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四聖諦的道次第

四實相(四聖諦)

釋迦牟尼佛顯現其獲得覺悟後,運用多種方便法門教導我們,讓我們也達到這一境界。基本的方法就是採取預防性措施,換句話說,就是修習佛法。首先(1)存在實然的問題,我們每個人都面臨這些問題。(2)這些問題有實然的原因。(3)但是,我們能夠通過斷滅這些原因而在真正意義上了斷這些問題。而要實現真正的了斷,我們需要(4)培養正確的心識之路徑。

初級層次

可以在不同的層次上理解四實相(四聖諦)。在初級層次上,確實存在轉生到更低狀態的問題。如果我們在一種極端困苦的狀態下,經歷著無盡的疾病與飢渴,或者飽受病痛折磨,那麼我們就沒有時間、也不存在可能進行精神的發展了。這是因為艱難困苦完全佔據了我們的心識。

上述現象的真正原因是不善行之故。正如佛陀所教示,如果我們創造痛苦和磨難,我們必當親身體驗之。另一方面,如果我們行以善行,如果我們創造快樂,我們最終會親身體驗這一快樂。因此,如果我們要真正了斷這些困苦,就必須要走一條真正能夠克制自身行不善行或惡行的道路。

首先,要認識到我們有一個寶貴的作為人類的一生。當下,我們擁有各種佳機能夠發展和提高我們的精神。例如,我們沒有身處集中營,也沒有陷身於大饑荒的困頓之中。但是,各種佳機並非永續存在,因為我們必然有一死,為人的寶貴一生也將失去。這些什麼時候發生並沒有確定性。我們可能在任意一個時刻遭遇車禍。如果我們現在就要死了,如果我們一直在行不善行,在未來我們會進入更低劣的狀態。我們將會轉生在將要經歷自己業以造就的痛苦與磨難的境地之中。因此,心懷對這一前景之恐懼,我們探看是否有走出這一境地之路徑。讓我們看看諸佛自身吧。

佛自己清除了一切限制,因此他們的心識、言語、身體清淨無染、無所限制。佛的心識不受憤怒、貪戀或狂熱等不安情緒或態度的限制,也不受木訥遲鈍或心思無定的限制。佛心 – 也被看做心識的一方面 – 不受自私和偏愛的限制。佛的言語不受交際能力的限制,佛的身體不受如能量等的限制。因此,佛的心識、言語、身體清淨無染。而且,他們也認識自身的潛能,因此能夠進入最高的境界。

佛不僅成就了這些,他們還彰示瞭如何達到這些成就。這就是通過採取防禦性措施或曰佛法,來避免受困於給自身和他人帶來麻煩的各種限制。還存在志於達到這些目標者以及為此奮進者的社團 – 僧伽。見證了佛、法、僧的優秀品質就不想繼續經歷那不得不要經歷的生命 – 它的去向是給我們創造更多困苦;還要看到,如果走一條通往佛、法、僧之路,就會使我們避免這些困苦,我們就能據此走一條坦然的人生之路。這就是所謂皈依 – 在我們的生命中取一條平安之路。

下述因果律表現了真正的平安之路。因此,如果我們將來要避免麻煩,就要走一條真正的節制不善行之路,例如不殺生、不偷盜、不說謊等等。這樣,我們就以建設性的方式行事。這是理解四聖諦的初級層次。

中級層次

從中級層次看,不管我們轉生於何種境地,我們要經歷生、老、病、死這四種真正的苦難。還有這些真正的苦難 – 例如即便努力了,也無法得到想要的(求不得);不想發生的事情卻發生了(不欲取),等等。我們還有很多無法掌控、反復發生的問題,例如總是和他人難以相處的挫折感,等等。上述問題的真正原因首先在於缺乏對現實的正見 – 我們是誰、我們如何存在。因此,我們努力緊抓自我認證,但卻沒有安全感。結果,為了衛護或申明這種認證,我們的心識中充斥著不安的情緒和態度,例如執著、憤怒、愚昧、驕傲、嫉妒、優柔寡斷,等等。因為這些,各種衝動或業力進入我們的心識,我們則以情感驅使行為的形式表現出來。我們這樣做,為了使我們的認證更安全,為此,我們努力積累更多的錢財、物質或朋友,或者圖謀攆走不喜歡的人、毀壞不喜歡的東西。當我們在情感驅使下如此行為時,例如互相之間怒吼大鬧,就給我們造成真正的苦難。

如果我們真正想結束這些苦難,就要走一條真本的途徑。首先,我們需要培養正確的動機,即脫離苦難的堅定決心,也就是所謂的出離心。以此為動機,我們需要培養觀察智,通過觀察智洞見真實或空。要獲得這種智慧,需要集中思維(止),要對心識作出這樣的控制,需要控制所有的言行。因此,我們需要倫理上的自律。通過追隨三種較高級的訓練之路 – 較高級的倫理上的自律、集中思維(止)和智慧,我們能夠獲得觀察智,通過觀察智而見空:存在本身完全沒有不可能存在的存在途徑。

因為我們不認識現實,對我們是誰、我們和世界如何存在心存困惑,我們以不可能的方式掌握著這一切的存在 – 例如以為一切都具體實有、獨立存在。但實際上,沒有事物以這種虛幻的、不可能的方式存在著。任何事物不會以這種不可能的方式存在。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沒有事物存在。不管什麼東西存在,都是以相互依存而起的方式存在,一切事物依據因緣而起、依據各個部分而起、依據一份心思或者一個心理標識過程而起。通過這樣一種真正的理解和認識之道,我們就能夠克服干擾情緒的智力阻障或思維阻礙,達到解脫。這是理解四聖諦的中級層次。

高級層次

在高級層次上,我們看到不僅自身在經歷困苦,其他人同樣如此。因此,在這一層次,真正的困苦也是人人所面對的問題。此外,還有一個正真的困難,那就是我們無法幫助他人克服其困苦。這些困苦的真正原因首先在於只關心自己而漠視他人的自私。另外,還有阻止我們認識各種裨益他人的圓熟手段的智力阻障或思維阻礙,換言之,就是妨礙我們徹知一切的各種阻障。要真正了斷,就不僅要解脫自身的困苦,還要更進一步達到佛的境界,克服自身的一切局限、挖掘出自身的所有潛能,這樣就能夠盡我們所能、饒益眾人。

通往解脫的真正途徑首先是培養成就菩提心的動機,就是對所有人開闊我們的心胸、對覺悟 – 對能夠饒益所有人的佛之狀態同樣如此。以此為動機,我們培養並實踐各種意義深遠的態度和完美舉措,而這些都基於關愛和仁慈的同情心。這些態度和完美舉措就是慷慨、自律、耐心、寬容、甘心的持恆、心緒穩定(定)、正見(智慧)。有了深沉的觀察智,我們就能夠見識到現實或空,這種現實或空與為了克服不安的情緒獲得解脫而需要識見的現實或空是相同的。然而,由於作為我們動機的菩提心的力量要比解脫的信心力強大許多,針對前者的理解力也更強大。

如果我們僅有解脫自身困苦的決心,它只能在我們對現實的理解之後提供有限的能量。然而,如果我們識見現實的動機中還要能夠饒益眾生,就會增加更多的能量。因此,我們的理解力就能夠斬斷兩層阻障,不僅是乾擾性情緒的阻障,還有那些妨礙徹知一切的各種阻障。

舉例而言,假設一堂關於如何一個毒蛇咬傷的講座,如果一個學生聽講學習只是為了想成為一名醫生,這樣他就能夠夠賺大錢以解決他的財務困難,那麼他只是付諸一定量的精力去聽課。然而,如果一位孩子正好遭蛇咬的母親衝進教室,因為極度關切對孩子的救治,她學習如何治療蛇咬而精力就更加集中。同樣,如果我們在對現實的理解之後還有成就菩提心的動機,這就會為此增加更多的力量,這樣,我們的理解力就能夠斬斷所有的思維阻礙。

這種方法蘊涵了一種智慧和方法相結合的心識之路徑。但是,這種結合的方法是在經典的層面上實現的,不是智慧與方法二者同時生髮,而是這樣一種方法,即一個在另一個的語境下生髮。因此,向所有人開闊我們的胸襟以及達到覺悟以饒益他們的方法寓在獲得智慧、了解現實的語境之中,反之亦然。換句話說,我們向所有人開闊胸襟,就發生在我們的心識向現實的語境中。我們的心識向現實,就發生在我們向所有人開闊胸襟的語境下。這樣二者互相以為語境,直到我們成就為佛,在一種心識中二者不會同時生髮。

通過這樣一種方法與智慧相結合的方式,我們要花費很長時日以貫通所有的思維阻礙。實際上,所需時日是我們所說的三個無盡劫,無盡是最大的有限時間,這個數字是在十的後面再綴以六十個零。讓我們稱之為億萬吧。這是一段極其漫長的時間,他人不可能坐待我們花這麼長時間克服自身局限、發掘出所有潛能,從而最大限度地饒益他們。而這正是密宗興起之所在。密宗是為了成佛而形成的大乘佛教或廣開胸襟的一種修持 – 最快速、最有效 – 最大可能、最迅速地饒益他人。密宗基於我們上述根據四聖諦而討論的所有方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