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各傳承的差異為何?

四種藏傳佛教教派有許多共同之處,其中大部分的差異在於他們對空性的解讀和我們的心如何運作。在這裡,我們來看看寧瑪,薩迦,噶舉和格魯學派之間的一些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

出家戒傳承

印度發展出十八個不同的小乘佛教部派,現存的比丘戒只有三個主要的毗奈耶傳承。它們是:

  • 上座部 – 在東南亞
  • 法藏部在東亞
  • 說一切有部在西藏和中亞

所有的四個西藏教派都採用說一切有部傳承,它們包括比丘戒、沙彌戒和沙彌尼戒,而所有四個教派都有在家修行者。然而如同上座部,說一切有部不再有比丘尼戒–只能在法藏部中找到 –因為此戒傳承從未傳播到西藏。

寧瑪派傳承也有咒士戒。在家咒士持一系列廣泛的密宗誓願,專精禪修以及為俗家人作法事。讓人成為咒士絕對不是一個寺院的主要目標,因此它們一直很少見。

學習,儀軌和禪修

所有四個西藏傳承都將佛經和密續學習跟儀式禪修結合。每一派的佛教教育都要求背誦印度大乘四學派的典籍,並且對其含義的正規辯論。微細要點詮釋的差異不僅出現在四教派,甚至一派當中也有,例如在不同寺院教科書中。這些差異促成了活躍的辯論和更清晰的理解。

成功完成學業之後,格魯派學人獲得“格西”的稱號,而其他的三個教派用的稱號是“堪布.” “堪布”也是寺院住持的稱號。所有四個教派都有轉世喇嘛“祖古”系統。不管教育程度如何,祖古和堪布都擁有“仁波切”的稱號,

四教派的儀式包括伴隨著鈸、鼓、號角等樂器的唱頌,以及供奉錐形多瑪–一種由青稞和酥油做的糕點。唱頌和音樂的風格大致相似,然而,格魯派僧人更常用低音和聲泛音唱頌。

所有的四大教派都要求他們的追隨者進行十萬遍的不同修持,比如說大禮拜和上師瑜伽。然而要反覆誦讀的經文和具體的修行數量略有不同。禪修在每個教派中都包括日常修法,幾個月的簡短閉關和三年閉關。他們的差異主要是在於修行者在一生中的何時閉關。薩迦派,寧瑪派和噶舉派傾向於在修行的早期就做加行跟閉關,但是格魯派放在後面做。

定義和觀點

四大傳承在解讀上存在的一些主要差異,是來自於他們對術語的使用和定義,以及用不同的角度呈現佛法。

比如,“常/無常”這組詞可以意味著靜態/非靜態或者永恆/暫時。當格魯派人說心是無常法的時候,他們是指我們的心在不同時刻對不同對境的意識是不同的這個事實,所以它們絕不是靜態的。另一方面,當噶舉派和寧瑪派的人解釋說心是常法,他們是指心的本性絕不會改變,而且沒有開端跟結束的這個事實。然而,兩方都能同意對方的主張,雖然在表面上關於心的常或無常,他們的立場是截然相反的。

另一個不同之處是,格魯派從凡夫的角度來解釋佛法,薩迦派從已經在道途上,具高度了悟的聖者角度來解釋佛法,而噶舉派和寧瑪派是已(圓滿)證悟的士夫的角度來解釋佛法。因此,例如格魯派說最微細心仍然有無明習氣,比如在死有之時。而薩迦派說,它(最細心)是喜樂的,就像它在道途上出生喜樂般。然而,噶舉派和寧瑪派解釋說,一切早已圓滿具足,與佛陀一樣。進一步說,格魯派和薩迦派以漸次進階根器修行者(漸根)的角度進行解釋,而噶舉派和寧瑪派講的常是屬於適合那種“頓時圓滿一切” 的稀有修行者根器(頓根)之道。 

修空性的方法和解釋

所有四大傳承都認為,中觀學派典籍中對空性無有真實建立的實存的解釋是最深奧的。然而,他們的差異在於如何把中觀派分成不同的子學派,以及這些學派之間的差異性。終點是為了實現對空性的非概念性了悟在(顯教)經部中講粗分的心,在最高的密續當中講最細明光心或者純淨本覺。這意味著同時達成心的某種狀態以及特定所緣,此處所緣就是空性。格魯派強調對境的禪修,而薩迦,噶舉和寧瑪派比較強調心的這一邊。

每一種傳承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來獲得對最細心非概念性的理解,並接觸以及啟動它。格魯派叫它非概念性,薩迦,噶舉和寧瑪派稱之為“超越語言和概念”。

對於心和所緣境之間的關係,格魯派解釋說,我們只能分析對境的存在,因為其存在由語言跟概念所指涉,但當然,概念的心理標記和語言的指定都不會製造出任何找得到的真實物件。薩迦,噶舉和寧瑪派則強調心和其所緣境的非二元性。但並不是說這兩個是完全一樣的。而是說,他們不能彼此獨立存在。這也被用來指出,心跟顯現的不可分。西藏教派的這兩種態度並不矛盾。

此外,雙方都同意通過分析,沒有任何自行獨立存在,自己建立實存的東西可以被找到,與此同時因果關係仍然運作。格魯派的解釋是,建立實存的顯現就像是幻象,因其不能與任何真實的東西對應,而其他的三個傳承則強調,建立的實存本身就是幻象。

感知理論

非格魯教派說,我們非概念性地感知到的,僅是一種覺受 –一個感官獲得的資料,例如視覺的色彩形狀。此外,我們同一時間點僅能感知一樣。然而,世俗的對境可以藉由許多不同的感官識別: 我們可以通過視覺,嗅覺,味覺或者手上的感覺去瞭解蘋果,而這是藉由一系列時間點的感知。因為這一點,薩迦,噶舉和寧瑪派聲稱,我們僅能在概念上去認識世俗常識性的物件,比如說蘋果。當然,這並不是說蘋果僅存在於我們的概念性思維中,而是我們對它的瞭解,只能通過概念性的心理建構。

格魯派認為,即使是非概念性的,我們不只是在一個時間點看到顏色跟形狀,而是每個時間點也都看到世俗的物體,例如蘋果,被不同感官在不同時間點被感知。概念心跟世俗物件的關係不在於物體只能被概念心所掌握,也不是說物體只是概念心的創造。反之,我們只能用具有概念的心理標籤來認定物體的存在,如前面所說。因此兩派都同意,了解概念心在我們如何認識世界所扮演的角色,對於克服和永遠消除我們對真實的的迷惑和無知是至關重要的-這是導致我們所有痛苦的最深層起因。

總結

正如達賴喇嘛尊者不斷強調,遵循非宗派主義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像支持足球隊的那種,認為一個比另一個好的心態,在不同傳承上是沒有必要的。宗派主義最佳解藥是教育。我們對於不同傳承的瞭解越多,我們就越能夠看到他們所有這些是互相符合的,僅管它們常用非常不同的方式描述事情。這樣,我們就能尊重所有傳承的教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