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底峽生平

00:28

童年及放棄王族生活

印度東部柔佛地方的孟加拉(伽邦羅)城有座金幢宮,國王名叫善勝,王妃名叫勝光。王宮十三重金頂相疊,飾以兩萬五千面金幢。王宮內有無數的花園、湖泊和苑林環繞。王國富敵中國。

王有三個兒子,長曰蓮華藏,次曰月藏,三曰勝藏。正是二王子後來成為傑出的導師 – 尊者阿底峽(982 – 1054年)。

阿底峽十八個月時,父母在比扎摩羅為他舉行了首次說法。未經授導,他禮敬內臣並誦道:“父母顧眷,我得富貴身,得見諸多尊者,自今永為歸依處。”及至導示外臣,阿底峽祈願能慧根具現以滿足他們之願望。他還祈願能不被家法約縛、處僧伽中以求法,永不傲驕、對他人常存慈悲憐憫。對一髫齡兒童而言,這足堪出奇。

隨著年齡漸長,阿底峽想成為一名云遊僧人的願望也日漸強烈,但是其父母對他別有期望。三位王子當中,阿底峽最為聰慧,而他出生時的種種吉兆也使他們確信他應當是王位的繼承人。因此,當阿底峽十一歲,根據當時風俗達到婚育年齡時,父母親為他擇偶做了精心準備。

婚禮前夕,本尊空行母在他夢中顯現如生。空行母告訴他五百生中他一直作為雲遊僧,因此對瞬息之塵世歡娛應無所留戀。空行母解釋說,墮入其中的普通人解脫要相對容易,如同陷入流沙中的山羊;但作為王族,阿底峽解脫非常困難,情形如陷入流沙中的大象。阿底峽對誰也沒有談及此夢,而通過其他理由巧妙地擺脫了此次婚姻。

阿底峽決意要尋訪精神導師,於是告訴父母要去巡獵。他帶領一百三十騎士離開了王宮。他在一叢林遇見修出離法的內道者婆羅門逝多梨(勝敵)。少年阿底峽從逝多梨那裡領受了生命中之正道,受了菩薩戒。於是,聖者逝多梨派他去著名的佛學中心那爛陀寺的覺賢(菩提賢)大師處。

阿底峽即可和騎士們動身到那爛陀寺,他從覺賢處再次受了菩薩戒及其教義。嗣後,阿底峽師從依止大智鵑、小智鵑接受教導。後者奉勸少年阿底峽回宮,對人人禮遇,同時以洞察此種奢華生活之弊,然後返回以報知。

看到阿底峽回家,父母不勝欣喜,以為他終會安住娶妻並為將來禦宇籌計。然而,少年阿底峽告知父母,他並非出去巡獵,而是去尋找精神導師。並表白自己唯一所願乃過寧靜禪思之生活,此來但為懇請父母容許他放棄王儲之義務。

父母對阿底峽之言辭頗感震驚,試圖勸服他不要出離。他們認為阿底峽可以二者兼顧,在王宮近處建立伽藍,研修佛法、惠施窮苦。父母求告阿底峽不要返回叢林。但是,阿底峽坦言對王族生活絲毫無所留戀。他說,“金幢宮於我如地獄,所供公主如魔鬼之女,甘美佳餚如腐狗之肉,錦衣寶飾與垃圾堆中之破爛無所異殊。而今往後,我意已決,居於叢林之中,投於小智鵑菩薩門下。我唯所請,些許牛奶、蜂蜜和黑糖,然後我當出離。”

父母無奈,只能應允。於是阿底峽攜帶上述資糧和堅持與他隨行的大量王宮侍從返回叢林。小智鵑菩薩於是送他到黑山的羅喉羅笈多處開始修習密宗。阿底峽和隨行的所有侍從,並告白金剛乘大師羅喉羅笈多如何師從眾多導師修習,但仍然不能擺脫王族生活之羈縛。羅喉羅笈多給阿底峽做了首次加持,灌歡喜金剛頂,以本尊固其心志。嗣後,羅喉羅笈多派八名弟子與阿底峽回宮,八名弟子四男四女,衣不蔽體,飾以大瑜伽之骨飾,精於世道。

凡經三月,阿底峽在宮中圍擁於這些新異的伙伴中,行為出格叛道。最終,父母只能絕棄對愛子的所有希望。他們以為阿底峽業已瘋狂,完全答應他和那些令人作嘔的伙伴一勞永逸地離開王宮。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