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生來具有悲憫(慈悲)的潛能,就是希望他人免於受苦以及受苦的因。藉由培養此能力,我們能為自他帶來不可思議的利益。
培養悲憫最好的開始方式先從我們日常生活或網路上接觸到的人開始,包括一些動物。慢慢地,我們練習拓展悲憫到每個人身上:我們喜歡的,沒有特別感覺的,以及我們完全不喜歡的人。我們持續到我們的悲憫囊括全世界為止:沒錯,包括蟑螂在內!
悲憫同時有情緒跟理性成分。情緒上,我們需要感謝地球上所有生命的互相依存。世界經濟以及所有我們享用的食衣住行等等,都從他人的辛勤工作來。沒有別人,我們就沒有道路、電力、燃料、水跟食物。僅僅這樣,自然就會讓我們感恩,是一種能產生所謂「暖心的愛」的快樂心境。我們越是思惟這種感恩心,我們就越珍惜他人,猶如一個母親的獨子遭難時她的感受般。我們對他人的不幸感到悲傷,但我們不可憐對方。我們同情,感同身受。
僅管平等拓展悲憫到每個人身上的理性基礎是如此明顯,許多人卻連想都沒想過:每個人都同樣想要快樂,每個眾生都同樣不想要不快樂跟痛苦。這兩個事實,不管對方跟我們親不親,對方做過什麼,都不變。即使是一個做了大破壞的人,他也是出於愚昧、迷惑、妄想而為之,誤以為那會對他或社會有幫助。他不是天生就壞,沒有人是天生壞胚。因此,對這種人心存悲憫,是合理且合宜的,因為如同我們不想受苦,他們也不想。
悲憫的禪修
培養悲憫的訓練是有緊連的幾個階段。我們先專注於我們喜歡的對象的苦難,然後是沒有特別喜惡的對象,然後是我們不喜歡的對象。最終我們平等觀待所有地方所有眾生的苦難。
每個階段我們都升起三種感受:
- 若他們能免於痛苦跟痛苦的因,那該多好。
- 我願他們能免除之。
- 願我能幫助他們免除之。
如此,悲憫包括了幫助他人脫離麻煩以及克服不快樂的願望。所有的問題都可以透過實際的方法解決,也就是說沒有絕望的狀況。如此,佛教的悲憫是主動積極的心態,準備好在任何時候行動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