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祈禱為何?

Study buddhism prayer 02

從蘇美爾神廟的吟誦到古代埃及對眾神的咒語,一些人類文明中最久遠現存下來的文學作品,幾乎都與祈禱相關。如今,所有世上的主要宗教都存有某些祈禱元素。基督徒、穆斯林與猶太教徒向上帝禱告,印度教徒則可以從各式各樣的神明裡選擇,並加以獻上祈求。從表面看來,佛教似乎也無不同之處。在幾乎任何的佛教國家中參觀一座廟宇或寺院時,你總會發現成群訪客,會在佛像前雙手合掌並喃喃自語。對於那些熟悉藏傳佛教的人士來說,現在都已經把念珠、轉經輪與經幡翻譯成為與祈禱相關的英文詞彙了。

施行祈禱的舉動有三個面向:祈禱之人、祈禱對象以及為誰祈禱。因此,關於佛教中的祈禱問題是相當複雜的。畢竟,在沒有造物主的非有神論宗教中,佛教徒到底要向誰祈禱,為何祈禱?假使沒有人能夠給予我們祝福的話,那麼祈禱又有何用呢?因此對於佛教徒來說,基本問題便是:「其他人有沒有可能消除我們的痛苦與麻煩?」

光祈禱求改變是不夠的,必須要採取行動。─第14世達賴喇嘛尊者

佛陀說過,沒有人─甚至是佛陀本人以其智慧和能力─能夠為我們消除所有的煩惱。這是不可能的。我們必須為自身負責。如果我們不希望遭遇煩惱與痛苦,那麼我們就需要避免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如果我們希望體驗幸福,我們自己就需要創造幸福的成因。從佛教徒的觀點而言,我們可以經由遵守純粹的道德和倫理而實現此一目標。改變自己的行為和態度,以便創造出我們想要的生活,是完全取決於自身之上。

佛教徒向誰祈禱?

當我們看到人們在塑像前跪伏、在廟宇中獻香、在廳堂裡誦經之際,他們到底在尋求什麼,到底向誰進行祈禱?可能有人會猜想成,「釋迦牟尼佛啊,請給我一輛名貴轎車!」或是「藥師佛啊,請治好我的病痛。」但多數的佛教師長會說這類的祈禱可能沒多大用處。

取而代之的是,在佛教中,我們向諸佛菩薩祈禱是為了對自身能夠獲得啟迪與力量,藉此創造出我們自己的幸福成因,並且也是為了盡可能地助益他人。這不是指說祂們揮舞著一支魔棒,霎那間,我們就有了某種特殊力量去進行處理,而是通過思考祂們的榜樣─祂們作為我們的角色模範─於是我們便充滿信心,「我一定能達成目標!」

佛教徒的祈禱活動,例如誦經、持咒與觀想天尊,都是為了要與我們自身內在能力而連結起來,藉此發展出建設性情緒,例如慈悲、熱心、耐性等等,並且參與幫助他人的建設性行動。

七支祈請

一個著名的修行是七支祈請,其中包含了整個佛教之道的本質。裡頭共有七個部份,每一個都有特定作用:

 (1) 三世如來一切佛,並諸妙法賢聖僧,盡其所有剎塵身,我今恭敬而頂禮。
 (2) 云何文殊師利等,於諸如來修供養,如來依怙佛子前,我今供養亦如是。
 (3) 從於無始生死來,或於今生或他世,無知自作諸惡愆,或復教他令作罪。愚痴擾亂所勝故,或見他作而隨喜,所作罪愆悉觀見,依怙尊前至心懺。
 (4) 令諸有情得安樂,發心妙善廣大海,於諸有情作饒益,我心欣悅常隨喜。
 (5) 普於十方一切佛,合掌至心作祈請,為諸有情除苦闇,請燃妙法光明炬。
 (6) 諸佛若許入涅槃,合掌至心作祈請,勿盲一切眾生目,願住世間無數劫。
 (7) 如是所修一切行,我今所積諸善根,以彼迴向諸有情,悉令解除一切苦。
  • 第一部份是禮讚諸佛的祈請。我們向諸佛頂禮,對於其所表徵的一切以示尊重:慈悲、關愛與智慧。頂禮,是把我們身體的最高部位─頭部─置於地上,此舉也有助於我們克服自傲與培養謙卑。
  • 然後我們廣修供養。許多佛教徒會以杯碗進行水供,但物件本身並不是非常重要。重要的是給予付出的動機心態─我們的時間、努力、精力及財物─此舉幫助我們克服依戀執著。
  • 第三部份則是我們懺悔業障。也許有時候我們懶惰或自私,有時候採取非常負面的行動。但此刻我們予以承認,對所作所為感到遺憾,並懷著堅定的決心繼續努力,不再重蹈覆轍。這是克服負面業力衝動影響的一部份。
  • 接著,我們隨喜功德。我們憶念自身已經完成的所有美好事物,以及他人所做出的驚人善行。還有我們亦關注諸佛施行的偉大舉止。這有助於改變嫉妒心。
  • 下一步,我們請轉法輪,在我們內心裡創造出一種接受心態。我們表達出,「我們想要學習,我們想要為自身與他人創造幸福!」
  • 我們請佛住世。在前一部份裡,我們敞開心胸迎向法教,現在則是希望師長們不要離開我們,而是教導我們直至全然證悟。
  • 最後,我們進行最重要的一步,也就是普皆迴向。我們迴向一切創造出來的積極動力,得以利益自身與所有其他眾生。

從上述的祈請內容可以瞭解到,佛教裡的祈禱目的並不是某個外來神祇從天而降地把我們從麻煩中解救出來。俗話說的好,「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換句話說,諸佛雖然向我們展示了證悟之道,但我們還是需要自己努力去克服執著與無明,並培養我們所有人都具備的無限建設性潛能。

結論

從表面看來,佛教具備祈禱的從屬物件與膜拜儀式,但其理念並不是要請上天神祇來幫助我們的日常生活。諸佛菩薩是完美的角色榜樣,祂們展示了一條從我們的當前之處直至全然證悟的道路途徑。透過向諸佛菩薩祈請,我們得以從中獲得啟迪,並且喚醒自身的內在能力:無限的慈悲、關愛與智慧,這些皆為我們每個人都具備存於內心中的潛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