潛能“種子”的一種儀式。接受這種灌頂不僅需要一名完全具備資格的密宗大師,還需要我們在這一歷程中做好適當的準備、樂於接受、以及積極參與。適當的準備指首先要選擇一條安全的人生方向(“皈依”)。這就需要走進諸佛所示的安全的方向,佛法,以及高度覺悟的聖賢僧伽。儘管佛法在常規層面指佛教經典,在最深刻的層面,它指我們通過遵循那些教義能達到的成就。我們達到這樣一種狀態,在此狀態中我們的一切困苦及其因緣從我們的思維連續統(心相續)中被永久地消除殆盡,而緣於這些狀態並從中實現的一切覺悟充滿了我們的心識。諸佛就是那些思維連續統中全然是真正的斷滅(真正停止)和這些真正的思維途徑(導致這些斷滅、緣於這些斷滅的真正理解,即“正道”)者。聖賢僧伽是部分擁有上述者。

生活中除了有此安全的方向(皈依),我們還需要一個基本層次的“出離心”。 “出離心”意思是脫離無法控制的轉生的堅定決心。因為決心要擺脫轉生,我們樂意棄絕真正的困苦和這些困苦的真正原因。它們使我們在每次轉生中身體和心識受到限制。

更進一步講,要激活我們佛性的潛能,需要擁有基本層次的菩提心之目標。我們根據這一目標,專注於自身的覺悟狀態,它雖然還沒有實現,但能在我們佛性的基礎上最終實現。我們的目標就是達到這種狀態,這樣做的原因是為了能夠最富饒益地幫助他人從其無法控制的轉生中獲得解脫,達到覺悟。因此,這樣一個目標基於對任何人都有同等的慈愛與悲憫,並擔負普世性的責任去幫助他們。

此外,我們需要對空 – 即我們、他人、輪迴、解脫、覺悟,所有這一切“本源上”缺乏不可能方式的存在 – 有一個基本層次的理解。它們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不依賴別的事物獨立存在 – 包括原因、結果、以及用來對它們進行討論和思考的概念範疇。密宗修持如何給我們帶來覺悟,如何在方法上、以及對密宗大師指導我們運用這些方法之能力上給我們帶來信心,我們對此還需要有一種基本的理解。

在一個最高級的密修班的灌頂中,例如時輪金剛灌頂,我們持菩薩戒和密宗戒。菩薩戒用來規避那些可能妨礙我們最富饒益地幫助他人的行為。密宗戒用來規避那些妨礙我們在密修中取得成功的思想和行為。為了接受這些戒咒,我們必須有意識地全心全意接受它們,並儘最大努力持守它們,直到我們獲得覺悟。持守這些戒咒的能力之基礎是通過持守一定層次的戒咒以達到個人解脫(別解脫戒)而做的自律訓練,例如居士戒 – 禁止殺生、偷盜、撒謊、服用麻醉品、沉湎於不適於獲得解脫的性行為。

灌頂儀式有好幾個部分,每一部分都需要進行複雜的觀想(視覺化),將我們的密宗大師作為本尊)、將我們的環境作為曼荼羅(壇城)和該本尊的所在地、將我們自己作為不同的本尊,這些本尊代表我們根據菩提心將來旨在達到的覺悟狀態。即便我們對此不能做清晰的觀想,至少需要如此感受 – 我們的密宗大師、我們的環境以及我們自身處於這種純淨的形式之中。

在灌頂的每一階段,還需要想像我們正在體驗一種極其愉悅的、專注於空的心理狀態。儘管可能對此無法做得非常之好,我們至少需要作如是想:正在發生的一切無一獨立地存在,沒有原因、沒有結果、沒有組成部分、沒有指稱它們的言語和概念。我們在提念自己它們性空的這個事實時,要為這確實如此感到欣喜。正是這種對空的愉悅認知的有意識體驗真正激活我們的發展性的佛性因子,刺激它們進一步生長,並播下更多的潛能“種子”。因此,我們要盡最大努力以生成這樣一種思維狀態。這樣,我們就真正接受了灌頂,而不是僅僅目睹了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