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社群网络跟简讯的增补

复习

我们已经看过如何处理态度训练或心的训练,根据我们每天生活的经验。我们过我们的生活,自己体验每分每秒。即使我们把我们所作的一切都在脸书或推特上广播,我们还是唯一一个体验那些的人。

这年头,看起来很多人几乎对传简讯或把感觉或活动贴在脸书或推特上面上瘾了。阅读这些别人的日常生活,跟我们自己的日常生活之间有什么不同呢? 显然那跟我们自己的生活体验有一段距离,而别人所体验的,是他们的生活,尤其是那些只是以很简短的文字描述。

尽管我们可以同理他人以及发生在他们生活中的事情,这还是跟我们自己所体验的快乐、不快乐、平庸等感受不太相同。在最基本的层面上,这是我们自己要在日常生活中去处理的;有时候我们快乐,有时候不快乐,有时候好像没什么感觉。尽管我们都很想一直快乐,我们的心情高高低低,而且不总是符合我们在做的事情。常常好像我们也不能控制我们的心情似的。藉由态度训练,我们找出如何在每个状况下,经验我们人生中所发生所做的最好方式。

我们看了两个主要非常重要的,如何处理生活的要点:我们夸大了我们感觉以及我们自己的重要性。例如,我们把感到不快乐当作大事,结果只是把事情弄得更糟。当我们快乐时,我们感到不安全,结果毁掉快乐。当我们感觉中庸,我们害怕,因为我们觉得自己需要随时被娱乐。我们不满足于感觉平静跟轻松,却希望随时都有什么发生,不管是电视或音乐或什么。总是需要点刺激,因为这让我们感到活着。

我有个阿姨,总是开电视睡觉。实际上她电视廿四小时开机。她说因为要是她晚上醒来一下,电视还是开的。她非常害怕安静。这不只有点怪异,我觉得也有点悲哀。

我正在感觉的并不特别

我们需要看到的第一件事情是,为了增进我们对生活中高低起伏的态度,要知道那没什么特别。我们有时候不感到快乐、有时候还好、有时候平静,这一点都不特别或奇怪。这完全正常。就像海上的波浪,有时候浪很大,有时候你可以通过波浪,有时候完全平静无波。那就是海洋的本质不是吗? 没什么。有时候可能会有很大的暴风,带来巨大的浪涛,但你想到整个从底层到表层的海洋,海洋的底层并不会被扰动,对吧? 这只不过是在海面上因为许多因缘,例如天气等所造成的。没什么好惊讶的。

我们的心就像海洋一样。表面上它好像高高低低,快乐、不快乐、这个情绪、那个情绪,但在深层我们并不会受到扰动。这样想是很有用的。这不表示我们不需要去试着寻求更平静、更快乐的心境,因为那总是比风暴好。但当极端情绪的风暴来袭,我们不要把它变成超级飓风。我们只是就其所是地处理它。

许多人多年来修学佛教方法,而且看到了成效:不再那么爱生气或嫉妒了,不再对别人这么恶劣,等等。但在多年后,可能遇到了一件什么事情,变得非常愤怒或恋爱了,因而感到很强大的执着跟情绪纷扰,于是他们就退缩了。这种退缩就是来自于他们忘记了这个「没什么特别」的方法。我们的习气深深地种在内心,需要巨大的时间跟努力来克服。我们可以表面地处理它,但除非我们深入为什么我们会发怒等的根源上,它还是会一次次重新发生。所以当它又发生,我们必须想「没什么特别的」。我们还没有得到解脱,所以当然贪执跟忿怒会再出现。如果我们把它当成大事,那我们就被绊住了。

如果我们了解并且承许我们所体验或感受的并没有什么特别,那么不论发生什么,即使是很极端的状况,我们也能处理。你在黑暗中让脚趾踢到桌脚,很痛。但难道有第二种可能吗? 你踢到脚趾当然会痛。我们看看有没有伤到骨头,但那之后你就让它过去。没什么大不了。不需要上窜下跳,期待你妈来给你秀秀。我们试着让生活过得简单放松。这让我们保持冷静,不管发生什么或感到什么。

我没有什么特别

第二部分,再一次是跟夸大有关。这次,不是我们的感觉而已,我们夸大了我们自己的重要性。这实际上是态度训练(修心)的主题,因为我们的问题跟困难等等,都从一件事情来:我爱执。这是说我们偏执于,而且总是只专注于「我」,而这个我是我们所惟一真正关心的。这包括了利己主义跟自我中心,也包括了自私跟自我优先。有很多方法可以描述这种态度以及它所带来的东西。

当我们把自己变成某件特别的事情或人,就真的是我们问题的来源。我们想着:「我好特别。因此我怎么想真的好重要。」如果我们如此地关心我、我、我,那么当然我们就会担忧这个我快乐或不快乐,或感觉不到任何事。

我们为什么在社群网络上分享我们的感受?

佛教总是谈到避免两种极端,认为最好是遵守中道。一个极端是把所有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都放大,觉得需要跟全世界广播,因为每个人都很想知道。实际上,没有人关心我今天早上吃了什么,或是我喜欢早餐与否。但出于某种原因我们仍然觉得那很重要。然后人们给我们的贴文按赞。可是为什么我们关心多少人喜欢我们今天早上吃的东西呢? 那能证明什么呢? 想想这个问题,很有趣的。

也许人们缺乏真实生活中的对话,所以想要跟别人分享? 嗯,没错,我想是有某种的孤独在。但某种程度上这只是让你更孤立,因为与其跟别人有真实的互动,你宁可在一种你觉得更保护的环境中,像你的计算机或手机。

我真的想建议的是,看看为什么我们觉得需要分享我们的感受? 一方面,因为我们觉得每个人都关心,而让别人知道我们吃了什么早餐,我们喜不喜欢,是重要的。当然,这是一个有点傻的例子,但如果没有够多的人按赞,我们就觉得低落。我们把它变得过度重要了-- 「我」,我在做什么,我在想什么—而且尤其是别人怎么想。与其自信地过生活,我们却似乎想要对全世界广播,好像我们重要到别人都会丢下手边的事情来读我们的讯息。这难道不是对自我重要性的夸大吗? 在此之上,我们还有不安全感,这可不是什么平和的心境。然后我们不断查看别人,确保我们没有漏掉什么。

总之,我们必须避免两种极端,一种是觉得自己最最重要,一种是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要嘛每个人都得知道我的感觉,不管他们实际上在不在乎,要嘛我们完全忽视自己的感觉。

当然有时候沟通我们的感受是很重要的,好比说我们在亲密关系中却不满意时。告诉对方,而不要藏在心里是很要紧的,例如:「你刚才讲的话真的伤到我」之类的。但我们可以用比较平衡的方式,而不是过度夸张的,或否定它的方式。当然如果我们谈到亲密关系,那就有两个人,所以对方怎么感受同等重要(但不是夸大的重要)。

当我们谈到态度训练,这不只是我的态度,也是所有牵涉在状况中的人的态度。也就是说,我的观点不是唯一的观点,对吧? 这是家族治疗中的一个主要原理,每个成员都要跟他在家中所体验到的作连结。所以如果父母互相争斗,他们得从小孩身上学习这对小孩有何影响。不然他们自己可能感觉不到。他们自身的观点并不是在整个家庭组成中的唯一角度。

克服我爱执的方法

在传统态度训练或修心当中,主要着重的点在于克服这种自我优先态度,我们通常称为「我爱执」,并且让自己想到他人藉此打开自己。我们之前看了依些可行的方法,例如想象我们在一边而所有人都在另外一边,并且思考:「哪边更重要? 我一个人,还是所有其他人加起来?」我们也用堵车作例子:「我比所有其他堵在车阵里面的人更重要,所以我要去我的目的地,不管其他人吗?」

重要的是,当我们藉由想着其他堵在车阵中的人而打开自己时,我们是根据真实状况。事实是,每个人都堵在车阵里面。我们不是唯一在里面的人,对吧? 所以当我们谈到改进我们的态度,我们是基于事实来做的,我们看到真实状况是什么,并且依之调整我们的态度。我的一个朋友是佛教老师,他说你可以用一个字来总结佛教的法门:「真实主义」。

因为佛教有些时候的表现手法,人们常觉得佛教跟神奇的观想跟仪轨有关,有点像佛教的迪斯尼乐园这样。但那一点都不是佛教的主要推动力。不可否认,确实是有那些东西没错,但那些是让你更贴近真实的方法。当你使用这些方法,你会了解真实跟幻想之间的差别,以及想象力的威力。

我们是人类,所以我们跟动物有什么差别? 我们可以举出许多点,但主要是我们有智力跟想象力。我们可以学习这两个。举例说,当你对某人有很大的性欲,这可以很扰人。我们可以藉由智力跟想象力两者来改变之。

伟大的印度佛教大师圣天在中观四百颂(梵:Catuhshataka-shastra-karika) 第三品第四颂当中写道:

谁于谁悦意,彼由彼生喜,犬等亦所共,恶慧汝何贪?

也就是说,如果一只狗或猪看到交配对象也会觉得很被吸引,那我们有什么不同? 性吸引力的特质是它完全来自于个体的心,它并不是挂在对境的身上。否则,猪也会觉得我们的对象很美很吸引牠,而我们则会受到猪的配偶的吸引。从智力分析上说,这是完全正确的。用想象力去想象一下猪的状况,就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此事。所以觉得某人很吸引人,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我觉得甲很吸引人,那个人觉得乙很吸引人,就像在餐厅点菜一样,有人点这个,有人点那个。那又如何? 没什么特别的。

当你能把这种思考推广,事情就变得很有趣了。为什么每个人都要喜欢照我的做事方法走? 当然是因为这种想法背后是我爱执:「我做的方法才是对的」。然后我们就会觉得别人安排他们桌面或计算机档案的方法很讨厌:「那很不对!」能去认识到有很多种不同方法把事情做好,是很好的,就跟有各种不同的性吸引力一样。

当我们读到或听到这种态度训练,着重在停止我爱执,并且开始想到他人,我们暂时还不必想着要利益全宇宙的众生这么全面。当然,我们可以如前面说过的想,「我是这个地球上七十亿人口之一,加上无数的动物跟昆虫。每一个都正在感受快乐、或不快乐、或中庸。所以我并没有什么特别。」我们从每个个体的角度去想我们的感受,那我们的心就会更开放,而不是如常地「我、我、我」。就像地球暖化,你必须考虑到这会影响到每一个人,因为它不只跟一个人有关。

不过,我们不必推那么远,从爱自己到爱别人,才能真实获得有益的改变。我们可以用比较温和渐进的方法,看看我们现在的周遭-- 「我不是在这段亲密关系中的唯一一个人」或「我不是这个家庭中唯一的一个人」。这样我们慢慢就会更能关心比较大的团体。也许我们还不能把宇宙中的每个众生都包括,但我们可以从小规模开始,不是只在脸书按赞这种表面层次,而是真正地跟其他人有个人互动。

没错,这是有限的,因为我们在社群网络上能比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更多人。但当虚拟的社群网络取代了真实的人际接触与关系,那就开始产生问题。你可能跟某人在一起,但其实你的人并不真的在,因为你在传简讯给其他人。这现在已经成为常见的景象,不止是青少年,连孩童都有报告说觉得被忽略,因为父母老是传简讯却不注意他们。

修心训练的不同方法

修心训练可以有许多不同层次。并不一定需要任何的异国情调修行,我们只需要运用我们的智力想什么是真实。事实是,我们不是这个宇宙中唯一的人,而且我们不是最重要的那个人,但同时我们也不是啥都不是。我们是宇宙中许多众生当中的一个,我们是全体的一部分。我们可以运用我们的想象力产生同理心,去了解他人的处境以及感受,以及他们体验事情的方式。

我们的智力跟想象力是我们可以运用的两大工具。我们用逻辑训练智力,用例如观想等方法训练想象力。不是要用智力让自己变得像计算机,或是为了要得到观想比赛金牌而想出所有神奇的细节,我们是要用来克服我们自己生命当中的困难跟问题。推而广之,我们也用此来帮助他人做同样的练习。能有这种广大的视野是很好的,你能了解与同理每个人所经验的每件事,现在在他们身上发生了什么,而未来可能会发生什么。这同时需要很棒的智慧跟想象力!

我们可以用许多方法把它带进日常生活。最简单的层次就是持有这种「没什么特别」的感觉,能让你了解不管发生什么事情,好的、坏的、中庸的,都没什么特别。在历史上,至少从古希腊到现代,每个人都在说:「这是最坏的时代:年轻世代完全堕落、可怕、腐败。」如果你看古来的文献,每个人都这样讲,但那并不是真的。现在发生的并没有什么特别,我没有什么特别,我所感觉到的也没什么特别。那些只是不停地流动,被无数的互相作用的因跟缘所推动。我们只需要尽量用有益的方法去处理,运用我们的智力跟想象力去同理自己跟他人。

总结

我们任一个人都是地球上七十亿人口之一,但没有谁比其他人差异很大。当我们试着克服我门的我爱执态度,我们自然变得更实际了:我们看到我们是站在一起,而不是每个人都站在我的对立面。我们并没有多特别,了解这点能带给我们情绪健康跟与他人互动时质量很大的增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