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禪修無常》釋讀

貢唐仁波切(貢唐倉·貢卻丹白仲美)(藏文:Gung-thang-tshang dKon-mchog bstan-pa'i sgron-me)(1762 – 1823 年)的經典,《韻文釋義如何修行無常的訓練》(藏文:Mi-rtag sgom-tshul gyi bslab-bya tshigs-su-bcad-pa),在開篇中向他的所有上師表達禮敬,他們以無數的形象顯現,給出教導以調服思維:

向偉大的空樂雙運獻禮,它顯現不同的形式和變化以適合有限眾生的多種需求及其秉性。

這擁有八種緩息和十種營養的寶貴人身僅為此次獲得。 存在喪失這個美好機會、存在沒有成就任何具有長久價值的東西而進入到下一次轉生的危險。 現在正是將自己置身於修行之道的時候。 實際上,這幾乎是為時未晚,因為在座的各位年齡都在二十歲到三十歲之間。 我們必須用鐵鉤子一樣的提念之物使自己與佛法修行和警覺之心緊密聯繫,這二者被喻作訓練大象的各個階段。 試圖在這一個月內、或者至少在今年,要完成世俗和輪迴的一切,或者心懷今年推遲佛法修行而先做別的事,這都是引誘自己的惡鬼。 有一位導師曾經說過,有宗教信仰的人應該從來不會為足以繼續生活而擔心。 有些人找藉口說,為了修行佛法他們必須得賺錢,但是從來沒有一個嚴肅認真的佛法修行者會慘遭餓死。

生起要全身心投入佛法修行的思想。 此生的活動就像水上的浪花。 就像波痕一樣,一層湧來另一層緊接著跟過來。 你做的越多,更多新的活動就出現:它沒有盡頭。 我們身上不再有限制的時候,下大決心現在就放手這些事情,然後不加目的地四處走動,這不是更好嗎? 例如,如果發生緊急情況,你做出強烈而堅決的決定,放下所有事情去處理它。 就像那洛巴去拜訪帝洛巴的故事。 那洛巴決絕地放棄了那爛陀寺主持的職位就走了。 或者像宗喀巴大師,收到文殊菩薩的教導要做閉關的前行時,就離開自己數以千計的弟子,決心去做。

切不可自欺。 在明天的佛法修行發生之前,今天的死亡可能臨近了。 因此,如果一個人要修行佛法,那麼就從今天開始吧。

儘管如宗喀巴和蓮花生等偉大導師們的行為向全世界四面八方傳播,但這些導師都已經作古。 只有名字留了下來,他們的軀體不見了,我們只能通過他們的教導理解他們。 所有這些都是他們無常的表現,就像佛教的地位在拘尸那羅衰落,提醒我們即便佛陀都業已作古。 寂天大師在《入菩薩行論》(藏文:sPyod-'jug,梵文:Bodhisattvacharyavatara)中說,如果諸佛,辟支佛和阿羅漢都死了,我們還會有疑問嗎? 這也是八世喇嘛的教導,他們也像那些撰述了所有這些教導的大師們一樣,同樣不會永遠存活。 但是,應該注意到倘若這些大師們的外在形式確實會衰壞,那麼他們就會分解回歸到諸佛的自性身(svabhavakaya),只有在給上當受騙的弟子教導無常的時候才這樣做。

就像這些偉大人物一樣,我們沒有一個人會活過一百多年。 國王和政治家們也一樣,他們對自己的財富和力量極其驕傲,有羅列如花環般的業 績可供吹噓,但同樣也會生命不再。 只有他們的名字會留下來。 當今著名的世界領袖也一樣:將來他們不會還活著。 和你們同齡、與你們有著同樣力氣的人同樣會死。 他們突然就被死神所綁架。 因此,是什麼給你信心,讓你會永遠活著呢? 即便一個人接受到教導,無常是極其愚蠢的,也不要害怕死亡。 即便是愚鈍蠢笨如綿羊,但看到別的羊被屠夫宰殺時也會心跳加快、顫栗不止。

有一則關於格西博多瓦的故事。 一個住在博多瓦村子的人來問他,“我快死的時候,你能通知我一聲嗎?”後來,上邊一個村子裡的一個人死了,這個消息傳到了這個人跟前,但是他什麼也沒有做。 同樣的事發生在下邊一個村子的人身上,然後又發生在中間一個村子的人身上。 這個人依然什麼都沒有做。 最終,他要死亡的跡像出現了,於是他跑到博多瓦跟前問他,“你為什麼不通知我一聲呢?”格西博多瓦回答說,“我通知了,但是你不理解。”格西博多瓦自己通過不斷計數彭波 – – 他所生活的谷地的人死亡的總數來修行無常。

對無常的理解並非必然要基於經典文獻;你可以通過對折磨一切生靈的死亡的直觀認知就可以明白。 那些看到死亡之顯而易見、但是不會將這種了悟用之於自身的人,就像是睜眼瞎,或者裝著玻璃眼球的人。 將來,我們的朋友、親人、僕人以及隨行人員都會死去。 當你和他們在一起時,這就像一堆葉子被風吹聚到了一起,後來只會被吹散。 儘管我們現在在一起,在來世我們再次相遇時,將會處於不同的形態,甚至相互永遠不會認出對方來。 要一個人思考無常很不尋常,但是我們應該至少在世俗和靈修生活之間有一個平衡,因為這會形成穩定性。

季節的變換、樹葉的飄零、以及其它的自然現象,都給我們以無常的訓誡。 就像米拉日巴說的,“視周邊一切,乃我之教誨。”

關於無常的另一則比喻就是趕集。 不同村莊的人因為這些事情來到一起,然後各自散開。 我們不知道他們去了哪裡,他們也永遠不會再次這樣相聚。 包圍著我們的這些朋友和親戚的聚合就像趕集的人們或者秋天的飛蟲。 他們終會消散。

像春天和秋天一類的事物可能美麗誘人,就像自然本身一樣,不過都是無常和不斷變化的教材。 植被首先翠綠,然後枯黃,最後荒蕪。 河流中水的溫度、顏色、水流發出的聲響,全都隨著季節而變換。 流水是動人的蔚藍色,舞動著美麗的漣漪,發出悅耳的泡泡聲響,終而水面結冰,白色的冰和水流發出像人在咕咕噥噥一樣的嘈雜聲。 人身上發生的也一樣。 人們年輕的時候參加多種聚會,享受舞蹈、唱歌和飲酒。 但是他們變老的時候,習慣了改變。 就像前面的例子一樣,他們也發出咕咕噥噥的聲音!

在夏天的時候,蜜蜂在美麗的花園裡歡唱著,吸允花朵的精髓。 這就像你們年輕的時候一樣。 我們縱情享受這個世界的快樂和舒適。 但是到了秋天,花園變成了荒原,而到了冬天,寒風吹過花園,發出悲哀的聲響。 人們不想去那裡了,看到的一切也都是光禿禿的。 有時候整座山被鮮花覆蓋著,但到了冬天完全是荒蕪的。 房間也一樣:它們經歷風化,變得破舊。 因此,所有這些都是無常的例子。 但是,關於無常的最直接的老師是一個人自身的生理形式。 隨著我們變老,就再也不能做年輕時做過的事了:我們變得遲緩,我們的外貌發生變化。

無常不僅適用於生命體,同樣適用於無生命體如建築、大自然、園藝、以及時間。 地方如偉大的寺院那爛陀,龍樹和無著曾在那裡學習,以及菩提伽耶,早已經消失無踪。 龍樹在他的《親友書函》 (梵文: Suhrllekha)說,“如果七個熊熊燃燒的太陽將要毀滅宇宙,我們的身體無疑同樣會被毀滅,”因為通過首先對無形形式層面的冥思專注,破壞力會破壞一切事物。

一隻黑老鼠和一隻白老鼠輪流著啃咬捆著一束乾草的繩子。 在這個例子中,黑老鼠和白老鼠代表黑夜和白天,這束乾草是我們的壽命,而捆著乾草的繩子是持續時間。 在繩子被完全毀壞之前,代表我們壽命的這束乾草衰敗掉落,我們應該抓住機會盡可能多地行善。

每時每刻都在驅趕我們到死神跟前。 就像動物被帶到屠宰場,每一步都讓我們距離死亡更近。 我們每一次的呼吸使我們距離死亡更近。 自從今天早上醒來,我們距離死亡多近了呢? 我們因為還年輕就以為自己不會死亡,這是荒唐的。 在死神面前,年齡不會有什麼不同。 如果白髮蒼蒼、彎腰弓身、顫顫巍巍的老父母把孩子的屍體送到墓地,我們怎麼能夠說死神根據年齡而有差別地對待人呢? 因此,我們需要修行佛法而不管年齡如何,而不是只有在我們年老的時候。 唯一饒益人的是佛法。

你唯一可信賴的朋友就是自己的修行。 人不可信賴。 當一個人的莊稼遭到冰雹或者糟糕的環境破壞時,即便從你此前照顧的人那裡也很難得到任何回應。 當我們變得窮困時,每個人都會讓我們失望,會放棄我們。 這是人類基本的天性。 當我們又老又窮時,人們甚至不會在意我們。 當我們有名又有錢時,人們總是會尋求我們的注意。 當一個人富有時,人們會前去裝作他們為他的盛名有所貢獻。 人們試圖分享你的快樂,而非你的哀傷。 當他們從你身上什麼都得不到時,就忽視你。 佛陀卻反其道而行之,對貧窮困苦的人給予更多的關注。

如果一個有影響力的人告訴你最信任的朋友說你不好,他們就會改變看法,變得薄情。 僅僅幾句話就能使他第二天不喜歡你。 這就證明了這句諺語:“曾經咫尺可及,現在一丈之外。”意思是幾句話能夠讓曾經親近的人變得疏遠。 我們需要在佛法中找到穩定的朋友。 朋友之間相互小心翼翼,對指出對方的錯誤和弱點遲疑猶豫。 但是,在指出一個人的錯誤時,他的敵人更有幫助。

有些人畢其一生在積累財富,結果,他們發生很多變化,遭受很多苦難。 因為財富是這麼多苦難的因緣,所以我們不要執著於富貴。 財富有著快樂的外表,但實際上不是。 我們受財富的吸引類似於飛蛾或蝴蝶之於火焰:如果飛得太近,就會被毀滅。 富有的人似乎很快樂,看起來很好,顯得對錢財毫不擔心。 這看起來很誘人,但當我們完全置身於這種境況,我們就能看清楚它的麻煩和不利之處。 例如,有些人宗教信仰虔誠,但是一旦他們變得富有,就失去了對宗教的興趣,他們的心思專注在積累更多的財富。 我們總是厭倦了培養更多的美德,但永遠不會厭倦積累財富。

簡而言之,生命是無常的,死亡必然要來臨,因此我們必須要為此進行準備。 死亡什麼時候來臨並不確定,但它一旦降臨,就不可能被拒絕。 富人無法賄賂它,美人不能誘惑它,強悍的人不能製服它。 看起來在有些地方,花錢可以買到護照或居住許可的延期,但卻無法買到壽命的延期。

當我們被死神俘獲的時候,必須將身軀留在身後,它自從我們出生就和我們在一起。 儘管我們死在溫暖的床上,當我們的意識離開以後,我們甚至連一剎那的機會都沒有,可以來回望一下我們的親戚、朋友和財產。 這就是生命的現實,我們必須為此做好準備。 我們必須將所積累的一切留在身後,任勞任怨地忍受所有困難。 我們必須背著我們建設性和破壞性行為的行囊、負擔和責任,超越此生。 有些年長的父母給孩子甚至孫子們建造房屋,但是在他們死亡時,他們要背上擔負起建造房屋的那些破壞性行為的負擔,如殺害了蟲子之類,而兒孫們只是享受住房之樂。 因此,通過這樣的行為,我們只是積累了負性羯磨的份量。

當我們在中陰的險路上行進,遭遇到死神的武力或者受其阻撓,我們就會認識到我們為積累財富所付出的努力都徒勞無用。 即便這時候我們深感後悔,也不會有所饒益。 有句格言說:“考慮在先的人聰明,悔恨在後的人愚笨。”佛法是一個陌生地方的真正嚮導;佛法是漫漫長途的資糧;佛法是安全地帶我們到大海彼岸的划槳手。 從今天開始,將你的身心皈依於佛法。

乘著我們在自身能力的範圍內能夠確保自身的快樂時,我們必須這樣做。 如若不然,到時候我們就會困惑,不知道該做什麼。 在一個信仰宗教的人和不道德的人之間,他們的死亡有很多差別。 後者死亡時無所意識、充滿痛苦。 前者死於安詳,對死亡之際已經提前做好了準備,把財產舍散給了窮人、親屬、皈依的對像等。 要和這些有宗教信仰的人一樣,我們必須盡可能多地學習這些教導。 我們不應該有錯誤的出離心,放棄所有食物、睡眠、以及財富,而是在精神性和物質財富間獲得平衡,努力進行最佳的修行。

佛法修行不是穿上僧裝,追隨習俗,而是擁有一顆溫暖、悲憫的心。 有一個故事,講一名藏人婦女死了,到地獄見到了死神。 她告訴死神,儘管她在生理上製造過傷害,但在心理上她這樣做卻有一個良好的動機。 因此之故,她被送回到生活中同樣年老的樣子。 這表明,不管行為外在如何表現,我們需要有一顆善良的心。

有一句格言說:“佛法談得多的人,修行的少。”阿底峽大師一直強調這一點,不管什麼時候遇到人,他 總是問,“你有一副好心腸嗎?”仲頓巴聽到阿底峽大師過世後,他非常悲傷,因為大師去世的時候他不在身邊。 但是,阿底峽大師留下口信告訴弟子們說,如果他示寂了,如果弟子們有好一顆好心,這就和看到他一樣。 同樣很好的是,記住噶當派的教導,儘管我們現在抱怨不能饒益別人,但如果我們能夠僅僅克制不會傷害別人,在我們的層次上,這已經很了不起了。 切不可圖謀讓別人不快樂。

只要一個人一息尚存,他仍然有機會和力量積累正性的潛能以保證他未來的安全。 你同時既是自己最好的朋友,也是最壞的敵人。 未來有什麼樣的快樂依靠你自己。 一個沒有修行佛法的人死了和一條狗死了沒什麼區別,尤其在中陰階段。 你曾經生而為人,這將無所差別。 不修行佛法的轉輪聖王和死在街上的一條狗沒有什麼差別。 實際上,他們死了之後,可能那條狗結果造就的負性羯磨還要更少。 因此,在修行的開始、中間、末尾階段考慮無常,這非常重要。 即便是最開悟的、最富有經驗的大師也在修行無常。

在所有的腳印中,大象的最大。 在所有的思想中,留下最佳印象的就是關於無常。

米拉日巴在看到他通過菇如的菇如黑魔法造成的死亡時進入到佛法。 崗波巴在妻子死亡後進入佛法。 同樣,佛陀第一次看到死亡後受到啟發進入佛法,找到了對這種苦難的解決方法。 無常被看作是中途(請不要和中觀或者中道相混淆)。 它是中途,具有阻礙對此世的執著、對一個人的整個修行確立正性思想的作用。 這條界線在無常中作為“中途”,同樣具有更為深刻的解讀。 它也可以根據中觀(Madhyamaka)予以解釋。 無常是培養對中觀哲學之領悟的基礎,它消除錯誤的自我概念,幫助我們在約定俗成的現實中確立自身。

在我們能夠將思維從分心的事項中抽出來並聚焦於佛法之後,我們必須做下列事項。 儘管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修行傳統名聲上很深奧,在我們對佛法修行完全接受之後,最好是通過宗喀巴的卓著傳統,努力遵循三世諸佛之教導的全部本質。 對此,我們需要遵循顯宗和密宗相結合、相聯合的各種方法,包括解釋和修行。 為了遵循這一點,我們必須要認識修行之道的本質、次第和分界,並正確地追隨它。 例如,我們不能在顯宗之前修行密宗,或者在不了解寶貴的人身、皈依(安全的道路)、緣起等的前提下研究菩提心。

應該日日相繼地在我們的心中為全然無誤的道路及其基本教義努力培植本性。 就像商人每天努力盡可能多地銷售,我們應該每天盡可能多地播下白色的種子,從而積累盡可能多的正性潛能。 在實際修行中,我們可以略觀修行在修行之道中顯宗和密宗共有的簡短的經典,例如《善德基礎》(藏文:Yon-tan gzhi-gyur-ma),它常常被人們背誦、緩慢地念誦和冥想,在上師加行法(Jorcho ,藏文:sByor-mchod)中也能夠找到。 另一部類似的經典是《菩提道次第略論》 (藏文: Lam-rim bsdus-don),其中提到了六種意義深遠的態度(六度)。 這本經典沒有《善德基礎》那樣清楚詳細,而是包括三種類型的道德自律,而這反過來又包含了六度。 另一部可以用來進行這種略觀修行的經典是道次第階段部分的《上師供祭》Lama Chopa,藏文:Bla-ma mchod-pa)。 回顧所學內容、幫助我們在思維中將它們集中起來,略觀修行是一個很有效的方法。 它類似於為了看清所有東西的位置而查看地圖,或者從山頂對整個平原的鳥瞰。

現在獲得一種道次第的體驗或許困難,但是每天都做略觀修行就會在我們的思維中為整個教義集合培養指導。 當修行道次第的時候,我們需要遵循所給出的正確的步驟。 我們首先需要確立菩提心的動機,最後進行迴向。 當我們在修行的開始階段確立動機時,應該想著為了其他所有人而進行修行。 如果這不可能,那麼我們至少要有出離心。 在修行結束時,我們需要為一切有限眾生的快樂和他們在佛性上的成就奉獻(迴向)我們所創造的正性潛能。 我催促你們通過參與這種修行攫取你們寶貴人生的精華。 “攫取精華”有三層意思可以解讀:大、中、小。 大就是此生成佛,中就是此生從一切粗大煩惱情緒的形式中解脫,小是從低層轉生中獲得自由。

迴向

通過由此積累的大部分正性力量,願我們能夠摧毀苦難的根源:緊抓恆常、執著和厭惡。 願我們尤其能夠破壞攫取真實存在的力量,它乃是苦難輪迴的根本。 願每個人都能達到佛的偉大吉祥的不朽狀態。

佛法處於衰退狀態,現在修行一天勝過佛法昌盛時候所做的數以百計的善行。 佛法修行意味著要有一顆好心、善良、體貼、悲憫,以及克制不傷害別人。 這是反饋菇如上師之仁慈的方式。 不是一個人心懷仇恨而假裝悲憫,毫不裝腔作勢地修行佛法才是最好的。 米拉日巴說過,“不要僅為自身的快樂而努力,還要為別人。這才是回饋父親般的菇如的方式。”

初學者進入佛法修行的最好方法是,先學習十種破壞性的行為(十不善行),克制自己不做它。 然後,一個人可以慢慢培養實踐,進入到修行。從開始就立刻進入修行就可能只會導致挫折,“隆”(lung)和困惑(痴),因此一個人很容易產生對修行的厭惡。 這是最無害的、確立的最牢固的、而非虛假的佛法修行的基礎。 在修行十種建設性行為的道德時,我們需要培養道德上的自尊,注意我們的行為對別人的影響,要有正覺和警覺。 我們不應該只做讓我們自己高興的事,而是要想著我們之所穿、所做、所想和所說對別人的影響。 最重要的是,我們不能傷害任何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