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菩提心並付諸實踐

關愛

關愛就是你希望每個人都能快樂的態度,這就是所謂的關愛。我們都想要快樂,但大多數的人並不真正知道變成快樂的方式,因此他們讓自身陷入困境,落至無法控制反覆出現的狀態,當中涉及很多問題,導致他們沒有得到他們想要的快樂。所以,培養一種希望他人快樂的強烈感受與態度就很重要。其訓練方式是首先想著希望自己快樂,然後是你的母親快樂、你的父親快樂,然後更進一步地想著朋友、敵人,接著則是眾生皆能得樂。這就是你修行關愛的方式。

超凡決心

此外,你還需要培養一種周遍普及的責任感,認定自己覺得正在承擔責任,並感到「我真要去做些事情給有情帶來快樂。我真要去嘗試解決眾生的問題,讓他們擺脫其陷入之困境。」你需要此種異常強大的心智,這就是所謂的超凡決心;你下定決心親身力行。

菩提心

即使我們培養出這種超凡決心,懷抱著「我要帶給有情快樂,我要幫助解決眾生問題」的心態,但當我們審視自身時,我們還真沒有能力去完成它。我們不太可能真正給全部眾生帶來快樂。我們無法真正解決大家所有的問題。如果問誰有此等能力可以做到的話,那麼只有完整清明心境且全然進化,達到自身圓滿潛能的人物,此即為佛。所以假使我們能夠達至佛之境界的話,那麼我們就完全地可以幫助眾生。

這是我們可以在擁有寶貴人身之基礎上實際完成的事。我們確實可以成為一位圓滿證悟之佛。因此,這種我們把自身完全奉獻給他者,並達至佛之境界,以致能夠幫助眾生的態度,即為菩提心的願行心態。一旦你真正地培養出這種希望獲致證悟以利眾生的願行心態,那麼巨大利益即會隨之而來。

培養菩提心的益處

據說,即使在一瞬間,培養出這種願行心態,也都會比你把整個充滿珠寶金鑽的世界供養於佛陀時,所獲得的利益要大得多。如果你抱持這顆願行之心,雖然僅是供養一朵花,但只要覺得你這樣去做是為了獲致證悟得以能夠利益眾生,那麼既然你是懷著饒益所有眾生之意圖而去進行,所累積起來的善業便與此目標相稱。其程度範圍擴及等同一切眾生。

再次確認你的菩提心目標

譬如當你一早起床時,首先感到沒在半夜死去是多麼一件幸運的事,你起床後仍然繼續活著,然後一整天致力願行「無論我從事任何積極善舉,皆願以此為了眾生利益」,然後無論你在一天中實際做了什麼積極行動與建設舉止,這些都會被清晨升起之良善能力與願行心力所帶動著。即使你在一天中的其他時間內沒有興起這種想法,但終究整天仍會被你在清晨以這種強烈意圖建立起來的巨大良善能力所牽引著。所以,以這顆願行之心當作自身動機是極為重要的。

在一天結束時,你應該重新審視自身行為,你在一天中所做的一切,例如,你在一天中表現得非常積極並極具建設性,那麼你就應該對此感到非常高興。然後你應該著重由此建立起來的潛能,實際用於自身證悟成就並以自身能力幫助眾生。你應該為了一切眾生利益而致力於此良善能力。然後當你入眠時,你應該同樣設定一種強烈意圖,即「明天我也會以此極盡善力付諸實踐。我將致力朝向證悟。我將奮發饒益眾生。」如果你以這種態度入眠的話,那麼這種良善能力將再次持續貫穿你的整個睡眠時段,這也會是一種善力。

如果你把做為根本所建立起來的一切善業舉止,都投入自身之證悟成就的話,那麼這種潛能將繼續維持下去,直到真正達至證悟為止。它將長久持續,不會耗盡,直到完成其願行目標,也就是達到能夠利益眾生之證悟成就。像這樣以其深遠影響的方式來努力從事自身之善力是重要的。

菩提心的兩個階段

致力於菩提心實際上有兩個層次。當你僅只希望或渴望達到如佛般的證悟境界,以便能夠幫助眾生,這就是所謂的願菩提心。除此之外,另一種則是行菩提心。

所謂的行菩提心,是你覺得單只渴望獲致成就以便能利眾生是不夠的,你還必須從事所有如菩薩般的實踐修行,這才能把你帶入行菩提心的階段。當下你的心已完全投入實踐修行中,並帶領你達至證悟,而且這些實踐修行將會利益眾生。此類實踐修行通常被簡約地歸類為所謂的六度波羅蜜與四攝法。這種你打算在各類修行中訓練自身的態度,即是行菩提心。

要理解上述兩種心態間不同差異的例子是,譬如,假使你想前往印度,只是心裡想去,那麼這就是願心種類。但光只是希望想去印度是不夠的。實際上,你必須要讓自己去參與欲達到目的地的各個步驟裡。你必須辦簽證、必須買機票、必須訂位訂房等等,當你自身投入這些過程時,這就類似於力行種類。

布施

若要以此心態來訓練自身的話,首要之務就是培養一種給予態度。所謂的布施或給予態度,是指你願意為他者付出一切的心態。我們今生享受到的任何事物或擁有的自身財產等等,所有的一切都是我們前世布施的結果。一般來說,你可以向眾多對象進行施予。你可以對諸佛進行供養,同樣地你也可以布施給有需要的人;例如病患、窮人或貧者。亦或是,你可以為身處困境和煩惱痛苦的人,對他們提供一些舒緩愉悅。

在佛陀前世中有個例子,提到有一隻飢餓母虎帶著幼仔正陷入困境中,此時佛陀前世卻願意捨身餵養飢餓母虎。畢竟,身體是我們最為珍惜的東西,但佛陀卻擁有一份願意捨身飼虎的布施心態。這是一個眾所周知的行跡傳記。

持戒

六度中的第二項則為嚴守道德規範,這裡指的就是持戒,例如克制自己不殺生、不奪取其他眾生性命,以及節制自身不去做十不善業中的任何一種。這就是持戒意義之所在。如果你不持戒,那麼你就不可能轉世為人身或天人。因此,假使你還想要繼續有個美好來生的話,那麼嚴守持戒便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你布施但不持戒,那麼結果就是來世不會轉生為人,卻有可能成為某種具有豐富資產的畜生。雖然因為布施之舉而獲得物質資產,但因為不自律持戒的緣故,所以無法轉生為人而成為畜生,可以看到不少畜生都擁有囤積了很多物資。

忍辱

第三項是建立起寬容和耐心來作為一種有益的心智習性。如果你沒有寬容和耐心,那麼你就會生氣,當你一生氣時,它就會徹底摧殘毀壞你所建立起來的任一善業潛力。當你正在積累善業時,若生氣動怒就會完全摧毀它,如同一張顯影膠捲,若通過機場的X光照射機器時,就會消除底片內容。一旦起心動怒,一時片刻間是很難冷靜下來的,但你應該還是要去訓練自身,思維生氣所帶來的所有不利影響,這樣就有助於防止自己亂發脾氣。

有些人的性情是,由於過去積累起來的習性和本能,讓他們出現一種總是不高興和不耐煩的傾向,所以一直都在發飆或生氣。這確實是存在的:憤怒的人總是不斷地發脾氣。這些事情總在發生。如果出現某種情況,讓你感到生氣和沮喪時,亦或你遇到某人或某事,總是讓你覺得討厭感到氣憤,那麼當下最有用的方式,就是遠離現況並完全加以避免。如此一來,不要接觸到總是讓你生氣的人事物,這對幫助你克服易怒脾氣有著很大的好處。

同樣地,讓你生氣的原因有很多,但最好還是不要去想它。最好不要到處窺探,一直調查你生氣的原因,最好就是去忘掉它,不想它。這是因為譬如你學到很多事物,一旦你不去回想,那麼你就會忘記你所學過的東西,同樣地,當你不去回想你的憤怒時,你就會忘記它。

如果你能以此方式克服憤怒的話,那麼在任何情況下你都不會生氣暴怒,然後你會發現每個人都喜歡你、欣賞你而說出:「真是個好人,這個人從來不會亂發脾氣。」假使你無法控制你的憤怒,總是屈服於它的話,那麼你會發現哪怕是一點小事,都會讓你生氣抓狂。若某人對你說出「你有一個滑稽鼻子」時,你便立刻怒火中燒。

如果你發脾氣,你就無法與他人維持任何形式的和諧或平衡,然後你將無法完成任何你想要去做的事情。如果你想實現你的目標,你就需要與他人建立和諧關係,假使你總在生別人的氣,你永遠不會達到融洽關係。一旦你能夠與共事之人和諧相處,你就能成大事。若你有著這份融洽關係,你將能夠與他人建立起強大的工作力量。

精進

接下來的六度之一則是具備積極熱衷的精進,就是一種積極做事時所充滿的毅力、熱衷和愉悅感受。如果你只是非常努力工作,把大量精力放在普通世俗的事物之上,這不叫正精進。只有你把大量心血和精力投入到精神修行和訓練當中,此時才叫正精進。

與積極熱衷之正精進相反的是所謂的散漫。共有三種不同類型的散漫。第一種的散漫,是一種無能為力。舉例來說,你看著諸如菩薩等所做出的各類妙跡善行,像是以身軀向他者供施等等,而感到自身的徹底不夠格,會覺得「我不可能做出像那樣的事」,這就是所謂的自暴自棄。這是一種散漫,關於這種散漫,其實只要你進行訓練加以實踐,實際上就可以達到完成你想做的事情。

第二種的散漫是氣餒怠惰;也就是當你一開始時很積極做事,像是狂熱者一樣工作了幾星期或一個月之後,便逐漸冷淡而沒有完成你想做的事情,然後最終放棄。這是散漫的一種形式,重要的是不要出現這種態度,而是要堅持不懈地精進努力,千萬不要放棄。

接下來的散漫種類,則是拖延懶散,總是把事情推遲到明天。你會覺得「好吧,我明天再做或隔天再說」,然後你就不斷地延遲。這是一種極其糟糕的心態。如果某人是散漫的,那麼他們將很難培養出任何的良善品質,對他們來說,就很難獲得任何學識或掌握不同技能。散漫在本質上似乎沒有什麼大錯,但實際上它卻是極為負面的東西,因為它讓我們浪費了自身的整個生命。因此,培養一種精進態度是相當重要的。

過去有一位名叫仲頓巴的大師,據傳是觀音菩薩的化身,曾全心全意地依止一位上師,並非常真誠地侍奉他,這位大師就是瑟頓巴。仲頓巴的修行方式是坐下來,用雙腳軟化上師的所用皮革,以雙手攪動牛奶,並背負來回搖晃製作優格。然後他一邊做著這些事情,一邊把課本放在身邊,以極大熱情與毅力的方式進行研習。仲頓巴會在皮革上來回走動,藉此加以軟化,這些都是來自動物的表皮。如果你想讓它們變軟,就必須在表面上下踩踏。他還用手持續攪拌牛奶,同時背負來回搖晃製作出優格。當阿底峽尊者來到西藏時,他遇到了仲頓巴,並問到他過去的所作所為,仲頓巴便詳加告知。然後阿底峽說:「在你所從事的各項修行中,最佳良善的就是你服侍上師的這些舉止。」

如果你是一個非常有能力與活力的人,那麼你就能夠善加處理世俗事務及從事靈修活動;但是,假使你是一個能力有限之人,那麼你就不可能同時進行這些事情。因此,我很高興看到像你們這樣白天工作上班,晚上還來參加各項修行教授與活動的人。這是讓我非常高興看到的事情。

禪定

下一項的六度是保持禪定,即心的堅穩狀態。你需要培養一種專注和穩定的心靈狀態。其所需要的是一種安定心靈的穩妥方法,這是聚焦於某一專注對象而達到的。無論你選擇的對象是哪一種,你都要加以關注禪修,並聚焦於此對象之上。你應該慎選對象,無論你的對象是哪一種,接下來就不要去改變它,而是試著讓你的心專注於那個對象。如果你的修行正確無誤,那麼便可以在六個月之內獲得一種全然專注且寧靜安定穩妥的心境 (寂止)。

當你開始禪修或試著通過學習集中注意力來養成有益的心性習慣時,你應該要進行非常短暫但次數頻繁的修行。例如,你應該每天去做大約18次的簡短練習,然後你的修習就會順利。我們總在做各種本尊的念誦修行;我們總在嘗試欲獲得其淨觀並與之相應,但最終並未成功。我們沒有成功的原因,就是因為我們沒有一顆平靜安穩的心。我們不具備專注力。當你坐下來試著念誦一串六字大明咒,但在整過持誦過程裡,儘管你的身體在那邊,但在你的內心腦海裡,卻是到處徘迴觀望不定。

有個人他總是搞不清自己正在做些什麼。他會忘記工作行程裡的繁雜事務,當這種情況發生時,他便會告訴身邊人的說:「等一等,我先打個坐,當我念誦祈請文時,我就會想起來了。」重點是當你進行禪修時,要相當堅強與非常決斷,例如,說要念誦一串六字大明咒時,在整個過程裡,就不要讓自己分心走神;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的話,你就會從此種禪修中獲得許多廣大利益。

如果你能培養一顆寧靜安穩的心,那麼無論你想把精力投入到哪種積極事物上,你都能立即將心發送至那個正向目標。假使你能夠養成這種安靜穩定的心性,那麼你就可以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發展出敏銳覺受。除非你具備了一顆安穩之心,否則絕對無法獲得任何感神通靈的能力。

一旦你培養出一種寧靜安定的心態,那就會像擁有一架大型飛機般供你使用。無論你想打算做些什麼積極的事,它都會立即以強大力量到達那裏,而且無論你想打算做什麼,它都會停留在那裡而屹立不搖。

可是即使你擁有一顆寧靜安定的心,但僅止於此還是不夠的。另外,你也還需要發展一種極致敏銳的智性,此即為毗婆舍那─勝觀,因為你的心智必須既是安穩又具洞察,才能認清面對實相。

智慧

培養一種辨識區別的洞察覺知是必須的,通過它得以認清實相、空性,以及存在之所有想像投射的虛無狀態,這帶領我們至六度的最後一項,即辨識區別的覺知狀態,或稱之為智慧。此種辨識區別的洞察覺知,即是理解到無論自身或他者皆無真實本質的自知之明。

當做出這種陳述時,你應該要明白,在此被否認的是那個想像投射出來的部份,也就是認為他者與自身皆具有一個真實找得到的本質存在;但這並不是在否定一般世俗諦所指之他者或自身。它只否決了認為可真實找得到且堅固不變的本質部份。

嘗試正確地辨識出有兩種類型的「我」是非常重要的;共有兩種類型的「我」分別展現出來,二者各自彰顯。一種的「我」是指就世俗諦而言的自我,而另一種的「我」則是指全然想像投射出來且能被加以反駁的自我;假使你不仔細辨識區分兩者間的不同處,那麼你就會遇到很多麻煩。

所謂世俗諦的「我」僅是指四處來回行動中的我。如同我吃飯、我走路。由於為非作歹,所以惹禍上身。因為嘉言懿行,於是常樂安康。這就是一種常規運行之「我」的狀態。此即為世俗諦之「我」。但是,還有另一種想像投射出來的「我」,被認為是實質存在的且從自身而出。因為自身所經驗到的蘊識因素,使之不僅被認為的確存在,而且似乎獨立於其他一切而凸顯自立。但這完全只是一種想像投射而已,是可被否定駁斥的;但這部份並非是世俗諦所指之「我」,這跟我走路、我做事的「我」有所不同。

所以,在我們擁有此生寶貴人身的基礎上,我們應該要努力培養這種辨識區別的洞察覺知,據此得以認清根本沒有一個所謂真實找得到的本質存有等等。同樣地,除此之外,我們還應該要發展願行菩提心,全心全意地為眾生奉獻並獲致證悟,且對他者懷有一顆善良及溫暖的心。這些都是我們應該以我們寶貴人身為基礎而去努力完成的事情。

一旦你具備這種辨識區別的洞察覺知,你便能了解空性以及認清存在之一切想像投射的全然虛無狀態,然後即可消除所有你的煩惱問題,並從任何困頓裡獲得解脫境界。但除此之外,你還要有一顆完全奉獻給眾生的心,並致力於獲得全然清明心智的狀態,以及努力達至佛之境界的圓滿進展程度,然後你終究能夠獲致佛果位。總之,在擁有寶貴人身後,你應該要盡最大努力去修持空悲雙運。

最後建言

如果你只是把你的生命用在追求物質上,並在這一生中不斷地渴求越來越多的物品財產,那麼你永遠不會覺得足夠,你總是會感到不滿足。所以,培養一種對自己當下擁有而感到滿足的態度是非常重要的,不要一直在無休止地找尋更多東西。你應該知道要適可而止。假使你對適可而止沒有概念或感受的話,即便你擁有全世界的物資與財富,你仍然會覺得不夠而想要更多。

如果你手邊有種食物讓你覺得非常好吃而回味無窮,但你若不知適可而止的話,你就會毫無節制地一直吃下去直到反胃嘔吐。你應該學習具備某種滿足感,去感受心滿意足,去知道適可而止,並時時憶念幫助他者,絕不傷害眾生,盡己之力去修持一顆溫暖善良的心,並持誦六字大明咒。若是像這樣修行的話,將會讓你的生命變得非常地有意義。不要浪費生命埋頭瞎忙於瑣碎的事物,而是要努力達到更加宏偉的目標。

請致力於能為你日後來生而帶來利益的事物之上。真正的修行要點,就是常存一顆善良溫暖的心;總是與他者和樂相處。當你遇見某人時,會覺得高興與喜悅,始終抱持友善態度;這才是真正主要的重點所在。千萬不要出現任何想要傷害或糟塌眾生的感覺或想法。勢必斷除一切有害念頭,廣發善心,饒意有情,這些都是修行的要點。

如果你為了眾生並引領他們達到更高境界而去這麼做的話,那麼你將發現自身亦會達至證悟。你自己就會先成佛。例如,若你先把自己訓練成具備一切良善特質,讓自身變得非常地有教養學識,之後就會成為一位偉大官員。接著獲得權勢地位及影響身份,那時就能夠有效地去幫助眾生。所以,為了能夠做到這一點,重要的便是以此願行之心自身努力地助益一切眾生發揮圓滿潛能,把此種致力心態當作是你的基本修行。如果每一天你都能維持延續你的願行,一次又一次地針對有情奉獻心力,一次又一次地發揮己身最大潛能,一次又一次地期望眾生離苦得樂,那麼這將會是非常有益的。

當你聽聞這些關愛及願行等各類建言時,你應該要視之為個人忠告,並且應該試著立即展開行動。你不應該想著這是在以後才需要修行的,或是覺得這過於高深而無法達成。例如,當西方人第一天上學時,一到學校就會開始學習如何書寫字母表,是從字母A開始的,然後從此開始有所進展;因此,同理而言,你應該從一開始就致力助益一切眾生,發揮己身圓滿潛能。你若以此方式一次又一次地培養願行之心,那麼你就會建立起一種有益的心智習性,其將自然而然地出現,於是這顆願行之心將會在你的內在中變得非常穩定。所以,你應該要為了自己與他者,而嘗試修行改變自身心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