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為何要遵循佛教的分階段之道

什麼是道次第?它是如何從佛教教法中衍生出來的?

分階級道路/道次第,它是一種接近基礎佛教教法並將之融合於我們生活中的方式。佛陀生活於2500年前,有一群男僧團,之後女尼僧團。他不僅只是在出家團體中教授,也時常被邀請到各個家庭中供餐,然後發表一些演講。

佛陀總是以我們所謂的“技巧”來教授,這指他以別人能夠理解的方式來教導。因為有很多不同的智力水平和精神發展,所以這樣做是必要的。這使佛陀在各不同層面存在廣泛不同的主題的教法。

很多佛陀的弟子們都有驚人的記憶力。當時沒有任何東西被抄錄下來,而教法是僧侶們用記憶記下來,口耳相傳於下一代。最終,教法被抄錄下來,然後成為了我們所知的經文。此後的幾個世紀,很多偉大的印度大師嘗試著去整理材料,並且針對這些材料寫下了一些評論。阿底峽尊者,前往西藏的印度大師之一,在十一世紀創立了現在這個教導的原型,即道次第。

阿底峽尊者的原型提供了一種方式,通過該方式,人人都可以朝著佛的狀態發展。僅只是隨意閱讀經文,並不一定能夠給我們提供一個明確的精神指引,該從何處開始,或者如何獲得正覺。所有的材料都有,但是將它們全部合在一起並不容易。

這正是道次第所作的,也就是把這些材料以循序漸進的次第展示出來。阿底峽尊者之後,西藏有很多不同的更加詳盡的版本被撰寫下來。我們將研究十五世紀宗喀巴大師所撰寫的版本,這可能是對該文本最廣大的敘述。宗喀巴大師的著作最突出的特徵是,引證了佛經和印度釋論,因此我們可以很肯定他寫的並不是編造出來的。

另一個突出的特徵是,宗喀巴對各個點提供了十分詳細的邏輯說明,因此我們對基於邏輯和理性的這些教法的有效性更具信心。宗喀巴的特殊之處在於,不像以往那些常跳過最困難地方的作者們,他把重點放在這些點上。

在藏傳佛教的四個傳統之中,源自宗喀巴的被稱之為“格魯派”傳統。

精神道路的意義是什麼,要如何建構它?

真正的問題在於,如何建構一條精神道路?在印度曾普遍教授許多不同的方法。譬如,發展專注力的方法,在佛陀時代是普遍存在於所有的印度傳統當中的。這並不是他發現或者臆造出來的。每個人都同意,我們需要審視一下我們如何將專注力和所有其他的方面帶入這條關於自我發展的精神道路上。

佛陀,自然地,對於理解如何自我發展的許多觀點,給予不同的解釋,但是真正特殊的是,他對於精神目標的理解。這些精神目標的主要原則以及在不同階段時候的目標,就是我們的動機。

這個文本被賦予的名稱是道次第,“lam”譯成道路,而“rim”所指道路的分級階段。這條道路是我們需要發展的不同心態,用一個不同等級的順序,直至達到我們的目標。這就像是我們在旅行;如果我們想要從羅馬尼亞穿越至印度,那麼印度就是我們終極目標。但是在我們最終抵達印度之前,我們首先可能需要經過土耳其,伊朗等等。

精神動機:賦予我們的生活意義

道次第的階段,通常取決於我們的動機,而根據佛教的表達,這分為兩個部分。動機是關於我們擁有的某個目標,外加驅使我們達成該目標的一項情緒。更確切地說,對於為什麼想實現這一目標,我們有一個原因,外加一項驅使我們的情緒。

就日常生活而言,這是完全合乎情理的;我們的日常生活的不同階段,也具有不同的目標。譬如,我們想要受教育,或者遇見人生伴侶,或者找到好工作,等等。涉及這其中的,可能是正面的情緒,也可能是負面的情緒,這因人而異。很多情況下,不同階段的動機表達也適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

就我們的精神動機而言,這也是事實。這些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完全相關。我們將要怎麼生活?好吧,這裡有一個“世俗層面”,也就是說,我們有家人、工作等等。但是精神層面呢?這也影響我們該怎樣生活。我們生活中的這兩方面並不矛盾或互斥,而是以某種方式和諧的融合在一起,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它們不僅需要和諧,而且彼此需要相互支援。我們精神生活應該賦予力量,並引導我們的平凡世俗生活,而我們的世俗生活應該提供資源以供我們實踐精神生活。我們通過道次第分級階段所學習到的一切,都需應用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那麼佛教修行所提供的,我們在做的,是什麼呢?佛教修行一般來說可以概括為幾句話。簡單來說,我們正在努力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這個術語“更好的人”聽起來可能有點價值判斷,但是此處絕對沒有判斷的意思。這不是重點。我們只是試著去克服破壞性的行為以及負面情緒,這些是我們所有人都常有的,比如說憤怒,貪婪,自私等等。

針對這類目標,佛教並不是唯一的宗教或心理學或修行方法。在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印度教中,我們發現也存在同樣的東西,而且這也同樣能在人道主義中發現。它無處不在。佛教的方法,就像我們在其他方法中所發現的那般,通過提供一個階段性的方法,讓我們變成更好的人,它可以幫助我們實現這類目標。

為了成為一個“更好的人”,我們首先應該想要停止破壞性行為,而這種破壞性行為是會給他人造成傷害的。為此,我們將必需進行一些自我控制的修行。在更深層面,一旦你能夠做到這些,那麼我們要專注於克服那些導致我們實行破壞性行為的原因:憤怒,貪婪,執念,嫉妒,仇恨等等。為了做到這些,我們需要瞭解,這些負面情緒是怎麼產生的,以及它們是如何運作的。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培養某種類型的理解,來幫助減少或者消除這些干擾性情緒。

如此,通過認識到我們的自私和自我中心的思考方式,我們可以更加深入著手處理這些干擾性情緒的真正根源。我們通常認為,“我總要按照自己的方式”。當事情不按照我們的方式時,我們常常會生氣。我們總希望一切都是我們想要的那樣,但為什麼就該是這樣的呢?這絕對沒道理,只不過我們希望它是這樣。每個人都是這樣想的,但我們不可能全都是對的。

隨著時間,我們將逐步地努力於一些點,以克服一些最根本的麻煩製造者。當我們去分析時,我們的自私是依賴於我們的概念:“我”和“自我”。換言之,“我們的存在”這一概念是基於這樣的一個想法:我很特別。好像我們每個人都是宇宙的中心,是獨立於所有人的最重要的人物。我們必須要對這種想法進行檢查,因為很顯然,這當中存在一些非常錯誤和扭曲的東西。這正是分階段之道所要解決的。

漸進的動機層次:輕簡版佛法

佛陀所教的方法,對於這種類型的目標是非常有幫助的。基本上,為什麼我們要避免破壞性行為和諸如憤怒和自私這樣的負面情緒,是有一個原因的。可能的原因是,因為我們意識到,當我們在此類影響之下行為處事,所產生的感覺並不愉快,並且會給自己和他人造成問題。我們並不想要這些問題!

我們也可用漸進的方式來著手這些問題。如果我以某種方式行為處事,這立刻會產生一些問題和困難。比如,若我們和某人進行激烈的打鬥,並且傷了他們,我們也有可能受傷或者被判入獄。在更深層次上,我們也可以研究一下我們破壞性行為的長期影響,因為我們也想要在未來避免困難,而不僅只是當下。將此進一步發展,我們可能想要避免給我們的家人,親人,朋友和社會帶來麻煩和問題。所有這些都包含在此生的生命週期之內。往更深層次上,我們可以用更加寬廣的角度來思考,比如想要避免給後代造成更多的困難,例如氣候暖化。

所有這些動機,不是說當我們發展了後來的動機時,就該放棄早期的動機。相反,它們是積累起來的,並且相互疊加起來的。這就是分階段道路的大概原則。我前面所說的所有內容就是“佛法輕簡版”。它單獨就此生,不提及轉世而論,來談佛教的教法,“正法”。我創了“佛法輕簡版”和“佛法正規版”這兩個用語,取材自輕簡版和正規含糖版的可口可樂。

對轉世保持有益的懷疑,先只想到改善此生

“正法”是梵文詞,指佛陀的教法。“輕簡版”並不是意味著它有什麼問題,只不過它不是強大的正規版本。我們從藏傳佛教中所發現的真正道次第所演示的是正規版,但是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一開始那也許太多了。這樣做的主要原因是,假設我們完全相信轉世,並且所有的主題都是在轉世的前提下提出來的,這樣我們開始致力於避免來生的麻煩,並加以改善。

但如果我們不相信轉世,那麼我們又如何能夠擁有改善它們的真誠動機呢?這是不可能的。當我們對過去世和來生這一概念存疑時,如果我們並不信服或者並不理解它,那麼我們需要從佛法輕簡版開始。什麼是我們的精神實踐的實際目標,就這一點而言,我們需要誠實地面對自己。

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我們的目標可能是使此生更加美好。而這是一個完全合宜的目標。這只是一個開始,卻是非常必要的一步,當我們處於佛法輕簡版這一級別時。然而,知道它是佛法輕簡版而不是正規的東西,是非常重要的。若將兩者混淆,我們會把佛教降低成為只是另一種形式的心理治療或者自助。這是十分局限的,而且對佛教也是不公平的。

我們也需要知道,如果我們甚至都不瞭解真正的佛法是什麼,就更不用談相信它的真實性了。我們應該要持開放的態度,認為 “我不是很確定他們所說的來生和解脫是否正確,但也許我會對真正的佛法有更多的理解”。 這是一個完全合宜且聽起來合理的方法,基於對佛陀的尊重,堅信他在傳法時所教授的這些東西並不是在胡說八道。

我們也可能認識到,我們所擁有的某些比如定義和解釋來生跟解脫的想法,也許是完全錯誤的,而且佛教也未必會接受那些先入為主的定義或者解釋。我們所認為一些東西的意義,或者我們覺得滑稽可笑的東西,佛陀也許也覺得是滑稽可笑的,因為那是完全錯誤的理解。譬如我們像是有翅膀的靈魂,飛出一個身體然後飛進另一個身體,這一點佛陀也不接受。佛陀也否認“我們可以成為全能的上帝”這樣一個想法。

無始以來轉世想法的優點

這個分階段道路所呈現的大部分方法,都可以應用於佛法輕簡版或者正規佛法之路。然而有一些方法卻是真的要依靠對來生的理解。譬如,為了能夠發展對人人都平等的愛,其中一個方法是,認識到每個人都有著無起點的轉世,同時存在著有限的眾生。以此開始,邏輯上來說,在某一個時間點上,每一個個體都曾經是我們的母親,並且也曾是任何一個人的母親。我們也是其他眾生的母親。這是可以提出邏輯的數學證明的:因為它是無開始點的,而眾生是有限的。如果同時存在無限的時間和無限的眾生,那麼我們就無法證明它是否是這樣的。

很顯然,這是個很難去產生關連的話題,尤其是如果我們未曾思考過無限的前世。基於無限的轉世,我們可以從眾生過去向我展示的母愛的角度來思考,去感激它,並且希望具備慈愛,並以慈愛回饋他們。整個思路是基於這些。這個思考進程的一部分,是認識到這個人或那個人曾是我的母親,只是在不同時間。不管我們與母親十分鐘未見,十天未見,或者十年未見,她仍然是我們的母親。同樣,如果我們有十世未曾見到她,她依然是我們的母親。如果我們確實相信轉世,這是一種非常有用的思維方式。若沒有這種信仰,那就只是胡說八道。

當我們想到蚊子而不是人時,這特別適用。因為轉世可以變成有心理活動的任何形式。這隻蚊子曾經是我們前世的母親。這個概念也有一個佛教輕簡版: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人如何把我們帶回家,照顧我們,餵養我們。每個人都可能這麼做;當我們旅遊之時,我們常發現,一個完全的陌生人能真的非常好地對待我們,並提供熱情招待。這無關於那是一個男人或者一個女人,人人均可以如母親般的對待我們。一個孩子長大以後,可以幫忙照顧我們。這樣想可以是非常有幫助的,即使有點局限性,因為很難去想像我們見到的這隻蚊子會把我們帶回家,並且像母親般的照顧我們。

這邊稍微說明了關於如何將這些方法應用於佛法輕簡版和正規的佛法級別。這兩者都各自能非常有幫助,但是佛法輕簡版是有限制性的。正規的佛法開展了更大可能性的天地。無論我們應用哪個級別,重點是我們將其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去。當我們受阻於交通堵塞時,或者當我們在排長隊時,我們對別人生氣或者不耐煩時,我們可以將所有人視作是我們的母親。我們可以想像這是在過去某一生,或者今生,這將有助於我們平息憤怒,幫助我們發展耐心。如果我們的母親真的排在隊伍的前頭,我確信你不會介意讓她先被服務。我們通過這種方式試著去應用這些理解。我們發展這樣的心態,不僅只當我們坐在禪修墊子上之時,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應該這麼做。

以禪修的方法來致力改善自己

佛法過程被描述成致力於自身,而這就是其意義所在。當我們在一個安靜的,氣氛受控制的房間裡禪修,我們練習產生這種類型的理解和這些更正面的心態。我們使用自己的想像力去想其他人,並且對他們培養正面的心態。儘管這完全不是傳統的方法,但是我認為在禪修中看一看這些人的照片是完全可行的。2500年前,人們並沒有人物照,所以我認為將我們的現代科技應用於這一過程,並不存在問題。

一旦我們對某種正面的心態已經足夠熟悉,我們試著去將其應用於我們的生活。這就是全部的目的。僅僅只是坐在墊子上思考“慈愛”,但是卻對你的家人和同事生氣,這並不是我們所想要的結果。因此,我們絕不能把禪修修行當作是對生活的逃避,我們只是想要花幾分鐘的時間使自己冷靜下來。如果我們進入到某種幻想的世界,想像出各種令人難以置信的事情,這也是一種逃避。禪修修行應該是跟那種狀況有很大的不同之處;我們是訓練自己,使我們能夠應對生活中的問題。

這是一項艱苦的工作,我們不應該自欺欺人,或者讓自己被廣告所愚弄,認為它既快捷又容易。克服自私和我們的其他破壞性情緒並非易事,因為它們都是基於非常非常深的習氣。克服它們的唯一途徑是改變我們對事物的態度,擺脫造成這些根植於破壞心態之下的迷惑。

視頻: 馬修.李卡德 — 「將悲憫化為行動」
請點擊影片右下角的「字幕」圖樣以開啟字幕。要更改字幕語言,請點擊「設定」圖樣,然後點擊「字幕」選擇想要的語言。

結語

佛教修行可以分為佛法輕簡版和正規的佛法。通過佛法輕簡版,我們想要改善此生的生活品質,我們通過以精神工具武裝自己,從而能夠更好的解決生活丟給我們的問題。佛法輕簡版本絕無任何錯誤,但是就像是可口可樂輕簡版,永遠不會像正規的版本那樣美味。

傳統上,道次第教法並不會參考我們已經討論過的佛教輕簡版的任何想法,因為它假定(修行人)對過去和未來生具備信念。不過想要改善我們生活以及想要成為一個更好的人,依然是修行真正佛法必經之路上的第一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