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蘇菲主義,已經寫得夠多了。然而不幸的是,這卻提供了足夠讓人困惑的一種狀況,對那些已經親密接觸其真正的教義和實踐的人,這一點很難解釋。這一篇簡短的論述努力驅散一些誤解,滿懷希望地呈現一定層次的明晰,並呈現一些常用的詞彙。正如所有概要性的介紹,這篇文章的內容不是對蘇菲主義的全面描述。這裡介紹的詞彙是波斯語口語和書面語中完整的一部分,而非蘇菲主義所獨有。

蘇菲主義的概念

“蘇菲”一詞在西方語言中用來指“艾爾方”(erfân,認知),也發音作irfân。這個波斯語彙派生於阿拉伯語詞根ARF,借入到波斯語中,同樣還有詞根ma'refat,具體意思是“認知、得到完全理解的知識、意識和覺悟”。這後面的表述指最終的結果和追尋者(sâlek)經歷靈修之道(tariq,塔里格,道乘)時的目標。靈修之道本身可以被描述為個人的訓練規範,通過直接啟迪和修行進行淨化,以獲致完全的潛能和覺悟。

正如“啟迪”(initiation,實習、實踐訓練)一詞所暗示,蘇菲教義不會通過教科書或者其它記憶性的知識而形成。反之,通過贊念(zekr,則克爾恢復安適)和凝念(tamarkoz,專注與沈思)而心懷渴慕(talab,不屈不撓的渴求、渴望),它通過靈修之道上的個人經驗而獲致。對“艾爾方”的啟迪主要是個人的,追尋者投身於賽熱和蘇路尅(seyr-o soluk,本意是解決和尋覓,指沉思和轉化的階段,感知上的動)。追尋者這個時候在靈修之道即塔里格上得到導師(pir,皮爾,本意是年長,象徵著智慧,用於靈修老師、引領者或者導師的匿名頭銜)的指引。這些導師在別的老師的指引下,自身業已經歷了這些體驗,在這條延綿不斷的傳承鏈條上,將根本知識或者真理傳遞給追尋者,代代相傳,形成一個歷史世系。

蘇菲啟迪和靈修之道

教導方法是“啟迪(實踐訓練)和直接功修”。它的教導材料基於蘇菲主義的基要原則,這是經過數世紀的人類體驗形成的,為了達到神智ma'refat,麻勒法特,覺悟):“對純粹知識的認識”。沉思和改變通過對真正自我的發現而開始,通過在包含一切、遍知一切、絕對知識和純粹屬性、或者“與主合一”(towhid,認主獨一,獨一性)的泯滅(fanâ,法納)而終結。絕對知識被理解為對宇宙現象的認識,它包括共同的語言和關於“純粹的內裡的存在”即存在(hasti)、純粹永生不滅的存在(al hay)、真理(al haq,真實)、安拉(Allah,真主)的本質:《古蘭經》(第二章,第二百二十五節)說:“真主,除他外絕無應受崇拜的,他是永生不滅的,是維護萬物的”。

蘇菲教義基於人類歷史上所有宗教潛藏的概念和公共性以及靈修之道之上。1400年前,它的官方教義是公元七世紀在伊斯蘭教之下開始的,但是它的基要原理為伊斯蘭教前所有時代的世界諸宗教所共享。對這些原理的共享和對人類高尚價值的包容、蘇菲主義中“純粹的內裡的存在”的意義和神聖屬性,是其被信奉者稱為“宗教之現實”的原因。因此,所有先知的教義,包括摩西、佛陀、耶穌、以及穆罕默德,在蘇菲主義的基要原理方面,都被認可、尊重、追隨。

靈修之道上通往覺悟的第一步是認識自我之“我”,因為伊斯蘭教的先知宣稱:“真正認識的自我者,認識真主”(man arafa nafsohu faqad arafa rabbohu)。真正的自我之“我”,沒有因為習得的層層自我中心感所造成的痼疾,乃是神聖的,尋道者對的“純粹的內裡的存在”認識,懷著真正的心的呈現hozur-e qalb,內在究裡的知識),能夠通過完全的屈從而獲致。伊斯蘭教的先知宣稱:“你的心是什麼,你就是什麼。(aleyka be qalbeka)”。於是,“心的在場”指的是,為了達到“與主合一”(towhid,獨一性)和正如在“萬物非主、唯有真主”(lâ elâha'ellallâh)所表述的“人神不分”的狀態,充分聚焦和關注那個內在的知識,從而達到一個更高的認識狀態。所有阻礙人類屬性法納(泯滅)的階段、以及屈從於神聖屬性的冷光,將導致“與主合一”,與真主的“獨一性”,就像一滴水變成大海的一部分。

要達到覺悟,蘇菲之道漫長而艱辛。為了在對神聖品質的純粹的認知中融入平靜與和諧,尋道者在邁步離開俗世價值的時候要步伐堅定以及不屈不撓,堅持驅散自我中心和個人屬性。對尋道者俱有挑戰性的任務是在一個不停運轉的世界中持續的功幹,這個世界包括那些受到強烈的自私態度和負性痼疾影響的人。對尋道者而言,任務在於不要忙於“行動/反應”和認識誤導人的感覺;認識一個人自身和他人的局限;在糾正個人的自我中心感時無私地為服務他人操勞,這種自我中心感是絕大多數痼疾的根源,例如嫉妒、貪婪、憤怒、自大、自以為義、諸如此類。尋道者堅持誠摯地渴求自知自覺,自我糾正,以及發掘自己的潛能,為社會、乃至最終為人類更好地服務。這樣,蘇菲就在與神聖屬性的純粹性相和諧的道路上,這當中還有其它的:無私的愛和奉獻、慷慨和慈悲、寬容和饒恕、為他人服務。

靈修之道的階段

如上所述,蘇非之道漫長而艱辛。它的目標和目的(hadaf,靶標)不僅是達到覺悟(認識純粹的知識),還有根據傳道做修行(功幹)。修行就是離開塵世的物質價值,消除一切自私和自我中心的特性,在對被稱為“神聖的屬性”的純粹認知的範圍內融彙在和平與和諧當中。修行要求尋道者經歷如下,最常被稱為瓦迪vâdi,階段,相互交織的路徑)。每個階段都能夠形成捲帙浩繁的解釋,這裡僅僅通過名字來指稱:

  • 渴慕的階段vâdi-ye talab)和獲致內心平靜的強烈意願。為了冥思、專注和功幹,堅持必要的訓練talab(堅定不移的渴望、渴慕)是基要性的。
  • 愛的階段vâdi-ye eshq)和奉獻、渴望達到認識和“認主獨一”,與神合一。
  • 心懷真誠而內心滿足的階段vâdi-yeesteqnâ),獨立於、並脫離物質的價值,對神聖屬性的依賴和信任狀態。
  • 完全從物質世界脫離的狀態vâdi-ye tajrid),遠離塵世的存在和對酬勞的期待,浸入到對更高層次的靈性的投入中。
  • 無所佔有vâdi-ye faqr),節制、滿足、接收的狀態。
  • 泯滅vâdi-ye fanâ),為了神聖的合一而全部自我中心感泯滅。
  • 合一vâdi-ye towhid,唯一性),與神聖的屬性相合。

蘇菲中的神秘主義

在蘇菲主義中,當所指是真主或真理(haq) – 伊斯蘭教中真主的另一個稱謂 – 時,蘇菲指的是“神聖的屬性”,這等同於真理或真主。這些連同與“認主獨一”(獨一性的教義)、“純粹的內裡的存在”(hasti)、冥思、和其它的功乾及概念相關的其它蘇菲概念的描述,在有史以來的絕大多數典籍中處於含糊狀態。它們出於這樣一種情形,如同包裹在需要通過層層揭示的層層面紗之下,只有被那些真正投身於功幹、而不僅僅是出於好奇的人,經過個人體驗的冥思和挖掘才能被發現。

不同時代穆斯林統治階級對蘇菲大師們的對待方式同樣解釋了這種層次的秘密性的必要性。例如,著名的波斯蘇菲大師曼蘇爾·哈拉智(859 – 922年)被正統的穆斯林處以死刑,控告他褻瀆神明,說了“我即真理(ana al haq)”。

這種保護性的秘密層和啟迪功幹聯繫著個體訓練和學習的時而矛盾的多種方式,可能是西方學者們指蘇菲乃是“伊斯蘭教中的神秘教義”的原因所在。“神秘”(mystic)一詞源於希臘詞語mystikos(閉著眼睛觀照)或者“用內心的眼睛去看”,用來指通過內在的感知來交流。

今天,關於蘇菲如何觀照自己的一個更為準確的意指可能是“諸宗教之精華”。基於所有先知和宗教帶來的共同的價值和基要原理,在“自我發現”、“自我糾正”以及“自我實現”的道路上,蘇菲訓練並指導著個體。在由內在達到絕對認識的同時,通過對神聖屬性的冥思和專注,尋道者經過訓練,成為謙虛、獻身和慈悲的服務團體。蘇菲訓練的這一方面讓他們獲得“社會的社團主導的”這樣一種稱呼。儘管這是真的,但這只是他們啟迪(實踐訓練)的一個方面,他們對覺悟的渴求、由內在的認知、以及達到“認主獨一”(與神聖合一)的一個方面:神聖的《古蘭經》(第五十章,第十六節)說:“我比他的命脈還近於他”。

別搞錯,這條路足夠艱難,很多人受到感覺和慾望更加強烈地影響而誤入歧途。他們未能獲致淨化的最終任務,他們只成為最好的演說家,但卻敗於功幹。真正的尋道者保持著永恆的功幹,通過行為而非言辭,來樹立榜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