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學處的解釋

有許多不同種類的特別行止,可以用來訓練我們真正把安全的方向:佛、法、僧放在我們的生命中。它們清楚地指出每天日常生活中要怎麼實際應用皈依,以及我們該怎麼做才能維持住這個方向。

首先,有兩種學處清單。一個是由印度大師無著所寫的攝抉擇分 (gTan-la dbab-pa bsdu-ba, Skt. Vinishcaya-samgraha)。另一個是來自所謂精要教授。精要教授不是從哪一個特定典籍來,而是可以文字或口耳相傳的方式存在。這兩種清單都各有兩部分:對三寶各別的指引,以及對三寶共通的指引。

無著(所寫)的清單

首先,我們看看無著所寫的指導當中的清單。其中每部分都有四種訓練行止。

依止善知識

在皈依諸佛為安全方向的同時,我們全心全意依止靈性導師(善知識)。主要原因是,我們需要一個楷模,因此我們需要善知識。善知識不止是給我們知識的人,我們可以從書本或網路獲得知識。善知識是能真正以他們的生命經驗來激勵我們,並且當然能解答問題,在我們犯錯時糾正我們。

如果我們還沒有找到善知識,我們就應該要努力找尋。這可能會非常困難,尤其是我們選擇不多時。可能我們住的地方附近沒有許多導師,或者就算有,他們也只待幾天就往下一個教學旅程的目的地。也可能,他們有太多其他學生,所以沒時間個別給予指導。但有許多不同層次的靈性導師。有些只是給我們資訊或教我們怎麼打坐之類的。有導師只跟我們討論來幫助我們,也有真正的靈性導師會給我們誓言戒律,並給予靈性道途的指引。我們可以跟所有這些導師學習。

但我們這邊談的是能激勵我們個人的導師。我們全心全意地依止這樣的一位善知識。這個人也許無法激勵任何其他人。其他人覺得某位導師很偉大,不代表我們也這樣覺得。用西方人常講的話來說,必須要有點個人的化學作用才行。用佛教術語,則是必須有宿業因緣。我們覺得很激勵自己的導師,能給我們在道途上一路持續的能量。

我們的楷模不一定要是我們接受很多教授或個人指導的老師。他可以是像尊者達賴喇嘛一樣,是一位我們從來沒有一對一見過的人。當然啦,如果我們能參加尊者的教授,或是聽他的錄音乃至讀他的書,會更好。

談到皈依,有可以舉行的正式儀式。藉由把皈依變成一個事件,我們正式感受到嚴肅地把安全方像放進生命裡。我們要透過一位導師來作,但這並不表示這位導師就一定會變成我們的靈性導師。我們對他們要恭敬,因為某種程度上是他們為我們開啟了大門,即使我們並不特別覺得他們激勵我們。這也不表示我們就要加入這位導師所依循的佛教宗派傳統。我們並沒有加入這位老師的俱樂部,變成他佛法足球隊的專屬隊員。我們是對佛、法、僧皈依,而不是對主持儀式的人。

再重複一次,當我們要往安全的方向時,有一位善知識來當激勵我們的榜樣是很重要的。根據傳統典籍,善知識的主要作用是提供讓我們開始道途的鼓勵跟能量,保持我們在道途上,以及給我們完成道途的力量。僅管理論上我們是可以從像釋迦牟尼佛或證悟高上的聖者們獲得激勵,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祂們是很難去連結的,而我們肯定沒辦法在日常生活中見到祂們!

學習佛陀的教誨

要保持佛法的方向在生命中,我們就需要練習跟學習佛陀的教誨。這是非常重要的。尊者達賴喇嘛一再強調,沒有真正學習教法,我們就不會有所了解。我們可能會做儀軌之類的,但我們會在沒有了解的情況下瞎作,不幸地那不會帶來任何成果。要往安全的方向走,我們需要知道那個方向是什麼。我們需要學(前進的)方法是什麼。沒有這種知識,我們怎麼可能往那個方向走呢? 例如,如果我們想閱讀,我們得先學怎麼讀。別無他法。

專注於克服煩惱的教授

第二項練習與法有關,就是專注於能克服煩惱的教授。這些教授包括了各種主題。學習六道各各不同的壽量,或許是好事,但它不能直接幫助我們克服憤怒、或是貪婪跟自私。要前往法寶的最深方向- 真正的息苦及真正道心- 那在所有教授中,我們需要強調那些能幫助我們克服煩惱情緒跟態度的方向。

追隨高度證悟聖僧的榜樣

接下來,保持皈依僧的方向- 僧指的是聖僧,高度了悟的修行人- 所要修學的是他們的榜樣。我們不是在討論出家僧的榜樣,不是說我們要成為僧尼。畢竟,高度了悟的人可以是出家人或在家人。這邊說的是我們要跟隨他們的榜樣,學習修行非常精勤,此所以他們獲得這種高度證悟,對空性以及四聖諦等等的非概念性的了解,以及他們在那之後如何繼續往解脫跟正覺前進。這是我們所要跟隨的榜樣。

這四種訓練在日常生活中的實用

在日常生活中的實用性為何? 我們來檢視一下。我們有了一個楷模,一位善知識,這個人在事情困難時鼓舞我們。我們學習佛法方便,專注於能幫助我們克服忿怒、貪婪,以及自私等等的方法。我們追隨聖僧伽的模範,試著在一切時間都修習教法,不管什麼樣的困難出現。即使沒有困難出現,我們也繼續修持以防止困難出現。我們就是不持二元心這樣去做。

在把我們的生命放在安全方向的修持底下,是我們不想讓事情變糟的這種動機。我們了解到,如果我們往安全方向走,就能幫助我們變得更快樂且避免麻煩。此外,這樣作感覺是對的。我們覺得更快樂,心靈更平靜。我們不止是生命中所發生困境的受害者。我們致力於克服這些困難,而我們對佛、法、僧的皈依給我們力量與方法來達成這點。

遠離對感官快樂的追求

關於把三寶作為一個整體的安全方向,首先,我們要把思想從追求感官的快樂中解放出來,這是我們生活中的首要任務,自己要致力於此。我的一位老師,格西阿旺達吉曾經說過:“我們不應該成為輪迴的觀光客。”體驗輪迴生活所能提供的所有各種可能性,並不是必須的。

追求感官享樂只會帶來所謂的“變苦”。當我們分析這些快樂時,它們永遠不會持續,也永遠不會讓我們滿足。我們總是想要更多。如果我們一次擁有太多,那又會讓我們感到噁心。例如,如果吃我們最喜歡的食物能帶來真正的幸福,那麼我們吃得越多,我們就會越幸福。但顯然是有一個極限在。 反之,當我們將主要追求放在自己身上,並試圖克服導致我們失去內心平靜的原因時,結果我們會更加平靜。事實上,我們將以一種更穩定的方式變得更快樂。它可能不像性愛那樣戲劇化,但內心平靜所帶來的幸福更加穩定和安全。 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必須完全放棄所有的娛樂、美食和性體驗。我們不必捐出所有的錢之類的。這卻意味著我們需要將這些感官享受放在另一個角度上。有時我們需要放鬆,才能更有效率地工作。但我們應該以一種近乎吃藥的方式來接受這種放鬆。例如,我們吃飯時的祈禱文之一是:“我吃這食物不是出於貪婪,不是出於慾望,而是作為一種藥物,能夠給予我更多的力量,能夠繼續努力幫助他人。” 如果我們把我們的放鬆,也許是看電影,或者其他任何東西,看作某種恢復我們能量的藥物,那就沒問題了。

持有這個觀點,我們對休閒的追求就會保持在一定的範圍內,而且會適度,我們也不會過度誇大我們可能從中獲得的樂趣。 有一個笑話說,誰在生命的盡頭積累了最多的玩具,最多的物質財富,誰就贏了。不是那樣的。生活的意義並不是盡可能多地積累小東西和電子設備,或者比其他人看更多的電影,或者銀行賬戶比別人多,或者我們吃過的異國食物比任何人都多。這都不是生活的意義,不是嗎?這些都不會給我們帶來任何持久的滿足感,特別是如果我們考慮來生的話。 顯然,當我們的主要關注點不是娛樂時,就確實會為我們的日常生活定下整體基調。我們的日常生活不僅僅是聽越來越多的音樂之類的東西。有人沉迷於聽音樂;無論是工作、通勤、四處走動,他們總是日日夜夜地聽著他們的 iPod。如果我們要將安全方向放在我們的生活中,一直用音樂分散自己的注意力,當然不會是朝著那個方向前進的方法。為了朝著這個安全的方向前進,我們生活中的首要任務是克服我們的執著、貪婪、自私等。但請記住,這並不意味著要以狂熱、完美主義的方式追求這一點。我們仍然可以玩得開心。

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概念:什麼是有趣的?讓我講一個我最喜歡的故事。有一次,當我和我的上師老色貢仁波切在荷蘭時,我們住在一個富裕家庭的家裡。他們有一艘很大的船,他們把它放在一個很小的湖里。有一天,他們帶我們去他們的遊艇兜風。我們在這個小湖里,還有很多其他的遊艇,和他們一起排成一排,我們只是繞著湖很慢地繞了一圈,就像在遊樂園裡玩兒童遊樂設施一樣。仁波切轉向我,用藏語說:“他們認為這很有趣嗎?”再次,什麼是有趣的? 寂天菩薩說,如果我們的佛法工作對我們來說很有趣,那麼除非我們在做佛法工作,否則我們不會快樂。這包括幫助他人、為自己努力等等。這就是精進的意義所在:我們享受我們正在做的事情。如果我們可以享受我們所做的事情,那麼我們就會繼續做。 其實,提升自己,擺脫或減輕各種煩惱情緒及各種內心矛盾等等,都包含著很大的快樂。這是一項艱苦的工作,但隨著我們取得越來越多的成果,這也非常令人愉快。當然,這些結果會上下波動,這不是一個線性過程。但是,當我們看到我們正在取得一些進展時,那真是太棒了。我們覺得“我實際上有在做事。”

一個有用的類比,可能是像某人在訓練一項運動。一直游泳或一直跑步真的很辛苦。但當我們能夠通過訓練跑得更遠或游得更快,我們的耐力變得更好時,我們真的感覺很棒,不是嗎?儘管困難重重,但我們樂在其中。我們的佛法修行也是如此。我們正在訓練,例如,我們能夠和所有我們真心覺得煩人的親戚一起去參加家庭聚餐,而且我們沒有發脾氣。我們耐心等待沒關係。我們完美地完成了這頓飯。事實上,我們甚至有點喜歡它,儘管我們的父母說:“你為什麼還不結婚?”或“你為什麼不生孩子?”或“你為什麼不賺更多的錢?”或“你為什麼不經常給我打電話?”我們能夠保持內心的平靜並處理它,這真的感覺很好。 總而言之,這個教導包括將我們的心從追求感官的快樂中抽離出來,要點是,實際上,佛法修行更令人愉快。

持守佛陀的道德規則

無著關於皈依三寶總體的訓練清單中的下一個指示,是接受佛陀設定的道德標準。這是非常重要的。朝著安全的方向前進,意味著我們必須避免破壞性的行為,而要以建設性的方式行事。也就是遵循基本的佛教倫理。如果我們基於煩惱情緒做出破壞性的行為,只會產生更多的不快樂,尤其是對我們自己,也對他人。另一方面,當我們採取建設性的行動時,它會帶來更多的快樂。 

佛教倫理不是以服從為基礎的。這完全不是佛教倫理原則。在其他體系中有律法,要嘛是由某神聖權威制定的,要嘛是立法制定的,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意味著服從和遵守律法。佛教不是這樣的。反之,佛教倫理學的重點是學會為自己區分什麼是有益的,什麼是有害的。這很重要。完全是關於什麼是有益的,什麼是有害的,而不是什麼是好的,或什麼是壞的,或什麼是合法的,什麼是非法的。基於對有益和有害的區分,即所謂的“辨別慧”,我們決定要避免有害的東西。 

有害的,自我破壞的東西,會讓我們走向更糟糕的方向,比如,越來越沉迷於破壞性的習慣。例如,從健康角度來看,破壞性方向可能包括吸煙,但從社會角度來看,也有破壞性行為、破壞性情緒和破壞性態度。簡言之,一個安全的方向,是有助於提高自己和提高我們幫助他人能力的方向。

要有慈悲心

下一個練習是要對他人盡可能地有同情心跟慈悲心。我不認為這需要太多解釋。即使我們只追求自己的解脫,我們也一定須要對他人慈愛並且幫助他們的。

在佛陀的諸紀念日特別供養

最後的訓練是在佛教的特殊日子,如佛陀成道紀念日,特別供奉水果、鮮花等。實際上這很有趣,因為我們可能有一種不必慶祝特殊節日的態度。這有什麼意義呢?我們可能已經被西方聖誕節商業化的例子給煩夠了,然後想說,“我要這個做什麼?這只是佛教版本的聖誕樹,我們不在聖誕樹上放燈,卻在佛堂上的小碗裡放小蠟燭?” 我認為,這裡的重點只是表達對佛陀、傳承、大師等的尊重。供養是一種尊重的象徵。我們不必大驚小怪,也不必等待某個佛教節日來表示尊重。這是我們每天都可以做的事情。我們不應該讓它像星期天去教堂一樣,然後這週剩下的時間我們想幹嘛就幹嘛。參加宗教節日也能讓我們感到自己是更大社群的一份子;它有社會支持功能。 

當我們看這些訓練時,我們會發現有些聽起來並不完全是佛教的東西。對他人富有同情心和同情心,遵守道德規範等等——這些都很普遍,不是嗎? 但回顧本清單前面提到的具體佛教要點,首先,我們以偉大佛教大師的作為我們的榜樣。接下來,我們學習教法,特別是那些旨在減輕我們煩惱的教法,並跟隨偉大的高度證悟者的榜樣。當然,我們真的需要為此努力。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添加道德、善良和同情心,不過度追求感官慾望,而在我們的優先事項上保持專注和穩定,並表現出對傳統的尊重。

精要教授當中的清單

到現在,我們已經介紹了無著菩薩的著作中提到的三寶各別以及總體的訓練,同樣地,精要教授也有針對每一寶的訓練指引以及三寶一同的訓練。對三寶各別的訓練,每一寶都有需要避免的以及需要受取的事項。首先,需要避免的:

既皈依佛,不再另尋究竟皈依處

當我們從佛陀那裡獲得安全的方向,並將其置於我們的生活中時,我們需要避免的是從其他地方獲得我們的主要方向。這是我自己觀察到的一件有趣的事情。當我們真的感覺很糟糕,心情不好並且事情在傳統意義上並不順利時,我們會找什麼來尋求庇護和安慰?是巧克力嗎?我們真的感覺很糟糕,所以我們出去用一大塊巧克力塞滿嘴巴,不知何故有點快感,然後似乎還不錯?當事情進展不順利時,我們需要和朋友談談嗎?我們去尋找性愛嗎?我們找的是什麼?我們是不是就像只需要拍頭就會搖尾巴的狗? 這裡的關鍵是,如果我們感到有點沮喪或悲傷,吃點巧克力是可以的,但它並不是我們生活的最終方向。顯然,方向不會是巧克力。

如何用佛法方法來處理困難的情況? 我覺得有些怪的是,那些被認為對佛法非常感興趣的人,包括一些西方的佛法導師,當他們的婚姻或其他方面遇到了困難,他們去心理治療而不是試著應用佛法。我總是覺得這有點奇怪,因為如果我們真誠地把佛法作為我們生活的方向,那據說這表示我們相信佛法可以解決我們遇到的任何問題。顯然,這並不意味著如果我們得了癌症,我們去打坐,佛法也會治愈我們的癌症。那叫作愚蠢。我們該去看醫生。但是佛法修行可以幫助我們克服因患癌症而產生的任何憂鬱。 如果我們覺得我們需要去看治療師以便能夠討論我們的問題,並獲得另一個觀點,那很好。但就實際嘗試應用佛法方法而言,這只是一個附加的、額外的東西。主要的皈依、主要的方向和修行以幫助克服我們的缺點,是佛教的方法。也許我們需要進一步接受指導如何來應用它們,但我們相信佛陀了解該如何擺脫所有問題。 關於不從佛、法、僧外的別處接受我們最高或終極的方向這一點,指導是叫我們不能從世俗的神那裡得到終極皈依。從佛教的角度來看,其他宗教的神都是世俗的神。顯然,其他各種宗教都不認為這是真的。 

色貢仁波切曾在意大利被問及這一點。一個人問,他如果成為佛教徒,他還能去教堂嗎?仁波切回答:“基督教關於愛的教義是否與佛教關於愛的教義相矛盾?”顯然不是。如果我們想去教堂,沒有問題。關鍵是我們生活的最終方向是什麼?我們必須做出某種決定。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必須刪除其他所有內容,而是要確定我們採取的方向。我們可以從其他傳統中學到一些積極的東西,這很好,沒問題。 但是,談到實踐和方法時,我們不應該把所有東西都混在一起。例如,我們不會去教堂做禮拜,或者在進行某些儀式時,我們不會坐在那裡偷偷地念誦六字大明咒。去教堂和我們的佛教實踐,可以在自己的地方和環境中單獨和彼此尊重地進行。 

更具體地說,這個教授在佛教當中所指的,不是把護法神或世俗精靈當作最終的皈依處。這些都不可靠,他們會讓我們失望的。我們不想崇拜鬼神。也許這些對西藏或印度群眾來說更有意義,但有些西方人也對這些不同的神靈和保護者著迷,並開始相關的修行。 “護法神”這個詞聽起來好像他們要保護我們。當然,在藏傳佛教的一些傳統中,據說有些護法是佛的化身。我們需要小心留意這點。討論每個護法的級別,最後會需要建立不同類別的神靈和護法的分類學。最後會變得有點像生物學課。

我們需要認識到什麼是主要的事情,能讓我們獲得保護、免受痛苦。首要的事情是我們的業力。換言之,在佛、法、僧的啟迪和榜樣的指引下,我們所做的任何事情,無論我們如何行動,都會影響和決定我們未來的經驗。護法神可以幫忙帶來某些環境或條件,使我們能夠通過現在以較輕微的方式經受(困難),來燒掉一些負面潛力。通過這種方式,我們的積極潛力可以更快地成熟。這與修藥師佛儀軌的過程相同。如果我們已經建立了這些潛力,儀式可以提供環境或條件來成熟克服疾病的積極潛力。關鍵是,如果我們以前的行為沒有種下積極的潛力,那我們不管對護法或藥師佛多依賴都不重要,我們根本沒有基礎來體驗更好的情況。 

因此,我們的佛教修行不該成為護法崇拜,甚至是佛陀崇拜,這是非常重要的。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一切,都取決於我們自己的所作所為,取決於我們如何行動、如何溝通以及如何思考。同樣,我們有楷模,我們有教義,我們有我們可以實現的目標。但我們必須實際去做;我們必須朝著那個方向前進。簡單重複,我們需要明確我們的最終方向,雖然我們可以暫時轉向其他事情以獲得一點幫助,但我們需要保持我們的主要軌道清晰。

既皈依法,不再傷害眾生

就法的安全方向而言,我們需要避免的是對人類、動物和一切眾生造成傷害或惡作劇。 我們顯然是要試圖幫助他人,而不是試圖傷害他們,但這可能非常困難。 例如,我們可能會懷著最好的意圖對某人說什麼,並沒有任何討厭或不尊重的意思; 然而出於某種原因,他們對我們所說的話感到非常生氣,誤解它並變得非常沮喪或生氣。 當我們在地上行走時,不可避免地會踩到什麼。 這規則的目的是盡量減少我們對他人造成的傷害,以及絕對不企圖傷害。 但由於我們所擁有的普通身體的限制,我們不可避免地會對其他生命造成傷害,即使是無意的。 同樣,我們要嘗試盡可能減少這種情況。

既皈依僧,不再與負面的人親近

關於從僧伽那裡獲得安全的方向,我們所要避免的是與負面的人密切聯繫。這是一個非常微妙的主題。當我們還沒有牢牢紮根於我們的精神道路時,我們所擁有的同伴很容易以或此或彼的方式影響我們。這裡我們要避免的是,與總是從事消極、破壞性活動的人在一起。例如,這些人可能是涉及輕微犯罪的街頭幫派,或一群總是吸毒或喝醉的朋友。 

在我們發展的這個階段,很難不受我們所擁有的同伴的影響。我們希望被接受,不想冒犯我們的朋友。因此,我們可能也會喝酒、吸毒、四處刮汽車或在建築物上塗鴉。一段時間後,我們自己也對這些活動上癮了。 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必須告訴我們的朋友他們是可怕的人。關鍵是不要花太多時間與這些人在一起,因為他們真的會對我們產生負面影響。如果我們真的很弱,最好完全避免它們。

例如,如果我們想克服酗酒的問題,我們真的需要停止與酗酒的朋友共度。我們加入了另一個團體,酗酒者支持協會,然後我們與其他像我們一樣致力於戒酒的人一起努力。我們得到他們的支持和他們的榜樣。有點像那樣。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這些點如何相互關聯。我們可以從檢查我們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開始。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是被一群有負面習慣的朋友接受和喜歡嗎?這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嗎?這會帶來長久的幸福嗎?還是努力克服自己的缺點,從而更好地幫助他人更為重要、更有意義? 

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要放棄關心或愛那些我們需要遠離的人。當然,我們希望他們幸福;而且,我們需要在這裡注意:一方面,我們不想受到他們的影響而陷入負面模式。但另一方面,我們不想走極端,傲慢地認為我們是佛教徒,比他們好得多。也不是最終我們得要把這些低等人從罪惡的生活中拯救出來。這樣想顯然是一種可怕的態度。 

人們確實疏遠了。這是生活中自然而然會發生的事情。在不給任何人一種我們不贊成或對方不好的感覺的情況下,當我們可能受到某些人的負面影響時,最好避免他們。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必須生活在一個“神而又聖的”佛教社區,或者穿上所有的白衣服,成為一個素食主義者。不是這樣的。但我們需要注意我們會受到什麼樣的影響,並盡量避免有害影響。這種有害影響不一定來自人。它也可以來自電視、網路上的色情內容,也可以來自暴力電影和電子遊戲。所有這些類型的事情都會通過增加我們的慾望或攻擊性,來對我們產生負面影響。

持三種尊重之行

關於皈依的精要教授,包括三種尊重表徵的行為。對於佛陀,我們尊重佛像、繪畫和其他藝術塑造的佛形像。在佛法方面,我們尊重所有的典籍,尤其是佛法書籍。在僧方面,我們尊重持有佛教戒律的人,甚至連僧袍也尊重。 

作為尊重的表徵,我們希望避免表現出不敬。我們不會在廁所裡掛佛畫。我們不會坐在佛法書本上,也不會把它們墊在桌子長短不合的桌腳下以避免桌子搖晃。當我們的佛法中心有僧尼時,我們不會把他們當作該為我們提供設施的僕人,好像我們是多偉大的聖行者。他們不該只是來給我們泡茶,在門口收錢,然後打掃衛生。不幸的是,這現象發生在許多佛法中心。出家人該是最有興趣接受教法的人,但他們並不總是能夠參加這些活動,因為他們也必須是管理者和組織者。這一點都不適當。

要澄清一下,我們並不是崇拜這些雕像。也不是我們崇拜書籍或崇拜僧尼或他們的袈裟。重點是尊重他們,因為他們代表佛、法和僧。

把這些訓練用於生活中

再次回顧一下我們剛剛介紹的內容,我們希望將安全的方向放在我們的生活中。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們到底該做什麼? 

  • 我們避免讓我們的生活的主要方向來自其他事物。
  • 我們不對他人造成傷害。 
  • 我們避免他人的負面影響。 
  • 我們尊重我們前進方向的表徵。 

這些都是有道理的,它是我們可以融入日常生活的東西。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不是嗎?我們尊重某些事情,我們對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保持堅定。我們要注意可能使我們偏離這個生活方向的負面影響,我們還試圖找出有助於我們朝著這個重要方向前進的有利條件。

尊重佛畫、法典和僧侶是外在的標誌。但在內心,我們也需要尊重我們在生活中所做的事情。這很重要,因為我們可能處於不能讓別人看到我們的佛法修行的情況。也許,我們在軍隊,或監獄,甚至與其他人一起在醫院病房。我們不能總是燒香、設置佛像之類的。 想像一下和你的父母在一個單間別墅裡度過週末,顯然在你父母面前做大禮拜不太合適。他們可能會認為這很奇怪,並開始問各種令人不愉快的問題。我們不必這樣做。根據我們所處的條件保持靈活是非常重要的,但也要保持我們的方向和優先事項極為明確。真正重要的是那種我們尊重自己和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的態度。

六種共通的訓練

接下來,根據精要教授,是三寶總體共用的六種訓練。 

(1) 首先,我們通過不斷提醒自己佛、法、僧的優良品質來重申我們的安全方向。如果只是誦皈依文,採取安全方向可能會變得有點機械性,因此通過提醒自己佛法僧的良好品質以及這個安全方向的好處,來重申我們的動機,這很重要。這有助於保留我們皈依背後的“感覺”。 

(2) 接下來,為了感謝他們的仁慈、精神寄託和能量,以及他們為我們提供的所有幫助,我們將每天的第一分熱飲和飯食供養給佛、法、僧。我們可以將早上第一杯茶或咖啡的一小部分倒入一個小杯子中,然後放在我們的祭壇上,或者我們可以在那裡放一片水果。我們也可以簡單地在我們的想像中供養也沒關係。但是,如果我們確實放了一些東西,不要讓它在那裡腐爛,或者像在印度一樣等老鼠來吃它。我們滿懷感激地供奉,顯然佛陀不需要我們的一小杯茶或一塊水果。祂們不會喝或吃它。它只是一個象徵,過了一會兒,我們想像祂們把它還給我們,我們就可以喝或吃它。如果是茶供或類似的東西,我們不該把它沖進馬桶,這不太尊重。最好是喝掉它。 當然,現在可能會出現一個實際問題,就是該如何處理我們許多人每天在佛堂上供的七個水碗中的水。這麼多的水,我們每天都要喝嗎?我們必須每天用它澆我們的植物嗎?它們可能會因為每天所有的水而淹死。但是,至少我們可以把它倒在水槽裡,而不是倒在馬桶。我在想世界上一些國家的例子,他們會把它扔到窗外。在這裡可能也不行。 

無論如何,當我們供養我們的茶或食物時,沒必要用我們不懂的外語背誦一段特殊的經文。最近宗薩欽哲仁波切在柏林教學時說,藏人每次供養時都必須背誦他們聽不懂的德文偈頌嗎?他們當然不會那樣做。重要的是提供某種形式的供品。正如色貢仁波切曾經建議的那樣,我們可以只說:“諸佛,請享用這個。”這就是我們需要說的,我們甚至不必大聲說出來。我通常說:“我把這個供養給佛、法、僧和一切眾生。願每個人都能享受到如此美妙的食物。”我們不必刻意表現,比如用低沉的聲音背誦“嗡嗡嗡”,然後坐在那裡奉獻食物五分鐘,而餐桌上的其他人都迫不及待地等著我們結束。我們可以在腦海中做出奉獻。沒有人必須知道我們在做什麼。如果在座的其他人也在獻供,就讓每個人按照自己的節奏做。 我們不需要炫耀我們的佛法修行,尤其是如果它會讓其他人不舒服,或者他們會開始取笑我們。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不想讓自己受到嘲笑。當其他人取笑我們的修行時,它會消耗掉所有的能量。我們的佛法修行確實需要保密。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對我們來說也是神聖的。

(3) 第三條準則是通過間接地鼓勵他人朝著他們的方向前進,而憶念佛、法、僧的慈悲。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要成為傳教士,試圖通過讓人皈依佛教來拯救每個人。當然不是那樣的。但是如果其他人接受,如果其他人有興趣,我們可以給他們一些鼓勵。最好的鼓勵來自我們自己的經驗。我們可以解釋,佛教的方法對我們有好處,但對別人有沒有好處,我們不知道。我們知道它幫助了我們。通過這種方式,我們間接鼓勵其他人自己嘗試。 

(4) 第四條準則是記住擁有安全方向的好處,然後正式重申它,白天三次,晚上三次。我們通常在早上醒來和睡覺前這樣做。我們不只是盲目地重複“我從佛、法、僧那裡得到安全的方向”這句話,而是明確地提醒自己這個方向。通常,我們伴隨著做三個大禮拜,但我們不一定要包括禮拜。 

(5) 第五條指示是,無論發生什麼,我們都要依靠安全的方向來指導。在發生危機等事件時,這是我們所要依靠的。不僅是祈禱,“佛陀救救我”,而是我們問自己,“佛陀對如何處理這種情況有什麼建議?”然後我們嘗試實現它。 朋友可能會給我們同情和幫助,他們可能會幫助我們處理計算機或汽車之類的機械問題。但由於生活中的個人問題,朋友是有限制的。他們也有自己的問題。不幸的是,朋友不可避免地會讓我們失望。我們不切實際地希望他們能幫助減輕我們的痛苦或麻煩,而我們卻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就是我們並不是他們生活中唯一發生的事情。為什麼我們一定要成為他們投入所有時間和精力的最重要的事情?這是非常自我中心的,不是嗎?不可避免地,帶著這種期望,他們會讓我們失望。他們有其他事情要做,有其他顧慮,還有其他問題。 

我們的老師可能很忙,可能沒有時間。他們可能在其他國家或其他什麼的,但老師的激勵總是有用的。教義本身,我們可以應用的東西——這些總是有用的。如果我們真的接受這種激勵,並且我們真的嘗試將這些方法付諸實踐,它們不會讓我們失望。 

(6) 指導中的最終承諾,是永遠不會放棄這個生活方向,無論發生什麼。輪迴的本質,生命的本質,就是上下起伏。我們可以看看西藏這些偉大的佛教大師的經歷。他們一輩子都是這麼好的修行者,最後在中國的牢里待了二十年。他們大可以放棄,覺得他們的佛法修行沒有用,但他們沒有。另一個例子是有人在他們的生活中修行了這麼多,然後患上了可怕的痛苦癌症。即使如此他們也不會放棄他們的佛法修行。 正如一位西藏大師非常簡潔地說,我們對輪迴能有什麼期望?我們能期望一切都會順利,或者事情只會變得更好嗎?輪迴的本質就是上下起伏。有時它會下降,我們會經歷非常不愉快的事情,不管我們以前做過什麼積極的事情。我們盡量不要因此而氣餒,無論發生什麼,繼續朝著這個積極的方向前進。

有時藏人喜歡使用動物界的例子。色貢仁波切總是喜歡去馬戲團或水族館,在那裡他們訓練海豹或海豚。當我們修行並做一些積極的事情時,我們是否期望我們會像一隻訓練有素的海豹或海豚,而佛陀會扔給我們一條魚? 我們是否認為每次我們以積極的方式行事時,我們都會得到獎勵?顯然,這不該是我們作這些訓練的方式。

這給我們一些思考。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只是用雜耍的心態做佛法修行嗎?就像受過訓練的動物一樣,我們是否只是為了獲得獎勵而做正面的事情?還是我們這樣做是為了改善我們的生活,並最終為他人提供最好的幫助?無論事情進展順利與否,我們都相信,從長遠來看事情會變得更好。所以我們從不放棄。

結語

以上完成了我們對無著所寫的,以及精要教授中所指示的各種類型訓練的簡短介紹,以及我們該如何訓練自己真正將佛、法、僧的安全方向置於我們生活中。 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清晰的指示,說明在生活中擁有這個方向的實際應用,我們每天實際要做的事情,以及在我們的生活中擁有這方向的每日指導方針。 皈依不只是做一個好人,還包括學習教義,學習並尊重我們的精神道路和遵循此道的其他人,以及其他具體要點。 這是一個能為我們的生活賦予積極意義的完整計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