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次第的傳統概述

通往證悟的次第道途,起於了解我們所已獲得的珍貴人身是不可思議地稀少的機會。如果我們充分利用它,我們不但可以在未來獲得更好的投生,甚至可以解脫與證悟成佛。一切都依賴於我們的動機跟目標有多寬,以及學習與修行佛陀所教導的正法行。

轉生為人的尊貴

為什麼說轉生為人的尊貴就像一塊實現願望的寶石

我們擁有的這副尊貴身軀比一塊實現願望的寶石更尊貴。這是閒暇的基礎;但是我們的身體所提供的閒暇和機會不是讓我們在毒品中興奮,而是修持佛法。為什麼說轉生為人的尊貴就像一塊實現願望的寶石呢?這是因為,有了一塊實現願望的寶石,我們可以在此生得到吃喝,但是實現願望的寶石並不能饒益我們的來生。因此,我們所擁有的這副為我們提供了修持佛法之良機的身軀,要比這樣一塊實現願望的寶石更尊貴。

我們所有人都想得到快樂,時間越長越好。但是不管我們今生獲得何種快樂,因為它只在短暫的今生持續,所以也是暫時的。因此,如果我們想要一種長久持續的快樂,就需要考慮我們的來生。一塊實現願望的寶石不能給予我們脫離轉生三惡趣的自由,也不能保證我們永生。但是,用這一尊貴的人身作為努力的基礎,我們就可以保護自己免於惡趣;並且,就像尊者米拉日巴一樣,利用身體作為修行佛法的基礎,我們此生就能獲得覺悟。因此,一塊實現願望的寶石不能給我們保證這些我們的身體可以保證的東西,所以,我們的身軀比一塊實現願望的寶石更尊貴。

因此,我們要用這副尊貴的身軀來修持佛法。但是,我們傾向於持相反的觀點 — 儘管要比一塊實現願望的寶石更尊貴,我們利用自己的身體去尋求盡可能多的財富,我們甚至準備為這種短期的目標而犧牲生命。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比我們富裕、比我們聰明。但是,我們用這尊貴的身軀修持佛法,可以比他們積累更多正性的力量(德)。因此,這很重要,不要浪費這次尊貴的人身,利用它來完成三項有用的目標:在來世一個更好的轉生,解脫,和覺悟。

不管我們擁有多少物質的東西,它們不會帶來滿足。即便一個人擁有了世界上的所有物質財富,他也不會滿足。因此很明顯,即便是全部實現願望的寶石也無法帶來滿足。一個人如果獲取越來越多的財富,這只能給他帶來越來越多的痛苦。我們自己能夠體驗這種事實 — 如果我們帶著很大一堆行李乘火車或巴士去旅行,旅行就很艱難;但是,如果我們沒有這些東西,旅行就非常輕鬆。

因此,我們應該這樣來修持佛法。例如,尊者米拉日巴在山洞裡生活的時候沒有物質財富。尊者米拉日巴和釋迦牟尼佛認識到如何物質的東西如何微不足道和無關緊要,因此放棄了它們去修持佛法。你們也是,生活中世界上很多富裕的國家,已經認識到物質的東西並非如此重要,因此把它們拋諸身後,來到這裡學習佛法。

獲得尊貴的轉生為人的因緣和困難

我們需要思考,獲得這副尊貴的人的身軀為什麼如此艱難。它之所以如此難以獲致是因為其因緣很難積累。這些因緣分為三種:

  • 遵守嚴格的道德自律;

  • 修持六種意義深遠的態度(六度);

  • 進行純粹的冥冥以求的祈禱。

遵守嚴格的道德自律

遵守嚴格的道德自律非常吃力,我們在這方面要認識並評估他人,同樣很困難。同時,就道德自律而言,有十種破壞性的行為(十不善行),而我們需要認識,世界上大多數人如何對十不善行甚至聞所未聞。當然,在那些知道何為十不善行的人當中,絕大多數並不通過修持以避免它們。

有三種關於身體的破壞性行為:

  • 殺生:例如,我們或許知道不應該殺生,但是當有蟲子叮咬時,我們本能地拍死它了。

  • 拿非所給之物:即便沒有出去做毛賊,我們可能運用狡猾的手段從他人那裡得到東西,因此這幾乎是同樣一回事情。

  • 放縱於不合適的性行為:我們有諸多想要與別人的配偶在一起的慾望。

每天,我們積累著這些破壞性的行為,就像我們外出時,雨滴灑落到我們身上。

有四種關於身體的破壞性行為:

  • 撒謊:我們無時不刻在積累這一不善行。例如,如果我們想要下山,而有人問我們去哪裡,我們說要上山。

  • 說製造分裂的話:使得朋友間相互變得不友好,已經不友好者進而成為敵人。我們通過說別人的壞話,無時不刻在這樣做。

  • 用謾罵性的話或者尖刻的言辭:這並非必然針對人類。例如,如果一隻狗進入房間,我們可能大喊,“滾蛋!滾出房子!”。還用一些嚴厲的話語。用謾罵性的話或者尖刻的言辭是一個大錯誤,因為我們知道如果有人給我們以謾罵性的話或者尖刻的言辭,我們會感到很受傷害,其它生靈也一樣,包括動物,感受是同樣的。

  • 說無聊的話:實際上我們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是廢話:“我去了那個國家”,“我做了這個和那個”。如果說話太多,你就增加了犯這種言語上的破壞性行為的機會。我不會英語,所以我就沒有機會用英語說廢話,因此,我只能用藏語積累廢話了。

三種心理的破壞性行為:

  • 懷著貪婪的想法:某個人有一棟很不錯的房子,等等,你渴望佔有它。這不是很好,但這個東西我們卻有很多。

  • 心懷怨恨之想:希望某一個人不快樂或者想要扭斷他們的脖子。我們不只對敵人這樣想,如果朋友讓我們討厭,也這樣惡意地想著。

  • 扭曲的、敵對性的想法:例如,想著不存在來世的轉生,或者皈依三寶不會幫助任何人,或者想著進行薈供儀式是浪費時間,供奉酥油燈是浪費酥油,或者做食子(多瑪)供奉就像是在丟棄糌粑。

要防止我們做這些事情很困難。如果你不防止自己做這些,你就不能獲得尊貴的為人之轉生。我們沒有時間深入到其中的細節,但是,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就應該研究道次第教義。

修持六度

獲致尊貴的人之轉生的第二個因緣是修持六種意義深遠的態度(六度):慷慨(布施)、道德自律(持戒)、忍耐(忍辱)、堅持不懈(精進)、心理穩定(禪定)和辨別力(智慧)。

但是,我們非但不修持慷慨,我們實踐的是吝嗇,並且將這種吝嗇的態度延伸到他人。非但不修持忍耐,我們有的是怒氣。非但沒有堅持於堅持,在修持佛法中獲得快樂,我們懶惰、總是想著睡覺。非但沒有心理的穩定,我們形成了心理游移不定 – 例如,在唪誦真言時思維卻四處遊蕩 – 而我們還創造更多的機會讓這些發生。

曾經有這樣一位導師,有一次正在修行時,想起來有一件工作要弟子去做但是忘記告訴他了。他剛想起來就停下禪修,站起來讓弟子去做。這就是他思維游移。不管我們什麼時候做唪誦修持,我們的思維游移不定。

至於意義深遠的分別性意識(智慧),我們需要培養理解空的分別性意識。但是我們卻在研究俗世之物,例如繪畫,因此,我們沒有建立起正確形式的知識。

簡而言之,要積累尊貴的轉生為人的因緣很吃力。看一看,擁有這樣一副身軀多麼稀罕,我們應該如是思考,我們只擁有這麼一次,它很容易喪失。如果我們對所擁有的這副尊貴的人身不加利用,將來要得到另一副就會非常困難。

從無閒暇的八種情景中得到喘息

尊貴的轉生為人的實質是脫離了八種無閒暇的暫時性情景。無閒暇的狀態就是其中沒有機會修行佛法。

有四種非人的無閒暇狀態:

  • 地獄中沒有機會修持,因為你的身體無時不刻在燃燒。

  • 如果轉生為餓鬼(梵文:preta,閉麗多),你就持續體驗飢餓,不斷想著食物。

如果早上起來沒有吃早點,我們就不願意修持佛法。如果醒來後頭疼,我們就不願意修持佛法。因此,根據我們自己的經驗推斷,如果轉生為餓鬼,六十年沒進食,我們就不會有興趣修持佛法。

因此,我們要感謝,沒有在地獄或者轉生成餓鬼。

  • 轉生為動物:即便轉生成為達賴喇嘛尊者的愛犬,我們也無法唪誦皈依的禱告。

因此,我們不能出生在地獄界、餓鬼界、或者畜生界。

  • 我們也沒有轉生為長命的神:他們有如此之多的樂趣、俗世的樂趣,因此對修持佛法毫無興趣。

舍利弗有一名弟子,他對舍利弗持有強烈的上師依止。這名弟子死後往生天神界。舍利弗運用自己的超驗力量,能看到這名弟子轉生在該天界。於是,他想他要去看望這名忠實的弟子。舍利弗來到天界,這名弟子全部之所為就是向他招呼“嗨!”,而對佛法修持毫無興致,因為他正享著如此的樂趣。這是真事,不是故事。

我們從自身的經歷中就能夠看到這一點。如果一個人非常貧窮,他會準備學佛法。但是,如果他很富有,過得非常舒適,他就沒有興趣了。因此,我們同樣很幸運沒有轉生為長壽的神仙。

有四種無閒暇的人之狀態:

  • 第一種 — 無閒暇的第五種狀態,例如,出生在聽不到一句佛法的這樣一些國家或這樣一個時代。因此,我們沒有身處這種環境。

  • 有些人生在野蠻的社會,那里人們唯一感興趣的是獲得吃穿。我們沒有身處這種環境。

在西藏有座山叫雜日。每十二年,藏人就要去那裡一次。生活在那裡的珞巴人很野蠻,人們經過他們的領地就要交稅。稅值是一頭犛牛。珞巴人得到犛牛,就立刻將它殺掉吃肉飲血。因此,我們很幸運,沒有身處這種環境。

  • 我們沒有生而眼盲、耳聾、有精神病、愚頑不靈,等等。因此,我們脫離了這些障難能夠學習和修持。

  • 同樣,我們沒有生在一個非常沒有宗教觀念的地區,認為宗教不好,所有值得做的就是掙錢。

因此,如果我們獲得了脫離所有這些無閒暇情景的為人之轉生,此外,我們知道如何獲得這種轉生的因緣,我們毫無疑問是幸運的。很多人擁有這樣尊貴的人身,卻沒有認識到繼續獲得更多這樣轉生的因緣。

類比

我們可以通過類比來幫助我們認識獲致尊貴的人身的困難。例如,它非常稀罕,如同將沙子扔到鏡子上之後附著在上面。

如果想一想這些事情,我們就會認識到當前轉生為人是多麼尊貴的成就,我們也應該想著,我們只能這樣得到一次。想一想在印度,人們多得數以百萬計,而修持佛法的人卻多麼稀少。因此,我們就能認識到它有多麼稀罕。

曾經有一位喇嘛正在講有關獲致尊貴的人身之困難。聽眾中一名蒙古人說,“如果你認為轉生為人有多困難,就應該去中國,看一看那裡的人有多少!”這就像在說我應該去前蘇聯看一看。

這些都是禪修中非常不錯的主題。

利用好我們尊貴的人身,過一種有意義的生活

如果我們想一想,為了獲得這個尊貴的人身,我們在前世的努力多麼艱難,我們就會熱切希望讓這一生過得富有意義。舉個例子就是,如果你背著東西上到半山腰,然後撒手不管,那麼它就一直滾下山。我們在此生為獲致尊貴的轉生為人而做的努力就像背著東西上到了半山腰,如果我們撒手不管,那麼所有工作就前功盡棄了。

因此,我們現在有一個尊貴的人身,我們不應該只嚮往著將來再有一個。因為我們現在就擁有著,我們應該現在就運用它來獲得佛的完全的覺悟狀態。如若不然,就於此毫無二致,現在擁有一袋大米,卻坐在那裡不享用它,而是祈禱來世再有一袋。因此,現在應該對我們尊貴的為人之轉生做到最充分的利用。

銘記死亡

必有一死

想一想我們所擁有的是怎樣一種尊貴的人身,它不是岩石造就,也不是金屬鑄成。如果那樣,它就能夠存續很長一段時間。實際上,如果割開身體看一看裡面有什麼,是很多血液和內臟,就像人們在市場上買肉之後,掛在房子裡的雜碎。我們的體內結構和一副鐘錶的內部結構一樣精緻。

如果我們想一想死亡,想一想有多少人已經死亡,每一個珠子表示一個的話,會數過很多念珠。如果我回憶一下自從來到達蘭莎拉,有多少藏人死在這裡,我會很快就數完我的念珠。

沒有一個人以人之軀體而長生不死。如果你想一想草木是如何死亡的,你就會看到,在你死亡之前,這只是個時間問題。出生的自然結果就是死亡。一個人別無他法。我們聚在這裡的結果就是散,上升的最終結局是下降。認識到我們除了一死,別的什麼也做不了,我們在死亡之前,要盡可能地修持佛法。

因此,我們應該考慮將如何邁入死亡。想像一下你病入膏肓,肌肉轉變成一種可怕的顏色,你虛弱無力,親戚們都在哭泣,說這多麼可怕,醫生來給你一些藥品,但接下來他卻咂舌說實在是太糟糕了。

死亡隨時存在

同樣,什麼時候死亡也不確定。白髮蒼蒼的雙親可能看著孩子壽終入土。很多人在吃一頓隨便的飯時被噎死了。

例如,你可以通過西藏的例子想一想這一點。一個人把一大塊肉放在身邊說,他早上要吃,但這塊肉存續的時間卻比他長。另一個例子,我認識一個西姆拉種土豆的農民,他打算做炸麵包吃午飯,但麵包還沒做好他就死了。

因此,理解無常和死亡的最好的辦法是不要從書本里讀這些,去想一想我們曾經認識的那些亡故者。

死亡之際只有佛法能幫助我們

對死亡的禪修有何重要性呢?它向我們顯示,唯一值得做的事就是修持佛法。

如果考慮物質的東西,我們會發現什麼也帶不走。例如,如果你是一名賺了大錢的富商,你能夠帶走的只不過是更昂貴的一塊包裹你那要被火化的屍體的裹屍布。而至於這名商人在遊走各國積累這筆財富所做的破壞性行為,可能極其巨大。

如果你有很多僕人或工人,或者是一名指揮者上萬名士兵的將軍,死亡來臨之際,不會有人與你同去。即便全國皆親戚,也是於事無助:他們所能做的只有你嚥氣的時候站在那裡,嚴重地干擾你,嚴重地阻礙你的死亡與轉生。

這時唯一於我們有幫助的事情就是佛法修持,如果你從建設性的行為中積累了足夠的正性業力,這就能夠大大地饒益你的來世轉生;而負性的業力會阻礙這些。這是你無須思考死亡就能理解的東西。在西藏,很多藏人很富裕,但是到那個時候,他們只能帶著他們所擁有的知識和內在品質離世。因此,我們需要在此世完全修持佛法,而不要把時間浪費在俗世活動上。

我們應當將此生所有的俗世活動看作是無結果的,就像是麥子的空殼。俗世活動沒有實質可言。我們應當視俗世活動如同兒童遊戲的泥巴餅子 – 全部要做的就是遊戲結束後扔掉它們。孩子們築沙子城堡,但是,他們在玩耍結束後,就會將之拋諸腦後走掉。這就是我們應該如何看待俗世活動。

如果你想一想所有這一切,就會對你的佛法修持大有幫助。

較低範圍的動機

初始範圍

如果我們視一切俗世活動為無需之物、也沒有很大的重要性,那麼我們就會認識到唯一緊要之事就是佛法修持。修持佛法就是做一件饒益你來世轉生的事。例如,有了這種態度:“現在,我已經擁有一個尊貴的為人之轉生;我要用它來防止將來墜入更低的三惡趣”,這就是我們尊貴人生的最低層次的有利條件。

防止我們墜入三惡趣之物就是保持嚴格的道德自律。但是,即便我們堅決立志於保持道德自律,它也會逐漸衰退。因此,為了防止將來墜入更低的三惡趣,我們需要自己來去除煩惱的情緒。這就像在洗滌一件極其骯髒的衣服 — 起初,你稍加用力,然後慢慢加大力度。自己來去除煩惱的情緒,你要慢慢地、輕輕地、漸漸地努力起來,直到竭盡全力。因此,要保持道德自律,你必須要慢慢實踐,然後,通過漸進的實踐,你就能夠自己去除煩惱的情緒;否則,你的努力很容易衰退。

如果你遵循道德自律來避免轉生於三惡趣,這就是修持佛法最低限度的層次。

中級範圍的動機

即便我們來生逃離了轉生三惡趣,轉生到充滿快樂與喜悅的天神界,甚至或者轉生為人,我們應該努力去理解,一切的輪迴轉生都是苦難。在道次第教義中,這一點被廣泛討論。但是,通過這則例子可以予以描述:你站在大太陽底下,天氣非常炎熱,於是你走進屋子裡。這樣,你逃離了炎熱之苦,但是卻置身於寒冷之苦。在輪迴之中,沒有可以脫離痛苦之地。

煩惱情緒讓我們在輪迴中兜圈子。根 — 如同樹根一樣 — 攫取著真實的、獨立存在的認同(無我)。在輪迴中兜圈子就像騎著旋轉木馬,哪裡也去不了。擺脫它的唯一方法就是自己起來,凌駕於它之上,超越它。這就是一種阿羅漢 —  一個具有認識到無我、或者不存在一種不可能的“靈魂”的辨別力的思想。

要在我們的思維連續統(心識)中培養這種認識,很有必要獲得止(shamatha奢摩他) —  一種安靜穩定的心理狀態;而要獲致,我們需要道德自律。因此,三種更高級的訓練 — 更高的道德自律、入神的專注、以及分辨的智慧 — 使得我們能夠超然於輪迴之上。我們如果修持這些,就能終止在輪迴中打轉。

眾生提升自己有三種類別:

  • 獲得見道者。

  • 獲得禪修道者。.

  • 獲得無需加行道者。

新近獲得見道者對空沒有直接的非概念性認識。獲得禪修道者不斷禪修,使自己習慣於、或者說培養起對空的非概念性認識的習慣。如果你不斷禪修,對空的這種認知習以為常,從心中徹底永遠去除了阻礙解脫的情緒障礙,那麼成就為阿羅漢,一位解脫者。

高級範圍的動機

愛與悲憫

但是,只解脫你一個人是不夠的,因為一切有限眾生(眾有情)都身處此困境之中。身處苦難、希望從中脫離,在這一點上一切有限眾生都一樣。如果我們能夠培養希望一切有限眾生都能脫離苦難的心,這就成為“悲憫”。但是,要培養希望一切有限眾生都能脫離苦難的這種願望,你必須就自己的苦難做出長時間的禪修,認識到這一點多麼可怕,然後,你就能夠培養出離心 — 獲得解脫的決心。一旦你認識到苦難多麼可怕,想著立馬要從中擺脫,然後你將之付諸一切眾生。這就是悲憫。

因此,出離心就是要擺脫苦難的意願,而悲憫是要一切眾生擺脫苦難的意願。悲憫與愛之間的區別是,對於悲憫,我們想著,“如果一切有限眾生都能脫離苦難以及造成苦難的因緣,這有多麼美妙啊”;而愛是希望一切有限眾生都得到快樂造就快樂的因緣這樣一種願望。

如何培養平靜和菩提心

我們沒有愛與悲憫,原因何在?我們為什麼沒有一切眾生擺脫苦難享有快樂的希翼呢?這是因為我們的心態並不平滑 — 它們粗糙;它們有高處有低處。我們心中這些不平之處是什麼呢?這是因為我們對親朋好友有很多執著,而看到我們的敵人時,就有很多的厭惡。

那麼,我們怎麼樣能將凹凸的路平整呢?我們可以通過考慮這一個例子加以理解:昨天,一個人給了你一百盧比,而另一個人今天給了你一百盧比。今天早上,昨天給你一百盧比的人給你臉上揍了一拳,而今天給你一百盧比的人昨天曾給你臉上揍了一拳。你應該喜歡哪個人?你不應該喜歡哪個人?

因此,與此相似,我們必須思考,在過去我們的敵人如何使我們饒益頗多,將來也可能大有幫助。同樣,我們的朋友也可能在過去給我們造成很多傷害,將來還會故伎重演。這都只是時間問題。

另一則例子:有各種各樣的人,有食人生番、甚至是狼人或者吸血鬼。我們可能覺得他們富有魅力,和其中一位喜結良緣,但是到了某一天晚上,他們的獠牙會長出來,他們會把我們生吞活剝。

你打狗的時候,它會吠叫,會咬你。同樣,如果我們對敵人生氣,我們的反應和一條狗的反應毫無二致。因此,我們需要消除這種思想的不平,消除這種執迷和厭煩感,達到一種心的平靜。在這種平和狀態之上,一個人能夠培養起愛與悲憫 – 就像你鋪平了車轍縱橫的路,以讓車在上面跑。

我們必須要有充滿強大力量的思想,就像能夠夷成平地的炸藥。是一種什麼樣的思想呢?心懷著對其他有限眾生的慈愛。例如,我們喝牛奶。牛奶來自奶牛和水牛。它們出去吃草喝水,而我們所做的一切就是從它們身上擠奶。兔子和老鼠被用於醫學實驗,因此我們所用的藥是以給我們付出了生命的兔子和老鼠為代價的。

有一些有限眾生,我們以之為敵,他們也傷害我們。但是,如果我們拿他們所具有的慈善和對我們所造成的傷害相比,後者遠勝前者。而給我們造成的傷害也能夠大有助益。要成佛,我們需要培養耐心,這一點卻需要令人生厭的人。如果人人都很好,我們就培養不起耐心來。對我們生氣的人是有限眾生而不是佛,教給我們耐心的人亦復如是。例如,阿底峽大師入藏時,帶著一名吵鬧不休的印度人,後者總是在考驗大師的耐心。當有人問他為什麼要帶著這個印度人時,大師說就是為了修煉耐心。因此,在慈善方面,有限眾生和佛一樣。這是在《入菩薩行論》中得到驗證的。

這裡有一個佛為什麼不生氣的原因。這是因為佛有一種不受所有煩惱情緒干擾的單純的專注。因為佛有這種單純的專注,他因而不生氣。因此我們需要培養這種專注。早晨醒來,我們要懷著這樣兩種思想:

  • 今天,我不讓別人生氣。

  • 我不要別人讓我生氣。

如果對此已經養成習慣,我們就能夠減少煩惱情緒,最終培養成永離煩惱情緒的狀態,因此成就為佛。

如果我們要問,要使諸佛喜悅我們能做什麼,那就是幫助、慈善對待有限眾生。這確實使諸佛喜悅。例如,如果有父母和他們的孩子,我們通過對孩子友愛而使父母更高興,而不是只對父母友善。同樣,如果我們對有限眾生和諸佛都報以友善,佛會更加喜悅。因此,在所有這一切的基礎上,我們需要培養菩提心的目標:“我要成佛,以饒益一切眾生。”

此生達到覺悟

此外,我們要有強烈的意願,為了一切有限眾生,就在此世此時達到這種佛的境界。佛陀說過,有一條此世可達覺悟之道。那麼這條道是什麼呢?就是通過密宗道。如果你遵循此道,此生達到覺悟是可能的。

即便我們有強烈的意願在此世獲得覺悟,也不應該認為這很容易做到,因為我們已經從無始之初積累了大量的破壞性行為。密宗或許快捷,但這是一條極其艱難的道路。我們不應該認為密宗之道像乘飛機一樣迅捷 — 這沒有那麼簡單。例如,尊者米拉日巴跟隨他的菇如(上師)瑪爾巴,經歷了很多艱難困苦 — 造塔、挨打、遭受諸多磨難。因此之故,他能夠在此生達到覺悟。但是,我們不願意體驗米拉日巴所經歷的任何困苦。

如果我們確實有在此世獲得覺悟的強烈意願,準備好經歷大苦大難,如果我們能夠穩步修持,實際上,我們就有此生成佛的機會。

總結

既已獲得珍貴的人身,我們可以用來修行正法並獲得更好的投生、解脫,以及證悟正覺。為此,我們必須依循次第道途。這包括了避免十種破壞性的行為,去除擾亂的煩惱情緒,以及決心脫離輪迴,以及菩提心的目標,獲得專一定和對空性的非概念性了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