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禪修平靜下來

請點擊影片右下角的「字幕」圖樣以開啟字幕。要更改字幕語言,請點擊「設定」圖樣,然後點擊「字幕」選擇想要的語言。

讓人平靜的佛教傳統方法是靠專注於呼吸。在佛教訓練中,有很多不同的呼吸方式和很多不同的呼吸練習。幾乎所有我所知道的方法,都通過鼻子呼吸,而非嘴巴,並且是以柔和的方式自然地呼吸,而非用力呼吸。

在某些方法中我們屏住呼吸;在某些方法中我們不屏住呼吸。有時候我們吸入後屏氣,有時候我們呼氣後暫停一下。呼吸的方式取決於呼吸訓練的實際目標。

要鎮靜下來,傳統上會利用先吐再吸的周期循環。我們可以在呼氣時稍作停頓,因為這樣的話,我們自然能吸得更深而無需強迫為之。以最簡單的平靜下來方法來說,我們不在吸氣時屏息,僅管有其他方法會運用到這個。使用這周期的原因——我指的是,利用先呼出後吸入的週期有多種原因—— 這裡的主要目的是,如果我們想要使自己的念頭安靜下來,由於這種計算法不同於通常大多數人概念中的呼吸週期,因此它需要更多的集中力。因為需要更多的集中力和注意力,也就不會留太多的空間去想別的事情,而這有助於使心鎮定下來。

這是傳統的方法。但是我從自己的經驗中發現,西方人,尤其是來參加授課時,往往剛結束很緊張的一天。他們在通常很高壓力的工作中努力了整天,然後為了前往教授地點(通常是在晚上)不得不應付交通問題,等等,這跟我們討論在印度或西藏的佛教傳統時,當我們僅需早點來,然後坐下做一些冥想,情況是不一樣的。因此,如果你讓這個壓力很大的西方人,在抵達佛教中心之後,首先做的是專注於非常異於常態的呼吸方式,如果他們已經感到緊張,這將會導致他們的壓力加重,因為這會令人困惑。

因為做呼吸練習的首要目的是平靜下來,因為我建議從壓力背景來的西方人,如果他們認為傳統方式先呼出、稍微停頓、再吸入,這樣的呼吸週期計數法令人困惑,使得他們更有壓力,這就會影響達成目標。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沒有理由堅持這種方法。我建議,在此情況下,如果他們覺得傳統方式專注於週期會帶來壓力,那麼他們可以使用更加西式的方式來觀察呼吸週期,也就是只簡單的吸入,不暫停,然後呼出,將這作為週期來計算。

如果我們非常的散亂,為了鎮靜下來,我們可以專注於呼吸週期並且計數。但如果我們不是很散亂,或者相對平靜,或者準備好了,那就無需計數。

換言之,遵循傳統佛法,我們可以使用三種可能方式,取決於自己的個人情況。必須要做自我評估,來使用不同的方法。

  • 如果我們感到非常有壓力,那我們只以正常的西式方法而計數呼吸,先吸入後呼出作為一次。
  • 如果我們不是很有壓力,但我們不專心,那麼我們可以做傳統方式的計數,先呼出,然後暫停,然後吸入。
  • 如果我們的心相對平靜,那麼沒有需要計數,只要專注於呼吸。

在使用這些不同的方法時,此處我們要注意的是,我們需要對自己有敏感度,來應用一個合適的方法。佛教教授的奇妙之處是,其方法很豐富多元,因此實現任何一個特定的目標通常存在很多方法。這對於敏感度訓練也是非常有幫助的。在某一特定時間,我們的實際情緒狀態是怎樣,我們需要擴展自己對這一點的敏感度,如果我們為完成某個目標而學習幾種方法,先選擇一個恰當的方法。如果它不起作用,試另一個。現在讓我們使用這三種中的任何一種方式,專注於呼吸而使自己鎮靜下來吧。

[禪修]

同時在這個平靜下來的初級階段,在眼睛的部分,我們可以睜開眼睛往下看著地面,或者閉上眼睛。這兩種方法都是佛陀教授的。佛教教法有兩個主要的流派。在上座部傳統裡(它通常是小乘佛教所遺留下來的),通常我們閉著眼睛禪修;在大乘傳統(另一個主要流派)裡,通常睜開眼睛,向下看鼻尖或者地面。但如果我們向下朝地面或朝著鼻尖的方向看,眼睛是鬆散聚焦,而不是凝視聚焦的。

再一次我們需要對自己有敏感度,如果我們真的感到很有壓力跟激動,閉上眼睛禪修會更容易一些。但是果我們已經平靜一些了,那麼睜開眼睛朝下望向地面會更好,因為我們不是為了閉上眼睛將世界拒之門外而平靜,我們希望與世界相處、跟其他人打交道之時,也能夠保持平靜和放鬆。因此,睜著眼睛是有助於這種模式的。

下一步是再次確認我們的動機。通常我們認為這是去檢查 “為什麼我們要接受訓練或者禪修” 的情緒或者心理原因。為什麼我要做這些?是出於罪惡感嗎?還是出於群體壓力而這麼做?是作為一個社交活動來做,執著於某個群體,或者如我所說的 “佛法成癮者”般,想從一個有魅力領袖那裡獲取能量?或者你愛上了老師,因此是出於執著。這些並不是佛教方法裡所強調的。這比較是西方的方法,當然這也是有用的。

但是在傳統佛教方法裡,我們說我們重申動機,是指去重新確認一下我們的意圖是什麼。佛教的動機是一種意圖。換言之,我們來這裡打算要做什麼,我們的意圖是什麼,我們的目標是什麼?我們可以列出來到這裡所想實現的三個可能目標,來思考一下這一點,這是適當的。再一次,我們需要對自己有敏感度,並且誠實面對自己,什麼是我們實際上的目標,什麼是我們的目的。因為對於一個自認為是佛教徒的人,他可以很容易說出“我這麼做是為了實現開悟而利益眾生”,但 這些都只是說說而已。

因為沒有真正去理解成佛的真正含義,以及沒有真誠希望宇宙中每一個昆蟲都從不受控的轉生中解脫,僅只是說,“好吧,我的目標是證悟以利益眾生” ,這是無意義的。因此,實際而真誠地去面對什麼是我們的真實目的,會更有效率。所以我們有三種恰當的目標。一種可能是:我們真的只關心盡力改善這一生中跟外界的關係,所以我們來到這裡做這些訓練,把這當作是佛法所推薦的一種療癒方法。

或者我們可以從佛法輕簡版的角度來接近這一點,再一次,這可以是“我們做這些是為了改善此生中跟外界的關係,但我同時認為這是往獲得解脫和證悟方向的奠基石”。又或者,我們可以根據真實的佛法來做,這將是這樣的:“我們做這些訓練,事實上是作為獲得解脫和證悟的第一步”。 因此,無論我們的實際目標或者目的是什麼,我們重新確認它。如果我們真誠對待我們的目標,將更容易讓我們將自己的心投入其中。否則,如果我們對自己的目標不夠真誠,那麼我們所做的就成為一場遊戲。

然後我們有意識的做下決定,去專心聆聽。如果我們的注意力渙散,我們試圖將其帶回來,如果我們變得困倦,我們試圖將自己喚醒。如果能有助於我們更專注,我們可以糾正我們的姿勢——坐直,但不僵硬。然後如果感到能量有點低迷,提振一下,我們將注意力放在眉毛當中的位置,眼睛朝上看而頭部保持不動。如果我們感到有一點緊張或緊繃,那麼為了穩固能量,我們將注意力集中在肚臍上,眼睛朝下看,頭保持不動。我們正常地吸氣,然後屏住呼吸直至我們需要呼氣為止。

有意識或者有意圖地集中注意力,這是直接來自於彌勒菩薩關於如何獲取專注力的指導。通過將注意力集中於眉眼中央和肚臍來調整能量,這源自于時輪教法。儘管沒有一組傳統佛教的前行法將這些元素如此歸納在一起,它們均是源自於佛教教法。我將這些放在一起,主要是因為我遇到的大部分前來參加佛教教授的西方人都非常的緊張,而這種類型的組合解決了這個問題。我們需要一套前行法門來適應我們壓力很大的生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