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糧田、七支祈禱、供曼達以及祈請

第四修習:觀想累積靈性增益的對境(資糧田)

六種預備練習的第四種是修習觀想資糧田 (藏:tshogs zhing 梵:punyakshetra)。通常稱為福田,但這有一個意義:在此不斷種下種子,能讓我們的正面力量成長。它也是種下後收穫很大的田。再一次,這邊的觀修可以是極度廣詳的觀想,或是單純只是我們的根本上師以佛陀形相坐在法座上,就像前面講的一樣。

我不會講太多細節,只講一點。佛陀右手下伸的觸地印,是佛陀呼喚地神出來作證祂擊敗魔羅的手印。這邊的魔羅是天子魔。當我們談到魔羅,某些人會說那就是魔鬼嘛,但魔羅其實是指強大的干擾。Mara一詞來自梵文的mrta,指的是死亡。

所以一方面,佛陀坐在菩提樹下成道時,有以各種干擾的形式出現的魔羅,是一個很好的例證。你會想說,佛在準備成道時已經累積了巨大的正面力量,他不會有像魔羅這麼大的干擾力量,像是跳舞的魔女等等。可是,越是正面的事情,往往就會帶來越大的干擾,而就是要真正的大菩薩才能克服之。如果我們試著做點正面的事情,然後有了干擾,這也沒什麼。想一想佛陀在菩提樹下,或是中國政府對達賴喇嘛的態度,他們是怎麼處理這些困境而沒有沮喪的。因此,千萬不要覺得自己好可憐,有好多問題。比起達賴喇嘛要處理中國政府,我們的問題根本不值一提。

然後佛陀的左手托缽,放在腿際,當中盛滿甘露。甘露(藏:bdud rtsi 梵:marita)是什麼呢? 這不是字面上的意思而已。記得色貢仁波切說過,要像己印度的滿願牛奶一樣,擠出每個字的意義,就能從中得到最好的。Amrita是梵文,mrita是死亡,這個字發展出魔羅一詞。在mrita前面加上a就變成否定,也就是征服魔羅的甘露。在藏文中把它翻成兩個字,第一個字就是魔(bdud)。 

所謂甘露是:

  • 妙藥- 克服蘊魔(帶來的疾病)
  • 長壽甘露- 克服死魔
  • 甚深覺知的甘露- 克服煩惱魔

因此越是深入探究每樣細節所表示的,你就更能看出道途中的方方面面。

第五個練習:七支祈禱與獻曼達

七支祈禱有好多版本。大概最簡單的就是華嚴經最後的普賢行願品當中所載的。在龍樹寫的珍寶鬘當中也有。寂天的入菩薩行論中的七支版本非常常見。

頂禮

觀想你的身體變化為極大數字身形,普皆頂禮。七支祈禱的每一支,都能克服一種特定的煩惱。頂禮能幫助我們克服驕傲跟自大。「我很了不起,我不跟人低頭」。

供養

我們試著作普賢供養。從心中放出普賢菩薩,手持寶珠,從他的心中又放出兩尊普賢菩薩,各各手拿寶珠,又再各化兩尊,如此不斷,變得極大量,如同在無上瑜伽密續的生起次第中說的一樣。我們依次放出,又依次收回。岑夏色貢仁波切總是用非常原味的方式解說這些,總是與高深的修持相連結。我們就這樣觀想普賢供養。

我認為這實際上是對消除傲慢很有幫助的,讓你不會覺得「很簡單嘛,我可以的」。給你一些很難作的功課,並不是要挑戰你,而是「這個可能要花上我的一輩子才能作好」。然後你就會每天做,因為這很難,所以你就需要練習並且讓自己越來越好。培養這種堅忍,快樂的堅忍,如達賴喇嘛所說的,想到需要三大阿僧祇劫來累積正面力量,這給他很大的力量。如果你想著「我要在一生或三生中成辦佛果」,他稱之為「佛教的宣傳」。很容易人們會想著「我要打個折扣,我不想這麼累,我想便宜行事成佛」。當然,是有可能在三生中成佛,這不是完全的胡扯,但這可以被用作一種宣傳來吸引那些覺得這很簡單的人。這一點都不簡單。「宣傳」這個詞是法王講的,不是我捏造的。

一個稍微簡化的普賢供養觀想,是你變出一尊普賢菩薩,手拿寶珠,從寶珠放出眾多光芒,每道都有種種供品,水杯、鮮花、燒香等等。稍微簡單一點。

供養能對治吝嗇。

承認缺失

下一個是公開承認過去所犯的錯誤,我們先前的破壞性行為,以及採取四種對治法。每次都啟動這四種對治法是極為重要的:

  1. 後悔- 對先前的錯誤行為後悔。這不是罪惡感,而是後悔「我真的不該那樣做」。這不是罪惡感。罪惡感是把我之前作過的惡行(這件事情很糟),轉成一個巨大實質的東西(我很糟),而不放手。
  2. 強烈不再犯的決心- 有一條指引說,不要在此時下承諾:「我這輩子再也不會那樣做了」,因為你可能沒辦法信守這個承諾。一開始慢慢來:「整個下週我都不會這樣作」,然後下個月,明年,延長到你真的能夠努力不再重覆這些你過去做過的破壞性行為。
  3. 重申你的皈依跟菩提心。
  4. 對治惡業的善行 – 有很多各種不同方法可用。

這能幫助我們克服總體的三毒:

  • 貪欲- 渴求你所沒有的,執著你所有的不捨,以及貪求更多。
  • 忿怒或粗暴。
  • 不明白因果或真理的無知。這邊說的不是不知道現在幾點鐘的無知。

這是我們為什麼作破壞性行為的原因。我們受這三毒影響而行動,它們毒害我們的心。

隨喜

七支的第四支是隨喜他人或自己做過的善行。以他人來說,對象包括凡夫、聲聞、緣覺,菩薩或佛。這能克服嫉妒。

當我們說到克服負面情緒,你做的其實是檢驗自己,我有沒有這些負面情緒呢? 然後試著觀照它們,用這些修習來對治它們,不只是在禪修中。當你們聽說某個人很好很成功,要注意這種嫉妒的傾向:「我希望我當時那樣作」「我希望這不是發生在他們身上,而是在我身上」,諸如此類。此時就是你要用隨喜來對治的時候。為別人感到高興。寂天說:如果你都希望每個人能成佛了,又怎麼會不喜歡他們得到世俗的成功呢?

請求教法

第五支是請佛以及導師說法。這能幫助我們對治離棄教法:「我不需要這些,我什麼都懂」。

請求導師不要逝去

然後是請求導師們不要離世。這幫助我們對治輕辱或厭離導師- 「我不喜歡你,我不喜歡你教學的方法」,諸如此類。若如此,他們當然就會離開。或者是瞧不起導師:「我不需要人教」。

迴向

然後迴向一切眾生都成佛。這能幫助我們對治嗔怒。嗔怒能損壞我們建立的正面力量。你培養了一些正面力量,你想要某種程度上存放在你的解脫或正覺帳戶裡面,而不是在輪迴帳戶中,而且你不想讓它們因為嗔怒而貶值。

對於這個題目,印度大師的著作中有兩種解釋:

  • 在寂天的入菩薩行論當中,他說對一位菩薩動怒,會摧毀千劫的善業。在釋論中說,這是特別指對菩薩或比我們證量更高的人動怒。
  • 月稱在入中論裡說,嗔怒會損壞百劫的善業。根據釋論,這是當我們作為一個菩薩,對另一個與我們同等證量的菩薩動怒時。

如果對方菩薩比我們高,就是千劫,跟我們同等,就是百劫。這是典籍中數字所有出入的原因。

這是很難解釋的題目。首先,經典中似乎說的只是對菩薩動怒。那問題就來了:如果我對其他任何人動怒,會不會摧毀善業呢? 我聽過解釋說,對一個特定菩薩動怒,只會損壞你對這個特定菩薩的善業。這是我聽過的主流觀點。但基於輪迴是無始的,我們對每一個人都累積了大量的業。所以業在這邊是很特別的。

所以你要分辨一本經典中一行字的特定註釋,以及總體的指示。總體的指示是:不要對別人動怒,因為這會對你的善業造成總體傷害。當經典講到這些很神奇的數字時,這是有特定狀況的。要分別兩者,不然你會嚇死。「天啊,我對我的狗生氣了,我完蛋了,我摧毀了千劫的善業」。這樣就沒有運用我們人類的聰慧來分辨什麼適用什麼不適用了。那麼哪些教授在特定背景下適用,何時又不適用呢?就是要去知道教授運用的背景。不要堅持某種神奇的版本,例如對一隻蚊子動怒就會摧毀千劫善根。如果這是真的話,那我們誰也沒希望了。

這邊講損壞(bcom)善力,不是說徹底取消了。這是說那會讓它拖非常久才成熟,而在成熟時,力量會小非常非常多。這是這個字的意思。再一次,你總是要看這邊用的字的意義,常常它們會被翻譯成不完全代表正確意涵的字。所以當你對某個部分感到困惑時,詢問你的上師這邊的定義是什麼。藏族的格西如果經過合宜的辯經訓練,都可以給你說明定義。他們需要背誦所有的這些定義。

獻曼達

然後我們獻上祈請曼達有太多關於曼達的指引。今天並不是分享這些的好時機。但簡單說,我們某個程度上供養整個宇宙。「為了利益他人,我要供養一切給您」這以曼達來代表。不管我們是以觀想須彌四洲還是觀想太陽系或銀河系,都沒什麼關係。重點是供養一切。

記得宗喀巴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對布施波羅蜜的神妙教授吧。當我們以發心菩薩的身分供養一點小東西時,這代表了供養一切給所有眾生。在此供養一切給所有眾生的背景下,我給我的狗一盤水。這給我施與的東西代表了一切,而狗代表了所有眾生。我們以此訓練自己,獲得整個曼荼羅的視野,也就是整個宇宙給一切眾生。

在另一個層面上,如果你看獻曼達的文字,我們觀想一切都是淨土,故我們供養的是淨土的環境,如同聖者菩薩在報身佛前領受教法時的環境。我們想「願一切眾生都有最完美的環境來學法跟修行」。

第六修習:以傳承上師激勵自心相續

第六種預備練習是依照指導,以祈請的方式,讓傳承上師的激勵滲入自心相續。我們請求我們的上師、佛陀,降臨並與我們同在,不只在禪修時,而是時時刻刻。

祈請文有很多句子,好多修法版本,英文常常都翻譯成請祝福我這樣或那樣。再一次這是蠻令人誤解的用字。我們需要的是激勵,我們打開自己,激勵我、提升我、照亮我。這些都是藏文byin gyis rlabs的內涵,但不幸地在英文變成賜福於我。

諸佛因祂們的證悟事業(‘phrin las)而激勵人心。所謂證悟事業實際上就是證悟的影響力。經典總是說佛陀不需要作任何事情,祂們的存在就能鼓勵跟提升所有人。這是佛行事業,我比較傾向翻譯成佛陀證悟的影響力。這不是佛陀出來幫這個人那個人-儘管是有化身會這樣幫助人沒錯- 但對佛來說這是不需勤作的。

所以並不是說我們不祈請佛陀,祂就沒有證悟的影響力,所以我們只好祈請。證悟的影響力就像太陽,恆時散發光明。是透過祈請,我們打開自己接受這種影響力。太陽總是亮的,但我們如果不祈求教法,不打開自己,就接不到。所以這是祈請。

我們請求上師降臨,坐在我們頭頂的蓮花月輪座上- 佛陀遍布一切處所,因此這只是代表形相 – 請以您的大慈開啟我、陪伴我、照顧我,以您身、語、意的真實成就賜予我,讓我與您一致。你前面的佛陀,化出一尊坐到你頭上,小尊的,光明構成的透明形相,不是很沉重的。你祈求前方的佛陀放出以光芒為形相的激勵,這光進入到我們的心,清除我們可能有的排拒心態跟心理障礙等陰影。然後對面的佛陀融入我們頂上的佛- 在實際的儀軌中,我們再作一次短的七支以及曼達供- 然後整個禪修過程祂就在頭上,提醒我們專注,不要散亂,對內觀保持開放跟接納,並且真實產生在我們禪修或修前行時不同階段中所需要的心緒。

通常如果你要在此後作禪修,你會念文殊智德贊,藏文叫岡洛瑪(gang blo ma),以獲得激勵。這個也有多種觀想可作,能讓我們的心敏銳。

當天剩下來的時間,我們可以繼續保持上師在頭頂上。如果我們要做很多前行的頂禮,不要太死心眼- 上師會不會在我頂禮時摔倒?你的頭髮並不會在你頂禮時掉在地上,對吧?

色貢仁波切以前對這些有類似擔憂的人舉過很妙的例子:「我平常過日子,要怎麼觀想我是本尊的形相,又有這些多手多腳的呢?」他說:「你整天都穿著衣服,對嗎?」不管你怎麼想你今天的衣服顏色跟款式,你整天都還是穿著衣服,所以不管怎樣你還是都以佛尊的形相存在。

無論如何,也有另一種觀法是想上師從頭頂進入你的心間。

結語

這是六種預備練習。在禪修或修前行的開始,不管採取哪種形式,都是非常有用的修習。你可以看到,許多部分也是其他更長的密續修法的開頭。那些修法總是都有皈依、發菩提心、傳承祈禱以及請求激勵。這些是所有我們修持的必要元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