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如何克服自珍愛的建議

你自己制訂了規則、法律和法規。如果有人違反了,你抓住他們予以懲罰。但是,如果是你自己違反了,你就放自己一馬。格西夏瑪瓦說,“只要你沒有認識到自己的弱點、沒有認識到自己就是自己的敵人,你就不會善於接受任何説明。”如果一個人認為自己的感受是最重要的,那麼誰也將無法接近他。即便能力很強的喇嘛也不能説明那些耽于自我的人,因為喇嘛的建議和他們自珍愛的態度相衝突。要在道路上得到上師(古茹)的引領,你首先必須認識到持有自珍愛的態度是錯誤的。心懷自珍愛的態度,你就有各種理由可以去做壞事,因此你必須對行為的理由作出權衡。不僅上師無法説明你,而且你的普通朋友也無能為力,因為你沒有開放的胸襟接納他們的建議。

我們必須承認,我們都有自珍愛這一詬病 – 只有佛沒有。我們應當看清自身的這一缺點,努力消除它。如果我們能夠至少認識到自身有自珍愛這一缺點,這就是一個很大的進步。接受批評時,你應當一直有這樣一種認識 – – 是自身的自珍愛導致如此。如果認識不到這一點,你就會生氣。如果一根刺紮著你了,你很生氣,回擊它一下,誰是受損者呢?如果現在我們不承受小批評和不愉快,如何能夠承受低層次輪回的苦難呢?

格西堅安瓦說,我們需要培養標靶型的耐心。如果在接受批評,我們就確立了一個目標。沒有了標靶,就無的放矢。有諺語說,“麻煩是自找的。”如果沒有做錯任何事卻挨批評了,這是因為你在前世小覷了他人。例如,曾經有一位佛陀的弟子,他是阿羅漢,因三戒咒而消除了煩惱情緒和態度。但是,仍然有人說這位阿羅漢破戒了,接著帶偽證者來反對他。佛陀不開心了,說這位阿羅漢不可能破戒。佛陀還說,任何人控告說這位獲得極高證悟的弟子破了戒,將不再視其為佛門弟子,而視其為危害佛教的人。別人問佛陀,那位阿羅漢為什麼受到了責難呢。佛陀回答說,因為這位阿羅漢在前世愛議論別人長短、愛誹謗他人,曾經導致一位國王驅逐了王后。現在發生的這一切就是其報應。

批評、議論別人長短、指控別人都是極具破壞性的行為(不善行),因為這些不僅無助于你的修行,還會傷害他人,造成困惑。據說只有兩種修成正覺的生眾可以互相評判。不管所批評的缺點是真是假,我們所積累的只是負性的羯磨(業)。或者,因為一個菩薩行事乖張而批評他,雖然理由佳美,但結果同樣是負性的。

那些慣于總是批評別人的人有著很深厚的自珍愛態度。大家相信,儘管有些僧人可能聆聽了很多教義,但因為前世的自珍愛態度,他們並沒有將這些教義用之于修持。傷害敵人同樣源于自珍愛。

在佛陀那個時代,有一位僧人染袈裟的時候有一隻猴子不見了。那位僧人從染鍋裡拿走袈裟時,發現袈裟變成了猴子的屍體。人們就控告僧人偷走了猴子並把它煮掉了。僧人被帶到法庭受到了懲罰。過了一段時間,那只猴子又露面了,證明僧人是無辜的。這位僧人就詢問佛陀為什麼會這樣,佛陀回答說,這是因為他在前世誣告另一名僧人偷竊了一隻猴子。

我們都非常關心快樂和安逸,因此努力工作攢錢,結果把自己設置成小偷的目標。有一個故事講一個人害怕把錢丟了,於是把所有的錢裝在一個袋子裡吊在房梁上。有一天,袋子掉下來,把那個人的腦袋砸傷了。這個故事的寓意是,自珍愛不僅妨礙了我們即時的快樂、也妨礙了我們最終的快樂。既然在所有的前世都有自珍愛的態度,我們就無法立刻消除它,即使我們可能認識到了這是我們最大的問題。

因此,我們應當努力不去回應任何批評,而要認識清楚這不僅是發表批評者的錯誤,也是我們自身自珍愛態度的缺點。充分認識自珍愛的態度對培養耐心很有助益。說“火是熱的”是自然的事情,其中沒有什麼可奇怪的。同樣,如果一個人對你大發批評,你能夠理解這種批評根植于你們雙方的自珍愛態度 – 這同樣也是自然的事情。這種理解不會引發你憤怒或瘋狂,因為這不再需要證明對方錯了或者完全不對。《大乘莊嚴經論》中說,“自珍愛破壞自身和他人,自珍愛破壞品行。”不管我們做出怎麼樣的自珍愛之舉,都將鋪就通往更低趣的轉世、或通往地獄等惡趣的道路。諸佛和菩薩們鄙視自珍愛,就是因為從中會產生很多不快樂,因此會墮往沒有自由的低趣轉世。

自珍愛糟蹋我們所有此前的努力,阻滯我們的前進。應當視之為奪走我們生活之真本的毒劑。要不停努力,消滅這種自珍愛態度。不管什麼樣的修持,要用來消除自珍愛態度。一位噶當派的格西曾經說,不管什麼時候讀佛經,他把其中所描繪的所有壞品質看做就是他自身所擁有的,而其中所有好品質是他人的 – 因此,他就與自珍愛作鬥爭。不消減自珍愛態度,一個人不可能擁有菩提心的品質。有了菩提心和悲憫,對自珍愛的對抗就更強大了,悲憫會取而代之,在我們心中栽下如意樹。如果你修持悲憫,悲憫的積極影響會壓倒自珍愛那無始無終的消極影響。

格西波托瓦說,“在潘波的一個地方,沒有人比格西哈龍巴更快樂的人了,在另一個地方格西昌噶瓦同樣如此。這是因為他們已經沒有了自珍愛。”格西昌噶瓦很貧困,很少吃東西,只穿著一件補了又補的皮袍。但是他仍然感覺自己很富足,說,“現在我能夠達濟天下。”自珍愛的態度是因為想緊抓真實確立可得的存在,這是培養菩提心的最大障礙。有典籍中說,“如意寶就是對一切有情眾生心懷悲憫。認識不到這一點,我們就步入歧途了。我們不會懷恨于自珍愛和緊抓我執,而視有情眾生為敵,以真正的敵人為友。”另一本典籍說,“最大的鬼怪和惡魔不在外面,而在那鬧鬼的房子裡面,這個房子就是以自珍愛為形的身體。”

我們能夠通過菩提之心消滅自珍愛的態度。正是因為自珍愛,我們成為惡靈的受害人 – 它讓我們對抗批評和譭謗,使我們變得不道德。我們懷著滿足自己欲望的目的,行自珍愛之舉,使我們欣喜于自己主要關心的事項。

有時候,一個人無法避免使他人不悅,但心懷自珍愛時,我們主要通過鄙視他人、傷害他人,從而取悅了自己。自珍愛造成很多傲慢和嫉妒。如果別人得到某物,即便你口頭上說“恭喜”,你會因為自己沒有得到而感到嫉妒。如果沒有自珍愛的態度,你不但不會嫉妒,還會因為對別人收穫產生的喜悅積累正性的潛能。生活中的紛爭就是因為自珍愛。如果你懷有強烈的自珍愛態度,你就會充滿防衛心理,和別人起衝突,沒有耐心,感到別人做的一切都讓你不快、讓你緊張。因為這種防衛心理,夫妻之間、父母和孩子之間,有很多不團結因素。

另一位噶當派格西四十歲前以偷竊為生。儘管他有很多耕地,他還是成了一個強盜。他白天打劫路人,晚上入室搶劫。有一天,他變了,變得出世了,他消滅了自珍愛的態度。他說,“此前,我找不到食物。現在,我得到了這麼多的供養,食物找不到我的嘴巴了。”

培養菩提心的時候,想一想這些事都很有裨益。把自己關在洞窟裡,心裡卻裝著須彌山一樣巨大的自珍愛態度,那將毫無用處。但是,如果能夠減少自珍愛的態度,獨處將會很有饒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