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部的共同三昧耶戒

導讀

對任何一種無上瑜珈或瑜珈坦特羅體係而言,灌頂除了要發菩提心和坦特羅咒,還需要保證採取並持護一定的修持,從而讓我們與單個的佛部特徵(種性)產生密切聯繫(誓句、三昧耶)。正如常常被譯作“佛部”,這 些特徵指能夠讓我們獲得覺悟的佛性之諸方面 – 具體而言,指清淨光明的心識活動。正如同五蘊那樣,每一個都通過本尊以純淨化的形式得到表現,並與五種類型的深沉智慧(五智)之一相聯繫。

[關於咒和緊密的粘合修持,見: 輔助性的三昧耶戒。]

如同根本坦特羅咒,這些三昧耶戒有兩種 – 一種為所有無上瑜珈或瑜珈坦特羅體系所共有,另一種為時輪金剛法所特有。這裡,我們將觀照使我們與佛部特徵緊密維繫的十九種共同修持,就 像格魯派傳承中宗喀巴解釋的那樣。 17世紀,第一世班禪大師(班禪羅桑卻吉堅贊)為格魯派的修行者編纂了《六支瑜伽》,要求每天誦讀六次,幫助他們記念這十九種共同修持。其 它三種藏傳佛教傳承以類似的方式對此做了解釋,只是大同小異。

連結大日如來的修持

要形成與鏡子般深沉智慧(大圓鏡智)的密切聯繫,我們通過本尊大日如來(毘盧遮那)來表現:

  • 皈依諸佛,
  • 皈依佛法,
  • 皈依僧伽。

同樣,我們修持:

  • 有關克制自身做出破壞性行為(行不善行)的道德自律,
  • 投身於建設性的行為(行善行),例如為了培養良好的品質而從事學習和禪觀,
  • 投身於饒益他人的工作。

噶舉派中有很多傳承教導說,這些與毘盧遮那有關的修持形成與有關現實層面的深沉智慧(法界性智)的緊密聯繫。

在寧瑪傳承中,通過培養具有啟發性、涉及不同層次的菩提心以取代前三者。

皈依、修持道德自律、培養菩提心帶來覺悟及其促成覺悟之行為因果發展的法相(現實層面)二者增益不已的明晰。

連結寶生如來的修持

有四種修持能夠形成與寶生如來(仁欽郡乃)所體現的佛部特徵的密切聯繫,有關事物平等的深沉智慧(平等性智)。這就是通過以下四種方式表現出的慷慨寬厚:

  • 付出或永遠樂於付出物質或財富,
  • 佛法教義或建議,
  • 保護免於恐懼,主要是對他人心懷平等、敞開胸懷,這樣他們就不會擔心被我們抓住不放、或被我們拒斥、或被我們忽視,
  • 慈愛,希望他人快樂以及擁有快樂之因緣的願望。

通過慷慨付出,我們獲得無上寬廣的有關自身和他人平等的證悟。

連結阿彌陀佛的修持

有三種修持能夠形成與事物個體性深沉智慧(妙觀察智)的密切聯繫,這通過阿彌陀佛來體現。這就要維護以下教義:

  • 三乘(聲聞;緣覺、辟支佛;菩薩),
  • 低層次密宗之外乘(事部和行部),
  • 高層次密宗之信心(密)乘(瑜珈部和無上瑜珈部)。

維護佛陀的所有教義帶來對個體才智和每一種方法之技巧的無比深沉的理解。

連結不空成就佛的修持

有兩種修持能夠形成與關於已經完成事物的深沉智慧(成所作智)的密切聯繫和不空成就佛的密切聯繫:

  • 持咒,
  • 施供。

寧瑪傳承通過平息苦難(息苦)和激發別人的優秀品質(增益法)等行為替代持咒。施供也分為兩種修持 – 普通供奉和供多瑪(食子) – 酥油青稞糌粑做成的雕有圖案的糕點。

根據咒語行事、像佛一樣行事、施供,帶來完成所有目標的日益深刻的智慧和技能。

連結不動金剛佛的修持

有四種修持能夠形成與不動金剛佛和現實層面(法界)深沉智慧的佛部特徵的密切聯繫。噶舉派中的很多傳承用鏡子替代這一深沉智慧。

四種修持是:

  • 以護持金剛、以及它所象徵的福樂智慧作為我們的方便法門,
  • 護持法鈴、以及它所代表的關於空的分別性意識(妙觀察智)作為我們的智慧,
  • 護持手印,或者將自身形象化為一對相合的本尊,象徵方法和智慧之間密不可分的結合,
  • 以恰當的方式將自己託付給密宗導師。

保持一定水平的福樂和對空的分辨的智慧、遵循一位資質具備的密宗導師的指導,這樣帶來對現實層面的無上圓滿證悟,如同鏡中顯現一樣明淨清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