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之前我們需要知道什麼

瞭解我們的能力

我們是否真的認為可能實現的所有這些,以及是否有能力實現它,我們並沒有討論太多。這涉及到佛性的整個討論,佛性基本上是指,我們都有轉化成佛陀的因子。這主要是涉及到心的特質。

我們是否有能力理解事物? 是的。我們是否能對事物恆常覺知?好吧,我們可以在特定時段覺知一些東西,所以這種時間是否可以增加?是的。我們可以用禪修和熟稔來將它增加,但是最基本的,其成功是取決於我們自己的興趣和動機。它必須對我們很重要,跟我們有關。

這就像當你去逛商店的時候,你意識到你手上有多少錢,因為你不可能花多於手上所有的。其他時候,當你坐在家裡,你口袋裡有多少錢是無關緊要的。這是不相關的,你也不在乎。同樣地,當我們審視教法,他們需要與我們息息相關。為了感受到它的相關性,我們需要理解它們的功能,以及為什麼它們很重要。我們可以將其歸結為“在乎的態度”,這樣一種態度,我們在乎我們自己,以及在我們身上所發生的和所經驗的事情。

關心我們自己

當針對他人的時候,我們也許可以更容易的理解這種在乎態度的作用。如果我們不在乎他人,那麼,我們說什麼、做什麼、他們是否喜歡,這都沒關係。但是如果我認為他們很重要,那麼,我將會考慮,我的行為將對他們造成什麼樣的影響。我們需要對自己也有同樣的關心,所以,如果我把所有的時間都浪費了,而不把寶貴的生命利用起來,在某一時刻,我會帶著浪費掉生命這個巨大的遺憾而死去。

我們也可以將其引導至日常生活之中。我在乎我是如何培養我的孩子,我在乎我是如何做我的工作,我在乎我的身心健康狀態。正是用這種態度,我們要讓教法變成對我們來說很重要。慢慢地,通過把教法牢記於心,我們將能夠記住它,如果不是所有時候都能記得,那麼,至少大部分的時候要記得。禪修是一個瞭解我們自己的方法,通過熟習教法一遍又一遍,使之成為我們心裡自然而然的一部分,之後我們甚至無需付諸任何努力就可以記住它們。

如果我們確信我們能夠獲得這些見解,那麼,我們將一門心思全力以赴。如果我們對此不確信,那就像是張開我們的雙臂,試圖去飛:何必去試呢?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可能不知道解脫或者證覺意味著什麼,但當對死亡的認識有助於我們避免浪費生命時,我們會有長期目標,瞭解這一點,並為此付諸一些努力。

悲心禪修

現在,我們準備好了進行該過程的第三步驟:禪修。為了介紹這個課題,偉大的藏傳佛教大師宗喀巴大師,寫下了很多有幫助的建議。在《道次第略示》中,他寫到,為了禪修,我們需要“辨認出我們試著去實現的心境的因子是什麼。”所以,譬如我們想要去發展慈悲,我們就要知道,讓它發展的因素是什麼。

這是所依的原則——為了使他人能夠擺脫苦難和苦難的原因(佛教中對悲憫的定義),我們需要認識到,我們與他人是息息相關的。否則,我們將根本不會在乎他們。所以我們需要考慮,我們的整個存活是依賴於辛苦工作和善待他人的,這些人包括生產我的食物的人,給我們修建道路的人,等等。請記住,為創造我們生活中的可能性,他們所做出的一切。我們產生感激和讚賞之情。當真誠而深刻的感受到此時,我們的感激會自然帶來一種溫暖的愛,因為這種愛,我們高度珍惜他們,如果有任何糟糕的事情發生在他們身上,我們對之感到難過。這導致了慈愛:希望他們快樂的願望,以及希望他們擁有快樂的起因。但當我們看到,他們不快樂而遭受所有各種苦難時,我們產生悲心。我們的悲心的產生,是靠著以適當的順序進行的所有這些步驟。

悲心還取決於捨離,這裡指的是,認識到我們自己的苦難,以及擺脫這些苦難的決心,然後意識到每個人都有相同的苦難和相同的願望。捨離,準確地來說,就是擺脫苦難的決心。悲心,很顯然,針對他人的苦難而具有的決心,取決於首先對自己也具有同樣的決心。

所以,如果我們想要在禪修中嘗試產生悲心,所依這一點確實很重要,因為,儘管最終通過大量的修習和熟悉,我們可能產生悲心,但剛開始的時候,我們需要通過一些步驟,逐步建立我們實際上能夠真誠地感受到的水準。為了真正地對悲心進行禪修,我們需要知道其將要依賴的這些步驟或成因。

宗喀巴大師繼續說道,我們也需要“瞭解不同方面,”這裡是說,如果我們要發起悲心,如果我們想要每一個人都擺脫苦難,我們需要知道所有不同方面的苦難以及其起因。這不僅僅是幫助他們找工作或者有好吃的食物——我們還討論所有無法自控的轉世(輪回)中無處不在的苦難,以及最根本的無明和由於對真實的迷惑所導致並延續不斷的輪回。對慈愛和悲憫進行禪修,你不僅僅只是坐在那裡思考:“哦,太好了,我愛每一個人。” 這太含糊不清了——我們想要產生的心境是非常的具體的。宗喀巴提到所有能讓我們特別產生我們想要訓練的心境的事。

然後,當我們嘗試去發展此心境時,什麼是我們所專注的點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的心中該出現什麼?伴隨著悲心,我們專注於其他眾生以及他們的苦難。而這裡不只是悲心,而是針對眾生平等的“大悲心”。那是極多的眾生——是每一個。這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巨大視野,“我將要幫助宇宙中的每一隻小蟲。” 在這兒,我們討論每個個體的心相續,由於它們的業力現在以昆蟲身而存在。這並不是說,它們一直是昆蟲——我們要解脫這一世身為昆蟲身的眾生,牠們曾經是我們的過去生母親。而我將使我的母親在這一生解脫,她過去生可能是一隻蟲。

要想像每一個個體並非易事,但是在大乘佛教徒修行中,當我們在修習的時候,我們嘗試著去構想有一個巨大的受眾圍繞我們,而我們正緩和所有人的苦難。在許多大乘佛教佛經的開頭,它描述了周圍成千上萬眾生,從而提點了這樣的視野。

擁有這種對每個眾生平等的廣大悲心,事實上是很不可思議的。它的基礎是平等捨心,我們向所有他人敞開心胸。我們需要瞭解所有這些內容,才能對悲心進行適當的禪修。

此外,我們需要知道,我們的心是如何與我們所專注的東西相關聯的。如果我們對悲心進行禪修,我們希望他們擺脫苦難和苦難之因,而獲得解脫,而這並不是希望有他人介入幫助,或者希望苦難自行消失;更應該是我們自己嘗試著去幫助他們克服困境。

宗喀巴進一步指出,我們必須要知道,什麼是有益的,且能夠幫助我們發展悲心,以及什麼是有損害的。什麼事不僅能幫助我們發展悲心,並且是絕對必要的呢? 就是要相信人們是可能免於痛苦的。如果我們覺得不可能的話,那我們又如何能發願並且為之付諸努力呢? 這樣做的基礎是,堅信我可以擺脫苦難,並且可以幫助別人克服苦難。為此我們需要有一個對現實的瞭解,什麼是我們能夠做到的,甚至,什麼是佛陀能夠做到的。什麼是有害於我們發展悲心? 不僅是自我中心和自私,而且還有氣餒和缺乏自信。畢竟,佛陀說過,他也不可能像把腳從荊棘上移開那般,把眾生的苦難消除。即是是佛陀,也只能指明道路,人們需要自己去努力。我們又怎能期望我們能夠超越佛陀呢?

簡言之,如果我們不瞭解產生某種心境(譬如悲心)的具體細節,我們就不能走的太遠。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可以開始去珍惜,禪修實際上是多麼的精確和複雜。我們甚至可以稱其為“心靈的科學。”

在禪修的座與座之間

宗喀巴還指出,禪修兩座之間的這段時間也是很重要的。他建議去閱讀不同的經文典籍,來消化我們正在禪修的內容。一方面這將堅定我們的信念,相信我們做的正是佛陀所教導的;另一方面,閱讀大師曾取得的成就,將給予我們莫大的鼓舞。宗喀巴大師說,我們需要通過修淨化的法,建立正面的力量,並消除負面的力量。

我使用“正面的力量”一詞,而不是“福德”,我認為福德一詞給了個錯誤印象。福德聽起來好像你在收集積分,如果你積攢到了100分,你贏了。我們實際上所做的,是建立正電荷,從此,你可以獲得足夠的能量去工作,就像手機那樣。所以,對於我們的心,我們也需要修淨化法,來幫助克服心理障礙,這種心理障礙往往讓你感覺你理解不了任何東西。也可能有一些情緒障礙。建立起正面的力量,以及進行很多淨化禪修,使我們能夠衝破這種障礙,而使我們能夠獲得洞察力和理解力。

在修行層面上這意味著什麼?在修習層面上,這意味著:當我們試著去理解某些東西,即使像是在我們的工作中,若我們無法理解它,我們會休息一會兒。我們可以嘗試去做一些不同的幫助他人的事情,通過這種方式,通常當你回來的時候,你的心變得更加的正面跟振奮,並且有更強的自我價值感,而非沮喪,通常我們的理解力會變得更好一些。所以,不管我們是誰,一定要參與一些能夠裨益他人的活動,無論是花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還是拜訪一下孤獨的生病的親戚,無論什麼都可以。做一些正面的事情是很重要的。儘管有很多儀軌修法我們可以作,但是現實生活中的實行是更強有力的。

檢測我們的進步

我們大多數人沒有私人老師,可以檢測我們的進度,但是修心法門總是說,我們是自己最好的見證。我們需要問我們自己,我們是否能夠集中精神,或者我們是否有很多散亂掉舉——沒有別人可以對此作出判斷!所有的教法和修行都是旨在改善我們的情緒狀態,讓我們可以對自身下功夫。所以,審視我們是否真的生氣了或者我們生氣少一些了等等,我們自己是最佳的裁判。

我們需要記住的原則是,生活起伏不定,因此進步從來不是直線的。絕不是每天簡單地越變越好。直至我們解脫,都會是起伏不定的。即使我們修行了很長一段時間,通常我們不會生氣,有時候我們仍然會生氣。但這不是洩氣的理由。一方面,我們必須要努力改善自己,但是另一方面,當你滑倒的時候,不要自責或者懲罰自己。達賴喇嘛尊者曾經說過,當你評估我們所取得的進步的時候,我們需要以五年作為一個時期來看,而不是一個星期。如果我們與現在對比,看一下五年前,我們是如何處理事情的,那麼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我們所取得的進步。

結語

不需要去特定的地點進行禪修,只要是一個相對安靜和乾淨,或甚至當這些都不具備的時候也沒關係。我有一個朋友和他母親住在一個很小的公寓裡。基本上只有一個房間,裡面有他母親的電視機和收音機,而且當他嘗試禪修或者類似的事情,他母親會生氣。坐在馬桶上,是他唯一可以禪修的機會。他就這樣每天堅持他的修習,這也是可以的。你不需要蠟燭或者香或者任何這種東西——它們只是“東西”。關鍵的是我們的心裡所做的事情,而禪修是修習某一特定的心境,而這些是我們隨時隨地都可以做的。某些心境,當我們在地鐵或者公車上的時候,甚至可能更加容易發展。當我們需要增強耐心,要看到人人都想快樂,而不是想要不快樂,有什麼比擁擠的公車更好的地方呢,難道要獨自坐在房間裡想像人群嗎?

禪修修習重要的是,我們每天堅持不放棄。你不會忘了刷牙或者上廁所,所以你也不要忘了禪修。我們可以把它變成生活中很固定的一部分,即是只是五分鐘。不管我們是誰,我們都可以做到,每天提早五分鐘起床,把這一部分(禪修)放進去。這不需要太多的考驗,反而它會增加很多的穩定性——不管明天將如何瘋狂,你總是有時間給自己來持續。

視頻: 格西拉朵 — 「打敗拖拖拉拉」
請點擊影片右下角的「字幕」圖樣以開啟字幕。要更改字幕語言,請點擊「設定」圖樣,然後點擊「字幕」選擇想要的語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