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以及什麼是羅漢?

以漸進順序的方式遵循道次第

我們一直在討論道次第,這是一種組織基本經論教授的方案。它提出發心的三種範疇[三士道],這些動機作為途徑般的心靈模式,能夠導向善道轉生、從無法控制的重複轉生中獲得解脫,以及直至證悟。證悟是一種能力,得以幫助帶領眾生去克服他們無法控制的重複轉生。此三士道是漸進式的,但不是呈現出梯子橫檔的樣子,而比較像是一棟建築的三層樓房。每一層樓都是依靠下一層樓的支撐。

道次第是建立在轉生的假設之上,指的是個體心續之無始無終。在西方大多數人都遵循道次第的輕簡佛法版,其間我們期待改善此生。儘管輕簡佛法本身不會帶給我們證悟,但卻是一個重要開端。最終,我們將準備好去發展自身,透過三士道而致力證悟。這不是說只遵從輕簡佛法是無用的,因為它絕對有用處。但是,如果我們視之為是邁向更高階段之墊腳石的話,那麼就實際佛法而言,它將變得更加強大。

我們也看到道次第是需要我們一遍又一遍反覆修習的事情。隨著我們逐漸瞭解更多相關的佛法教授,我們需要回過頭來把每個要點都連結至道次第的各類重點之上,因為它們都彼此聯繫並相互加強。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將更深入地理解與發展。此外,如果我們在每一進階中納入從更高士道裡的關愛與慈悲之動機情感,並作為該士道教授中特別發心之補充的話,那麼我們整個修行將會符合大乘法教修習的範圍內容。

但是,我不會說這是某種「大悲心」。一般而言,所謂的悲是希望他者離苦與苦因。在這裡的內容,就已經足夠了。大悲心是我們希望眾生都能從反覆蘊體之深層種類的痛苦中、無處不在的痛苦中而脫離出來。就某種意義來說,這是很棒的,它可以平等地擴展到絕對一切有情眾生,如同一位慈母對其獨子般的相等強度。但在這裡若要包含於我們道次第發展當中的話,份量似乎有點過多。

開拓初級程度的發心

我們已經檢視如何成為一位下士道之人。其不僅僅是研究教授內容,或甚至背誦與學習所有相關列表的事情而已。它實際上是意味著要完全把自己轉變成為那樣的人;我們可以從寂天《入菩薩行論》的所述內容裡加以瞭解,文中他極力強調,一旦我們發展一種菩提心目標,那麼無論日夜晨昏,即便當我們還在沉醉之際,我們的正向力量都能夠越來越增長。

這不是指我們剛開始去發展菩提心的那一刻,而是說當我們已經具備了「無造作」菩提心時,也就是說,此時我們不必為了要生出這種心態而加緊用力,它是自然而然地生發出來。當然,在開始時我們需要經歷建構菩提心的必要階段,即通過七支因果禪修或是通過互平等捨與自他交換,此舉需要我們投入大量精力。若具備無造作菩提心,則前述過程都不是必須的了,因為它一直都在,我們不需經歷任何階段去加以建構。

同樣地延伸而言,當目標是無造作時,我們便可以說我們其實已經是下士道之人,其旨在獲得善道轉生。我們不必經歷所有步驟,例如寶貴人身、死亡、無常、下惡道、安全導向與業力等禪修過程;我們在任何時候都能以無造作的方式擁有它,即便處於沒有意識的時候。

要完全整合這些發心動機是項不小的成就。此舉不會排除要照料我們此生事務的部份,但這些世俗活動也不會成為我們的主要關心對象。為了達到下士道範疇,我們需要對轉生全然確信毫無疑問。因為會有來生轉世,而且受業力影響,所以我們最好還是為此加把努力!當然,我們需要確保我們可以為此做些什麼。

這並不意味著在我們完成下士道範疇的整個層次之前,我們就不能在道上更進一步地努力。我們會在下士道範疇的發展過程中達到某種水準,並還須透過禪修等來加以建立,但是在我們完全相信轉生之前,我們仍可繼續前進。我們可能不是百分之百地確信,但我們的優柔寡斷搖擺不定,將會朝此方向逐漸傾斜。我們從懷疑中獲益,並且從那裏持續下去。

如果我們正處於一個尚未完全整合的階段,並還想要繼續下一步驟時,這便意味著我們在下士道範疇中,還有很多工作有待進行。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必須一遍又一遍地回顧各個階段。

放棄對永保珍貴人身的執著

中士道範疇要比下士道更加深刻與困難。在這裡,我們的目標是完全克服無法控制的重複轉生。如果我們當真屬於下士道之人,那麼便容易也自然的會對寶貴人身產生執著,因為我們總是在祈求著,「願我具有寶貴人身;願我伴隨上師法友;願我獲得順遂境遇」等等。所以要克服這種執著,以及瞭解何謂出離心─決意要去自由超脫,是相當艱困的。

通常,當我們想要在來生具有健康年輕的身體等等時,我們對於這樣的轉生期待,就會跟執著相互混雜一起。但所謂的中士道範疇,難道就是說我們不能夠想要一切事物了嗎?嗯,在中士道的層次中,我們是想要變成已解脫的狀態─羅漢。但這個詞彙是指什麼?是指我們不再去見朋友了嗎?甚至對於何謂已經解脫的狀態都難有一個概念。

所以,要超脫出對於繼續獲得善道轉生與寶貴人身,得以擁有朋友、財富與良好境遇等眾多期待,這是困難的。特別是當我們逐漸變老,卻又出現再度年輕、再度戀愛等這類歡愉誘惑之際。在我們變得能夠看得更好、聽得更好、更有體力、更加動人的情況下,想要獲得寶貴人身的願望就會與想要再次年輕的期待相互混雜一起。達至此中士道階段,實屬困難不易,遑論具備菩提心,你能夠想像真誠期冀解救每一隻蟲子嗎?

成為羅漢是什麼樣子?

對於我們自身如何成為羅漢有個清楚概念是不錯的。針對何謂羅漢,有許多不同的主張,但因為我們是遵從大乘法教之道,而不接受任何小乘言論─他們認為當我們成為羅漢後,我們的心續便終結了。這不是我們的羅漢概念。

根據發展菩提心之際,出現的兩種羅漢類型

有兩種羅漢─已達至解脫狀態的類型。一種羅漢是其旨在成為羅漢,並在獲得解脫之後發展菩提心,然後持續往菩薩道前進。另一種羅漢則是「具備明確傳承的菩薩羅漢」,也就是他們在成為羅漢之前,就已發展出菩提心,並旨在成佛;即在成佛的道路上獲得羅漢果位。

關於第一類羅漢,我們可稱之為「小乘羅漢」。在他們死後,他們心續持續處於清淨境界當中。而第二類那些具備明確傳承的菩薩羅漢,則可以持續處於清淨境界當中,或者在我們世俗生存層面上化現出來。不同於我們的「汙濁」輪迴道界,清淨境界是沒有痛苦的處所。但是,他們不是像其他宗教所述的天堂一般。此界中的環境條件,都是最利於更進一步的法義研究與禪定修習。

上述兩種已獲解脫狀態皆克服輪迴存在與無法控制的重複轉生,但並不意味著他們一定能夠控制他們的轉生。此處的「控制」可能不是最佳用詞,而比較像是「驅動」之意。基本上,他們將永遠不會再次於惱人情緒與業力的驅動下轉生。

清淨境界中的羅漢

當某人成為清淨境界中的已獲解脫狀態,其將不再出現所謂的「取蘊」,即通過源自十二緣起機制的惱人情緒與業力之驅動力而獲得取成的蘊體。在那裏的羅漢仍具備身與心,但並非是從業力惱人情緒中獲得取成。

羅漢之身是由細微元素組成。在此處,從佛教徒角度看來,這些元素包括土、水、火、風,而以西方術語而言,就是固體、液體、氣體和能量。在清淨境界中,這些細微元素在其它羅漢的眼中是可見的,但一般人卻看不到。這種由細微元素組成之身的另一名稱則為「意生身」,但不是只像夢或其它的樣子。其與超凡「色界」中存在之身的類型更為類似。其無病、無老、無死,生命可以永遠持續下去。它們可以停留在某種「自足極致」的狀態下,期間他們能夠對空性和源自四聖諦等其他主題持續禪修,或者他們能夠發展菩提心,持續在清淨境界裡研究與修習大乘法教;或者他們也能夠在我們的世俗境遇裡化現而出。

對於那些遵從道次第─大乘法教之層次階段的我們來說,不該只想著在淨土中閒晃而已。當然,在密續中存有轉識淨土的修習,而且作為當中的菩薩,皆沒有干擾阻礙。但這並非只是閒晃與開心而已,而是一天24小時都花在修習與研究之上。我們能夠以羅漢或菩薩羅漢的角色來進行,或者我們也可以在現世中化現而出去嘗試幫助他人。也許這部份涉及到個性意向或氣質的問題。

世俗界中的羅漢身

當羅漢之身的細微元素化現於世俗界中時,所發生的狀況就與父精母卵的和合元素相關,類似當佛化現於世的情況。這不是某種「靈魂」或物質性的細微形體出現並進入和合元素裡頭,也不是單獨的某種東西正在使用、把持或支配這個和合形體。形體的和合元素與其存有基礎,是生、病、老、死的對象,但不是羅漢或佛之身的細微元素。他們皆已從中獲致解脫。

受汙染與未受汙染的蘊體

根據格魯應成學說的定義,受汙染的蘊體會產生真實存在的顯現,而未受汙染的蘊體則不會產生出此種顯現。當羅漢全然融入空性當中時,其心識並不會產生真實存在的顯現,當下之際羅漢的蘊體是未受汙染的。然而在之後的獲致果位期間,如果沒有全然融入空性當中的話,那麼心識就會產生出真實存在的顯現。那時候,羅漢的蘊體便是受汙染的。

所以一般而言,羅漢的蘊體有時候是受汙染的,而有時候是未受汙染的。但另一方面,佛只有未受汙染的蘊體,因為祂們總是全然地融入空性當中。所以,在佛身之細微元素與羅漢身之細微元素之間還是有所不同的。但是在世俗界中,兩者皆為基於父精母卵之形體和合元素而存有。

一旦我們旨在成為獲致解脫狀態,當中會有許多訊息內容,所以若我們只想嘗試弄清箇中道理的話,那也很好。若欲成為獲致解脫狀態者,我們需要在菩薩道上持續前進並幫助利益他人。但這不像是有份預期父母的名單,我們有權能夠選擇我們即將投生之處。由於存在許多緣起因素,所以在羅漢細微元素與人類夫妻父精母卵的和合元素之間,必定還有著某些聯繫關係。

羅漢不經歷痛苦

當然,和合元素亦會受制於無常等所有定律,因此會出現問題或疾病。接著於是精疲力盡最終結束,但卻會有能力成為作為一名解脫者的心識基礎。儘管和合元素受制於物理定律,但卻不受業力法則影響。發生在羅漢身上的事情,並不受到惱人情緒和業力的驅動影響。重點是羅漢的細微身將不會遭遇病、老與死。

此外,針對三種痛苦而言,作為羅漢,不會經歷與和合元素所發生的任何事情。不會有任何的苦苦、壞苦與行苦。羅漢體驗到的一切皆為喜悅或安寧,兩者都不會與抓緊實存和依戀執著相互混雜。作為羅漢,能夠沉浸於某種精神穩定性的高度層次中,那裏只有安寧。然而作為佛,卻純粹具有喜悅而不與任何惱人情緒相混,在密續中被稱之為喜樂明覺。

我們已經花了一點時間檢視這個主題,但如果我們想要放棄輪迴的話,那麼怎麼辦?如果我們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或目標為何的話,那麼就很難會說出:「哇,我想要擺脫輪迴轉生!」

羅漢的細微身不同於佛之色身

還有一點需要澄清的是,羅漢的細微身不同於佛之細微身,即佛之化現身。我們不該混淆這兩者。佛之細微身可區分稱為「化身(Nirmanakaya)」與「報身(Sambhogakaya)」,其遠超出羅漢之「意生身」。但若以父母和合元素存有的方式而言,則都是相同的。

慈悲與祈請,而非業力

成為獲致解脫狀態者之前,在輪迴存在中任何發生於我們身上的事情,都是大量因素的結果,包括我們心續中的各類業力因素,以及他人心續中的業力因素。例如,我們正在開車而某人卻朝前而來,於是我們撞上對方。這件事情的發生是屬於我們業力與對方業力的結果,不僅僅只是我們的業力而已。然而,當成為菩薩羅漢或成佛之時,對於遇到並嘗試幫助他者來說,是屬於我們慈悲與祈請的結果,得以利益一切眾生。至於就對方而言,則是源自於他們的業力。這絕非是我們自身業力的結果,因為主要影響是我們期冀去利益他者。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採行大乘法教修習,觀修無量眾生環繞著我們,得以嘗試與其一切有情建立連結。

當我們作為菩薩羅漢或成佛,與眾生互動或相遇之際時,並不會朝著對方而出現惱人情緒。也不會出現慾望、敵意或任何其他感受。但以對方而言,因為他們的業力與其他因素關係,可能會對我們產生依戀與敵意。儘管相互往來的驅使動力可能裡外皆不同,但我們還是要對眾生充滿慈悲與安寧。

摘要

很容易就會對寶貴人身的概念產生依戀執著,特別是一想到我們可能又會變得年輕、聰明與美麗!在中士道範疇中,我們實際上是想要實現比這還要高的目標─也就是從無法控制的重複轉生中獲致解脫。然而,就我們多數人而言,幾乎是無法想像出這將會是什麼樣子。但一旦當我們正確理解其中涵義時,它便成為我們自身可以追求的目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