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禅修无常》释读

贡唐仁波切(贡唐仓·贡却丹白仲美)(藏文:Gung-thang-tshang dKon-mchog bstan-pa'i sgron-me)(1762 – 1823年)的经典,韵文释义如何修行无常的训练(藏文:Mi-rtag sgom-tshul gyi bslab-bya tshigs-su-bcad-pa在开篇中向他的所有上师表达礼敬,他们以无数的形象显现,给出教导以调服思维:

向伟大的空乐双运献礼,它显现不同的形式和变化以适合有限众生的多种需求及其秉性。

这拥有八种缓息和十种营养的宝贵人身仅为此次获得。存在丧失这个美好机会、存在没有成就任何具有长久价值的东西而进入到下一次转生的危险。现在正是将自己置身于修行之道的时候。实际上,这几乎是为时未晚,因为在座的各位年龄都在二十岁到三十岁之间。我们必须用铁钩子一样的提念之物使自己与佛法修行和警觉之心紧密联系,这二者被喻作训练大象的各个阶段。试图在这一个月内、或者至少在今年,要完成世俗和轮回的一切,或者心怀今年推迟佛法修行而先做别的事,这都是引诱自己的恶鬼。有一位导师曾经说过,有宗教信仰的人应该从来不会为足以继续生活而担心。有些人找借口说,为了修行佛法他们必须得赚钱,但是从来没有一个严肃认真的佛法修行者会惨遭饿死。

生起要全身心投入佛法修行的思想。此生的活动就像水上的浪花。就像波痕一样,一层涌来另一层紧接着跟过来。你做的越多,更多新的活动就出现:它没有尽头。我们身上不再有限制的时候,下大决心现在就放手这些事情,然后不加目的地四处走动,这不是更好吗?例如,如果发生紧急情况,你做出强烈而坚决的决定,放下所有事情去处理它。就像那洛巴去拜访帝洛巴的故事。那洛巴决绝地放弃了那烂陀寺主持的职位就走了。或者像宗喀巴大师,收到文殊菩萨的教导要做闭关的前行时,就离开自己数以千计的弟子,决心去做。

切不可自欺。在明天的佛法修行发生之前,今天的死亡可能临近了。因此,如果一个人要修行佛法,那么就从今天开始吧。

尽管如宗喀巴和莲花生等伟大导师们的行为向全世界四面八方传播,但这些导师都已经作古。只有名字留了下来,他们的躯体不见了,我们只能通过他们的教导理解他们。所有这些都是他们无常的表现,就像佛教的地位在拘尸那罗衰落,提醒我们即便佛陀都业已作古。寂天大师在《入菩萨行论》(藏文:sPyod-‘jug,梵文:Bodhisattvacharyavatara)中说,如果诸佛,辟支佛和阿罗汉都死了,我们还会有疑问吗?这也是八世喇嘛的教导,他们也像那些撰述了所有这些教导的大师们一样,同样不会永远存活。但是,应该注意到倘若这些大师们的外在形式确实会衰坏,那么他们就会分解回归到诸佛的自性身(svabhavakaya),只有在给上当受骗的弟子教导无常的时候才这样做。

就像这些伟大人物一样,我们没有一个人会活过一百多年。国王和政治家们也一样,他们对自己的财富和力量极其骄傲,有罗列如花环般的业绩可供吹嘘,但同样也会生命不再。只有他们的名字会留下来。当今著名的世界领袖也一样:将来他们不会还活着。和你们同龄、与你们有着同样力气的人同样会死。他们突然就被死神所绑架。因此,是什么给你信心,让你会永远活着呢?即便一个人接受到教导,无常是极其愚蠢的,也不要害怕死亡。即便是愚钝蠢笨如绵羊,但看到别的羊被屠夫宰杀时也会心跳加快、颤栗不止。

有一则关于格西博多瓦的故事。一个住在博多瓦村子的人来问他,“我快死的时候,你能通知我一声吗?”后来,上边一个村子里的一个人死了,这个消息传到了这个人跟前,但是他什么也没有做。同样的事发生在下边一个村子的人身上,然后又发生在中间一个村子的人身上。这个人依然什么都没有做。最终,他要死亡的迹象出现了,于是他跑到博多瓦跟前问他,“你为什么不通知我一声呢?”格西博多瓦回答说,“我通知了,但是你不理解。”格西博多瓦自己通过不断计数彭波 – 他所生活的谷地的人死亡的总数来修行无常。

对无常的理解并非必然要基于经典文献;你可以通过对折磨一切生灵的死亡的直观认知就可以明白。那些看到死亡之显而易见、但是不会将这种了悟用之于自身的人,就像是睁眼瞎,或者装着玻璃眼球的人。将来,我们的朋友、亲人、仆人以及随行人员都会死去。当你和他们在一起时,这就像一堆叶子被风吹聚到了一起,后来只会被吹散。尽管我们现在在一起,在来世我们再次相遇时,将会处于不同的形态,甚至相互永远不会认出对方来。要一个人思考无常很不寻常,但是我们应该至少在世俗和灵修生活之间有一个平衡,因为这会形成稳定性。

季节的变换、树叶的飘零、以及其它的自然现象,都给我们以无常的训诫。就像米拉日巴说的,“视周边一切,乃我之教诲。”

关于无常的另一则比喻就是赶集。不同村庄的人因为这些事情来到一起,然后各自散开。我们不知道他们去了哪里,他们也永远不会再次这样相聚。包围着我们的这些朋友和亲戚的聚合就像赶集的人们或者秋天的飞虫。他们终会消散。

像春天和秋天一类的事物可能美丽诱人,就像自然本身一样,不过都是无常和不断变化的教材。植被首先翠绿,然后枯黄,最后荒芜。河流中水的温度、颜色、水流发出的声响,全都随着季节而变换。流水是动人的蔚蓝色,舞动着美丽的涟漪,发出悦耳的泡泡声响,终而水面结冰,白色的冰和水流发出像人在咕咕哝哝一样的嘈杂声。人身上发生的也一样。人们年轻的时候参加多种聚会,享受舞蹈、唱歌和饮酒。但是他们变老的时候,习惯了改变。就像前面的例子一样,他们也发出咕咕哝哝的声音!

在夏天的时候,蜜蜂在美丽的花园里欢唱着,吸允花朵的精髓。这就像你们年轻的时候一样。我们纵情享受这个世界的快乐和舒适。但是到了秋天,花园变成了荒原,而到了冬天,寒风吹过花园,发出悲哀的声响。人们不想去那里了,看到的一切也都是光秃秃的。有时候整座山被鲜花覆盖着,但到了冬天完全是荒芜的。房间也一样:它们经历风化,变得破旧。因此,所有这些都是无常的例子。但是,关于无常的最直接的老师是一个人自身的生理形式。随着我们变老,就再也不能做年轻时做过的事了:我们变得迟缓,我们的外貌发生变化。

无常不仅适用于生命体,同样适用于无生命体如建筑、大自然、园艺、以及时间。地方如伟大的寺院那烂陀,龙树和无著曾在那里学习,以及菩提伽耶,早已经消失无踪。龙树在他的《亲友书函》(梵文:Suhrllekha)说,“如果七个熊熊燃烧的太阳将要毁灭宇宙,我们的身体无疑同样会被毁灭,”因为通过首先对无形形式层面的冥思专注,破坏力会破坏一切事物。

一只黑老鼠和一只白老鼠轮流着啃咬捆着一束干草的绳子。在这个例子中,黑老鼠和白老鼠代表黑夜和白天,这束干草是我们的寿命,而捆着干草的绳子是持续时间。在绳子被完全毁坏之前,代表我们寿命的这束干草衰败掉落,我们应该抓住机会尽可能多地行善。

每时每刻都在驱赶我们到死神跟前。就像动物被带到屠宰场,每一步都让我们距离死亡更近。我们每一次的呼吸使我们距离死亡更近。自从今天早上醒来,我们距离死亡多近了呢?我们因为还年轻就以为自己不会死亡,这是荒唐的。在死神面前,年龄不会有什么不同。如果白发苍苍、弯腰弓身、颤颤巍巍的老父母把孩子的尸体送到墓地,我们怎么能够说死神根据年龄而有差别地对待人呢?因此,我们需要修行佛法而不管年龄如何,而不是只有在我们年老的时候。唯一饶益人的是佛法。

你唯一可信赖的朋友就是自己的修行。人不可信赖。当一个人的庄稼遭到冰雹或者糟糕的环境破坏时,即便从你此前照顾的人那里也很难得到任何回应。当我们变得穷困时,每个人都会让我们失望,会放弃我们。这是人类基本的天性。当我们又老又穷时,人们甚至不会在意我们。当我们有名又有钱时,人们总是会寻求我们的注意。当一个人富有时,人们会前去装作他们为他的盛名有所贡献。人们试图分享你的快乐,而非你的哀伤。当他们从你身上什么都得不到时,就忽视你。佛陀却反其道而行之,对贫穷困苦的人给予更多的关注。

如果一个有影响力的人告诉你最信任的朋友说你不好,他们就会改变看法,变得薄情。仅仅几句话就能使他第二天不喜欢你。这就证明了这句谚语:“曾经咫尺可及,现在一丈之外。”意思是几句话能够让曾经亲近的人变得疏远。我们需要在佛法中找到稳定的朋友。朋友之间相互小心翼翼,对指出对方的错误和弱点迟疑犹豫。但是,在指出一个人的错误时,他的敌人更有帮助。


有些人毕其一生在积累财富,结果,他们发生很多变化,遭受很多苦难。因为财富是这么多苦难的因缘,所以我们不要执着于富贵。财富有着快乐的外表,但实际上不是。我们受财富的吸引类似于飞蛾或蝴蝶之于火焰:如果飞得太近,就会被毁灭。富有的人似乎很快乐,看起来很好,显得对钱财毫不担心。这看起来很诱人,但当我们完全置身于这种境况,我们就能看清楚它的麻烦和不利之处。例如,有些人宗教信仰虔诚,但是一旦他们变得富有,就失去了对宗教的兴趣,他们的心思专注在积累更多的财富。我们总是厌倦了培养更多的美德,但永远不会厌倦积累财富。

简而言之,生命是无常的,死亡必然要来临,因此我们必须要为此进行准备。死亡什么时候来临并不确定,但它一旦降临,就不可能被拒绝。富人无法贿赂它,美人不能诱惑它,强悍的人不能制服它。看起来在有些地方,花钱可以买到护照或居住许可的延期,但却无法买到寿命的延期。

当我们被死神俘获的时候,必须将身躯留在身后,它自从我们出生就和我们在一起。尽管我们死在温暖的床上,当我们的意识离开以后,我们甚至连一刹那的机会都没有,可以来回望一下我们的亲戚、朋友和财产。这就是生命的现实,我们必须为此做好准备。我们必须将所积累的一切留在身后,任劳任怨地忍受所有困难。我们必须背着我们建设性和破坏性行为的行囊、负担和责任,超越此生。有些年长的父母给孩子甚至孙子们建造房屋,但是在他们死亡时,他们要背上担负起建造房屋的那些破坏性行为的负担,如杀害了虫子之类,而儿孙们只是享受住房之乐。因此,通过这样的行为,我们只是积累了负性羯磨的份量。

当我们在中阴的险路上行进,遭遇到死神的武力或者受其阻挠,我们就会认识到我们为积累财富所付出的努力都徒劳无用。即便这时候我们深感后悔,也不会有所饶益。有句格言说:“考虑在先的人聪明,悔恨在后的人愚笨。”佛法是一个陌生地方的真正向导;佛法是漫漫长途的资粮;佛法是安全地带我们到大海彼岸的划桨手。从今天开始,将你的身心皈依于佛法。

乘着我们在自身能力的范围内能够确保自身的快乐时,我们必须这样做。如若不然,到时候我们就会困惑,不知道该做什么。在一个信仰宗教的人和不道德的人之间,他们的死亡有很多差别。后者死亡时无所意识、充满痛苦。前者死于安详,对死亡之际已经提前做好了准备,把财产舍散给了穷人、亲属、皈依的对象等。要和这些有宗教信仰的人一样,我们必须尽可能多地学习这些教导。我们不应该有错误的出离心,放弃所有食物、睡眠、以及财富,而是在精神性和物质财富间获得平衡,努力进行最佳的修行。

佛法修行不是穿上僧装,追随习俗,而是拥有一颗温暖、悲悯的心。有一个故事,讲一名藏人妇女死了,到地狱见到了死神。她告诉死神,尽管她在生理上制造过伤害,但在心理上她这样做却有一个良好的动机。因此之故,她被送回到生活中同样年老的样子。这表明,不管行为外在如何表现,我们需要有一颗善良的心。

有一句格言说:“佛法谈得多的人,修行的少。”阿底峡大师一直强调这一点,不管什么时候遇到人,他总是问,“你有一副好心肠吗?”仲顿巴听到阿底峡大师过世后,他非常悲伤,因为大师去世的时候他不在身边。但是,阿底峡大师留下口信告诉弟子们说,如果他示寂了,如果弟子们有好一颗好心,这就和看到他一样。同样很好的是,记住噶当派的教导,尽管我们现在抱怨不能饶益别人,但如果我们能够仅仅克制不会伤害别人,在我们的层次上,这已经很了不起了。切不可图谋让别人不快乐。

只要一个人一息尚存,他仍然有机会和力量积累正性的潜能以保证他未来的安全。你同时既是自己最好的朋友,也是最坏的敌人。未来有什么样的快乐依靠你自己。一个没有修行佛法的人死了和一条狗死了没什么区别,尤其在中阴阶段。你曾经生而为人,这将无所差别。不修行佛法的转轮圣王和死在街上的一条狗没有什么差别。实际上,他们死了之后,可能那条狗结果造就的负性羯磨还要更少。因此,在修行的开始、中间、末尾阶段考虑无常,这非常重要。即便是最开悟的、最富有经验的大师也在修行无常。

在所有的脚印中,大象的最大。在所有的思想中,留下最佳印象的就是关于无常。

米拉日巴在看到他通过菇如的菇如黑魔法造成的死亡时进入到佛法。岗波巴在妻子死亡后进入佛法。同样,佛陀第一次看到死亡后受到启发进入佛法,找到了对这种苦难的解决方法。无常被看作是中途(请不要和中观或者中道相混淆)。它是中途,具有阻碍对此世的执着、对一个人的整个修行确立正性思想的作用。这条界线在无常中作为“中途”,同样具有更为深刻的解读。它也可以根据中观(Madhyamaka)予以解释。无常是培养对中观哲学之领悟的基础,它消除错误的自我概念,帮助我们在约定俗成的现实中确立自身。

在我们能够将思维从分心的事项中抽出来并聚焦于佛法之后,我们必须做下列事项。尽管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修行传统名声上很深奥,在我们对佛法修行完全接受之后,最好是通过宗喀巴的卓著传统,努力遵循三世诸佛之教导的全部本质。对此,我们需要遵循显宗和密宗相结合、相联合的各种方法,包括解释和修行。为了遵循这一点,我们必须要认识修行之道的本质、次第和分界,并正确地追随它。例如,我们不能在显宗之前修行密宗,或者在不了解宝贵的人身、皈依(安全的道路)、缘起等的前提下研究菩提心。

应该日日相继地在我们的心中为全然无误的道路及其基本教义努力培植本性。就像商人每天努力尽可能多地销售,我们应该每天尽可能多地播下白色的种子,从而积累尽可能多的正性潜能。在实际修行中,我们可以略观修行在修行之道中显宗和密宗共有的简短的经典,例如《善德基础》(藏文:Yon-tan gzhi-gyur-ma),它常常被人们背诵、缓慢地念诵和冥想,在上师加行法(Jorcho,藏文:sByor-mchod)中也能够找到。另一部类似的经典是《菩提道次第略论》(藏文:Lam-rim bsdus-don),其中提到了六种意义深远的态度(六度)。这本经典没有《善德基础》那样清楚详细,而是包括三种类型的道德自律,而这反过来又包含了六度。另一部可以用来进行这种略观修行的经典是道次第阶段部分的《上师供祭》Lama Chopa,藏文:Bla-ma mchod-pa)。回顾所学内容、帮助我们在思维中将它们集中起来,略观修行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它类似于为了看清所有东西的位置而查看地图,或者从山顶对整个平原的鸟瞰。

现在获得一种道次第的体验或许困难,但是每天都做略观修行就会在我们的思维中为整个教义集合培养指导。当修行道次第的时候,我们需要遵循所给出的正确的步骤。我们首先需要确立菩提心的动机,最后进行回向。当我们在修行的开始阶段确立动机时,应该想着为了其他所有人而进行修行。如果这不可能,那么我们至少要有出离心。在修行结束时,我们需要为一切有限众生的快乐和他们在佛性上的成就奉献(回向)我们所创造的正性潜能。我催促你们通过参与这种修行攫取你们宝贵人生的精华。“攫取精华”有三层意思可以解读:大、中、小。大就是此生成佛,中就是此生从一切粗大烦恼情绪的形式中解脱,小是从低层转生中获得自由。

回向

通过由此积累的大部分正性力量,愿我们能够摧毁苦难的根源:紧抓恒常、执着和厌恶。愿我们尤其能够破坏攫取真实存在的力量,它乃是苦难轮回的根本。愿每个人都能达到佛的伟大吉祥的不朽状态。

佛法处于衰退状态,现在修行一天胜过佛法昌盛时候所做的数以百计的善行。佛法修行意味着要有一颗好心、善良、体贴、悲悯,以及克制不伤害别人。这是反馈菇如上师之仁慈的方式。不是一个人心怀仇恨而假装悲悯,毫不装腔作势地修行佛法才是最好的。米拉日巴说过,“不要仅为自身的快乐而努力,还要为别人。这才是回馈父亲般的菇如的方式。”

初学者进入佛法修行的最好方法是,先学习十种破坏性的行为(十不善行),克制自己不做它。然后,一个人可以慢慢培养实践,进入到修行。从开始就立刻进入修行就可能只会导致挫折,“隆”(lung)和困惑(痴),因此一个人很容易产生对修行的厌恶。这是最无害的、确立的最牢固的、而非虚假的佛法修行的基础。在修行十种建设性行为的道德时,我们需要培养道德上的自尊,注意我们的行为对别人的影响,要有正觉和警觉。我们不应该只做让我们自己高兴的事,而是要想着我们之所穿、所做、所想和所说对别人的影响。最重要的是,我们不能伤害任何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