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存在道界與業力

瞭解人類或動物以外生命形式的轉生

一個經常被省略的主題是關於下三道的痛苦,也就是我偏好稱呼為「三惡趣」的部份。藏文實際上直譯叫作「三壞道」,但「壞」字似乎有點沉重,所以我叫它們為「惡趣」。另外,也沒有[藏文]詞彙指稱此三道為「下」者。

有些人喜歡把惡趣道界加以簡化,但實際上共有六道輪迴。我們可以接受人與畜生,有些人可能還會接受鬼或靈魂。然而對於其他的生命形式來說,則有點困難。在輕簡佛法版中提到,這些道界其實是在談論人類的心理或精神狀態。教授裡的一個重點指出,在轉生於這些某一道界後,如果接著是轉生為人的話,那麼在這個轉生人身中,仍然會遺存之前經驗的輕微殘留。因此,實際上在人類經驗中,便存在著某些類似部份,但這不是正規佛法裡頭所謂的六道內容。

在正規佛法中,一切事物都是基於心續,其無始無終。如果我們檢驗視覺、聽覺、觸覺、快樂或不悅等經歷時,我們就能理解當中有著許多不同參數,正在影響與渲染我們的經驗、興趣、無感、關注和缺乏。對於我們談到這些參數中的每一項,都是屬於某種整體性的頻譜範疇。從極致興趣到完全無感、從全心關注到毫不在意、從十足憤怒到漠不關心等等皆包括其中。我們總是在這樣的頻譜範疇中經歷一切。

舉例來說,視覺就是這樣的例子,其具有整套的光譜模式,加上我們人類的感官組織,我們僅能感知到光譜中的某些部份而已。我們看不到紅外線或紫外線,只有必須使用儀器硬體才能感知它們。但是,例如貓頭鷹的感官組織,就能感知到我們無法看見的景象,例如在黑夜中。

借助狗耳朵的感官組織,狗能夠比人耳聽到更高頻率的聲音,狗的鼻子也比人類鼻子對氣味更加敏銳,這些要點相當清楚。只是因為人體感官組織不能接收感知訊息頻譜範疇中的某一區段,並不代表那些超出我們侷限的部份,不能夠被他者所接收感知。譬如只是因為我們看不到紫外線和紅外線,但並不代表它們不存在,這需要不同的感官組織。

超出人類限制的痛苦和愉悅程度

請點擊影片右下角的「字幕」圖樣以開啟字幕。要更改字幕語言,請點擊「設定」圖樣,然後點擊「字幕」選擇想要的語言。

我們的各自心續不限於擁有只與某種形體相關的特定類型感官組織,我們的心理活動能夠接收在此頻譜範疇中的所有一切。如果視覺、聲音、氣味等各個頻譜範疇皆是如此的話,那麼有任何理由說這不會同樣適用於歡愉、痛苦、高興與不幸等範疇譜系呢?如果我們以人類感官組織來討論身體覺受的話,那麼當疼痛變得太強烈時,我們就會自動地關閉運作並失去知覺。這並不意味大量疼痛不存在了;只是我們的感官組織無法接收它們而已。其具備的安全機制,得以關閉運作功能。

我們也可以談論在此頻譜範疇中的另外一方,歡愉。如果我們客觀地分析它,在我們感官組織中亦有類似機制,當達到某種程度時,就會破壞或停止歡愉。如果你想一想性歡愉,當達到某種程度時,我們就會獲得高潮而被拉回原點終結之。另一件同樣的事情是瘙癢,這並非疼痛,事實上反而是種強烈歡愉。它是如此地令人愉快,我們不得不通過抓搔的方式來摧毀它。

這不是在開玩笑!多年以來,我一直有瘙癢症狀,很多時候我的頭皮和額頭都會劇烈瘙癢,醫生們也無法診斷出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忍受它的唯一方式就是體認到這是一種歡愉,只需放鬆與享受。過程中儘管需要大量的正念與專注,但當我去施行時,情況還不錯,不會因為瘙癢而受到困擾。但通常來說,如果我們被蚊子叮咬,那就比較糟糕了,我們必須要破壞那種發癢感受。然後,身體便自動地嘗試予以關閉。

按照這種分析方法,為什麼沒有一種生物的感官組織能夠接收與經歷更多疼痛與歡愉的頻譜範疇呢?為什麼沒有?沒有邏輯理由不這樣啊。同樣的事情也適用於快樂與不悅等心理因素的頻譜範疇中,但在這裡我們不該與歡愉和疼痛等混淆一起。快樂與不悅可以伴隨任何類型的軀體或心理經驗。我們可以非常高興地體驗強烈按摩所帶來的疼痛,因為這可以舒緩肌肉。即使很痛,我們依然很快樂:正是所謂的「無痛則無獲」!快樂與不悅以及疼痛與歡愉是分屬於不同參數,雖然這兩組是頗為相似的。如果我們真的不開心,我們就會變得沮喪。如果我們的真的很沮喪,那我們會怎麼做?以自殺終了。所以,對於我們的感官組織而言,我們可以承受的不悅是有限度的。那麼,在我們人類所能忍受接收外的頻譜範疇之各自兩方,不能有著極端不悅與極端快樂嗎?

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針對頻譜範疇的超出限制部份,就只能透過心理活動而予以感知,然後與之連接的就會是一個適當的軀體和感官組織,藉此感知接收它們。我們的心續能夠經驗到頻譜範疇中的任一部份,而且能夠產生適當的感官組織加以感知它們。如前所述,只因為我們人身的感官組織不能經歷極端疼痛或歡愉,但並不能證明其他種類的感官組織不存在。那麼這些道界和它們的境遇在現實中真的存在嗎?是的─它們確實在現實中存在著,如同我們人道存在一樣。只是我們不能夠感知接收到它們而已,但這又如何呢?

認真對待轉生不同道界一事

我是根據個人認知來詮釋以下內容。我沒有聽過其他人像這樣給予解釋,但這對我來說是合理的,並且幫助我更加認真看待其他的道界對象。之所以合理是因為我檢視心理活動的心續,以及其能夠體驗到整個視覺、歡愉、痛苦、快樂與不悅等頻譜範疇的能力。隨後的心續就需要某種形體的適當生理感官組織,藉之能夠感知和承受此類經驗頻譜範疇中的極端部份。有了這種認知,對於六道的禪修思惟,就不會只是利用「想像」來視覺化感受其極端疼痛。我們需要對它們的存在與我們對它們感受的可能性嚴肅以待。

我希望對於思惟這些不同道界,此舉是個有用方法。瞭解並接受它們的存在,是真正進行皈依或安全導向後的結果。如果我們真正相信佛陀沒有被受欺瞞,並且祂說的每件事都是有意義的,得以幫助他者克服痛苦,而非愚蠢或無關之時,那麼這就意味著我們需要認真對待我們在教導中發現的一切。如果我們不瞭解箇中情況的話,那麼就試著去弄清楚裡頭到底是什麼意思。當佛陀提及這些不同道界時,祂並非只是以象徵手法說明。就正規佛法的初級範疇下士道來說,我們真的要嚴肅對待,因為我們並不想經歷投生惡趣當中。所以,這部份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基於我們對於個體心理活動能夠永遠持續下去的認知之上。我知道,這些東西不是容易一口就吞得下去。

為善道轉生而積累成因

在此我們開始對業力展開討論,但我們不會深入極盡複雜的內容當中。取而代之的是,我們將在實際層面上予以觀察。我會以我自己為例,因為我已經稍微談過我是如何與這些教材產生關聯,而且剛開始的初級範疇下士道並非易事!我一直在建立一個龐大的佛法教材網站,我的部份動機是讓可能會閱讀它的人有所受益。但我必須承認我的另一部份動機則是為了我自身的利益,因為我認為如果我對此投注足夠精力的話,那麼來生,當我還是個孩童時,就會被這個網站吸引住,當然前提是如果我夠幸運還能再次投生為人的話。所以我正在嘗試為來生進行準備,透過做點事情,能夠幫助我在早年階段回到佛法當中。

也許我正在建立積累成因,是為了當我擁有另一次的寶貴人身時,能夠很快地與佛法再次連結起來,但實際上是否我正在建立積累的成因,是為了獲得寶貴人身?我是不是在自欺?我是不是有點在進行初級範疇下士道的輕簡佛法內容?總之,我們始終必須要在三士道中不斷地檢視自身。我們是否遺漏些了什麼?成為三士道中的任何一種人,都必須具備某些東西,能夠影響我們對生活的整體態度。

善道轉生的成因:道德自律

在道次第的佛法教授中,非常清楚地說明為了獲得寶貴人身之所行成因為何。當中主要的成因就是道德自律[戒],也就是避免從事負面行為。這也意味著要去參與正向活動,例如禪修、助人等等之類。在這裡我們會特別談論不做惡行的部份,如同下述十種負面行為列表所示。這些是最關鍵的部份,但顯然還有很多內容[尚未列出討論]:

  • 殺生
  • 偷盜
  • 邪淫
  • 妄言
  • 兩舌
  • 惡口
  • 綺語
  • 貪伺
  • 嫉恚
  • 邪見

我們應該要多認真地去避免這些行為?我們不是在說要變得狂熱又固執,完全不去從事任何負面行為,並想像我們一定要成為聖人那樣。我們還沒達到那種水平。然而,我們確實需要發展出一種能力,來觀察我們正在做什麼,所以當我們開始做出負面行為時,我們能夠予以注意,並且認識到它的缺點,也就是說它將會為「我」帶來不幸與痛苦。在此無法保證是否會對他者產生影響,但我們必能確定在未來對我們自身的影響,將會是一種不幸。因為我們不想遭遇這種情況,所以我們避免做出負面行為。

什麼樣的狀況會阻止我們不去克制呢?基本上,如果我們不在深度層次上確信著─從負面行為中會導致不幸與痛苦,以及我們現在所體驗到的不幸、痛苦與疼痛皆來自先前負面行為的話,那麼我們根本就不會在乎。如果我們不想繼續遭遇這些困難,我們就要避免任何進一步的負面行為。我們必須確信在負面行為與不幸之間、在正向行為與幸福之間,是存在因果關係的。這並非易事,但此種信念卻是真的想成為下士道之人的關鍵條件所在。即便我們對此存有信念,但還是會有懶散等其他因素,這又是另一個話題了。

業力教導的有效性

誠如文本中解釋一般,針對業力之獲得信服與有效推論認知的方法,就是依靠權威。換句話說,如果我們遵循佛陀提及關於發展專注與對空性認知的話,那麼將會消除我們的惱人情緒。從我們自身的個人經驗中,我們可以瞭解此舉是可行的。實際上我們可以通過經驗來獲得認知,也就是這些教導能夠帶來惱人情緒的終結。如果佛陀教導的這些內容是真實的,而且佛陀之所以能夠開悟和教授的原因,正是由於祂的慈悲並希望造福他者的話,那麼祂就沒理由針對業力而向我們撒謊。因此,我們視佛陀為有效的訊息來源,然後我們便可推斷祂亦是關於業力的有效訊息來源。

我不知道你的狀況,但即使我能夠理解以上邏輯,可是這部份還是無法在深度層次上說服我。我想要稍微更佳進行瞭解,這樣就可以幫助我在傳統文本的解釋上,變得更具說服力。很明顯地,僅通過基於邏輯的常規推斷,並不太能夠證明不幸乃源自負面行為,這部份在文本中說的很明確。但是因為我們無法以赤裸或直接了當的感知瞭解業力運作,所以便意味著我們必須進行更深度地研究以獲取更多訊息,並嘗試認識負面行為與不幸之間的關係。我們要如何連結兩者呢?尊者達賴喇嘛總是說到,我們需要像科學家般地進行探索。

負面行為與不幸之間的因果連結

有一種「阿毘達磨」(特別知識主題) 的教導,在印度佛教的不同流派中都還存留著不同版本。例如毗婆沙派中世親的文本,是屬於小乘傳統。然後還有無著的大乘版本,以及阿耨樓陀的上座部版本,其屬於小乘。當我們調查每種文本傳統中關於負面行為內容時,我們該如何加以定義呢?

對此我們應該抱持無宗派分別的態度,通過每種不同的分析方法來闡明這個主題。它們並非相互矛盾。在每種教導文本中,我們會發現一連串的心理因素,都總會伴隨負面行為。如果我們看一下這些心理因素的話,就可以瞭解自己的心理狀態是快樂還是不快樂。

伴隨負面行為的心理因素

我將介紹在心理因素列表中有關負面行為的主要特徵,這會使我們更清楚地瞭解所討論的內容。我們不僅談論負面行為本身,也討論伴隨它們的真實心理狀態。換句話說,是什麼使行為變成為負面的?它有可能是具破壞性,不僅會產生出不幸的行為而已,與之相關的其他心理因素也有很多種。

一些伴隨的心理因素包括有:

  • 沒有價值意識─對正向性質或擁有它的人士缺乏尊重。我們都能瞭解這一點,因為我們所有人都見過那些不遵守法律、不在乎任何好事,或不尊重行善者的人;他們顯然對這些都毫不在意。
  • 毫無顧忌─對於明目張膽或膽大妄為缺乏克制。基本上,它的意思就是「我不在乎我做什麼?」這是一種快樂還是不悅的心態?如果我們擁有這種態度,我們可能不是很快樂的人。
  • 幼稚─不瞭解或不接受隨著負面行為而來的嚴重痛苦和不悅。我們認為我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從事負面行為,而將不會出現任何後果。
  • 依戀敵意,但它們不一定必須要出現。我們知道當我們變得非常依戀時,那可不是一種很快樂的心理狀態,另外當我們充斥仇怨或敵意時,我們也不是快樂的。「沒有就活不下去!」和「我恨你」都不是屬於很快樂的心理狀態。
  • 缺乏道德自尊心─沒有自豪感覺,而是自卑心態,我們能在社會學中發現這一點。如果你告訴某人他們不好,並且從不讓他們發展自豪感或自尊心,那麼他們可能覺得自己會成為自殺式炸彈襲擊者,因為他們不重視他們自己。他們堅信他們就是一塊垃圾。對於一個被壓迫的人來說,最糟糕的事就是剝奪他們的自尊心。這不難想像,當我們沒有自豪感時,我們就會認為自己一文不值,這絕非是一種快樂的心態。
  • 不在乎我們的行為如何反映他人─這可能是一種非常亞洲式的心態,認為如果我們表現不佳的話,那麼就會反映出我們的家庭、種性、性別和社會群體等等。一旦我們對此毫不在意的話,那麼這種態度就會伴隨負面行為。
  • 躁動─阿耨樓陀增加另一種因素,與自我的滿足和寧靜相反。此時我們的心理狀態是處於動盪不安的情況。當我們涉入負面行為時,我們並不感到安穩。

如果我們可以學習這些可能伴隨負面行為之心理因素的不同種類,我們將會更清楚地理解由這些心理因素所一般特徵化的負面行為與不幸之間的關係。雖然我仍然無法從邏輯上推斷不幸乃源自於此,但其間的關聯卻讓它更具合理性。接下來,我將回到文本所述內容,針對這種關係而言,更加確信佛陀就是有效的訊息來源。

伴隨正向行為的心理因素

現在讓我們看一下可能伴隨正向行為的心理因素,得以瞭解其與幸福之間的關係。當我們把從三種不同阿毘達磨來源的訊息總匯一起後,其列表內容要比上段提及的還要多。

  • 對事實予以相信─這是一種信念,也就是確信幸福源於克制負面行為,以及不幸源於負面行為和頑固爭議的心理狀態,也就是當展現出事實時,卻不相信任何東西。如果我們遇見的情況是事實的話,我們就會予以相信。
  • 在乎我們對於自身與他者的行為結果
  • 健全感─例如,若自我感覺良好,我們就能避免傷害他者。一種自我控制的良好感覺,比起完全失控者,是屬於比較快樂的心理狀態。就像當我們完全飽足時,如果還多出一塊蛋糕的話,若無控制之下,我們就會去吃它。之後,我們就會感受到自身有點糟與不快樂,因為「我真的吃太撐,我感到不舒服。」但是如果我們能夠避免去吃那塊額外蛋糕的話,那麼我們就會覺得自身不錯,因為「太好了!我能夠控制我自己,而不像頭豬一樣!」
  • 寧靜─是一種沒有浮躁和遲鈍的心理狀態。當我們避免負面行為與對他人咆嘯時,我們的心理就不會四處遊蕩。這並非乏味,導致不知道我們正在做些什麼。其實此刻心理是清晰寧靜的,知道我們正在做些什麼。
  • 價值觀和尊重態度─欣賞和仰慕那些具有積極品質和一般正向特徵的人。
  • 顧慮─我們在乎我們做的事情,所以避免負面行為。
  • 超然─我們不必執著於一定要表達我們的多餘意見,並說出某些蠢話和廢言,或者必須大吼大叫,或者做出某些負面行為。
  • 缺少敵意
  • 非暴力
  • 勇敢氣勢─堅強且堅持不懈地從事正向行為,這意味著無論不去吃下最後一塊蛋糕有多難,我們都不會去吃它!

所有這些內容都給了我們某種快樂心理狀態的滋味,不是嗎?

阿耨樓陀甚至提出更多的心理因素:

  • 心理平衡─情緒的成熟與穩定使我們擺脫依戀與排斥。
  • 正念─此種心理黏膠能夠阻止我們失去某種心理狀態。
  • 冷靜
  • 輕快─迷茫心境或昏昏欲睡的相反面。
  • 靈活─固執與傲慢的相反面,它消除頑固不化。關於消除的一個例子是,「別在意這會傷害你的感受,但我必須說你穿的衣服有夠醜。」此舉就是固執與傲慢,其相反面則為靈活。
  • 勘用性─這是一種勝任與樂意,能夠讓自己運用於有益事物當中,其相反面就是出現心理或情緒上的障礙。我們已經準備好去做任何必須要做的事,例如「我已經準備好將手放進馬桶裡,即便它很髒,也要把淹沒其中的蒼蠅救出。對此我沒有任何的心理障礙。」這就是我們正在談論的內容。當我們沒有心理或情緒障礙時,我們就會擁有比較快樂的心理狀態。假使我們出現障礙,那麼我們就會感到害怕與不安,這不是一種快樂的心態。如果我們具備堪用性,我們就會想著,「馬桶髒沒什麼大不了的,之後再洗手就好了,那隻蒼蠅的生命更加重要。」

另一個心理障礙的例子是,可能某人已經溺水了,而且我們必須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可是對方跟我們一樣都是同性別,或是我們認為對方真的很醜等等之類。如果我們對於要把自己嘴巴放上對方嘴巴之上一事出現心理障礙的話,那麼就會阻止我們去拯救他們。如果我們沒有心理障礙,那麼便可以直接幫助他們。這是一種具備勝任與樂意的感覺,不論是誰需要都能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最後兩個因素是:

  • 熟練─缺乏信心的相反面。
  • 正直─我們是誠實的,不是虛偽的,不去假裝我們沒有的特質,亦不會隱藏我們的弱點。

我們能夠理解如果我們是冷靜、自信、適宜、沒有心理障礙、關心個人行為舉止,並具有價值觀,那麼我們肯定會擁有更快樂的心理狀態。通過對此充滿信心,我們將會對最基本的業力法則抱持越來越大的信念,也就是負面行為會導致不幸,而正向行為會邁向幸福。這種因果連結情況並非佛陀創造一切,還制定出像這樣的法則。除此之外,幸福不是正向行為的報酬獎賞,而不幸亦非負面行為的懲罰制裁。取而代之,我們要以更加合理的方式,理解表現出來的行為種類與幸福和不幸等經驗之間的連結情況。

當我們瞭解從我們行為的業力後果、趨勢和潛能之機制運作能夠延續至來生時,我們就會意識到此生中的行為舉止將會影響來生經驗。

初級範疇下士道動機的摘要

我們可以看到,真正轉變成為初級範疇下士道之人是一項不小的成就。有了這項成就,我們完全相信我們的心續將會無止盡地持續下去,生生世世。我們將全然確信現在我們的行為舉止,將會影響我們的未來經驗。我們認識到我們具備寶貴人身,於此我們的行為並非完全被本能控制住,如同肉食動物進行獵殺或是狗急跳牆般。我們具備人類智力的才能,能夠在何為有益與何為有害之間加以明辨,並且能夠對此採取行動。我們也知道,這種機會不會永遠持續下去,一旦死亡就失去了。

在我們死後,我們將繼續存在。由於負面行為,我們可能以某種生命形式存在,而且沒有能力去明辨何為有益與何為有害,只會一再地以本能般地去做出負面行為,這將會造成更多不幸與痛苦。取而代之的是,若我們擁有一種安全導向,便能透過滅諦與道諦而受到指引,前往擺脫所有痛苦與其肇因的方向。因此,我們必須確保我們能夠持續擁有寶貴人身。

儘管我們旨在擺脫惱人情緒和無明等等,但此股驅使動力仍存留於我們的心續當中。儘管我們旨在實現滅諦,但現在的我們依舊無法全然地擺脫貪婪與憤怒等等,所以至少我們可以採取第一步。這個步驟就是,例如,當出現憤怒和想要對他人吼叫的感覺時,我們能夠在有益與無益之間做出明辨,並且瞭解這將會是我們經歷不幸的原因。所以,我們要避免去執行它。

這是初級範疇下士道之人的基本心理架構。如果想要在此基礎上加上各種善因來完成獲得寶貴人身的條件,那麼,正如各類文本所述,我們需要慷慨、耐力、恆心等等。此外,與我們的精神導師與佛法產生強烈連結,將會使這種趨向邁向成熟,並且當我們有幸獲得寶貴人身之時而再次發生。

此外,我們還要進行祈願。這是講到積極力量的祈願廻向,想要朝著獲得寶貴人身的目標邁進。有許多像這樣的祈願文,例如:「願我生生世世受到尊貴上師的庇佑與保護。」此處就是這些內容的意旨。

如果在此生期間,我們真正能夠成為下士道之人的話,那麼我們將在佛教之道上取得巨大的精神進展。我們不該認為這是一件細小容易的事,因為我們談論的是一種真誠感,發自內心的理解與信念。這是一項傑出成就,誠如我們之前所見,我們自身乃是主要證人,得以判斷和評估是否我們對此有所真誠,或者我們只是在自欺而已。

摘要

我們很容易對不同道界的概念不加理睬,而視為是某種奇異幻想,但如果我們要在佛教之道上取得進展的話,對我們來說,認真對待它們便很重要。我們可以利用易於理解的推理方式進行檢視,確實有比我們看得更遠、比我們聽到更多的眾生存在,而且沒有理由認為為何沒有其他存在的眾生,能比我們感受到更多的歡愉,能比我們感受到更多的疼痛。

一旦我們理解這一點,並且也確信業力的有效性,我們就必然會避免負面行為。不僅如此,我們也會樂意從事正向行為,為我們帶來幸福快樂與善道來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