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意識到與他者的互聯與相依時,我們便視自身為人類一份子,抱持普世關愛,希望眾生幸福。
Meditations broadening love 1

說明

佛教中的關愛是希望眾生能夠得樂及樂因,還包括盡可能地幫助實現此種幸福的意願,而不僅只是坐在一旁觀望,期待別人給予協助。它是周遍的,延伸至一切有情,而不只是那些我們喜歡或親近的對象而已,亦觸及陌生甚至是那些我們不喜歡的對象之上。因此,此種周遍關愛是不具偏見的:其無依戀、排斥和冷漠。這是因為其奠基於眾生皆同的認知,即大家都想要得樂無憂。他們可能會以負面方式做出舉止和思考,而導致自身不快樂。但這實際上是因為他們處於困惑中,根本不知道什麼會帶給自身幸福。

所以,我們的關愛乃是基於設想一切眾生都想得樂,就如同我們自己一樣。我們的關愛不基於對方的一般行為舉止,亦非在於對方是否善待或回報我們。因為我們沒有期待,沒有偏見,所以我們的無條件關愛是一種平靜心態;它不會因為執著引起的任何不理性思想或行為,而籠罩我們的心智。

我們關愛的情緒基調,是一種與眾生有所聯繫的感受,是一種感激之情。這種聯繫與感激是來自認知到我們消費或使用的一切事物,都是源出於他人的工作結果。如果不是別人的辛勤工作,我們使用的產品從哪來?製造這些產品的原料從哪來?所吃食物從哪來?所穿衣服從哪來?居家水電從哪來?網路資訊從哪來?諸如此類等等。人們甚至透過創造市場機制,激勵其他人製造我們購買產品的方式,進而間接地幫助我們。

我們越能感到這種聯繫與感激的話,就越能感到安全與快樂。這些都與催產素相關─此種激素涉及到母親與嬰孩之間的連結。一旦我們產生這種溫暖快樂的感受,我們就可以在禪修中加以擴展,首先是我們自身,因為如果我們不想要自身幸福的話,那為什麼就想要其他人幸福呢?然後,我們將其擴展至越來越廣泛的群體之上,直到涵蓋周遍一切眾生。

在每一步驟中,我們的關愛都包括三種思考:

  • 如果對方得樂及樂因的話,那該有多美好。
  • 希望對方快樂,即意味著「我真的祝你幸福。」
  • 「願我能帶給你幸福快樂。」 

當我們想要帶給別人樂因之時,我們需要首先找出導致對方不快樂的原因。如果他們感到飢餓,我們不僅希望對方有得吃;還要認知到即使在飽食之後感到快樂,但假使吃了太多的垃圾食物,就會變成過胖超重。所以,我們也要希望對方能夠在飲食習慣上保持情緒平衡、心滿意足與自我節制。在金錢、物品等方面亦是如此。我們考慮的是長期永續的幸福快樂,而非短暫物質的需求滿足。

禪修

  • 透過專注呼吸而冷靜下來。
  • 思考你所消費和使用的一切事物是如何奠基於他人之上。
  • 專注於與眾生的聯繫感以及深刻的感激之情。
  • 注意到此舉是如何讓你感到更溫暖、更安全與更幸福。
  • 專注自身,體察那些你經常感到不悅的部份。 
  • 思考著:如果我具有樂及樂因的話,那該有多美好;願我幸福;願發展樂因,帶來更多幸福,但這並非只是表面膚淺短視近利的快感而已,而是長期的幸福。你甚至可以想著某些特別事物,其能夠讓你成為一個更快樂的人─情緒平衡與穩定安詳、冷靜明晰的心智、更能體諒、更能與他人有所聯繫等等。
  • 「亦或是:想像自身被溫暖黃光充滿著,代表溫暖幸福感。」
  • 然後針對你喜歡的對象進行相同步驟,接著擴展至部份你喜歡的群體。
  • 「亦或是:想像溫暖黃光從你身上照射出來充滿對方。」
  • 然後延伸至生活裡接觸不久且關係不大的對象之上,例如商店結帳櫃檯的工作人員,或是公車司機。
  • 然後是你不喜歡的對象。
  • 然後是上述三組群體對象。
  • 然後把此種關愛擴展到所居城市、國家、全世界的一切眾生之上。

摘要

不具偏見的周遍關愛是一種複雜的情緒,結合了與眾生的聯繫感受,以及生活中對你的福祉直接或間接地做出貢獻的感激之情。這是一種平靜溫暖的情緒狀態,不含依戀、排斥或冷漠,亦無親疏遠近之別。它是無條件的,而且擴展至一切眾生,無論對方的行為為何,因為它亦是基於眾生平等的認識,而相同地希望皆能得樂無憂。它亦不期望任何回報。這不是一種被動感受,而是要盡一切可能地幫助他人,不只使對方獲得紓困物資需求的短暫快樂,亦要獲得擺脫惱人情緒和無明思慮的長期永續幸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