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及其時代的政治事件

經典佛教文獻中關於佛陀的歷史生平呈現出多層次性。最早的佛傳並不存在於任何一個典籍,但是可以根據巴利文經典和上座部律藏中的記事鑲拼出來。後來大眾部、說一切有部、大乘佛教的經典都為這一源自前述經典的佛傳輪廓添加了很多特寫、有時候還有超人的特寫。然而,巴利文經典則展示了一個非常人性化的佛陀,他個人以及僧伽因為所處世事艱難而顛沛琉璃、面臨諸多困難與攻擊。在此,我們應當根據斯蒂芬·巴基勒在《一名佛教無神論者的告白》的學術探究,勾勒出佛陀最早的傳記。其中所有的名稱也將以巴利文的為準。

公元前566年,佛陀出生在藍毘尼園。藍毘尼園位於現在尼泊爾南部。該園距離釋迦國首府迦毘羅不遠。儘管名字悉達多沒有出現在巴利文經典中,但我們為了方便起見,在這裡用它。喬達摩,這一通常用來指稱佛陀的名號其實是它他所在的部族名稱。悉達多的父親淨飯並非向後來的佛教典籍中所描繪的那樣是一位國王。其實,他是來自喬達摩部族的一名貴族,可能擔任釋迦國的某一地區首領。巴利文經典中並沒有記載悉達多母親的名字;但是,後來的梵文典籍認定她的名字叫摩耶夫人。悉達多出生不久,母親就去世了。悉達多由姑母摩訶波阇提撫養。按照當地的風俗,悉達多的父親娶了摩訶波阇。

釋迦國是古典的共和體制,但在悉達多出生時,它已經成為強大的憍薩羅國的一部分了。憍薩羅國從恒河北岸現在的比哈爾邦直到喜馬拉雅山麓地帶,首都是捨衛城。

對佛陀一生所涉足主要地方的地理描述會更加方便我們書寫佛陀的傳記。釋迦地方位於憍薩羅國東部。末羅省在釋迦東北;跋耆共和國位於釋迦之東,首都是毘舍離。跋耆共和國是一個部落聯邦,其中李查維部落最著名。跋耆和憍薩羅國以南、恒河對岸就是強大的摩揭陀國,首都在王舍城。憍薩羅國以西,位於現在巴基斯坦旁遮普省的是犍陀羅,當時屬於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國總督的轄地,首都得叉始羅擁有當時最富盛名的大學。希臘、波斯以及當地印度的思想和文化在那裡匯集交融。

悉達多所在的迦毘羅衛國是北大道重要的城市以及當時主要的商業大動脈。北大道由西連接憍薩羅國和犍陀羅,經過釋迦、末羅、跋耆共和國到達南部的摩揭陀國。因此,儘管巴利文經典中對喬達摩·悉達多二十九歲前的生活鮮有言及,但他很有可能接觸了多種文化。他甚至有可能在得叉始羅學習過,儘管我們無法證明這一點。

悉達多娶巴達伽加那為妻。後者在梵文文獻中稱為耶輸陀羅,是悉達多的表妹、提婆達多的妹妹。提婆達多後來成為悉達多的勁敵。悉達多和巴達伽加那有一個孩子 – 兒子羅睺羅。兒子出生不久,二十九歲的悉達多就離開迦毘羅衛國前往摩揭陀國尋求精神真理。他沿著北大道,過恒河到達王舍城。當時,摩揭陀國的統治者是頻毗娑羅王(影堅王)、憍薩羅國的統治者是波斯匿王(勝光王)。作為兩國聯盟的一部分,兩位國王分別娶了對方的妹妹。波斯匿王的妹妹叫提毗。

在摩揭陀國,悉達多在兩位老師的門下進行學習,一位是阿羅邏迦藍,另一位是鬱陀迦。兩位老師是婆羅門,他們交給悉達多如何達到對觀定空、對萬物既不施之明辨也不疏之明辨。然而,悉達多對這些成就並不滿意,因此離開了他們。於是,他又開始了極端的苦行生活,幾近絕食。他再次感覺到這種修行無法引領他達到解脫。於是,他不再齋戒,來到優婁頻羅附近,即現在的菩提迦耶。在那裡,悉達多三十九歲時在一棵菩提樹下修成覺悟。這是他到摩揭陀國六年之後的事了。

悉達多證得覺悟後西去伊薩巴達納(墮處)的鹿野苑 – 位於現在的瓦拉那西城外的薩爾蘭特。而在恒河北部,波斯匿王將這一地區作為給妹妹提毗的嫁妝割讓給了摩揭陀國的頻毗娑羅王。佛陀和他的五名隨行在鹿野苑度過了雨季。很快,他們吸引了一小群信眾,形成了一個需要料理的社團。

毘舍離的李查維貴族摩訶利聽到佛陀後就向頻毗娑羅王建議把佛陀邀請到摩揭陀國。因此,雨季過後不久,佛陀帶領日漸壯大的社團東返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頻毗娑羅王對佛陀的傳道印象深刻,於是給他提供了一座閒置的花園,叫作“竹林精舍”。雨季時節,佛陀可以在這里安置他的社團。

不久,舍利弗和目犍連 – 當地一位成就上師(古茹)的傑出弟子也加入了佛陀的社團。後來,他們成為佛陀最親近的弟子。舍利弗請求佛陀為日益壯大的僧侶社團制訂誓約,頻毗娑羅王建議社團採納其他一些托缽僧靈修社團 – 例如耆那教的慣例。頻毗娑羅王還特地建議每月舉行四次佈薩誦戒以探討教義。佛陀接受了建議。

有一天,憍薩羅國首都舍衛城富有的錢莊莊主給孤獨長者來王舍城經商。給孤獨長者對佛陀印象深刻,於是獻出在波斯匿王都城舍衛城的一塊地供佛陀消夏之用。此後不久,佛陀和他的僧侶社團就遷到了憍薩羅國。但是,這已經是給孤獨長者獻出合宜居住的地方之前幾年了。

與此同時,佛陀返回迦毘羅去探望家人。他的父親淨飯很快成為他的信徒,他的兒子羅睺羅也加入僧團,成為一名沙彌。在此後的幾年裡,幾位釋迦的貴族也加入了僧團,包括佛陀的堂弟兄阿難陀、阿那律、提婆達多、以及佛陀的同父異母兄弟難陀。難陀也叫做“孫陀羅難陀”、“妙容難陀”。

摩訶波阇提是佛陀的繼母、也是他的姑母,請求加入到日益壯大的僧團中。但最初遭到了佛陀的拒絕。摩訶波阇提並沒有氣餒,她仍然削髮、穿上黃色的袍子,和一大群婦女一道追隨著佛陀。摩訶波阇提繼續向佛陀請求剃度,但遭到了一而再,再而三的拒絕。最終,在佛陀示寂前幾年,阿難陀也來說情,替摩訶波阇提再次向佛陀請求。於是,佛陀同意給婦女剃度。這件事發生在跋耆共和國的毘舍離。這就是僧尼社團的開創。

給孤獨長者盛負慷慨之譽。佛陀返回憍薩羅國不久,他就出重金買下了舍衛城一座名叫“袛樹”的花園(袛樹給孤獨園)。他在那裡給佛陀及其僧人修建了極具奢華的雨季住所。最終,大約在修成覺悟二十年後,佛陀為僧伽制訂了正式的夏安居規則。規定在夏安居期間,要每年雨季時分僧人們在一個地方待上三個月,而不能像在其他時間那樣從一個地方雲游到另一個地方。總之,佛陀在袛樹給孤獨園度過了十九個夏安居,期間開演了八百四十四部經典。儘管給孤獨長者在暮年時候破產了,但他仍然是佛陀僧伽的主要贊助者。

憍薩羅國的波斯 匿王第一次見到喬達摩佛陀是在袛樹給孤獨園。佛陀當時大概四十歲,給國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隨後,波斯匿王也成為佛陀的施主和追隨者。但是,佛陀和波斯匿王之間總是保持著非常微妙的關係。儘管國王是一位富有學養的知識保護人,但他也常常耽於享樂、待人殘暴。例如,國王曾經偏執地將他的朋友、軍隊統帥、末羅人班杜拉處死,指令班杜拉的外甥卡拉耶納統領軍隊。多年後,大將卡拉耶納廢黜了波斯匿王以為舅父報仇。然而,佛陀卻因容忍了波斯匿王的乖戾行為而改變了命運。毫無疑問,這是因為他需要國王保護他及其僧伽免受盜賊和野獸的侵擾,同時也為其他富有的施主提供資助提供了通道。

要保證國祚有續,波斯匿王要有子嗣。但是,王后、摩揭陀國頻毗娑羅王的妹妹顯然不能生育。於是,波斯匿王娶了第二位妻子末利迦。末利迦是佛陀的信徒,一位美麗的低種姓女人。朝中的婆羅門教師對末利迦的出身大肆污衊。末利迦給國王生了公主婆夷利。

這時候,國王覺得有必要再娶一位妻子給他生一個兒子。於是他又娶了佛陀族弟摩訶那摩(大名王)的女兒毗娑婆。佛陀的父親去世後,摩訶那摩成為釋迦的統治者。摩訶那摩和佛陀的親近弟子阿難陀和阿那律是兄弟。摩訶那摩將毗娑婆冒充成一位貴族女子。實際上,毗娑婆是摩訶那摩和一名女奴的私生女。儘管毗娑婆給波斯匿王生下了王子毗達怛帕,但是由於母親在血統上的詭騙,他作為憍薩羅國王儲的地位並不穩固。因為和毗娑婆的關係,這一詭騙也使佛陀處境為難。

毗達怛帕對私生子出身的身份並不知情。十六歲那年,他第一次訪問釋迦、拜謁了外祖父摩訶那摩。但是在那裡,波斯匿王的大軍統帥卡拉耶納得知了毗達怛帕母親的真實背景。於是卡拉耶納奏告波斯匿王,他的兒子是一名女奴的私生子女兒之子後,國王對釋迦族人勃然大怒。他剝奪了妻子和兒子的王族身份,貶為奴隸。佛陀為他們求情,國王最終恢復了他們的王族身份。

然而此事之後,佛陀在憍薩羅國的地位不再穩固。大約在七十歲時,他第一次返回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在王舍城,他沒有住在國王的竹林精舍,而住到了御醫耆婆的芒果園裡。這表明佛陀那時可能已經生病了。

佛陀七十二歲時,他的第一位贊助人摩揭陀國的頻毗娑羅王被迫遜位給太子阿闍世王。阿闍世王囚禁父王直至被餓死。頻毗娑羅王的寡後提毗也在悲傷中死去。為了給提毗報仇,波斯匿王對外甥阿闍世王發動了戰爭,企圖奪回作為提毗嫁妝而送給頻毗娑羅王的恒河以北瓦拉納西周圍的村落。戰爭並沒有分出勝負,為了達成和平,頻毗娑羅王被迫將女兒婆夷利嫁給了阿闍世王。

大約與此同時,佛陀的表弟、阿闍世王的老師提婆達多企圖擢取對佛陀僧伽的統治權。提婆達多勸佛陀給僧人們再加一些戒律條款,例如要住在樹林裡、只能在樹下睡覺、不能進入一般信徒家裡、不能從一般信徒那裡接受穿著等贈禮而只穿破衣爛衫、奉行嚴格的素食主義。佛陀拒絕了這些建議,因為他認為這樣就會使他的僧團過於禁慾從而脫離現實社會。提婆達多向佛陀的權威發起了挑戰,吸引很多佛陀的年輕弟子接受了他的理念,形成了他自己的僧人社團,與佛陀對峙,從而製造了僧伽的分裂。實際上,提婆達多數次圖謀暗殺佛陀,但屢試屢敗。最後,舍利弗和目犍連勸導那些離開佛陀僧團的僧人們又返回來了。

提婆達多似乎為自己的行為感到後悔了,但他在請求佛陀原諒之前就 死了。不管怎樣,佛陀從來沒有對他心懷怨恨或者惡意相向。阿闍世王對弒父之舉也深表怨悔,接受了御醫耆婆的建議,向佛陀公開承認了自己的弒父罪行,並努力悔改。

大約一年後,佛陀又一次走訪家鄉釋迦地區。乘波斯匿王到佛陀處拜訪致敬之際,卡拉耶納發動政變,將毗達怛帕王子擁上憍薩羅國國王寶座。遭到廢黜的波斯 匿王無處存身,於是逃往摩揭陀國,到王舍城尋求外甥、也是女婿阿阇世王的保護。然而,波斯匿王被拒絕進入城裡,第二天人們發現他已經死了。

同時,憍薩羅國新任國王毗達怛帕向釋迦地區發動了戰爭,志在討伐外祖父摩訶那摩對他血統的欺瞞。摩訶那摩是佛陀的族弟、釋迦地區當時的統治者。雖然佛陀曾三次勸說國王不要出兵,但最終未能製止。憍薩羅國軍隊得到命令,屠殺了釋迦首府迦毘羅衛的全部居民。佛陀無法阻止這場大屠殺,於是遠走摩揭陀國的王舍城,尋求阿阇世王的保護。此前,波斯匿王尋求阿阇世王的保護而未果。

通往摩揭陀國的路經過跋耆共和國。在那裡,佛陀最親近的弟子舍利弗正在首府毘舍離等候佛陀。然而,曾經擔任佛陀隨從、現在已經脫下袈裟還俗離開了僧伽的毘舍離貴族善星,向跋耆長老會散佈流言誹謗佛陀。他說佛陀並沒有任何超凡的能力,只是通過邏輯,教導人們如何絕棄慾望,而不是達到某種超驗的狀態。佛陀認為,善星之言是一種溢美之詞。不過,這種指責,再加上可能創建的僧尼社團,使佛陀在跋耆國失去了支持和地位。於是,佛陀渡過恒河前往王舍城。在那裡,他住在耆阇崛靈鷲山附近的洞窟裡。

阿阇世王的宰相禹舍前來拜訪佛陀並告訴他說,阿阇世王計劃進行領土擴張,很快就會入侵跋耆共和國。儘管佛陀勸諫說,跋耆人不可能戰而屈之,而應該讓他們體面地保持其傳統的樣子,但和此前憍薩羅國入侵釋迦事件一樣,佛陀無力製止即將爆發的戰爭。雪上加霜的是,大約在這一階段,佛陀最為親近的兩個弟子舍利弗和目犍連都過世了。年長的捨利弗死於疾病,而目犍連在一次獨自靜修時被強盜毆打致死。

佛陀在摩揭陀國沒有獲得同情和支持,他決定再次返回北方,很有可能是家鄉釋迦地區,或許是想看看經憍薩羅國之劫後的餘生情況吧。出發前,佛陀讓阿難陀將所有僧人召集到靈鷲山,在那裡,佛陀向他們做了最後的說法。他教導眾僧仿照跋耆長老會的民主體系構建僧人社團。僧眾應當定期集會,和諧共處,分享所施,禮敬長者。

不久,佛陀就離開了靈鷲山和摩揭陀國。在到達跋耆共和國的毘舍離時,佛陀停下來度過了雨季。在那裡,佛陀發現儘管入侵在際,當地社會卻已透露出頹廢跡象。因為失去了跋耆長老會的好感,佛陀孤身度過了雨季。他讓僧眾尋訪親友和支持者以為庇護。

在夏安居期間,八十歲高齡的佛陀身患重病,生命垂危。阿難陀請求佛陀向僧眾做了最後一次說法。佛陀告訴僧眾他已經做到了知無不言,將來,他的言教就是他們的首要的庇護所在和行動的指南。要從苦難中解脫,他們必須內化佛之言教,而不是依靠某一僧伽或者領袖的拯救。接著,佛陀宣告不久他將示寂。

雨季過後,佛陀和族內弟子阿難陀和阿那律再次出發了。在去釋迦的路上,他們在末羅兩大城市之一的帕瓦做了逗留。在那裡,鐵匠純陀向佛陀一行供奉了有毒的豬肉。佛陀覺察到有所不妥,於是要求弟子們不要食用豬肉。但他自己吃了,並命令將剩餘部分掩埋掉了。末羅是率兵屠殺釋迦地區民眾的卡拉耶納將軍的家鄉。有毒的豬肉很有可能是給阿難陀的,因為阿難陀因對佛陀所有教義的記憶而著名。如果阿難陀被害,那麼佛陀的教義以及僧伽將無法存續。

經受著劇烈的帶血的腹瀉,佛陀讓阿難陀把他帶到拘尸那城附近。在那裡,佛陀在兩棵樹之間的一張床上,詢問身邊為數不多的僧人們還有什麼疑問要諮詢。阿難陀和在場的僧人們不勝悲痛,保持著安靜。這樣,公元前485年,佛陀在八十歲時示寂了。

就在佛陀的屍體火化之際,一群僧人從帕瓦趕來。他們在摩訶迦葉(大迦葉)的帶領下堅持要求推遲火化,直至他們向佛陀完成最後的禮敬。摩訶迦葉是摩揭陀國的一名婆羅門,幾年前,他以高齡出家。佛陀第一次見到摩訶迦葉後,就拿他的舊袍子去換這位婆羅門的新袍子。後來,展示佛陀的舊袍子就成為傳遞宗教權威的象徵。這也是佛教教階之濫觴。

然而,佛陀曾經數次專門談道,他示寂之後,達摩佛法本身就是僧眾的導師。佛陀希望僧人社團延續跋耆長老會的民主體系。他並不想僧眾效法摩揭陀和憍薩羅這樣的王國,由某一名僧人但當僧團的首領。

但是,佛陀示寂之後,在阿難陀和摩訶迦葉之間似乎發生了權力紛爭。換句話說,這也是從上師(古茹)到弟子這樣一個傳統印度體系的君主專制,和生活在小團體、遵循同一原則和實踐的托缽僧的更為平等的民主體系之間的鬥爭。摩訶迦葉勝出了。

佛陀的屍體火化後,遺骨被分發。僧眾同意摩訶迦葉的提議,雨季在王舍城集會,對佛陀的教授進行複述、驗證和編纂。摩訶迦葉計劃選擇能夠與會的年長僧人。因此,他只選擇了四百九十九名已經得到證悟的阿羅漢。起初,摩訶迦葉沒有選擇阿難陀,因為後者還沒有得到的阿羅漢果位。儘管阿難陀對佛陀所有教義的記憶最為殊勝,摩訶迦葉仍然將他排除在外。此外,阿難陀是佛陀反對由某一名僧人但當僧團首領之意願的堅定支持者和鼓吹者。摩訶迦葉不喜歡阿難陀還有一個可能原因是,阿難陀還是勸說佛陀給婦女受戒者之一。這有悖於摩訶迦葉保守的婆羅門傳統。然而,僧伽中的長老們對排除阿難陀表示抗議。最終,摩訶迦葉做出讓步,同意阿難陀參加。根據上座部的記載,阿難陀在集會前夕證得了阿羅漢果位。

然而,正當在等待集會召開之際,阿難陀遇到了阿阇世王的宰相禹舍。阿難陀從禹舍那裡得知,摩揭陀國不僅準備攻打跋耆,他們還厲兵秣馬準備攻伐位於摩 揭陀國西面的阿般提國的帕嘉歐達王(光焱王)。因此,儘管佛陀並無意通過教階領袖領導其僧伽,但摩訶迦葉接掌領導權無疑為佛陀的教義及其僧伽在這樣險惡無常的世事中存續做出了貢獻。

五百阿羅漢參加了佛教第一次結集,地點在王舍城近郊的七葉窟。摩訶迦葉主持,阿難陀根據記憶背誦了絕大多數經藏,優波離背誦了有關僧人規範的律藏。根據上座部對此次結集的記載,這次並沒有背誦有關甚深法義的論藏(阿毘達磨)。但是,根據說一切有部及毘婆沙派記載,摩訶迦葉背誦了部分論藏,但並非全部。根據經量部說法,這些論藏實際上並非佛陀之言教,而是七名阿羅漢所為。

根據藏人說法,摩訶迦葉開啟了七世教法系統。中國、韓國和日本的禪宗追溯了源自印度的二十八世教法系統,其中將菩提達摩作為最後一位。菩提達摩是一位印度大師,他將禪宗教義傳入中國。在東亞地區,他被作為禪宗之初祖。

總之,(南傳經典)上座部巴利文的佛教典籍展示了佛陀作為一位魅力超凡、幾乎是悲劇性的精神領袖之圖景。他在極端困難的環境下,努力創建並支撐了日益壯大的僧伽組織和信眾,不得不直面以下艱辛坎坷:政治陰謀,歷經數次戰亂,故鄉人民遭際屠戮、政府對個人指控的遭遇、弟子對領袖地位的挑戰,最親近弟子被謀殺,最終自己被投毒殞命。然而,經過這一切的考驗,佛陀依然保持著內心的平靜,沒有灰心氣餒。修成覺悟後,經過四十六年的傳道,佛陀保持著對自身志業的矢志不渝,向世界展示了解脫與覺悟的方便法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