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和伊斯蘭教之間存在一個共同的基礎嗎?

理論取向

在任何兩種宗教或哲學體系中要尋求共同基礎,存在很多困難和危險。其中一個重要的困難就在於根據比較宗教學的學術原則,採取何種理論的問題。如同克里斯丁·貝瑟·吉卜林格(Kristin Beise Kiblinger)發表在《佛教對其它宗教的態度》上的文章《佛教徒對他者的姿態:類型、範例及其思考》。在此,我想談一談在基督教神學領域進行這種比較研究中區分不同研究取向的範式。

吉卜林格在他的文章中列出了三種取向:排斥論、包容論和多元論。

  • 排斥論認為只有一種宗教是真宗教,引領人們得到拯救或獲得解脫。儘管其它宗教有著與之相同的旨歸,但它們的立場是錯誤的。很多佛教經典對非佛教觀點、甚至對其它佛教觀點持這種態度。
  • 包容論認為得到拯救或獲得解脫有多種途徑,但有一條道路卻是殊勝的。換句話說,其它宗教可能與我們有著共同的基礎,儘管都有其效,但我們的較之其它的更好。某些藏傳佛教傳統的追隨者對其它藏傳佛教傳統持這種觀點 – 所有藏傳佛教傳統都引領至覺悟,但我們這一傳統是最好的。
  • 多元論認為,引領人們得到拯救或獲得解脫的途徑眾多,並沒有哪一個尤為殊勝。這是一種非宗派觀點,它只是對不同宗教的共同主題予以呈現,而不是給它們排列出層次等級。

在包容論和多元論取向中,一個人對真正差異的接受、以及認為這些差異有多大,存在程度上的不同。

  • 第一種取向強調相同點,儘管也承認差異的存在,但通過將差異重新型塑成相同點、對等點、或者事物的非重要方面而加以淡化處理。這種取向視其它宗教之所為與我們之所為相同,差異僅在方法上 – 在某種意義上講,他們是在實際上渾然不知的情況下追隨著我們的宗教。例如,格魯派就根據其無上瑜伽理論來解釋寧瑪派的佐欽(大圓滿法)。
  • 第二種取向尊重差異的存在,認為不管是否認為自己的宗教更勝一籌,但對話是激勵成長的很有價值的工具。

對第一種取向(他們實際上在維護我們之所為,只是方法有異)來說,危險在於有可能成為一種自以為是、狂妄自大和自我陶醉 – 它臆斷我們比他們更了解他們宗教的真正涵義。包容論在這種取向的變異認為我們的宗教更勝一籌,這種觀點可能表現為別的宗教實際上和我們目標一致而對方只是渾然不知。或者,他們只是我們道路上的一個低級階段。如果心存這種態度,從對方身上我們無所學習,而他們要從我們身上學習很多。它可再分如下:

  • 所有的、或絕大多數宗教朝向同一目標;儘管他們的道路沒有我們的好,但最終自然通往和我們同樣的目標。
  • 他們終究需要被領入我們的道路,從而達到和我們同樣的目標。這個目標是我們通過我們的道路達到的,他們如果只追隨他們自己的道路是無法到達的。佛教中的一個例子就是無上瑜伽密宗,它認為顯宗或者低級的密宗只會引領你到十地境界,接下來就需要通過無上瑜伽真正達到覺悟。

關於包容論的第一種類型(淡化處理差異,認為它們實質上是相同點)的變體宣稱:

  • 語言、概念和教義對禪思體驗的表達並不確切,而所有宗教談論的是同一種體驗。
  • 所有的宗教有一個共同的核心理論或者核心認識,即只有文化和歷史條件是差異的原因。例如,佛教在不同國家或地區的不同表現形式 – 印度、南亞、中國漢地、西藏、日本、等等。

此外,我們在探索佛教和伊斯蘭教可能的共同基礎的過程中,它必然會涉及到改宗這一話題。

  • 根據排斥論的觀點,除非你所信仰的宗教是真理,不然,為了自己的救贖,需要你放棄自己的宗教,皈依我們的信仰。
  • 根據包容論的觀點,你可以遵循自己的宗教,因為它實際上我們的宗教的一個較低級形式。最終,你要么會自然認識我們的觀點(例如,達到全部修持階段中的思維分別階段時,唯識論者無上瑜珈坦密宗自然會成為應成派),要么我們最終使你改宗。
  • 根據多元論的觀點,每一種宗教都導向各自的終極目標,它們都值得稱道 – 其結果有兩種 – 目標相當或不相當 – 但沒有哪一個更勝一籌。因此,不需要改宗。這就像如果你遵循佛教修持,你會進入佛教的天園而非穆斯林的天堂;如果你遵循穆斯林的功幹,你會進入穆斯林的天堂而非佛教的天園。

至於第二種類型的包容論和多元論(不管是否視自己的宗教更勝一籌,尊重不同宗教的差異,接受它們都是有效的方法),一個敏感的問題就是如何理解另一個宗教、並與自己的信仰做比較。

  • 你能夠完全根據另一個宗教本身的術語理解它,或者為了使之明了易懂,你需要根據自己宗教體系表達這一宗教的主張?
  • 如果你選擇了後者(根據自己宗教體系表達這一宗教的主張),你能夠成功地做到,而不至於將此一類型發展或退化成第一種類型的嗎?第一種類型中認為別的宗教只是我們的宗教的變體。

另一方面,如果你能在兩個宗教 – 例如佛教和伊斯蘭教中找到共同的題旨,那麼,即便需要你通過自身信仰體系的概念框架表現另一宗教的這些題旨和取向,你同樣會理解並尊重這些差異。你會採取寬容的、不加評判的態度尊重這些差異,而不會宣揚自己的宗教是最好的、不會用一種屈尊俯就的態度對待其它宗教。在這樣一種理解和尊重的基礎上才能建立宗教和諧。

這就是十四世達賴喇嘛尊者的態度。有人曾問他,“何為最好的宗教?”他的回答是,“最好的宗教是緣助你成為一個更善良、更慈悲的人的信仰及其實踐體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