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四圣谛的道次第

四实相

释迦牟尼佛显现其获得觉悟后,运用多种方便法门教导我们,让我们也达到这一境界。基本的方法就是采取预防性措施,换句话说,就是修习佛法。首先,(1)存在实然的问题,我们每个人都面临这些问题。(2)这些问题有实然的原因。(3)但是,我们能够通过断灭这些原因而在真正意义上了断这些问题。而要实现真正的了断,我们需要(4)培养正确的心识之路径。

初级层次

可以在不同的层次上理解四实相(四圣谛)。在初级层次上,确实存在转生到更低状态的问题。如果我们在一种极端困苦的状态下,经历着无尽的疾病与饥渴,或者饱受病痛折磨,那么我们就没有时间、也不存在可能进行精神的发展了。这是因为艰难困苦完全占据了我们的心识。

上述现象的真正原因是不善行之故。正如佛陀所教示,如果我们创造痛苦和磨难,我们必当亲身体验之。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行以善行,如果我们创造快乐,我们最终会亲身体验这一快乐。因此,如果我们要真正了断这些困苦,就必须要走一条真正能够克制自身行不善行或恶行的道路。

首先,要认识到我们有一个宝贵的作为人类的一生。当下,我们拥有各种佳机能够发展和提高我们的精神。例如,我们没有身处集中营,也没有陷身于大饥荒的困顿之中。但是,各种佳机并非永续存在,因为我们必然有一死,为人的宝贵一生也将失去。这些什么时候发生并没有确定性。我们可能在任意一个时刻遭遇车祸。如果我们现在就要死了,如果我们一直在行不善行,在未来我们会进入更低劣的状态。我们将会转生在将要经历自己业以造就的痛苦与磨难的境地之中。因此,心怀对这一前景之恐惧,我们探看是否有走出这一境地之路径。让我们看看诸佛自身吧。

佛自己清除了一切限制,因此他们的心识、言语、身体清净无染、无所限制。佛的心识不受愤怒、贪恋或狂热等不安情绪或态度的限制,也不受木讷迟钝或心思无定的限制。佛心 – 也被看做心识的一方面 – 不受自私和偏爱的限制。佛的言语不受交际能力的限制,佛的身体不受如能量等的限制。因此,佛的心识、言语、身体清净无染。而且,他们也认识自身的潜能,因此能够进入最高的境界。

佛不仅成就了这些,他们还彰示了如何达到这些成就。这就是通过采取防御性措施或曰佛法,来避免受困于给自身和他人带来麻烦的各种限制。还存在志于达到这些目标者以及为此奋进者的社团 – 僧伽。见证了佛、法、僧的优秀品质就不想继续经历那不得不要经历的生命 – 它的去向是给我们创造更多困苦;还要看到,如果走一条通往佛、法、僧之路,就会使我们避免这些困苦,我们就能据此走一条坦然的人生之路。这就是所谓皈依 – 在我们的生命中取一条平安之路。

下述因果律表现了真正的平安之路。因此,如果我们将来要避免麻烦,就要走一条真正的节制不善行之路,例如不杀生、不偷盗、不说谎等等。这样,我们就以建设性的方式行事。这是理解四圣谛的初级层次。

中级层次

从中级层次看,不管我们转生于何种境地,我们要经历生、老、病、死这四种真正的苦难。还有这些真正的苦难 – 例如即便努力了,也无法得到想要的(求不得);不想发生的事情却发生了(不欲取),等等。我们还有很多无法掌控、反复发生的问题,例如总是和他人难以相处的挫折感,等等。上述问题的真正原因首先在于缺乏对现实的正见 – 我们是谁、我们如何存在。因此,我们努力紧抓自我认证,但却没有安全感。结果,为了卫护或申明这种认证,我们的心识中充斥着不安的情绪和态度,例如执着、愤怒、愚昧、骄傲、嫉妒、优柔寡断,等等。因为这些,各种冲动或业力进入我们的心识,我们则以情感驱使行为的形式表现出来。我们这样做,为了使我们的认证更安全,为此,我们努力积累更多的钱财、物质或朋友,或者图谋撵走不喜欢的人、毁坏不喜欢的东西。当我们在情感驱使下如此行为时,例如互相之间怒吼大闹,就给我们造成真正的苦难。

如果我们真正想结束这些苦难,就要走一条真本的途径。首先,我们需要培养正确的动机,即脱离苦难的坚定决心,也就是所谓的出离心。以此为动机,我们需要培养观察智,通过观察智洞见真实或空。要获得这种智慧,需要集中思维(止),要对心识作出这样的控制,需要控制所有的言行。因此,我们需要伦理上的自律。通过追随三种较高级的训练之路 – 较高级的伦理上的自律、集中思维(止)和智慧,我们能够获得观察智,通过观察智而见空:存在本身完全没有不可能存在的存在途径。

因为我们不认识现实,对我们是谁、我们和世界如何存在心存困惑,我们以不可能的方式掌握着这一切的存在 – 例如以为一切都具体实有、独立存在。但实际上,没有事物以这种虚幻的、不可能的方式存在着。任何事物不会以这种不可能的方式存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没有事物存在。不管什么东西存在,都是以相互依存而起的方式存在,一切事物依据因缘而起、依据各个部分而起、依据一份心思或者一个心理标识过程而起。通过这样一种真正的理解和认识之道,我们就能够克服干扰情绪的智力阻障或思维阻碍,达到解脱。这是理解四圣谛的中级层次。

高级层次

在高级层次上,我们看到不仅自身在经历困苦,其他人同样如此。因此,在这一层次,真正的困苦也是人人所面对的问题。此外,还有一个正真的困难,那就是我们无法帮助他人克服其困苦。这些困苦的真正原因首先在于只关心自己而漠视他人的自私。另外,还有阻止我们认识各种裨益他人的圆熟手段的智力阻障或思维阻碍,换言之,就是妨碍我们彻知一切的各种阻障。要真正了断,就不仅要解脱自身的困苦,还要更进一步达到佛的境界,克服自身的一切局限、挖掘出自身的所有潜能,这样就能够尽我们所能、饶益众人。

通往解脱的真正途径首先是培养成就菩提心的动机,就是对所有人开阔我们的心胸、对觉悟 – 对能够饶益所有人的佛之状态同样如此。以此为动机,我们培养并实践各种意义深远的态度和完美举措,而这些都基于关爱和仁慈的同情心。这些态度和完美举措就是慷慨、自律、耐心、宽容、甘心的持恒、心绪稳定(定)、正见(智慧)。有了深沉的观察智,我们就能够见识到现实或空,这种现实或空与为了克服不安的情绪获得解脱而需要识见的现实或空是相同的。然而,由于作为我们动机的菩提心的力量要比解脱的信心力强大许多,针对前者的理解力也更强大。

如果我们仅有解脱自身困苦的决心,它只能在我们对现实的理解之后提供有限的能量。然而,如果我们识见现实的动机中还要能够饶益众生,就会增加更多的能量。因此,我们的理解力就能够斩断两层阻障,不仅是干扰性情绪的阻障,还有那些妨碍彻知一切的各种阻障。

举例而言,假设一堂关于如何一个毒蛇咬伤的讲座,如果一个学生听讲学习只是为了想成为一名医生,这样他就能够够赚大钱以解决他的财务困难,那么他只是付诸一定量的精力去听课。然而,如果一位孩子正好遭蛇咬的母亲冲进教室,因为极度关切对孩子的救治,她学习如何治疗蛇咬而精力就更加集中。同样,如果我们在对现实的理解之后还有成就菩提心的动机,这就会为此增加更多的力量,这样,我们的理解力就能够斩断所有的思维阻碍。

这种方法蕴涵了一种智慧和方法相结合的心识之路径。但是,这种结合的方法是在经典的层面上实现的,不是智慧与方法二者同时生发,而是这样一种方法,即一个在另一个的语境下生发。因此,向所有人开阔我们的胸襟以及达到觉悟以饶益他们的方法寓在获得智慧、了解现实的语境之中,反之亦然。换句话说,我们向所有人开阔胸襟,就发生在我们的心识向现实的语境中。我们的心识向现实,就发生在我们向所有人开阔胸襟的语境下。这样二者互相以为语境,直到我们成就为佛,在一种心识中二者不会同时生发。

通过这样一种方法与智慧相结合的方式,我们要花费很长时日以贯通所有的思维阻碍。实际上,所需时日是我们所说的三个无尽劫,无尽是最大的有限时间,这个数字是在十的后面再缀以六十个零。让我们称之为亿万吧。这是一段极其漫长的时间,他人不可能坐待我们花这么长时间克服自身局限、发掘出所有潜能,从而最大限度地饶益他们。而这正是密宗兴起之所在。密宗是为了成佛而形成的大乘佛教或广开胸襟的一种修持 – 最快速、最有效 – 最大可能、最迅速地饶益他人。密宗基于我们上述根据四圣谛而讨论的所有方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