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級菩薩咒

導讀

次級菩薩咒用以克制四十六種錯誤行為(惡作)。這些錯誤行為可分為七組,每一組都對我們六種意義深遠的態度(六波羅蜜多;六度)和饒益他人的訓練具有危害。

六度是:

  1. 慷慨(布施),
  2. 道德自律(持戒),
  3. 忍耐(忍辱),
  4. 堅持不懈(精進),
  5. 心理穩定(禪定),
  6. 分別性意識(智慧)。

儘管錯誤行為與指向我們覺悟的前進之路相反、危害著我們的前進,但是犯了這些行為,即便四種制約因素(四煩惱纏)具備,也不會造成喪失菩薩咒。但是,這些因素越少,在我們菩薩道的靈修前進過程中損害就越少。如果碰巧犯了其中任何一種錯誤行為,我們就要認識到錯誤並施以對應的力量,如同在根本菩薩咒中那樣。

[關於四種制約因素和對應的力量,更多細節見:根本菩薩戒。]

關於四十六種錯誤行為,有許多詳情需要了解,做出這些行為時如果沒有錯誤可言,還會有很多例外情況,但是,通常對六度和我們能夠饒益他人之培養的損害在於隱藏在我們錯誤行為之後的動機。如果這種動機是一種煩惱的思維狀態如執迷、憤怒、怨恨、或高傲,這種損害要遠遠大於一種非煩惱的思維狀態如淡漠、懶惰、或健忘,儘管它們也是有害的。心懷淡漠,我們就會因為受到它的干擾而在訓練中缺乏足夠的信心或尊重。耽於懶惰,我們就會忽視修持,因為我們發現無所事事更加愜意輕鬆。缺乏正念,我們就會完全忘記幫助他人的行動。如果打算最終要將錯誤行為從我們的行為中清除,但是因為煩惱情緒及其態度仍然太過強大而無法進行有效的自我控制,四十六種錯誤行為中有很多並不為錯。

以下的解釋出自十五世紀格魯派大師宗喀巴的《菩薩正道菩薩戒論》。

損害布施度的七種錯誤行為

布施(慷慨)定義為樂於付出的態度。它包括樂於付出物質的東西、樂於在可怕的情境下給予保護、以及樂於施教於人。

在對我們的培養布施度產生消極影響的七種錯誤行為中,兩種行為危害我們給他人付出物質東西的意願、兩種行為危害我們給他人在可怕的情境下給予保護的意願、兩種行為屬於給他人不提供培養並修持布施度的條件、一種危害我們培養施教於人的布施。

危害我們給他人付出物質東西之意願的兩種行為

(1)不通過身體(身)、語言(語)、思維(意)三種途徑(門)向三寶供奉

因為心情糟糕例如被什麼事給惹煩了,或者因為懶惰、淡漠,或者只是因為忘記了,從而未能向諸佛、佛法和僧伽做每日每夜各三次的供奉 – 至少以身行禮、以言語讚頌、以思維和心記念他們的優秀品質。如果我們每一晝夜至少對皈依三寶沒有心甘情願的供奉,我們如何能夠完善(度)向眾生付出一切的意願呢?

(2)追隨我們的慾念

因為強烈的慾望、執迷、或者貪婪、耽於五種形式的引起慾望的感官事物(五境)中的任何一種 – 色、聲、香、味、或觸。例如,因為迷戀美味,我們即便不餓也不停地吃冰箱裡的蛋糕。這就會妨礙我們棄絕貪婪。很快,我們就會發現自己喜歡貯存蛋糕,甚至會把它藏在書架背後,這樣就可以不與他人分享了。如果我們全心全意地想改掉這個壞習慣,但卻因為對蛋糕的迷戀如此強烈而無法控制,那麼吃一塊蛋糕並不是一種錯誤行為。不過,我們要吃得少一些、吃的頻率低一些,從而增強我們的自製能力。

危害我們給他人在可怕的情境下給予保護之意願的兩種行為

(3)不尊重長者

這一行為的對象包括我們的父母、老師、那些品質優秀的人、以及所有長輩或年齡比我們大的人。如果我們因為高傲、憤怒、怨恨、懶惰、淡漠或健忘,在公交車上未能給他們讓座、在機場未能招呼他們、未能幫他們拿行李等等,從而使他們處於一種難以應付的害怕或擔憂的境地。

(4)對向我們提問的人不做回應

因為高傲、憤怒、怨恨、懶惰、淡漠或健忘,對他人真誠的詢問不予熱情的回复。我們對他們的忽視將對方置於一種求助無門的窘境 – 這同樣是一種可怕的、局促不安的情況。

在宗喀巴對這些戒咒的注疏中可以找到對這種細節的展示,讓我們看一看對求助報以沉默或延宕並不會有錯的情況。如果以自身為這一行為的基礎,如果我們病的太重、或者發問者只是為了故意半夜喚醒我們,我們就無須回答。除非發生緊急情況,告訴對方等到我們身體好轉或等到明天,這不會有什麼錯。

根據場合不同也有例外情況,例如,當我們正在教導別人、進行講座、進行儀式、善言安慰他人、上課或聽課時有人打斷了我們。我們可以很有禮貌地讓對方先把問題往後放一放。

有些情況 要求保持沉默或拖延回答。例如在西方做佛教方面的公開演講,如果我們深入回答有關地獄的問題,我們就會讓很多人失去興趣,對他們涉入佛法造成妨礙。如果一個心懷偏見的人對我們的道德基礎質疑,我們可能會使他討厭我們,因而不願意接受我們的幫助,因此,對他的問題報以沉默更合宜。如果沉默能夠使他人停止破壞性的行為、促進更有建設性的行為,這更加不錯 – 例如,如果有人心理上依賴我們,生活中的任何問題都要向我們討教,我們也有著教導他們自己做決定、想辦法的願望。

此外,如果我們根據規定在沉默中進行閉關禪定,有人向我們提問,我們無需回答。最後,在一場演講結束時最好進行一項問答時段,如果聽眾已經累了,時間也很遲了,我們仍然繼續不輟,就會給自身招來怨恨和憤怒。

屬於給他人不提供培養並修持布施度之條件的兩種行為

(5)受到作客邀請時不接受

如果出於高傲、憤怒、怨恨、懶惰、或淡漠而拒絕出訪或參加宴會,那麼我們就剝奪了他人通過款以盛情而積累正性力量(福;英文又作)的良機。除非有很正當的理由予以婉拒,不管主人多麼卑微,我們都應當接受邀請。

(6)不接受禮品

其理由同前。

危害我們培養施教於人的布施一種行為

(7)對渴望學習佛法的人不予傳授

這裡指拒絕給別人傳授佛教知識、拒絕借給他人佛法著作、拒絕借閱我們的筆記等等,這樣拒絕的動機是憤怒、怨恨、嫉妒,唯恐其他人最終會超過我們,還有懶惰、或淡漠。在第二種根本菩薩咒中,我們因為執迷和貪婪而拒絕如此行事。

九種危害我們培養意義持戒度的錯誤行為

持戒(道德自律)是克制不做負性行為的態度。它還包括積極從事正性行為和幫助他人的教誡。

在危害我們培養意義深遠的道德自律的九種錯誤行為中,四種涉及到我們主要考慮他人這樣一種情景,三種考慮自身所處情景,兩種涉及自身以及他人。

涉及到我們主要考慮他人這樣一種情景的四種錯誤行為

(1)忽視那些讓人心煩意亂的道德

如果,因為憤怒、怨恨、懶惰、淡漠、或健忘,我們忽視、忽略、或貶損那些破戒者或甚至犯下十惡不赦的罪行的人,我們就削弱了積極從事正性行為和幫助他人的道德自律。上述這些人既然業已積累了當前和未來遭遇苦難和不快樂的因緣,他們尤其需要我們的關懷和關注。我們不要偽善或處於道德義憤而努力幫助他們,例如向監獄裡感興趣的人教授禪定。

(2)因為他人的信仰而未堅持道德上的訓練

佛陀禁止了很多行為,儘管它們並非天然具有破壞性,但危害我們的靈修進步 – – 例如,居士和僧侶飲酒,或者僧侶和異性共用一房間。禁止這些行為是小乘修持者和菩薩等共有的訓練。作為成長中的菩薩,我們可能因為對佛陀的道德教誨缺乏尊重或信仰,或者因為懶於進行自製而忽略了這些禁行,讓他人因為看到我們的行為而失去了對佛教徒和佛教的信心。因此,要關切我們的行為對他人造成的印象,我們要克制不做,例如吸食消遣性毒品。

(3)缺乏對他人快樂的關愛

佛陀為僧侶訓練其行為給出了很多細微的規定,例如在睡覺的地方一直要配備三套僧袍。然而,有時候對其它事物的需要超過了對這種細微的訓練的需要,例如,有人病了,我們必須要在那裡過夜照料他。如果,因為對他人的憤怒或者怨恨,或者只是因為懶於熬夜而予以拒絕,我們就以隨身沒帶三套僧袍為由而拒絕,這就犯了這一錯誤行為。我們因成為規則的倔強盲信者而阻礙了道德自律上的平衡發展。

(4)在慈愛與悲憫召喚時不為善行

有時候,會產生某種極端的情況:他人的快樂受到嚴重威脅,除了通過施以七種破壞性的肢體或語言行為外,沒有別的辦法能夠阻止這一悲劇。這七種行為分別是:殺生、拿取並沒有賦予我們的東西、耽於不正當的性行為、撒謊、言語挑起不和、說話用詞粗暴殘酷、無聊的閒言。如果我們在沒有任何煩惱情緒 – 例如對因果的憤怒、貪婪、或愚昧 – 的情況下犯了上述行為,但是只受到阻止別人的苦難這一意願的驅使 – 完全願意自身遭遇可能降臨的任何形式的負性結果、甚至是地獄般的痛苦 – 我們就沒有破壞自身意義深遠的道德自律。實際上,我們積累了巨大的正性力量,加快了我們在靈修之路上的步伐。

在需要的情況下拒絕做出這些破壞性行為是錯誤的,除非我們已經持守著純潔的菩薩咒。我們為別人的福祉而不願意交換自身的快樂阻礙我們完善道德自律以長久地幫助他人。如果我們只有膚淺的悲憫,不持守菩薩戒或不根據菩薩戒所列出的行為進行訓練並沒有錯誤。我們要認識到,既然我們的悲憫很軟弱、不穩定,要體驗的源於破壞性行為的最終結果可能很容易使我們難以捨棄菩薩行。我們可能甚至會放棄努力幫助他人的道路。如同這一訓導 – 處於發展較低層次的菩薩如果試圖進行高級階段的菩薩修持 – 例如以身飼虎,只會損害自身以及幫助他人的能力,對我們來說,最好還是保持謹慎並有所克制。

既然對這種菩薩行需要什麼樣的條件可能存在困惑,讓我們看一看注疏文獻中的相關案例。請記著它們是在減輕或阻止他人苦難的其它所有手段都已經失效的情況下最後才依靠的手段。作為成長中的菩薩,我們願意取走一個要進行大規模屠殺的人的生命。在一個被戰爭蹂躪的國家,用於救助的藥品卻被人拿到黑市出售,我們會毫不猶豫加以沒收;一個管理者管理混亂、肆意揮霍,我們會毫不猶豫地取消慈善基金。如果我們是男性,我們願意和別人的妻子 – 或她的父母不容許有性生活的未婚女子、或任何一種並不合宜的伙伴 – – 發生性關係,後者俱有強烈的培養菩提心的願望,卻飽受與我們結合的慾望的困擾,若不如此就會失去生命,將會攜嫉恨為本根直到來世。因此之故,她將對菩薩和菩薩道極度充滿敵意。

在所有其它手段無法幫助一個人阻止發展針對利他主義的靈修之道的極端負性態度時,菩薩願意涉及不合宜的性行為,這對已婚夫婦在菩薩道修持方面發出了一個需要加以思考的重要信息。有時候,一對夫婦修持佛法,當中一位,例如妻子,希望成為一名獨行者(單身主義者),不與丈夫保持性關係,而丈夫卻並無此心。他仍然迷戀性生活,並認為妻子的決定是一種個人的拒斥。有時候,妻子的這種狂熱和缺乏敏感驅使丈夫將自己在性生活方面的挫折和不快樂歸咎於佛法。他懷著深深的怨恨脫離了婚姻、背離了佛法。如果再沒有其他辦法避免他對靈修之道的這種敵意反應,而妻子仍然持守著菩薩咒,她應該充分估量自己的悲憫之心,看是否足夠強大,容許她不會嚴重妨害幫助他人之能力的情況下和丈夫有一定的性生活。這與密咒的貞行有著密切的聯繫。

作為成長中的菩薩,在能夠拯救別人的生命或阻止他人遭受折磨和傷害時,我們願意撒謊。我們會毫不猶豫地通過挑起不和的言語,把我們的孩子與他的糟糕的朋友或者誤人子弟的老師教導下的學生當中分開來 – 他們對我的孩子們施加負性的影響、鼓動他們的有害態度及其行為。我們不會克制自己通過粗暴嚴厲的言辭斥喚我們的孩子不要以負性的方式行事,例如不做家庭作業、講道理時不聽話。當其他人對佛法感興趣,卻完全沉迷於閒聊、喝酒、開派對、唱歌、跳舞、開色情玩笑或講暴力故事,如果拒絕參與上述行為會讓這些人感到菩薩以及所有佛教徒永遠沒有樂趣、靈修之道對他們並不合適時,我們願意參與其中。

涉及到我們自身情景的三種錯誤行為

(5)通過不正當的謀生手段生活

這種謀生指通過不誠實、不正大光明的手段,主要有五種類型:

  • 吹噓或偽善,
  • 通過奉承的話或花言巧語愚弄他人,
  • 敲詐、強取、利用他人的罪行獲利,
  • 索賄或對不實的犯罪行為課以罰金,以及
  • 為追求更大的回報而行賄。

我們因為完全缺乏道德上的自律或為了積累財富而訴諸這些手段。

(6)因為一些瑣碎無聊的行為而亢奮或狂怒

因為不滿足、不安、無聊、或極度活躍、以及渴望某種刺激,迫不及待地奔向一些輕浮的娛樂 – 例如閒逛商店、不停地挑電視頻道、玩電腦遊戲等等。我們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失去了自控。如果為了平息他人的怒火、提升他們的消沉情緒,或者如果他們沉迷於此而打算幫助他們,或者覺得他們對我們有敵意而想得到對方信任,或者為了鞏固傳統友情,我們參與上述活動,就不會妨害我們的道德訓練進行自律,行善及幫助他人。但是,如果我們覺得自己沒有更好的事情可做而趨向這些活動,那麼我們就是在自欺。總會有比這更好的事情來讓我們做。但是有時候,當我們感到勞累或沮喪的時候,需要休息一下以恢復精力。只要在合理的範圍內,這樣做不會有什麼錯。

(7)想著只在六道中輪迴

很多佛經解釋到,菩薩更願意待在六趣之中而不是自身獲得解脫。對此,如果教條地認為我們不要努力去克服煩惱情緒和態度從而達到解脫,而只是守著我們的煩惱(惑),並據此幫助他人,這種理解是錯誤的。這不同於放棄了十八種根本菩薩咒,即我們徹底決定不為解脫和覺悟進行努力。這裡,我們只是認為遠離嚴重削弱我們道德自律的煩惱情緒並不重要。儘管在菩薩道上,尤其是在需要進行無上瑜珈坦特羅的時候,我們通過對慾望的能量加以轉變利用,增進靈修前進的步伐,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無限放縱自己的慾望,而且自己不做努力祛除它們。

兩種涉及自身以及他人的錯誤行為

(8)不祛除使我們墮入壞名聲的行為

假設我們喜歡吃肉。如果處在遵行素食主義的佛教徒當中而堅持吃牛排,我們會招致他們的批評與不尊重。他們不會嚴肅對待我們關於佛法的言論,並會散播我們的事情,從而使其他人也不接受我們的幫助。作為成長中的菩薩,如果我們不去除此類行為,將會是個嚴重的錯誤。

(9)對那些懷有煩惱情緒和態度行事的人不做糾正

如果我們在辦公室、學校、寺院、或家里居於領導地位,因為對某些人的迷戀或為了得到對方垂青,他們懷著煩惱情緒和態度作出破壞性的行為時,我們卻未能加以譴責或懲罰,從而破壞了整個團體的紀律和風氣。

損害忍辱度的四種錯誤行為

忍辱(忍耐)指毫無怨恨地和那些行惡行者交往、毫無怨恨地處理佛法修持中的困厄、毫無怨恨地處理自身的困苦。

(1)拋棄四種正性的訓練

這些訓練是不要在下列情況下予以報復:

  • 受到辱罵或批評、
  • 成為別人惱怒的目標、
  • 遭受打擊、或
  • 遭羞辱時。

訓練自己在上述四種令人厭惡的情況下不施以報復是我們增強耐心的一種因緣,如果我們置之不理,就破壞了對這種正性品質的發展。

(2)對我們生氣的人置之不理

如果他人對我們很惱火併心懷嫉恨,如果我們因為高傲、怨恨、嫉妒、懶惰、淡漠或漠不關心而毫不作為,更不去努力平息他們的憤怒,我們就會因為縱容了耐心的對立面 – – 憤怒毫不減弱地持續,從而妨礙了對耐心的完善。要避免這種錯誤行為,不管是否冒犯了他人或做錯了什麼,我們都要表達歉意。

(3)拒絕他人的道歉

第三種根本菩薩咒墮行是,在我們正對他人生氣時,當對方請求我們原諒時我們根本不聽。這裡,當我們心懷嫉恨時,事後也不接受他們的道歉。

(4)沉湎於憤怒

一旦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變得憤怒,如果我們長久處於憤怒當中、心懷嫉恨,卻不施以敵對的力量,那麼我們的所為就與培養忍辱正好相悖。如果我們施以這些力量,例如對我們所厭惡的對象進行愛的禪觀但卻失敗了,我們也沒有什麼錯誤。因為至少我們努力了,我們沒有削弱對耐心的培養。

損害精進度的三種錯誤行為

精進(堅持不懈)就是在做建設性的事情當中得到樂趣。

(1)因為渴望尊崇和禮敬而集結

集結朋友、仰慕者或學生的圈子,或者決定和某人結婚或一起生活,如果我們的動機是希望別人尊敬我們、給予我們愛與激情、送我們禮物、為我們服務、給我們揉背、為我們做日常工作,我們喪失了為自己做任何正性事項如幫助他人的熱情。我們受到一種低級行為方式的吸引,即叫別人替我們做事。

(2)因為懶惰等原因而無所事事

如果我們屈從於懶惰、淡漠、冷漠、情緒低落不願意做任何事情、或對任何事情不感興趣,或者長時間耽於睡懶覺、成天躺在床上打盹、或者沒事閒逛,我們沉湎於此,從而喪失幫助他人的所有熱情。當然,如果我們病了或累了可以稍事休息,但是如果因為太過安逸而自我放縱,那就是大錯了。

(3)因為迷戀而把時間消磨在讀故事上

第三種阻礙我們幫助他人的熱情成長的障礙是以毫無意義的方式浪費時間。這裡指講述、聽、讀、或在電視或電影上看、或在網絡上瀏覽有關性、暴力、名流、玩弄權術等等的東西。

損害禪定度的三種錯誤行為

禪定(心理穩定)就是不會因為煩惱情緒、狂亂的心思、或思維遲鈍而失去心理的平靜或轉注。

(1)不尋求獲致禪定的手段

如果我們因為高傲、怨恨、懶惰、或淡漠而不參加大師有關如何使我們的心識安住於禪定(三摩地)的教導,那麼如何能夠培養或增強心理的穩定性呢?如果我們病了,懷疑指導不正確,或者已經達到完滿的禪定,我們可以不去。

(2)自己不清除妨害心理穩定的障礙

當我們修持觀想以達到禪定時,會遭遇五種主要障礙。如果我們屈服退縮、不努力消除這些障礙,那麼就會破壞心理穩定性的成長。如果我們努力去消除這些障礙,卻未能成功,我們就不會有錯。這五種障礙是

  • 追求五種感官享受之一的意願,
  • 怨恨之想,
  • 思想混沌不清和倦怠,
  • 心思狂亂和懊悔,以及
  • 優柔躊躇或懷疑。

(3)將獲得心理穩定的福樂感視作其主要利益

通常,我們很大一部分能量被緊張、擔憂、猶豫、渴望或憎恨的思想等所佔據,或者受到遲鈍麻木和睡眠的壓抑。隨著思維日益專注集中,我們釋放出的能量日益增多。我們對此的體驗是一種生理和心理的福樂感。這種快樂感越強大,它使我們越發進入專注狀態。因此之故,在無上瑜珈坦特羅中,為了達到最為微妙的清淨明亮的心識活動,並使之專注於對空的理解,我們會生產並利用比僅僅通過完滿的禪定所獲得的更強烈的福樂的心理狀態。在培養心理穩定性的任何一個階段,如果我們迷戀所獲得的福樂感,不管是否與密宗修持有關,視享受從福樂中得到的快感為修持的主要目標,那麼就嚴重阻礙了我們對禪定度的培養。

損害智慧度的八種錯誤行為

智慧(分別性意識)是決定性地分別對與不對、適宜與不適宜、饒益與有害等的思維因素。

(1)離棄聲聞(聽者)乘

第六種根本菩薩墮行宣稱聲聞(聽者)乘的經典教義不是佛陀的言教,第十四種根本菩薩墮行認為聲聞乘經典中的指導對消除執迷是無效的等等。第十三種根本菩薩墮行告訴持守居士或出家的別解脫道(波羅提木叉)戒咒 – 聲聞乘之部分教義的菩薩,他們身為菩薩因而無需衛護這些戒咒。要完成這一根本墮行,聽了我們言語的菩薩一定要切實放棄其別解脫道戒咒。這裡,錯誤的行為僅僅是認為或者告訴他人菩薩無需聽從聲聞乘的教義 – 尤其是關於別解脫道戒咒的紀律 – 或者自己去持守或據此進行訓練。沒有人需要切實放棄他(她)的戒咒。

在研修和持守發誓尊奉的紀律的過程中,我們增強了對行為予以取捨的分辨能力。我們擯棄自身根據別解脫道戒咒進行訓練的需要,弱化了自己對分辨能力(妙分別智)的培養。我們還不正確地視聲聞乘教義為只對聲聞者是絕對必要的,對菩薩沒有什麼價值。

(2)運用自己的方法為之努力

如果傾全力一心研修和持守別解脫戒,從而忽略了研修和訓練關於悲憫和智慧的菩薩乘教導,我們同樣削弱了自身的般若心(妙觀察智)。我們把精力放在聲聞(聽者)乘上時,同時也在修行菩薩乘。

(3)未獲成功時把精力放在非佛典的研修上

根據評述,非佛典指有關邏輯和語法的典籍。當然,還可以包括有關外語或任何現代教育課程的科目,例如數學、科學、心理學或哲學。這裡的錯誤在於把我們的所有精力花在研究這些科目而忽略了大乘的研究和修持,結果我們將後者忘記殆淨。如果我們絕頂聰明,敏於學習,根據邏輯和理智,對大乘教義有成熟和堅定的理解,並且能夠保持這些教義在我們的記憶中持久不衰,如果我們每天同樣保持著大乘的研究和修持,研修非佛典並沒有什麼過錯。

非藏人的學佛者中,希望學習藏語的人記住這一方針會大有裨益。如果他們學起語言來又快又容易,在佛學方面的基礎很堅實,學習語言和學習佛法都時間充裕,他們學習藏語將獲益良多。他們可以利用藏語作為更加深入研究的工具。然而,如果他們覺得藏語難學,時間和精力都有限,對佛教並沒有一個良好的理解或沒有持恆的日常禪修,學習藏語是在損害和妨礙他們的靈修發展。認識何為首要至關重要。

(4)即便能在其中投入精力,但卻執迷其中無法自拔

如果我們有能力去學習非佛典材 料,例如藏語,根據上述所有限制條件,如果我們迷戀非佛典材 料,就可能會放棄精神修持而醉心於這些並不重要的東西當中。掌握藏語或數學並不能給使我們從煩惱的情緒或態度中解脫出來,也不會解決掉它們所帶來的麻煩。它並不能給我們帶來最充分地幫助他人的能力。只有不斷完善的菩提心和具德行為(度),特別是對空的分辨智慧,能夠引領我們到達這一目標。因此,為了保證我們不執迷於非佛典的東西 – – 它們可能一定利於學習,但並不是要關注的主要所在 – – 我們要嚴肅對待,保持正確的眼光。這樣,我們能夠正確認識什麼是核心的,確保我們自己不會沉湎於這些次要的東西。

(5)放棄大乘

第六種菩薩咒根本墮行就是認為大乘經典不是佛陀的言教。這裡,我們接受這些經典總體上是真實可信的,但對其中的一些持批判態度,特別是有關菩薩超乎想像的廣泛種子和有關空的不可思議的精深教義。前者包括諸佛將自己同一時間內變化成無數形體以幫助大千世界中無以數計的眾生,後者包括簡練精闢、極難領會的經文。通過以下任何四種形式之一加以拒絕,就會破壞我們的般若智慧,即

  • 大乘經典低劣 – 全是一派胡言,
  • 其表達方式低劣 – 寫作方式糟糕,從而無從理解,
  • 其作者低劣 – 因此,它們並不是覺者的言教,或者
  • 其用途低劣 – 它們對任何人沒有饒益。

經過這樣一種錯誤判斷,再加上狹隘的心胸和發昏的頭腦,我們就毀壞了正確判斷事物的能力。

面對不理解的經典或教義時,我們要持開放心態。我們應該這樣想,儘管現在不明白或無法理解,但諸佛和達到極高覺悟的諸菩薩明白他們自己的言教,他們通過外顯其意義,以無數種方式來饒益他人。這樣,我們培養堅定的決心(信解)努力在將來理解它們。如果我們缺乏這種堅定的決心,並不會有什麼錯,只要我們不詆毀貶低這些教義。我們至少保持一種平和,知道自己並不懂得這些教義。

(6)自誇而貶低他人

第一種菩薩咒根本墮行就是受想攫取的貪婪之念或嫉妒等驅使而自誇卻貶低他人。這裡的驅使因素是高傲、自負、傲慢、或憤怒。當我們錯誤地認為自己優於他人時,這些動機就產生了。

(7)不為佛法而行動

第二種菩薩咒根本墮行就是因為執迷和吝嗇而不施捨佛法。這裡,錯誤在於因為高傲、憤怒、怨恨、懶惰、或淡漠而不願意去教授、不展示佛教儀式、不參加佛教紀念、不聆聽佛教講座。心懷這些動機,我們就不能夠正確判斷什麼是值得去做的。但是,如果因為以下之故,就不犯什麼錯誤:我們覺得自己不是教師或病重、或者因為我們懷疑所聽受或接受的教義;或者我們知道聽眾反复聽過、業已了解;或者我們自己已經完全聽受過而且完全理解掌握了而無需再去聆聽;或者我們已經專注於該教義、因此無需再加提醒,或者我們對此莫知其妙,聽受它們只會使我們陷入迷惑。此外,如果我們去了老師並不因此而高興 – 例如他(她)要我們去做別的事 – 我們當然不能去。

(8)以言語貶損導師

如果通過言辭來評判上師,我們就會削弱自身正確判斷的能力。儘管導師的解釋是正確的,但我們因為他說話方音重、語法錯誤多而譏諷、排斥他,卻追隨那些言辭優雅但卻信口雌黃的人們。

與饒益他人相矛盾的十二種錯誤行為

(1)對需要幫助的人不去幫助

因為惱怒、怨恨、懶惰、或淡漠而不願意需要幫助的以下八種人之一:

  • 對一件積極的事作出決定,例如開會時,
  • 旅途中人,
  • 學習我們懂得的一門外語者,
  • 履行一項沒有道德錯誤的任務,
  • 幫人看家、守護寺院或其財產,
  • 阻止打鬥或論爭,
  • 進行某種慶典如結婚典禮,或
  • 做善事。

但是,如果我們在病中、或已經答應另有幫助、或派能勝任的人去幫忙、或正在做一件更饒益更急迫的事情、或確實愛莫能助,那麼拒絕去做並不有損我們饒益他人的努力。如果需要幫助的事有害他人、違反佛法或不可理喻、或者向我們尋求幫忙的人能得到別人的幫助或有自己能夠找到值得信賴的人去解決,我們拒絕也不會有什麼錯。

(2)疏於照料病人

因為惱怒、怨恨、懶惰、或淡漠而不看護病人。

(3)不去減輕苦難

基於同樣原因。有以下七種人被困難所困擾,需要特別的照看:

  • 失明者,
  • 失聰者,
  • 截肢者和殘疾者,
  • 疲憊的旅行者,
  • 遭受五種妨礙心理穩定因素(五毒)之一困擾的人,
  • 心懷惡意和強烈的偏見者,以及
  • 倒台或地位急劇下降者。

(4)不教導因為性格緣故而輕率者

輕率(放逸)者指那些不把行為果報法則放在心上的人,結果這些行為給他們此生或來生帶來不快樂和麻煩。我們如果自以為是地為之憤怒並加以責難,就不會去幫助這些人。要接近他們,需要我們以圓熟的技巧,調整方法去適應他們的特殊情況。例如,如果鄰居是一位貪婪的獵人,我們不能滿腔憤怒地訓誡說他將來要在火獄中被燒。這位鄰居可能此後再也不與我們有所交往了。我們通過告訴他其狩獵為家人和朋友提供了所需的肉類是什麼樣的一種服務行為,從而與他為友。一旦他接受了我們的建議,我們就慢慢給他建議更好的休閒方式,讓他們不用殺生同樣得到快樂。

(5)得到幫助後不予回報

他人幫助我們,我們卻不想同樣以幫助作為回報,或者不想甚至不考慮作出任何回報。但是,如果努力以幫助作為回報,例如對方正在修車,而我們缺乏相應的知識或技能、或者太過弱小,這沒什麼過錯。此外,如果幫助我們的人不求回報,我們也不可迫使對方接受我們的付出。

(6)不減輕別人心理的痛苦

如果我們出於怨恨、懶惰、或淡漠,而未能努力安慰那些失去所愛者、錢財、或者引以為豪的東西的人,我們就犯錯了。那些沮喪失意的人需要我們真摯的愛心、同情、和理解,但絕非憐憫。

(7)對需要施捨者不予付出

因為惱怒、怨恨、懶惰、或淡漠而不予付出。如果是因為冷酷而不予付出,就是一樁墮行。

(8)不關心團體的所需

因為出於怨恨、懶惰、或淡漠而忽視我們的親戚、朋友、同事、僱員、學生等圈子,特別是涉及到幫助他人的社會服務時,這種忽視就是一種大錯。我們需要給他們提供所需的物質,關心他們的精神健康。如果我們對距離自身最近的人們都視而不見,那麼

怎麼可能裝模作樣去饒益一切有情眾生呢?

(9)與他人喜好相左

只要他人希望我們去做的或他們所喜愛的事物對其自身或對別人沒有害處,我們卻不同意去做,就犯錯誤了。每個人行事各異、品位不同。如果我們出於怨恨、懶惰、或淡漠而不尊重這點,例如在哪裡去就餐這樣的問題上喋喋爭論,或者對他們的喜好麻木不仁,點菜的時候就會引起他們的不快和惡感。

(10)對他人的才能或優秀品質吝於誇讚

如果我們出於怨恨、懶惰、或淡漠,我們未能在別人一件事做的不錯時予以讚許,或者與別人對他們的誇讚 相左,我們就削弱了讓他們繼續成長的興趣與熱情。如果對方不管在私下還是公開場合,受到表揚時感到尷尬,或者當面表揚會使他產生驕傲或對此無動於衷,我們就不要說了。

(11)不根據情況施以懲罰

幫助別人時,如果對方行事不合規則,對其加以訓導很重要。如果我們因為情緒問題、或者因為懶惰、淡漠或不關心而沒這樣去做,這就損害了我們有效指引他人的能力。

(12)不利用超自然力或施咒

有些情況 需要特殊的方式去幫助他人,例如運用超自然力量(神通)。如果我們擁有這些手段,在它們合適有效的時候卻不加以利用,我們就損害了自己饒益他人的能力。我們要努力運用自身俱有的一切智慧、能力和成就去饒益他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