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入正規佛法前,輕簡佛法的必要性
當我們在菩薩道上致力行進時,我們試著克服我們的私心關注,並針對他者施予關懷。但是,除非直到我們成為羅漢─一位解脫者,要不然我們將不會克服所有我們的惱人情緒。直到那時候,我們肯定還會有某種程度上的自私在意,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不必為此感到愧疚,因為至少我們正試著努力。我們正試著減少去除私心,並且以關懷他者為主要對象。因此,我們需要對菩薩道抱持實際態度。
我們要致力於把只對今生關心的相同分析,轉化到針對來生、解脫與證悟的關注之上。期待不去設想今生境遇是不切實際的,所以當我們談論輕簡佛法和正規佛法時,並不是說它們彼此矛盾與互斥,其實兩者間存有某種連續性。
至少以西方人而言,對此生的關心似乎屬於地基,然後在此之上建立起道次第的第一、第二與第三階。就像是我們的地基一如安寧,然後由上發展對菩提心的七支因果禪修。為什麼我們需要地基呢?嗯,我確定我們當中的許多人,甚至都不願意起身進行嘗試,以求改善此生。他們可能迫切需要治療,但卻不願考慮採取行動,更不用說求助於輕簡佛法。所以我們需要這種輕簡佛法的步驟模式,如同以私心關注對上他者關懷,我們要試著最終減少我們只對此生的主要關心,然後增加對來生的關注。然而,關於此生總會存有某些掛念,所以尊者達賴喇嘛曾經說過「50/50」,也就是我們對於此生給予一半的關心,然後對於來生等等再給予另一半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