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戒度的細節

第二種意義深遠的態度(度)是道德自律(持戒)。 我們不是在談論演奏樂器或踢足球的紀律,這與我們的道德行為有關。 這也不是說我們是警察,要規範別人,在軍隊裡紀律或人,我們討論的是關於我們自己的紀律。

通過道德自律防止破壞性行為

有三種道德自律。 第一種是防止破壞性行為的道德自律。 這是指我們行為、語言或思考的方式。 因此,此乃是維護我們所持的各種戒咒,以避免一定類型的破壞性行為。 即便我們沒有持戒,通常也要防止十種破壞性的行為(十不善行) – 殺生、偷竊、撒謊、等等。

我們在談論要避免的事時,有自然具有破壞性的行為,如像殺生或偷竊,然後有那些自身並非具有破壞性行,但是佛陀說,對於一定的人,在一定的時間,這是需要避免的。 例如,對於僧人和尼姑來說,那麼,他們需要規避的就是晚上進食。 這並不應用在所有人身上,但是如果我們我們想要在晚上能夠有清晰的思維進行禪定,早上也思維明晰,那麼晚上最好不要進食。 因此,對那些特別的人群,佛陀要求規避這樣的事情。 或者僧人和尼姑剃光頭;顯然,無須每個人都得如此。 因此,這些再一次……防止做這些事的道德自律就是這第一種。

參與建設性行為的道德自律

第二種道德自律是投身於積極的、建設性的行為的紀律,它們會積累正性的力量從而達到覺悟。 因此,這是指做研究、思考教義、禪定、進行加行(藏文:sngon-'gro,初級的修行) – 磕頭、做供奉的道德紀律 – 參加教導,這樣一些事情,涉及到做這些事的紀律。

所以你看,在這里道德自律又是一種心理狀態。 我們不是指一種現實的行為。 正是這種心理狀態會克制不去做可能不合適的事情,恰如就戒咒而言、就投身於正性的事情而言,對於這些破壞性的事情;我們克制不去做它。 因此,這就是紀律。 這是一種來自我們的思維的東西,影響我們如何行為。 因此,這是一種心理狀態。 沒有它,我們就會完全失控,只會置身於煩惱情緒的影響之下:“我不想做它。我不喜歡做它,”如此等等。

這種道德自律建立在分辨和區別性認知的基礎上。 通過道德自律克制不做破壞性行為,我們認識到破壞性行為的缺點。 我們識別出它到底是什麼 – 我們很果斷 – 它帶來的缺點,因此我們克制不做它。 或者第二種(投身於建設性的事),我們識別出禪定的益處、進行加行的益處、如此等等,所以我們投身其中。

饒益他人而努力的道德自律

第三種道德自律是切實為饒益他人而努力、切實幫助他人的自律。 這裡,我們能識別幫助別人的饒益。 我們克制不去不幫助他們,因為:“我感到不喜歡它,或者我不喜歡你,所以我不想幫助你。”

聚集弟子的四種方式

幫助別人 – 這有諸多方面。 如果我們泛泛而談,那麼有涉及到四種方法的紀律……它實際上按照字面意思被稱為聚集弟子的 [ 四種 ] 方法(藏文: bsdu-ba rnam-pa bzhi );換句話說,以這種方式和別人相處,讓他們接受我們,從而能夠更近一步教導他們更深刻的東西。

慷慨大方(布施)

其中第一個就是對別人慷慨。 有人來訪問我們 – 你給他倒一杯茶。 只是些很簡單的事情。

用讓人喜悅的方式講話 (愛語)

第二個就是和藹可親地跟他們說話。 當然這樣做需要訓練。 它的意思是,用一種他們能理解的方式說話,用他們能理解的語言類型,根據他們的興趣 – 不是用一種不足道的方式,而是用一種幫助他們的方式。 教導他們的方式……就像如果有人喜歡足球賽,你不要卻說,“哦,這很愚蠢。這是一種浪費時間。”你可以用一種將會使他們感到和我們在一起時輕鬆自在的方式進行交流。 這非常重要;否則他們不會樂於接受,認為我們是以高人一等的口氣在說話。 我們無須非得深入細節,像:“哦,今天誰贏了?”我們不在乎誰贏了比賽,但這讓對方感到被接受了。

如果我們渴望成就為菩薩,對所有人都關切,對他們感興趣的事也感興趣,對此至少有盡可能的了解,這很重要,這樣我們就能夠真正和別人打交道。 說話和藹可親同樣還意味著,如果合適,要談吐幽默。

曾經有一次 – 實際上我認識這個人 – 達賴喇嘛尊者正在美國一所非常著名的大學做訪問,這個人在達賴喇嘛尊者的房間裡留下了一張美國喜劇明星格魯喬·馬克思面具,面具有著濃重的眉毛、戴著眼鏡、大鼻子等等、還有大八字胡。 大教授之類的人物,這些都很自以為是的人們,來到達賴喇嘛尊者下榻的賓館,和尊者進行學術討論。 因此,他們正裝坐在那裡、一臉嚴肅、極其正式,這時候達賴喇嘛尊者戴著格魯喬·馬克思的面具走進屋子。 這正是妙不可言,因為這些人如此正兒八經、如此嚴肅,他們面對整個這幅場景的荒唐禁不住笑起來了,達賴喇嘛尊者也跟著笑壞了。 在此之後,他們就能夠進行一場更加放鬆的討論;在此之前,他們只是一本正經,這對他們來說太糟糕了。 對達賴喇嘛尊者這樣的人來說,這確實很了不起。 很難想像一個國家的領導人會這樣做。 尊者大師並不關心他們會對他怎麼想之類的事情,但是他知道這是一個非常富於技巧的方式,能讓人更自在、更放鬆。

幫助他人達成目標 (利行)

接下來,這裡的第三個方法就是以有意義的方式行事。 以有意義的方式行事。 有意義的方式意味著……不是只在浪費時間,而是努力鼓勵別人去……達賴喇嘛尊者不會只是開一個玩笑來表現他多聰明,而是用一種有意義的方式讓在場的人放鬆,不要讓他們把自己弄得極度緊張。 這並不是說每分鐘你一定要深沉、緊張,想著“讓我們做一次深刻富有意義的交流”。 這太過分了。

自己不背離這些目標 (同事)

接下來,第四個方法就是循規蹈矩地生活。 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打算要教導別人,以身作則來教導本身就是我們的一個好榜樣 – 不僅僅是教導某些東西,而我們反其道而行。這就是人們願意向我們學習的路徑,讓我們能夠在更加深刻的一個層次上幫助他們。 因此,它要求這樣一種紀律。 不是拿所有時間幹愚蠢之事,或者和別人一起浪費時間。

要幫助的十一種人

因此同樣,幫助他人的道德自律就是努力去饒益的紀律……這裡有一個單子,在有關六度的教導中不斷出現:有十一種人,我們尤其需要付出努力去幫助他們,使他們獲得饒益。

受苦受難者

第一種人是受苦受難者,他們身陷痛苦之中。 (順便說一句,這是一個非常有幫助的名單。你不要僅僅把它看做一張單子,它在我們遇到這種人時給我們一種想法,尤其是不會忽略他們。)

對如何自助無所適從者

第二種人對幫助他們的方式無所適從。 因此,他們確實不知道去做什麼、如何去做,來進行自我幫助,去如何應對某些困難情況。 這些人需要幫助。 他們需要給予建議,或者,如果我們不知道去做什麼,至少需要一定的理解 – 有人去聆聽他們的話。

那些幫助過我們的人

其次是幫助那些此前幫助過我們的人。 感激別人展現給我們的善意,不要忽視對我們和藹友善的父母或者別的人,這一點很重要。 不要出於一種義務性的感情,而是出於感激之情。

那些內心充滿恐懼的人

接下來,幫助那些內心充滿恐懼的人克服恐懼。 努力去撫慰他們。

遭際精神痛苦的人

幫助那些遭遇精神痛苦的人。 某人失去了他心愛的人 – 對方死了或者離異了或者如此之類 – 他們確實為此情緒低落。

那些貧窮、生活艱苦的人

幫助那些很貧窮、生活艱苦的人。 因為有時候我們需要紀律以切實去做,尤其是如果那個人臟兮兮的,他們看起來也不吸引人,或者我們不喜歡他們在場,或者去他們所在的地方。 我們需要紀律,不會退縮而是切實施以援手。

對我們執迷的人

努力幫助那些對我們執迷的人以及想著總是要和我們在一起的人。 你不想讓他們依賴我們,但是如果他們對我們有非常強烈的聯繫和執迷 – 嗯,如果他們感興趣,通過教導佛法之類的東西努力幫助他們。 換句話說,賦予其意義。 這無需是一種讓人沉重、宣教式的方式,只是泛泛而言。 顯然,一定有某種業力(因緣)把你們帶到一起。

根據對方的意願幫助

很據對方的偏好和意願幫助他們。 有些人要求用某種方式給予教導……假如說我們是一名教師,如果我們正在研究佛法,如果要求我們教給他們某種修行 – 嗯,它可能不是我們的修持或者不是我們最喜歡的,根據對方的意願施教。 這就像如果我們要和某人到飯店去 – 我們無須要一定堅持要我們常喜歡吃的那種東西;我們隨他們所喜歡的。 顯然,在一種關係中,一方需要妥協,不要總是做另一個人想要做的,但不要總是堅持固執己見,這一點很重要。

那些過著正直生活的人

接下來,努力去饒益那些過著正直的生活的人 – 這是一種說法 – 即那些真正遵循著一條積極的路,做事很不錯。 通過鼓勵、誇讚等等,來幫助他們。 但是再次強調要在合適、起作用的時候:如果這只能增加他們的驕傲和自大,那麼最好就不要做了。

例如,我還很年輕的時候,非常驕傲自大,我在導師什貢仁波切身邊工作、幫助他九年,為他做了很多事 – 翻譯,安排他的所有行程,處理所有信件,為所有簽證四處奔走,所有類似的事。 九年裡,他感謝我,只說了兩次“你幹得好” – 九年裡。 對我來說,這是非常合適的。 對另一些人,讓我們假設說如果他們自尊心低,這就非常不合適。 但是對一些非常自大的人來說,這是極其有幫助的。 確實如此。 正如我的一些導師所言 – 格西阿旺達吉 – “你在做什麼呢?像一條狗一樣站在那裡,為自己做的不錯而等著頭上被拍一拍,這樣你就可以搖一搖尾巴?”

因此,什貢仁波切其實很好地幫助了我。 我在做非常正性的事情,他通過不感謝我來幫助我 – 這就是他如何饒益我的 – 這樣我會只是去幫助人,因為我想讓別人從他的教導和出行中得到饒益。 似乎他從來沒有 [ 私下 ] 教我任何東西,直到我們在一起的最後一點時間。 他從來沒有給我自個兒教過任何東西;我總是必須得把這些翻譯給別人。 他只在如果我們將此翻譯給別人的時候教給我。 非常、非常有助益。

他的幫助通過……我做了很多正性的事情,他從來不會在我做事像個白痴時不罵我傻瓜,以此來幫助我。 這非常非常有幫助。 他對我非常嚴苛。

現在,作為一名教師,或者作為一名助人為樂者,這一點很難去做。 這需要大量的紀律。 為什麼? 因為當我們處在那種情況之下時,我們想要別人喜歡我們。 你不想讓他們度過一段難受的時日,因為或許他們不喜歡我們,或許會離而去之。 因此,這確實需要很多紀律,用一種確實能夠饒益他人而不是只想著我會得到什麼饒益這樣一種方式。

因此,有時候我們可能不想因為孩子行為不正確、舉止不當而懲罰他們,但是我們需要對他們嚴格以待的種種紀律,因為這是為了他們好。 “我不想把一切都給你。你必須自己努力去獲得,這樣你就珍惜它們。”這需要在父母這一邊做出很多訓導,尤其是當他們有條件給孩子們給予一切的時候。

那些過著破壞性的生活的人

接下來一個是努力饒益那些過著很具有破壞性和負性生活的人。 換句話說,我們不是僅僅忽略他們、棄絕他們或者譴責他們,或者類似這樣的,但是如果有任何一種方式能夠幫助他們克服這樣的行為,那麼我們就努力去做。 例如,有一些佛法教師走進監獄施教,或者幫助那些吸毒者。 顯然,他們要放開心懷,不要拒絕他們,因為“哦,你個癮君子。你是個壞蛋。”

運用我們超物理的力量去幫助他人

最後一個就是通過運用我們的 – 如果我們擁有 – 超物理的力量或者超感覺能力去饒益別人。 在所有其它方法失效的時候運用它們來幫助別人 – 只有在完全有必要的情況下。

我的導師什貢仁波切確實有超感覺能力。 我見到過好幾次。 一次是我和他在一輛吉普車裡。 有一次在印度,我們正驅車前往一個禪修中心。 我們快要到那裡了,什貢仁波切說,“趕快,開快一點。寺院裡要著火了,就在佛堂。”於是,我們就去了那裡,確實如此,有一根蠟燭翻了,一幅帳幔起火了。 因此,有這樣一些情況 ,他感到扭捏不安或者害羞,因此掩藏他的超感覺能力,而是用之來饒益別人。 他讓人難忘。 他是這樣一個人,絕大多數喇嘛會說,“如果你想見識真實之物,而不是冠有一個名字的人,他 就是真實之物的一個例子。”他確實是。

寂天大師道德自律 的論述

在我們休息之前,花幾分鐘時間再談幾點關於道德自律。

在《入菩薩行論》中,寂天大師在兩個章節中討論了道德自律。 第一章名叫“不放逸(關切的態度)”,這是道德自律的基礎。 換句話說,我們在意我們的行為的影響,並認真地加以對待。 我們注意不要置身於煩惱情緒的影響之下。 我們在意、並嚴肅看待,別人也是人、擁有感情,如果我們以一種破壞性的方式行事,這就會傷害他們。 我們關心行為的結果在將來對我們自己的影響。 我們認真對待它。 這是道德自律的基礎。 如果我們不在乎 – “嗯,這對我一樣。我才不管發生什麼。我不在乎我的遲到會傷害你” – 那麼我們就不是用一種道德的方式行為做事了。

在很多語言中,這個 關切的態度 (藏文: bag-yod ,梵文: apramada 不放逸)是一個很難翻譯的詞語。 例如,德語和西班牙語就很困難。 俄語也一樣? 它的意思不是……我的意思是說,關切只是其中含義的一小部分,但它的意思不是擔心或者只是小心在意。 它是對我們行為的嚴肅以待。

寂天大師致力於該主題的第二章是關於 正念 (藏文: dran-pa ,梵文: smrti 在意)和正知(藏文: shes-bzhin ,梵文: samprajanya,警惕)。 正念的意思是對紀律在行為類型上保持心理上的把持,不要置於煩惱情緒的影響之下。 所以,它像一種心理粘合劑,一直牽掛著。 這就像我們在節食期間路過麵包店,在櫥窗裡看到了那美味可口的蛋糕,我們最喜歡吃的蛋糕,我們立馬打住 – 不要放開節食 – “我不會走進去買那塊蛋糕,不會置身於貪婪和執迷的影響之下。”這對於道德自律非常重要。 然後,在我們開始對此發生搖擺、想著“嗯,或許就是一小塊”之類時,保持警惕(正知)。 或者像我姐姐在節食時說的:她不吃整塊的蛋糕,但吃些蛋糕碎屑,這些不算。 碎屑、留在盤子裡的蛋糕渣 – 這些不算;這些你可以吃。 所以,我們必須要對這些事情小心對待。 所以,這些都是道德自律的支撐,是我們用以維持我們紀律的工具,然後我們以後可以用來進行正觀。

最後,寂天大師指出能夠幫助我們培養和保持這種正念的三種因素。

  • 第一個因素,他說,有我們上師的陪伴或者總是想著他們也在場。 如果有他們在場,因為對他們充滿尊重,我們就不會愚蠢或破壞性地行事。 這非常有幫助,“我會在導師在的情況下這樣做或這樣說嗎?”如果我們不能,那麼就像寂天大師所言,“保持像一段枯木” – 不要做。 這有助於我們保持正念。 肚子裡塞滿蛋糕或者衝著別人大嚷大叫:顯然,如果我們和導師在一起,就不會這樣做。
  • 第二個因素是遵循導師的教導和建議,記住他們的話。 這讓我們保持正念。
  • 然後,第三個因素是對沒有保持正念的畏懼。 這意思並不是恐懼而是“我確實害怕……我不想體驗沒有保持正念所帶來的結果”。 這建立在自尊、自我價值的基礎上。 我這樣正性地對自己考慮的夠多了,我不想總是在憤怒、貪婪等的影響下走下坡路、走下坡路、走下坡路。

和這個一起的還有,寂天大師說,對導師的敬畏。 這是一個很難解釋的詞。 這不是說我們害怕我們的上師,他們會責罵我們或者諸如此類,敬畏意味著我如此尊敬我的上師、如此敬重佛教,它會在我的負性行為會影響別人作如是可怕之想 – “這就是某某導師的學生的行為?”或者他們對佛教和靈修訓練想得很負面 – “你還被當做佛教徒?你喋喋不休、醉醺醺的、破壞東西,這樣怒氣沖衝等,如此等等。”因此,正是出於這樣一種敬畏和尊重的意義上,我們要保持正念和道德自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