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四度的細節

意義深遠的忍辱(忍耐度)

下一個意義深遠的態度(度)是忍耐或(耐心)者寬容。 這同樣是一種態度、一種心理狀態,有了它,我們就不會惱怒,就能夠忍受各種困難和苦難。 我們不會因為遭受苦難或者有人傷害我們而心煩意亂或者神情沮喪。 這就是其定義。 而它的效力 – 這不是說我們再也不會有敵人了或者沒有人會來傷害我們了,它的意思是我們不會生氣或者洩氣或者不願意幫助人;我們不會感到受挫。 如果總是發脾氣,我們確實無法幫助別人。

不會因為那些製造傷害的人而心情沮喪的忍耐

因此,第一個 – 這裡有三種 – 第一種是不會因為那些製造傷害的人而心情沮喪的忍耐。 所以,這個不僅涉及到做出負性行為的人 – 不因他們而生氣 – 而且,更確切地說,傷害我們的人或者為難我們的人或者惡劣對待我們的人。 這不是說是打了我 – 別人打了我們 – 還可能是那些對我們不感恩的人,不感謝我們的人,所有類似的事。 有人不喜歡我們,所以我們很生氣:“哦,這個人不喜歡我啊!”

尤其是我們在幫助別人的時候,如果他們不採納我們的建議,不要生氣,這一點非常重要 – 要忍耐 – 或者不起作用。 有很多很多人,很難給他們給與幫助。 我們一定要努力不要和他們生氣,喪失我們的忍耐,而是要忍受所有這些困難。

老師不要對學生喪失忍耐,這一點尤其重要。 即便如果有人非常遲鈍或者極其蠢笨,這在於我們作為老師 – 甚至並非必然要教授佛法、而是別的任何東西 – 保持忍耐、不要生氣、不要沮喪、而要在教導的過程中富於技巧。 這就像給小孩子教東西。 我們不能指望一個孩子學得像大人一樣快。

寂天大師關於培養忍耐的論述

這裡,有很多很多種培養忍耐的不同方法。 寂天大師在《入菩薩行論》中解釋了很多不同的方法。 我們確實沒有時間深入到所有方法中,而只是談其中一兩個。

如果我們在火上或者爐子上燙了手 – 嗯,你不能因為火燙人而生氣;燙是火的本性。 因此,同樣,我們從輪迴中有何期待呢? 當然,人們會讓我們失望,人們會傷害我們,事情會變得困難 – 我們期望什麼呢? 如果我們要有某人為我們做某事,我們應該預想他們會做得不正確。 如果他們做得不正確、方法不是我們所喜歡的,這是誰的錯呢? 這是我們的錯誤,因為我們懶惰、從一開始就央求他們而不是自己親自動手。 所以,如果我們要對什麼人發火,就應該沖自己的懶惰發火。 因為你從輪迴中期待還什麼呢?

這是一列非常非常有幫助作用的名單,讓我們記住需要培養的所有不同類型的忍耐,它們基本上是:我從輪迴中有什麼期待? 你期待什麼? 這會很容易、一切都會很好地完成?我期待什麼? 輪迴的本質,這是我們生命中的每一刻鐘,是受苦和麻煩,事情也不會完全按照我們所期待的那樣來完成,人們難應付、對我們充滿失望,如此等等。 所以,你期待什麼? 不要驚訝。 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從中擺脫。

這就像在這裡抱怨拉脫維亞的冬天寒冷陰暗。 嗯,你對冬天有何期待 – 期待它會可愛、溫暖,我們可以穿著浴衣邊散步邊曬太陽? 你期待什麼呢? 就像火的本質一樣。 火的本質就是灼熱。 你期待什麼呢? 如果你把手伸向它,如果你赤手空拳從爐子上拿起熾熱的鍋,你當然會燙傷自己。 你期待什麼呢? 所以生氣是沒有意義的。

還有一點,我們能夠通過把別人看做是瘋子或者孩子而培養的忍耐。 如果一個瘋子或者醉漢沖我們大嚷大叫,而我們更加瘋狂地衝著瘋子或者醉漢大嚷大叫。 或者,如果我們兩歲大的孩子說……當我們告訴他們該上床睡覺了、把電視關掉,而他們卻說,“我討厭你!”我們要真正嚴肅看待,為他們討厭我們而怒氣沖衝、心情沮喪嗎? 那隻是個孩子。孩子累了;你帶孩子上床、睡覺。 因此同樣,當他們以這種方式行為、他們太過疲憊、搖搖晃晃時,通過看待其他人 – “他們就像小孩子或者他們的行為像個瘋子”。 這有助於我們不要為他們生氣。

同樣,如果有人讓我們度過了一段非常艱難困苦的時光,把他們看做是我們的導師,這總是很有用:“這是我忍耐的導師。如果人們不給我一段困難的時光,我永遠無法學會忍耐,或者無法永遠接受挑戰。所以,他們給了我這樣一段艱難時日,他們真是太好了。”辦公室裡煩人的人 – 忍耐的老師。

忍受我們自身苦難的忍耐

接下來,第二種忍耐就是接受和忍受我們自己的苦難。 寂天大師對此講了很多,他說,如果我們遭受苦難,處境苦難,如果我們能做什麼,就去做 – 不要生氣或者沮喪,因為這於事無補。 如果我們對此什麼都做不了,那麼為什麼要發火或者洩氣呢,因為這同樣於事無補。 所以,如果天冷了,我們有暖和的衣服,我們為什麼要發火、抱怨天氣冷呢?你把暖和的衣服穿上。 如果你沒有暖和的衣服,為什麼要發火或者洩氣呢,因為不管怎麼樣這並不能讓我們變得暖和。

同樣,我們還可以把我們的苦難看做……在它消滅負性障礙的意義上,為此感到快樂 – 負性的羯磨(業)在成熟 – 記住,現在消除它很好,因為在將來它可能會更糟糕。 同樣,也想著它現在以這種形式成熟棒極了,因為不管我們遭受了多大的苦難,它總是可能會更糟。 因此,在某種意義上講,我們輕鬆地擺脫它了。

在黑暗中,我們的腳砰地磕到桌子上了,確實很疼 – 嗯,這很不錯,因為我本可能會摔斷腿呢。 “發生這,比摔斷腿好多了。”所以,這有助於我們不要生氣。 畢竟,我們的腳因為磕了而上下亂跳、大吵大鬧 – 這無所裨益。 即便媽媽來親一下也於事無補,它仍然疼。

同樣,如果我們努力要做某件確實非常正性、非常有建設性的事,如果在最初時候就有很多障礙和困難,那麼這很不錯。 努力去做件非常積極的事情,如像你想做一個長期的閉關、或者你想做某件積極的佛法事業、或者出行去幫助別人,等等。 如果它伴隨著巨大的障礙和麻煩開始 – 並非必然是大事情(你摔斷了一條腿或者之類),但是如果在開始階段就有困難 – 這很好,因為一個人可以將之視作:“OK,這消滅了障礙,這樣餘下的工作會進展順利。”這樣,現在就消滅了、而不是以後要造成大麻煩,我們會因之而欣喜。

正如寂天大師所言,苦難和困難也有好的品質。 這不是說因為我們要走的路在折磨我們、充滿苦難,所以我們要出去尋求它們。 它的意思不是這樣。 但是如果我們有了苦難,那麼會有各種優秀的品質可以增加,因為心懷苦難,那麼從開始,它降低了我們的自大;它使我們更加謙卑。 它同樣幫助我們培養對那些人的悲憫,他們遭際和我們同樣的苦難。假如說我們得了某種疾病之類,那麼我們就會理解得了這種病的其他人;否則,我們對他們的苦難茫然無知。 通過變老、身染年老之痛 – 你在十六歲的時候,不會輕易對老年人產生同情,但是你到了六十歲,開始親身經歷這一切的時候,那麼你就會對老年人有巨大的同情和理解。 同樣,如果我們理解羯磨(行為的因果),如果我們遭際苦難,這就真正會讓我們更加堅強,避免破壞性地、負性地行事,它們正是苦難的因緣;而更加強烈地投身於正性的、建設性的行為,這將是快樂的因緣。 這給我們以鼓舞。

為了佛法而忍受艱難困苦的忍耐

第三種類型的忍耐是決定忍受在研究和修持佛法過程中的艱難困苦。 當我們努力禪定、努力要達到覺悟、如此等等時,需要很長的時間和大量的工作和努力,我們必須對此非常務實,不要洩氣。 對此保持忍耐。 這不是說要像對待孩子一樣對待自己,而是說要有忍耐。

真正理解並接受輪迴的本質就是起起落落,我想這一點非常重要。 這並不是簡單地說我們有更高或更低的轉生,而是說它一直在起起落落。 所以,我們有時候喜歡修行,有時候不喜歡修行。 我們期待什麼呢? 這就是輪迴。 它不會每天都會更好,因此,必須要對此保持忍耐,不要有受挫感,不要生氣,不要放棄。 “我以為我能夠應付我的怒火,我再也永遠不發火了”,然後,突然發生什麼事了,我們又怒火沖衝。 這種情況總是發生。 直到成就為阿羅漢之前,我們不會消除它,所以忍耐吧。

意義深遠的堅持(精進度)

第四種意義深遠的態度(度)被稱作堅持 。 這是一種心理狀態,它從正性和建設性的行事中獲得快樂。 它還涉及到……它不是從玩電子遊戲和打獵中獲得快樂。 我們談論的是在某種正性和建設性的事項中獲得快樂。 這也不是在談論僅僅抱一種拼命努力的態度,期間我們討厭我們的工作,但不管怎麼樣,出於一種責任或者愧疚、一種義務或別的類似的什麼、或者只是機械地,我們還是在做。 你明白,就是工作狂。 這不是所謂的“短時間的熱情”,即我們全然為做某件事情而興奮,為此付出大量的精力,像一個狂熱分子,然而在一周之後,我們熱情燒光,然後放棄。 我們不是在談論這種短命的熱情。 我們談論的是一種持久的……這就是我們為什麼稱之為堅持:它是持續的;它無休無止。 它無休無止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我們喜歡我們所做的、它是正性的。 這種堅持是懶惰的敵人,是懶惰的反面。

盔甲般的堅持

有三種愉堅持。 第一種堅持像盔甲一樣。 這就是不斷前進的意願。 不管有多麼困難,不管路途有多長,我們持續不斷地前進,不氣餒、不撒懶。 如果我們期待著佛法之道(或者不管我們做什麼樣的正性事情)會永無止境,為了能夠幫助他人等,我們甚至願意下入地獄,那麼我們就不要為任何可能遇到的小麻煩撒懶或者洩氣。 “不會有任何東西讓我動搖”。 它就像一副盔甲,保護我們免受任何出現的困難。 “我不在乎它會有多困難。我不在乎它需要多長時間。我準備去做它。”

在達到覺悟之間,我們想著花費的時間越長,它的到來就越快。 如果我們期待著覺悟來的又快又及時,那麼花費的時日將遙遙無期。 如果我們急著要瞬時的、快速的達到覺悟,找到一條容易的、快捷的路徑,如此等等,這基本上是 – 正如有些偉大的經典所言、偉大的導師們所解釋 – 我們並不真正想花很多時間來幫助別人之類,這基本上是一種自私和懶惰的表現。 “就讓我獲得覺悟吧。我會了不起啊。”從基本上說,我們在撒懶。 我們不想在有關的事情上付諸艱苦的努力。 我們希望賤賣、廉價,廉價得可以隨手得到。我們期待著討價還價。 這不會起作用。

因此,如果我們有這種悲憫:“我要努力無數(藏文:grangs-med,無數的)劫,積累正性的力量來幫助別人”,正是這種範圍巨大的悲憫更快地給我們帶來覺悟。

用於建設性行動的堅持

接下來,第二種類型的堅持是建設性地行為、做出建設性的行動,以積累將給我們帶來覺悟的正性力量時的堅持。 換句話說,在做加行(預備性修行如磕頭等)和研究和學習及禪定,以及所有我們需要做的事時,保持愉悅而不是撒懶,為做這些而感到快樂。

為有限眾生的饒益而努力的堅持

然後,第三種堅持是關於努力幫助別人或者饒益別人的堅持。 那種在努力幫助別人時的堅持 – 這同樣就這四種積德或者讓別人接受我們的方法或者幫助別人的十一種方法(我們要幫助的十一種人)做出了解釋。 記住,在這十一種情況之下,我們擁有幫助別人的道德自律。 涉及到修持佛法的忍耐同樣是……我們可以根據在這十一種情況之下給予幫助,就此忍耐加以討論。 這裡,我們有著用十一種方法予以幫助的堅持。 因此,它的意思即它們並非完全一樣。 我們所指的是,當我們用各種不同但合適的方式切實去幫助這種人時,懷著這種堅持,我們從中得到快樂……我們確實樂於付出精力去幫助他們。 懷著忍耐,我們準備忍受其中的任何困難。 懷著道德自律,我們將避免可能會阻礙我們去切實幫助他人的所有煩惱情緒。 因此,它們是相互支撐的。

三種懶惰

這些不同類型的堅持被懶惰所打斷,因此,為了修持並培養牠們,我們必須要克服懶惰。 這裡有三種懶惰:

懶於拖沓

第一種是懶於拖沓,把事情推遲到第二天。 對此,我們要禪觀死亡和無常 – 死亡任何時候都可能來臨 – 而獲得寶貴的人的生命的困難,這種生命能夠賦予我們機會來做建設性的事情。

但是,與此相連,讓我們想起了我最喜歡的一句禪宗心印(公案):“死亡隨時至,姑且輕鬆之。”如是之想非常不錯。 其意思是,的確如此,死亡會隨時降臨,但是如果我們躁動不安緊張兮兮,我們就永遠也不能夠完成任何一件事 – “今天我要完成所有的事” – 而你成為一個狂熱分子了。 是的,死亡會隨時降臨。 如果你想好好利用時機現在就做事,你必須要放鬆心情,而不是這種強烈地懼怕死亡:“我們不會有足夠的時間了。”

懶於在瑣碎的事情上執迷

接下來,第二種懶惰是懶於在瑣碎的事情上執迷。 對吧? 我們浪費了這麼多的時間來看電視、或者只是和朋友們閒聊、談論運動……所有這類事情浪費了大量的時間,而這基本上乃是懶惰。 坐在電視前面要比禪定輕鬆多了。 或者只是執迷於稀鬆平常、平淡無奇的事情上,因為我們發現 很有趣,不管它是占星術、不管它是什麼 – 這樣一類事情,又一次,我們執迷於此,因為懶惰、惰怠,我們不想努力去做或許更有難度、更有意義的事情。

這並不是說我們永遠不會停下來做些娛樂或者休憩。 有時候為了恢復精力,我們需要這些,但是關鍵在於不要因為懶惰而執迷於所有這些或者過分去做。 你休息一會兒、出去散散步、或者做些類似的事情,但是不要執迷於此。 我們放鬆夠了的時候,回來做我們正在做的任何一件更加正性的事情。

克服這種懶惰的方法就是,想一想這些所謂的平淡無奇的結果和平淡無奇的活動中得到的快樂和滿足永遠也不會帶來永恆的快樂。 只有真正通過佛法之法進行自我訓練才能夠這樣。 如果我們能夠把皮球踢進兩根桿子中間的網兜里,我們花費所有的時間這樣做、這樣訓練,這並不會使我們獲得即便略微好一點的轉生。 把皮球直接踢進,這也確定不會讓我們獲得解脫和覺悟。

因此,關鍵在於不要執迷。 如果我們為了放鬆之類而這樣做,這就另當別論。 但是要執迷於此,因為我們懶得去做更正性的事情而把我們所有的精力放在這方面 – 這就是懶惰;這是真正從做一件建設性的事中獲得快樂的敵人、一個障礙。

克服不換錄音機電池的懶惰吧。

懶於對能力不足的臆想

第三種懶惰是對無能的臆想。 “對我來說,這太難了。我做不了。像我這樣愚鈍的一個人會達到覺悟或者做任何類似的事情呢?”這是一種形式的懶惰。 我們甚至不做嘗試,因為我們想著,“我能力不夠。”

因此,對此,我們想到了佛性,我們所具有的各種品質,如此等等。 有很多東西,我們可以提醒自己,會幫助我們對此作出反擊。 “如果有這麼多人能夠花費全天時間來工作,僅僅通過賣口香糖之類賺取蠅頭小利,而他們願意成天在那裡一個小時接著一個小時地坐,那麼我也有能力投入時間勝任做一件更富有意義的事情。如果我為了買上一張音樂會的票,能夠排隊站上幾個小時,或者為了買上麵包而排隊站上幾個小時,那麼我就不應該想著,我沒有能力來做一件對能夠達到覺悟更加具有建設性的事。”

培養堅持的四種支持

寂天大師解釋了能夠幫助我們培養堅持的四種支持。

堅信佛法的饒益

第一種支持是堅信正性的品質和佛法的饒益。

自信和佛性基礎上的穩健

第二種是建立在自信和佛性基礎上的堅定和穩健。 如果我們確實堅信佛性 – 具有基本的能力 – 那麼我們就擁有自信;如果我們擁有自信,我們就會在努力中堅定沉穩。 這就是一種支持。

對所做的心懷喜悅

接下來,第三種是對我們正在所做之事心懷喜悅。 一種自我滿足感。 努力自我發展等等、努力幫助別人,這非常感到自我滿足、富有滿足感,因此這給予我們一種快樂感。

知道何時休息

第三種是知道什麼時候休息。 不要過度操勞直到退出、放棄、不想迴轉的程度。 不要讓自己太幸苦。 但是,另一方面,也不要對待自己像個嬰兒;每次感到有點累,就小憩一會兒。

實際上,這一點很有趣。 赤江仁波切給出瞭如下建議。 他說,在我們情緒確實非常、非常糟糕,感到消極之時,不會有別的什麼佛法看起來確實能夠幫助我們,最好就是打個盹。 小憩一會兒,我們醒來時,心情就會不一樣,只是自然而然地打個盹兒。 這很管用。 

培養堅持的更多因素

和堅持的四種支持一起,寂天大師指出另外兩種有所幫助的因素。 這就是(1)接受我們需要修持的、接受我們需要放棄不做的,和(2)接受其中的困難 – 所有這一切基於務實地考察這三者和我們應對它們的能力。

 接受這些:為了幫助別人、或者達到覺悟、或者做任何我想做的建設性的事情,我需要做這個、那個、這個。 我也接受這個事實,即我一定要停止做這個和那個,我也接受這個事實,即這當中會困難重重。 我們自個兒承擔起來,如實做出非常詳細的考察,我們接受做這些的時候所涉及到的一切以及我去完成的能力。

不要抱一種不現實的態度。 如果我們要磕頭,磕頭一萬次,就現實地看待這個問題。 其中會有重重困難 – 我的雙腿會受傷、我會勞累、所有這些 – 但是我們要讓自己記著當中的饒益。 那麼我要停止做什麼呢? 為了這樣做,我必須要抽出時間,而這會有困難。 所以我們如實地考量自己,看一看:“我能做這個嗎?” – 我有關節炎或者風濕病,不能讓我磕頭、或者做此類的事情 – 然後我們接受這就是其中涉及到的現實問題。 如果我們接受了,那麼我們就能夠懷著堅持將身心投諸其中。

接下來,當中第二個是,接下來在接受所涉及的東西這樣一種現實態度的基礎上,我們需要掌控如何發揮自身。 換句話說,要有意志力之類的東西。 不要僅僅讓我們拿任何一種老套路行事,用任何一種方法行事,而是真正:“OK,我不要到懶惰之類的控制之下。”掌握主動,真正使我們自己投身於想做的正性事情當中。 “將身心投進去”,我們英語中這樣說。

意義深遠的心理穩定(禪定度)

現在已經很遲了,我們沒有太多的時間來講最後兩種意義深遠的態度。 這兩者中的每一個,尤其在道次第文獻中,做了非常非常簡略的處理。 然後,有很大的一部分涉及到如何培養專注和禪定以及如何培養對空的理解。 因此,顯然沒時間深入到其中。 每一個都需要很多天時間。 所以,這可以在其它時間進行。

但是,思維的穩定性……在有些經典中,它被說成是像心理狀態一樣,能夠讓我們的注意力單單集中在任何一個合適的、積極的、建設性的物體上,而不會讓這種注意力游移或者變得遲鈍、瞌睡、等等。 因此,不管我們是否在做禪定或者只是幫助別人或者傾聽他們的話。

寂天大師對此的解釋就是基於心理穩定。 即除此之外,真正涉及到獲得這種類型的專注之物就是這樣一種心理穩定,在這種狀態中,我們不會因為煩惱情緒而起起落落。 因為正是煩惱情緒使我們變得……思維游移到對人有吸引的地方,或者變得遲鈍或者昏昏沉沉。 因此,他在一個很大的心理和情緒穩定的範圍內對此作了描述。 還有很多劃分、很多劃分不同的心理穩定類型的方法。 幾乎每一種經典和每一種傳承做出了不同的劃分,因此深入到對所有能夠加以劃分的不同方法的極其冗長的探討當中是沒意義的 – 就我們關注的而言、就做 這個 的專注而言,就做 那個 而言,等等。

意義深遠的分別意識(智慧度)

而分別意識,有時候被譯作智慧,是這樣一種心理狀態,據此我們能夠正確地、決定性地分別所有可知的現象,它們切實的存在方式。 我們可以在其間做出區別,何為有幫助、何為有害、何為合適、何為不合適、以及所有這些東西。 因此,它可以應用於區分事物切實存在的方式和它們不存在(不可能之物)的方式之間。 但是,它同樣可以有一個更廣闊的範圍,而不是僅僅關乎理解空。

它同樣可以分為多種不同的方式,根據這種分別意識針對什麼事物、它是否關乎現實、是否關乎約定俗成的東西,各種的經典都做了不同的處理 – 如果我們是醫生,可給與的合適藥物是什麼、不合適藥物是什麼,等等。 劃分它的圖式有很多種,所以無需將所有的都過一遍。

就此六種意義深遠的態度(六度)而言,有很多很多其它的要點還可以討論 – 或者,如我所言,有一列十度的單子,當中還有另外四個為一組,他們基本上是這種分別意識的再劃分 – 但是我想,這些已經對我們這次的介紹足夠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