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卜楞寺历史

噶丹夏珠达尔吉扎西益苏奇具琅(藏文:dGe-ldan bshad-grub dar-rgyas bkra-shis kun-nas ‘khyil-ba’i gling),也称拉卜楞扎西奇寺(藏文:Bla-brang bKra-shis ‘khyil),或简称拉卜楞,地处西藏东北的安多地区, 由第一世嘉木样协巴·阿旺宗哲(藏文:Kun-mkhyen ‘Jam-dbyangs bzhad-pa Ngag-dbang brtson-‘grus)(1648-1722年)于1710年所建。。它位于兰州西南250公里处,现属于中国甘肃省,紧邻青海省界。拉卜楞被视为格鲁派的六大宗主寺院之一。

第一世嘉木样协巴,也称衮钦·嘉木样协巴多杰(藏文:Kun-mkhyen ‘Jam-dbyangs bzhad-pa’i rdo-rje),是第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藏文:rGyal-dbang lnga-pa chen-po Ngag-dbang blo-bzang rgya-mtsho)(1617-1682年)的弟子,来自安多地区,在哲蚌寺(藏文:‘Bras-spungs dGon-pa)的郭芒札仓(藏文:sGo-mang Grva-tshang)学习了显宗,在下密院举麦札仓(藏文:rGyud-smad Grva-tshang)学习了密宗。他编写了衮钦教材(藏文:Kun-mkhyen yig-cha),后来在哲蚌寺德漾札仓(藏文:‘Bras-spungs bDe-dbyangs Grva-tshang)和拉卜楞使用。

嘉木样协巴担任郭芒札仓的堪布时受到科克诺尔(藏文:mTsho-sngon,青海湖)蒙古王甘丹额尔德尼吉囊邀请,返回到蒙藏杂居的安多地区。嘉木样协巴接受邀请动身前夕,噶东法王(藏文:dGa’-gdong)预言,他会在安多建立一座称作扎西奇的寺院。在建立寺院的过程中,嘉木样协巴为主寺采用了哲蚌寺的戒规和诵经风格,以及郭芒札仓的辩经风格。

嘉木样协巴亲自为他新建的寺院命名为噶丹夏珠达尔吉扎西益苏奇具琅。第五世班禅喇嘛罗桑意希(藏文:Pan-chen Blo-bzang ye-shes)(1663-1737年)赐予第二个名字“噶丹夏珠达如达尔杰林”(藏文:dGa’-ldan dam-chos bshad-grub dar-rgyas gling)。“拉卜楞”的意思是大喇嘛的住处。嘉木样协巴的住处建成之后,寺院通常被称为拉卜楞,或者拉卜楞扎西奇。他的转世系统,嘉木样协巴仁波切成为传统的拉卜楞寺领袖。

拉卜楞扎西奇和蒙古人之间一直保持很强的联系。拉卜楞的很多传承,例如时轮金刚(藏文:Dus-‘khor,丁科尔)传承,流传到蒙古寺院。俄罗斯布里亚特、卡尔梅克、以及图瓦地区只使用嘉木样协巴的衮钦教材。内外蒙古的很多寺院也使用这些教材。在拉萨,蒙古人绝大多数在郭芒札仓和举麦札仓学习,就像嘉木样协巴那样。

拉卜楞有六大学院。最大的是玛雄铁桑木琅(藏文:sMad-byung Thos-bsam-gling,闻思学院),用来学习显宗和辩论,是第一世嘉木样协巴于1710年创建整个寺院时建立的。它授朵然巴格西学位(藏文:dGe-bshes rDo-ram-pa)。在赛举密宗札仓(藏文:Sras-rgyud grva-tshang),第一世嘉木样协巴在那里从赛举·衮乔雅培(1602-1682年)接受了赛举(藏文:Srad-brgyud)传承。这位大师要求嘉木样协巴建立一座密宗学院作为将来在安多建立的寺院之一部分。第一世嘉木样协巴将此铭记在心,在1719年建立了下续部麦举札仓(藏文:sMad-rgyud Grva-tshang)。

丁科尔札仓(藏文:Dus-‘khor Grva-tshang)或者说时轮学院,艾万却科林(藏文:E-wam chos-‘khor gling)是1763年第二世嘉木样协巴贡却晋美旺波(藏文:dKon-mchog ‘jigs-med dbang-po)(1728-1798年)根据第六世班禅喇嘛贝丹意希(藏文:Pan-chen dPal-ldan ye-shes)(1738-1780年)的建议设立的。班禅喇嘛的母寺扎什伦布(藏文:bKra-shis lhun-po)两年后建立了佛殿(藏文:Dus-‘khor lha-khang丁科尔拉康),用于日常的时轮金刚仪式修行。自十八世纪前半期,内蒙古已经存在时轮学院。第一座在阿利因寺院,是第一世甘珠巴格根甘珠巴·罗桑却丹(藏文:bKa’-‘gyur-ba Blo-bzang chos-ldan)建立的,第二座在白莲寺(藏文:Pad-dkar dGon-pa)是他的弟子丁科尔班智达(藏文:Dus-‘khor Pandi-ta)建立的。拉卜楞寺的丁科尔札仓是安多此类札仓中的第一个。

曼巴札仓(藏文:sMan-pa Grva-tshang)或者医学院,扫柔先潘林(藏文:gSo-rig gzhan-phen gling)建于1784年,也是由第二世嘉木样协巴建立的。吉道尔札仓(藏文:Kyai-rdor Grva-tshang)或者喜金刚学院,桑俄达结林(藏文:gSang-sngags dar-rgyas gling)是由第四世嘉木样协巴噶藏图丹旺秀(藏文:sKal-bzang thub-bstan dbang-phyug)于1879年始建的。居朵巴札仓(藏文:rGyud-bstod Grva-tshang)或者下续部密宗院,桑陈多结林(藏文:gSang-chen rdo-rje gling)建于1943年,是第五世嘉木样协巴洛藏嘉央·益西丹贝坚赞(藏文:Blo-bzang ‘jam-dbyangs ye-shes bstan-pa’i rgyal-mtshan)建立的。

像拉萨的原型一样,拉卜楞的两座密宗学院主要研究密集金刚(藏文:gSang-‘dus)、胜乐金刚(藏文:bDe-mchog)和大威德金刚(藏文:rDo-rje ‘Jigs-byed)密宗体系。和拉萨的两座密宗学院一样,它们授予噶然巴格西(藏文:dGe-bshes bKa’-ram-pa)和阿然巴格西(藏文:dGe-bshes sNgags-ram-pa)学位。时轮学院不仅负责时轮金刚仪式,也负责贡日(藏文:Kun-rig,遍明)和大毘卢遮那神变(藏文:rNam-snang mngon-byang)的仪式。时轮学院的僧人还研究天文学、占星学、以及数学。医学院的僧人除了研究医学,还负责药师佛(藏文:sMan-lha,门拉)、阿閦佛(藏文:Mi-‘khrugs-pa,不动佛),以及马头明王(藏文:rTa-mgrin)的密相(藏文:gSang-sgrub)。喜金刚学院护持喜金刚和大轮金刚手(藏文:Phyag-rdor ‘Khor-can)的仪式,并根据汉式的黑算体系(藏文:nag-rtsis那孜)准备每年的历法。

和拉萨的大昭寺(藏文:Jo-khang,觉康)一样,拉卜楞从藏历一月的第三日到第十七日举行传召大法会(藏文:sMon-lam chen-mo,默朗钦莫),期间举行最高学位格西的考试。和拉萨一样,节日期间有面具舞和其它仪式。

在鼎盛时期,拉卜楞寺有近四千名僧人。大约三千名僧人在玛雄铁桑木琅,其余分散在其它五大学院。其中大约四分之三的僧人是藏族。其余的绝大多数人来自外蒙古(藏文:phyi-sog,其索)、内蒙古(藏文:smad-sog, nang-sog,迈得索、囊索)、青海蒙古(藏文:stod-sog,堆得索)、北部安多的蒙古(藏文:hor-pa,霍巴)、甘肃的黄头回鹘(藏文:yu-gur,回纥)、新疆的卡尔梅克蒙古人和汉人。拉卜楞有138座子寺院。

自1958年以来,寺院关闭了12年。1970年代,它又向游客开放。1980年,十世班禅罗桑赤列伦珠确吉坚赞(藏文:Pan-chen Chos-kyi rgyal-mtshan ‘phrin-las lhun-grub)作为恢复功能的寺院重新开放。当前,拉卜楞寺有1500多名僧人,分散在六大学院,人员比例和此前一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