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素食改善環境

00:08

應對環境問題,有很多辦法,例如使用可再生能源,降低工業污染及汽車污染等等。但是有一種沒有引起廣泛關注:即肉類生產對於環境的破壞。減少肉食消費量,鼓勵食素,以此來保護環境,不僅從經濟層面十分有效,而且還也會得到世界大多數宗教信仰的支援。

在大多數國家,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肉食消費被看作是富足的標誌。人們一旦脫離貧困,第一個願望就是能夠吃得上肉。雖然富含動物蛋白的食物可以提高營養不良的人們的營養水準,但是醫學已經發現過度的肉食對健康有害。原因在於這種飲食習慣增加了罹患心臟病和某些癌症的幾率。從經濟角度來看,雖然工業化肉食生產為很多人提供了就業機會,但從長期來看,其對於經濟和環境的影響遠遠弊大於利。

最近聯合國糧農組織的一份報告顯示:世界上18%的溫室氣體排放來自畜牧業生產,也就是來自于作為人類肉食來源的動物所排出的糞尿。放眼全世界,僅豬和雞每秒鐘就會排出50萬公斤糞便,相當於全人類的60倍。這些動物排泄物所產生的溫室氣體,高出全世界所有機動車輛、飛機、輪船所產生的尾氣40%。此外,將近2/3的氨氣排放量,也是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 來自動物糞便。

如果我們將動物飼養業當中各個環節的數字逐一研究,結論更是令人咋舌。聯合國一份報告顯示,70%的農田,以及事實上全球30%的土地被用於生產動物飼料,而只有8%的土地用於種植穀物供人類食用。其他的土地用於生產生物燃料。此外,每秒鐘有2840萬升水被用來餵養牲畜以及灌溉用作動物飼料的穀物。為了種植如此大量的飼料,將林地清理,最終導致每年400億噸土壤流失。如果將生產動物飼料所需的化石燃料消耗計算在內,整個肉食生產包括以下過程:將飼料原料運到飼料廠,飼料廠進行運營生產,將加工好的飼料運到養殖場,養殖場進行生產,將動物用卡車運到屠宰場,屠宰場進行生產運營,再將肉類運到肉類加工廠,肉類加工廠進行生產經營,再將加工好的肉類運到商店,進行冷藏,總之,生產一卡路里動物蛋白消耗的化石燃料比生產一卡路里植物蛋白消耗的燃料高出11倍。

這些統計數字清晰地顯示:全球肉類生產和消費以巨大的環境成本作為代價。長此以往,肉類產量還會上升,對環境的破壞更會加劇。這種趨勢是不可持續的,只能以災難告終。如果全世界都像美國人一樣吃肉,或以香港這裡的數量消費肉食的話,將沒有足夠的土地,水資源來支撐種植龐大數量的穀物飼料。當務之急是如何扭轉這種現狀。

對非宗教信仰人們來說,常識告訴我們:食素或者減少肉食消費是唯一明智的做法。只要想想如果不改變這種短視的消費習慣,子孫後代將面臨怎樣的世界,結果就不言自明瞭。對那些只關心物質層面的人們來說,經濟學顯示:目前不斷增加的肉類消費將產生長期的負面效應,其影響遠遠大於肉類消費所帶來的短期利益。

對於宗教人士或其他有思想信仰的人士來說,每一種信仰或思想體系都從他們的教義中對於食素給予支持。佛教強調慈悲一切眾生。因為眾生都會以不同的生命形態輪回,那些我們飼養、準備吃掉的動物,很可能在過去世當過我們的父母,而且我們自己,以及我們的祖先也很可能在未來世轉生成動物。那麼我們可以想像這些動物所遭受的痛苦,例如,那些在工業化養雞場裡的生命。他們生活在被有些佛教人士描述為監獄的地方。這些可憐的雞,一生都生活在20cm*20cm狹窄的籠子裡,永遠沒有可能自由地出去散散步。如果我們自己,或者我們的父母親族不得不像這樣生活,我們會感受如何?這些動物最終會被被加工成狗食,或者做成麥當勞裡的炸雞塊,給孩子食用。剩餘廢料被當做垃圾處理。

佛教經典當中可以找到對素食的支持,在鳩摩羅什翻譯的《梵網經》可以找到。戒除肉食是菩薩戒當中十重戒之外的四十八種清戒之一。出於慈悲心,東亞的大乘佛教徒將戒除肉食作為菩薩戒的一部分。最澄大師,日本天臺宗創始人,將這些菩薩戒律添加進來作為出家戒的一部分。

出於同情動物而食素,雖然在儒家經典《孟子》當中沒有明確的表述,但是讀者可以自然而然得出這樣的結論。在與梁惠王交談過程中,孟子說到:有人告訴他說有天,梁惠王看到有人牽了一頭牛要去宰殺,取血祭鐘,就下令放了這頭牛,換作一隻羊去祭祀。孟子教導梁惠王說:

這樣做也沒有錯,這是大王仁慈的表現,也是君子對待動物的態度。看到他們活生生地存在,便不忍心看他們死去。聽到他們哀叫,便不忍心吃他們的血肉。因此君子遠離宰殺動物的地方以及廚房(君子遠庖廚)。

然而,孟子並不是說只要看不見動物的恐懼,聽不到動物的哀叫,吃肉是可以的。相反,通過這個例子,他是要教誡國王將他對動物的悲憫之心以同等程度延伸到他的人民身上。雖然孟子沒有建議斷除肉食,但是他的諫言傳達了這樣的資訊:以同等的悲憫之心對待所有的人類和動物。

關於斷除肉食,還有其他精神層面的原因。總的來說,所有印度教教徒都遵從《梨俱吠陀》(《利格經》)當中關於吃牛肉和馬肉的禁令。此外,崇拜毗濕奴和克裡希納的印度角度也保持素食,遵從《耶柔吠陀》(《雅哲經》)的教誡。對於食素, 經文中列出了三方面的原因:首先提到的是非暴力主義的重要性,並延伸到愛護動物; 第二,阿育吠陀醫學思想警告人們:食肉對頭腦以及靈性修養有害。第三, 肉食被視為不淨,只有純淨的食物才能供養給神明, 被稱作普拉薩德,供養完畢後,才可以吃掉,當作是神的恩賜。

耆那教相較於其他宗教來說在食素方面更為嚴格。素食,是這個古老印度宗教對信徒的強制性要求。這種限制與耆那教強調非暴力和生活純淨非常吻合。肉食被認為十分不潔。

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有一個共同點:即上帝創造動物為人類所用。但是沒有任何一部宗教說到上帝創造他們供人類虐待。雖然在猶太教和伊斯蘭教中,上帝和真主禁止食用不潔的動物,例如豬,還有其他的經典體現上帝的意旨。《古蘭經》中第十五章中提出:

我為你們和你們所不能供養者,提供了生活之需。

言下之意就是上帝創造了其他種類的動物以供食用,例如綿羊、山羊、牛,但是人類沒有責任餵養它們,例如為此種植特殊飼料。換而言之,上帝的旨意是讓他們自由地吃草,自在生存,而不是工業化養殖,用於大量消費。

簡而言之,世界上的大多數宗教和思想,都對從經濟學、邏輯和常識中得出的結論給予道義上的支持:世界需要大幅減少肉類的消費,希望盡可能多的人養成素食的習慣。但是僅僅因為醫學、宗教、哲學以及常識告訴我們停止吃肉或減少食肉量和食肉次數,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只有當人們真正改變了他們的行為習慣, 才能真正獲益。

很多人認為信仰一門宗教只要祈禱,或者燒香就行了。教化的過程,是內在轉變的過程。不管我們採取什麼外部措施來保護環境,真正要下功夫的是改變我們的思維和行為方式。這樣的認識建立在明白並且接受這樣的現實基礎上:人類正在無情地破壞地球環境。這種認識有賴於我們從個人層面提高認識。 行事慈悲智慧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