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印度後,阿底峽在三次公開的論辯中折服了非佛外道中的極端主義者,衛護了尊勝的達摩聖法。在佛教世界,足跡所至之處他建立學佛機構,只要看到佛法頹敗或者修持有乖的跡象,就馬上予以修正。阿底峽之盛名傳遍印度。由於他的慈悲與智慧,人們他尊崇為學識淵博的大德中之皇冠上的寶石。而雪域西藏人民受惠於他最為良多。
儘管經由寶貝佛爺蓮花生和其他大德的努力,達摩聖法已經於幾世紀前被帶到西藏,但此次興盛由於藏王朗達瑪(統治時期:836 – 842年)的迫害而嚴重受挫。修持佛法者了了無幾,此後對許多教義的理解也不正確。許多人以為道德上的自我修養和密宗的修持間互相排斥,通過狂迷和各種形式怪異的性行為可以達到覺悟。而另一部分人同樣認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互相矛盾,單獨修行二者之一才能得到解脫、證得覺悟。
藏王意希沃對上述衰墮頗為憂慮,他渴望能從印度的大寺院裡邀請一位高僧到西藏為上述混亂正本清源。由於並不具體了解阿底峽,意希沃派出二十一名青年學習梵文、尋訪合宜的高僧。這些青年中只有兩位在酷熱中得以生還。他們未能請得大師,但是學會了梵文。這兩位譯師,仁欽桑波(寶賢譯師 – 大譯師)和勒貝協繞(善慧譯師 – 小譯師)返回(西藏)古格王國,向意希沃報告了阿底峽大師的情況。
藏王聽了匯報,覺得這位阿底峽大師正是所求之人。他迅速派出第二批人,共計九人由賈尊追僧格(精進師子)率領攜帶大量黃金去求請大師。但隨行八人都死了,賈尊追僧格無法偕大師前往西藏,於是駐留印度。意希沃得到二請高僧失利的消息後,決心親自遠征以蒐集更多黃金做第三批人的資糧。但在此次行動中,他在尼泊爾邊界被勁敵葛邏祿王俘虜,後者意欲阻止佛教在西藏的進一步傳播。
意希沃的侄子絳曲沃被告知,要么放棄印度之行,要么拿與他的伯父等身的黃金來贖救意希沃。王侄行遍王國,但只找到和意希沃身軀四肢相等的黃金,而再也無法湊足與意希沃頭顱相當的黃金。當葛邏祿王要全部的贖金時,王侄請求能面見其伯父。
絳曲沃被領到一個黑暗的地牢,牢獄圍以鐵柵欄。絳曲沃向刑以鐐銬、身體虛弱的意希沃解釋了當時的情況,並說要繼續蒐集剩餘的黃金。“請毋絕望,”絳曲沃告訴伯父,“我將交付贖金。我能以此為釁向葛邏祿王宣戰,但很多人可能會送命。贖得自由應是上上之策。”
“賢侄吾愛”,老邁的藏王說,“我從來沒想到你有如此的慈悲心懷和智慧。你能認識暴力之邪惡,我深感欣慰。請忘記我之遭際吧,用你收集的黃金將阿底峽大師延請到吐蕃。在我的前世,我已經無數次經歷死亡,但我確信,我未曾為尊勝的達摩聖法捨身。現在,我不勝欣喜能這樣做了。無論你派誰去印度,務必讓他告知阿底峽大師,我為我的子民和佛法捨棄了生命,這樣就能將他請到吐蕃來。儘管此生無緣和他相見,我渴望來生定遇尊者。”絳曲沃領受了伯父的話,在極度悲傷中離開了葛邏祿。
繼承王位後,絳曲沃認為第三次去迎請的最佳人選是那措那措譯師(戒勝),因為他已經數次造訪印度。新王(絳曲沃)將那措那措譯師延請到王宮,堅持讓譯師坐在王座上並懇求,“我伯父已經(為此)犧牲,因此阿底峽大師能夠被請到吐蕃來。如果伯父的願望無法得以實現,雪域身陷困頓的臣民必將墮入惡趣。企求您能夠拯救這些不幸眾生。”新王言畢痛哭失聲。那措那措譯師除了接受請求更無他法,於是勇敢直面艱難再一次遠行印度。
譯師隨同六名夥伴,攜帶七百枚金幣動身。絳曲沃陪伴譯師一行數日。道別前,藏王提醒那措那措譯師告訴阿底峽大師,“此金幣是吐蕃最後一筆黃金,我伯父是雪域最後一位偉人。如果大師有慈悲眾生之心,他必來吐蕃。如果我雪域蠻族有心聖法而大師不至,則佛教確已勢微而無所希望!”隨後,藏王返回王宮。
在去印度途中,使團碰見一名少年。少年問及他們此行的目的。得到回答後,少年非常高興,說道,“如果彼等能常誦此言,此行定當成功。誦言曰'敬禮觀音寶尊,正道得指引,願雪山國內,正法得增廣'。”當他們問少年為誰時,少年回答說逐漸就知道他是誰了。
最終,使團一行到達了幽僻的超戒寺。由於已經深夜,他們就在寺院大門口宿營。上頭的一間房子裡住著賈尊追僧格 – 意希沃派出的第二批使團的首領。聽到有人在說家鄉話,賈尊追僧格大為驚訝,他俯身看到了下面宿營的使團,於是問他們緣何來此。使團興奮地講述了他們的經歷,甚至道出了他們此行的目的就是要請阿底峽大師親蒞吐蕃。賈尊追僧格告戒他們不要這樣大肆公開他們的目的,並建議他們將黃金交給守門童子,在第二天早上來看他。使團照他的話做了,守門童子要他們休息並信任他。
第二天大早,守門童子叫醒使團一行詢問他們此行的目的。使團如實相告,守門童子慍怒地說道,“你們藏人言語過多!應當守此機密。否則當有諸多煩惱。處理要事宜緩、宜慎、宜隱,而不宜操切。”接著,他將金幣還給使團,引領他們來到大寺院落。
在院落裡使團一行受到一位老者的迎接。老者詢問他們來自何地、緣何而來。他們再一次無所隱諱。老者斥責他們說,“如果繼續如此不懂隱藏機密,你們當永無完成重任之日。把你們此行的目的只告訴阿底峽大師一人。”接著,他提議帶他們去賈尊追僧格的房間。老者儘管拄著拐杖、步履沉緩,但五人能夠跟得上他。因為這老者和此前的守門童子一樣,也是觀音菩薩的化身,早已洞見他們此行的任務。
於是,藏人決定了行動計劃。賈尊追僧格要他們聲稱來學習梵文,“此處有上座(主持)囉那啊迦囉乃阿底峽尊者之主,對尊者極為看重。如果他知道了你們此來的真正目的,一定不會讓你們見到尊者。”
第二天早晨,他們向主持做了匯報並奉送上所帶的一半金幣。他們還說以往有很多藏人同胞到印度尋求將像阿底峽尊者這樣的飽學之士邀請到吐蕃,但他們此行只是來學習以望自己學識淵博。聽到這些,年邁的主持甚為寬慰,說道,“好的,儘管學習吧。也請勿誤解。並非我對吐蕃無所慈悲,然而,阿底峽尊者是我們修行至高的大德之一,尤其證得了菩提心。如果他不駐留印度,那麼他的故地將失去了存留佛陀教義的希望。”但是,主持仍然對這些外邦人士依然頗為懷疑,阻撓他們和阿底峽尊者見面。
使團一行自信他們的計謀已經得逞,於是開始上課打發時日。幾個月後,舉行了一場重要的僧會。僧會要求所有僧人參與,使團翼望至少可以一睹阿底峽尊容。他們觀望著眾多大德進入會場。有些大德由一大批人簇圍著,如同那洛巴大師。還有些大師由侍從持花擎香以為前導。阿底峽尊者最後入場,他僧袍襤褸,腰間掛著禮拜堂和儲藏室的鑰匙。藏人對阿底峽尊者的平庸外表大失所望,於是詢問賈尊追僧格可否另尋一位顯赫高師。賈尊追僧格說,“不行,阿底峽尊者和吐蕃之間因緣特殊,無論他外在如何,你們必須請他入藏。”
最後,藏人安排了一場秘密會見。那措那措譯師在一個供奉曼荼羅的圓形托盤中向阿底峽尊者承上金幣,向尊者講述了神聖佛法在吐蕃衰敗之情形,講述了藏王意希沃的犧牲,重複了祖侄二位藏王所言,乞求大師隨他進藏。
阿底峽尊者讚揚了他們非常友好,認為二位藏王無疑乃菩薩化身。他知道(藏地佛法)之問題,對意希沃的犧牲深表敬重,但是,希望使團務必理解,他已經日漸老邁,作為寺院儲藏室的保管員也負有很多責任。他希望能奉還金幣以為使團回鄉之資糧。 “同時,”尊者說,“我還必須垂問本尊。”
當夜,度母以淨觀的形象向阿底峽尊者顯現,告訴他吐蕃之行將取得圓滿成功。藏人將因此受益無窮,他也會在藏人中找到與他關係極為密切的弟子。該弟子是一位優婆塞,一個親近三寶的在家男子,他會將更加光大佛法。“但是”,度母告訴尊者,“如果你繼續留在印度,你將活到九十二歲,如果你遠行吐蕃,你的壽數是七十二。”阿底峽尊者對隨同藏人赴藏有了信心,覺得如果能夠因裨益藏人而減少二十年壽數也是值得的。當下,他須當找到一個巧妙的脫身方法求得機敏的主持准許離開寺院。
首先,阿底峽尊者請求容許去東方、南方及西方的超戒寺朝聖。尊者獲准拜謁了很多聖地。接著,他又請求能去北方做同樣的遠行,但是上座覺察到尊者別有隱情,於是拒絕了。
藏人使團陷入了深深的絕望,他們覺得唯一的希望是向主持將一切和盤托出。一向沉穩的主持假裝惱怒,藏人慌忙跪倒乞求原諒。“我不願意將阿底峽尊者奉送爾等的原因一如既往”,主持說道,“但是,吐蕃如此迫切需要,我願意尊者在你們的土地上留居三年。不過,你們必須承諾三年後將尊者送回印度。”藏人大喜過望,發誓守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