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普世倫理?

Uv what are universal values

普世倫理的意義

為什麼我們有“普世倫理”一詞?普世的意思,是指每個人(信徒或者非信徒)都可以接受的東西。無論是印度教,穆斯林,基督教,佛教徒,猶太人,耆那教徒或者無論別的什麼教徒,這些價值都是可以被接受的。無論是科學家還是非科學家,受過教育者或者沒受過教育的人,每一個人都可以接受這些價值,並且認為,為了自己的幸福而遵行這些價值觀,至關重要。這就是普世的意思。倫理是一種通過參與,使你變得快樂也幫助他人快樂的一種行為方式。社會群體變得快樂,而你也變得快樂起來。這兩者結合在一起,就是普世倫理。

 人類,是被我們稱為宇宙的整體的一部分,是受限於時間和空間的一部分。人將他的自我經驗、想法和感受,想成跟其他事物是分割的,這是對他自己意識的一種幻覺。這種幻覺對於我們來說像是一所監獄,將我們限制在個人欲望和我們所親近的少數人的情感之內。我們的任務就是要通過擴大自身悲心的範圍,去擁抱所有的生命和自然之美,進而把自己從這個監獄中釋放出來。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在這邊是說,我們經驗的所有問題,都是因為我們被自己非常狹隘的想法束縛住了,我們只在一個很小的內在範圍內考慮自己、卻忘記了宇宙的其餘部分。他說,這種只對狹小內在範圍的執念,其實只是一個幻覺。為什麼?因為我們都是相互關聯的。我們如何從這個監獄裡逃脫?他說,我們必須要把悲憫的圈擴大至其他人,而且,如果其他人也把他們的悲憫心的圈子擴大至我們,那麼我們所有人都會快樂起來。這就是他所鼓勵的。

為什麼要實踐倫理?

倫理是人類依循良心而作的行為,能引導個人乃至整個社會更加和諧、和平和幸福。人無論是經歷快樂或者痛苦,我們都可以將其視為行為所致的結果,本質上跟我們所追求的有關。所有的行為都是由於我們的念頭和情緒所驅使。反過來,不合乎倫理的想法而產生的一些行為,導致了當今世上我們所看到的一些不好的後果。這是由於我們錯誤的理解了下面三個因素之間的恰當因果關係:

  • 想法和情緒
  • 我們的行為
  • 由此產生的結果 (以快樂或者痛苦的形式)

我們可能渴望追求快樂,但是是在一系列的念頭驅使下,我們投入到在只會引生痛苦的行為裡。因此我們要正確的認識到,什麼是意識,什麼是念頭和情緒,以及某些想法和意識所支配的行為導致特定結果的機制又是什麼。之後我們就會明智地培養有助於產生良好結果的思維方式,並且摒棄那些導致低下行為的思維方式。這就是倫理;而這些倫理原則所著重的,是悲憫心。

導致我們快樂與不快樂的,就是我們的心。這也取決於驅動的情緒和情緒因素。情緒驅動我們的思想,而我們的思想驅動我們的行為。致使我們快樂的情緒是“正面的情緒”。從普世角度上,我們不能談論“原罪”或者原這個原那個。我們需要以十分普世的方式來討論。普遍來說,我們可以說,給我帶來真正快樂的是正面情緒,而給我帶來痛苦的是破壞性情緒。我們需要把這些作為心靈地圖的一部分來學習和瞭解;我們需要用這種心靈地圖來訓練人們。

在學校系統中教普世倫理

我們如何能夠使人們充滿熱忱地對個人和社會傳授正念?有些人的倫理是基於對上帝的敬畏感。還有一些人不信上帝,但信業力,認為基於業力,他們做事應該謹慎而和善。但還有一些人,他們既不相信上帝也不相信業。沒有上帝和業力概念的話,我們又要如何說服人們倫理應該被接受呢?對於這一點,達賴喇嘛尊者提出了以下三點:

  • 普通的經驗
  • 常識
  • 科學發現。

基於這些,達賴喇嘛尊者對於在現代教育系統中教授普世倫理,提出了三個步驟。

無論對於有信仰者或是無信仰者來說,孩子被母親母乳餵養,都是普遍經驗的一個例子。這是一種無關乎宗教信仰或者哲學的普遍經驗——這是我們從母親那得到的單純的愛和情感。這種愛和情感給予了母親和孩子彼此之間信任和信心,在這裡,其他一切都煙消雲散。破壞性情緒消失了,而且世上所有的混亂也都消失了。只有愛和情感留下來。恐怖主義,性別歧視,以及貧富差距之所以存在,都是由於對他人缺乏愛和情感。

常識即是,當我們看到一個人更愛他人的時候,他們有更多的朋友,讓人有猶如在家的感覺,並且周圍的人覺得就像是他們的兄弟姐妹。如果我們對他人沒有這種愛和情感,那麼,即使是在我們自己家裡,我們也感受不到在家的感覺。甚至我們的兄弟姐妹也視作敵人。從常識的角度來看,我們必須接受,愛和情感是普世倫理之錨。

最後,科學發現,比如說一項實驗,把小猴子與母親分開,導致小猴子沒有受到母親的關照。當牠們長大之後,變得很好鬥。牠們不知道如何與其他猴子玩耍,而只知道捍衛自己以及跟其他猴子打架。反之,這些與母親在一起的小猴子,牠們很快樂,也會嬉戲。

基於這三個概念,達賴喇嘛尊者認為,真正的愛和情感——普世倫理之錨——是所有人心中應該培養的東西。

人類持有的普世特徵

我們持有的身份認同是介紹普世倫理所面臨的另一個挑戰。當我們覺得,“我是西藏人,我是中國人,我是佛教徒,我是印度教徒”時——出現了這種對自身身份的執念,對他人的厭惡之情就會產生。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也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每一個人都可能有上百種不同的身份認同。比如,我可以說,我是一個男人,基於這一點,男性沙文主義浮現了。相對於男性沙文主義,女權主義出現了。如果我覺得我是佛教徒,那麼你就是非佛教徒。如果我是一名印度教徒或者是穆斯林,那麼,你就是非印度教徒或者非穆斯林。除非某人是高度進展的,存在著將次要身份當成其最重要的身份的風險或趨勢。原教旨主義者和激進主義者之所以產生,主要是由於把一個次要身份認同當成了一種至高無上的身份認同。

為什麼我們不能只是把“人類”當做自己的身份認同呢?如果外星人來了,開始朝我們開槍,說是因為我們來自地球,那我們所有人都擁有“來自地球” 這樣一個身份,那我們將會團結起來。為什麼我們要等待一個第三者因素來創建我們的身份認同呢?為什麼我們不現在就創建自己的身份認同呢?哪一種身份認同使得我們和世界更加快樂呢?持“作為人類”的身份認同,我們會看到我們更加快樂,我們會開始將每一個人都視為我們的兄弟姐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