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治世间八法的策略

八世法

人生的八暫時的現象(八世法)以成对的形式列示,它们是:

  • 赞美或批评
  • 听到好事或坏事
  • 得与失
  • 顺利与艰难。

人们因上述这些而情绪烦乱、心烦、不适,感受每一对中的前者时感觉兴奋,而感受每一对中的后者时感到沮丧。我们可以根据四圣谛来理解它们。

第一圣谛

  1. 苦 – 挨批评、听坏消息、有所丧失、事情进展不顺。另一方面是根据我们自尊心的强弱,将心怀不快乐地体验这一对或第一对 – 赞美、等等。
  2. 瞬息变幻的快乐 – 受赞美、听好消息、有所收获、事情进展顺利。另一方面是根据我们自尊心的强弱,我们将心怀快乐感体验这一对或第二对 – 批评。然而,这种快乐并非持久,也不会满足我们或解决我们的所有问题。
  3. 无法控制、往复发生的所有经历 – 反复发生的暫時的現象;无法知晓下接下来将是什么;我们对此也无法掌控。我们的经历总是忽起忽落。

第二圣谛

困苦源于业力和烦恼情绪。业力指以某种方式行事的冲动力,它基于这样的体验,例如过去反复发生的业行。通过把握(执)切实的存在 – “我”感觉到正在做这件事 – 于是当我们因为冲动力而行事时,行为就会以一种负性业力之力
(恶,罪)或正性业力之力(福)发挥作用。结果,我们的心相续随着其业力之剩而流转:业力之力网(资粮),业力之遗产(种子,业力之趋势),以及持续的业力之习惯 (熏习)。

因为把握切实的存在和渴求而触发:

  • 业力之遗产因体验与过去我们之所为相似的事情而成熟 – 遭到赞美或批评,等等。
  • 业力之力网因心怀快乐或不快乐之体验而成熟。
  • 持续的业力之习惯因以对切实的存在之攫取之想而成熟。我们将体验一分为三,并将每一方面扩充成为宏大之物 – 切实的“我”、切实的“你”、切实的“体验”。接踵而来的是烦恼情绪如执迷或厌嫌,渴望不要分离、得到更多,或渴望分离。这些促使业力之剩更加成熟。

业力的运作

业力之遗产因体验与过去我们之所为相似的事情而成熟。

  • 心怀把握切实存在之想赞美或批评别人,我们体验接受别人的赞美或批评。当然,有时候我们需要赞美或批评 – 关键在于这样做的时候不要怀把握切实的存在之心(没有自我意识)。
  • 我们心怀把握切实存在之想体验发生在我们身上的同样事情,给别人发出好消息或坏消息,或者对别人大嚷大叫或好言细语,或者通过噪音干扰他人或制止别人的干扰。
  • 通过制止攫取非我所有之物,通过心怀把握切实存在之想给他人以物,或者怀把握切实存在之想偷取他人之物,我们体验得失。
  • 我们心怀把握切实存在之想,通过总体上的建設性的行为或破坏性的行为,体验事情的发展好坏、或成败。

心怀把握切实的存之想,通过建設性的行为或破坏性的行为,正性或负性的业力之力网络成熟这八种体验中的快乐与不快乐。我们可能在得到赞美时感到快乐或不快乐(不自在,如“我不配。”);受到批评或责难时,同样如此。

我们通过持续的业力之习惯,因为信仰切实的“我” – “我”如此伟大或“我”不配 – 体验上述全部结果。体验一个切实的“你”的信仰 – “你”真了不起或“你”真糟糕;体验一个切实的“体验”的信仰 – 这次赞扬真不错或这次批评真糟糕、它确实有损于“我”或损坏了“我”的名声,等等。

因此,在心怀把握切实的存在之想这一基础上,我们有了执迷和过于激动、愤怒和沮丧这些干烦恼情绪。

这会激发更多的业力之成熟,同时轮回也将随之而起起落落。

第三圣谛

灭谛 (实际的停止)。灭的真正含义是从轮回中得到完全解脱,这样,我们就不会体验受到玷染的起起落落的快乐与不快乐之情。我们感受到的是持续的觉悟之大乐。此外,我们再也不会体验与曾经发生在我们身上的过去的那些起起落落的各种行为相似的事情。

尽管如此,即便在做到实际的灭之前夕,我们仍然会体验赞美或责难等,仍然会体验事情顺利或艰难,仍然会因这些体验而油然感到快乐或伤感,还能够感受到对执迷或过于兴奋、完全的沮丧和不快乐或愤怒之情的临时的停止。因此,我们能够达到一种平等心和一种心灵和情绪的稳定。

在上述体验中,平等心并非意味着无所感触 – 对涨薪无所高兴、对爱人的殒命无所伤怀。平等心并没有意味着压抑感情,尽管这种感情非常微妙。压抑和无所感触是不健康的,意味着对感情不为所动或无所烦扰、无所执迷或无所拒斥、不会过于兴奋、不会神情沮丧、不会愤懑恼怒 – 对各种体验以及随之而来的情感无所不适。

这让我们以合宜的方式做出回应。例如,我们能够冷静地对赞美或批评作出判断,以发现它是否正确、我们是否可以从中有所汲取。

第四圣谛

带来这一实际灭的思维实际道是理解空性,据此,我们能够分别开并扩充体验的三个方面。然而,也有很多带来临时的停止的临时道 – 其中很多来自寂天的《入菩萨行论》。

如何获得临时的停止:视角

将体验纳入如下视角之中。

  • 当听见赞扬或批评时,可以铭记于心,我们既有值得赞扬的地方,也有值得批评之处 – 为什么二者中一个更重要呢?为什么要认定其中一个而非另一个呢?感到厌恶并弃绝。
  • 对听到好消息与坏消息、得与失、事情的顺与不顺做出同样处理。

将体验置于我们整个一生之视角,而非仅仅是当前的、有限的一个视角。

  • 受到赞扬时,记着总还有人会对自己作出批评。
  • 受到赞扬时记着曾被批评过。作如是想:将来会有其他人还会批评我。专注于这种认识,即任何体验都无所特殊。
  • 遭到批评时,同样如此行事。
  • 然后诉诸出离心(成就解脫的決心) – 厌恶这些起起落落的情绪,切实希望免受其扰。
  • 在听到好消息与坏消息(有人和我们进行良性或非良性的交流、或互动等)、得与失、事情的顺与不顺时,重复上述步骤。

当前的体验更真实吗?

  • 当受到赞扬或批评时,我们可以做出思索 – 是什么使这个人的赞扬比其他人的更真实,是什么使之更现实、更重要?为什么这个人正确而其他人不是?
  • 即便是同一个人,是什么使他现在的言辞显得反映了他对我们的真实情感?是什么使他现在的言辞显得比过去他赞扬我们的言辞更重要、更真实、更真切?或者说,是什么使他现在的言辞显得比过去他赞扬我们的言辞更不重要、更不真实、更不真切,从而使我们忽视了他们?专注于厌恶与出离心。
  • 在听到赞扬、好消息与坏消息、得与失、事情的顺与不顺时,同样如此行事。

我对轮回有何期待?

  • 即便是佛陀也无法使每个人都满足欣悦,也并非人人都赞扬和喜欢佛陀,那么我对自己有何期许呢?
  • 我对轮回有何期待?只要不能清除我的所有业力,我就会有好消息或坏消息、得与失之虞 – 事情的发展就会有顺利和不顺。如果我们因此而沮丧,这种情绪就会转化成厌恶与弃绝。

吹破幻想的气球

  • 赞扬、责难、好消息、坏消息、得、失、事情发展的顺与不顺只是空气的运动。它们只是表象,如何会具有使“我”成为一个真正不错的人或大坏蛋的力量呢?
  • 甚至更重要的是,它们如何具有使一个看起来切实的“我”成为一个真正不错的人或大坏蛋的力量呢?例如,“我”配。毕竟,约定成俗的“我”只是长川变化的体验之集合因素的连续体之流上所标示之物,一个约定成俗的“你”同样如此。
  • 如何能够从一个威胁这样一个独立的“我”的人那里收受礼物呢?事情发展不顺或遭遇损失时,如何将一个看起来切实的“我”定成是有罪的、应受痛苦和惩罚呢?
  • 想一想这样被误导的思想和信念如何在事情进展顺利或有人深爱我们时在无意识中阻碍我们享受快乐和快乐?请设想这些洞见会吹破这种幻想的气球,请设想享有这种快乐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