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菩提心并付诸实践

关爱

关爱就是你希望每个人都能快乐的态度,这就是所谓的关爱。我们都想要快乐,但大多数的人并不真正知道变成快乐的方式,因此他们让自身陷入困境,落至无法控制反覆出现的状态,当中涉及很多问题,导致他们没有得到他们想要的快乐。所以,培养一种希望他人快乐的强烈感受与态度就很重要。其训练方式是首先想着希望自己快乐,然后是你的母亲快乐、你的父亲快乐,然后更进一步地想着朋友、敌人,接着则是众生皆能得乐。这就是你修行关爱的方式。

超凡决心

此外,你还需要培养一种周遍普及的责任感,认定自己觉得正在承担责任,并感到「我真要去做些事情给有情带来快乐。我真要去尝试解决众生的问题,让他们摆脱其陷入之困境。」你需要此种异常强大的心智,这就是所谓的超凡决心;你下定决心亲身力行。

菩提心

即使我们培养出这种超凡决心,怀抱着「我要带给有情快乐,我要帮助解决众生问题」的心态,但当我们审视自身时,我们还真没有能力去完成它。我们不太可能真正给全部众生带来快乐。我们无法真正解决大家所有的问题。如果问谁有此等能力可以做到的话,那么只有完整清明心境且全然进化,达到自身圆满潜能的人物,此即为佛。所以假使我们能够达至佛之境界的话,那么我们就完全地可以帮助众生。

这是我们可以在拥有宝贵人身之基础上实际完成的事。我们确实可以成为一位圆满证悟之佛。因此,这种我们把自身完全奉献给他者,并达至佛之境界,以致能够帮助众生的态度,即为菩提心的愿行心态。一旦你真正地培养出这种希望获致证悟以利众生的愿行心态,那么巨大利益即会随之而来。

培养菩提心的益处

据说,即使在一瞬间,培养出这种愿行心态,也都会比你把整个充满珠宝金钻的世界供养于佛陀时,所获得的利益要大得多。如果你抱持这颗愿行之心,虽然仅是供养一朵花,但只要觉得你这样去做是为了获致证悟得以能够利益众生,那么既然你是怀着饶益所有众生之意图而去进行,所累积起来的善业便与此目标相称。其程度范围扩及等同一切众生。

再次确认你的菩提心目标

譬如当你一早起床时,首先感到没在半夜死去是多么一件幸运的事,你起床后仍然继续活着,然后一整天致力愿行「无论我从事任何积极善举,皆愿以此为了众生利益」,然后无论你在一天中实际做了什么积极行动与建设举止,这些都会被清晨升起之良善能力与愿行心力所带动着。即使你在一天中的其他时间内没有兴起这种想法,但终究整天仍会被你在清晨以这种强烈意图建立起来的巨大良善能力所牵引着。所以,以这颗愿行之心当作自身动机是极为重要的。

在一天结束时,你应该重新审视自身行为,你在一天中所做的一切,例如,你在一天中表现得非常积极并极具建设性,那么你就应该对此感到非常高兴。然后你应该着重由此建立起来的潜能,实际用于自身证悟成就并以自身能力帮助众生。你应该为了一切众生利益而致力于此良善能力。然后当你入眠时,你应该同样设定一种强烈意图,即「明天我也会以此极尽善力付诸实践。我将致力朝向证悟。我将奋发饶益众生。」如果你以这种态度入眠的话,那么这种良善能力将再次持续贯穿你的整个睡眠时段,这也会是一种善力。

如果你把做为根本所建立起来的一切善业举止,都投入自身之证悟成就的话,那么这种潜能将继续维持下去,直到真正达至证悟为止。它将长久持续,不会耗尽,直到完成其愿行目标,也就是达到能够利益众生之证悟成就。像这样以其深远影响的方式来努力从事自身之善力是重要的。

菩提心的两个阶段

致力于菩提心实际上有两个层次。当你仅只希望或渴望达到如佛般的证悟境界,以便能够帮助众生,这就是所谓的愿菩提心。除此之外,另一种则是行菩提心。

所谓的行菩提心,是你觉得单只渴望获致成就以便能利众生是不够的,你还必须从事所有如菩萨般的实践修行,这才能把你带入行菩提心的阶段。当下你的心已完全投入实践修行中,并带领你达至证悟,而且这些实践修行将会利益众生。此类实践修行通常被简约地归类为所谓的六度波罗蜜与四摄法。这种你打算在各类修行中训练自身的态度,即是行菩提心。

要理解上述两种心态间不同差异的例子是,譬如,假使你想前往印度,只是心里想去,那么这就是愿心种类。但光只是希望想去印度是不够的。实际上,你必须要让自己去参与欲达到目的地的各个步骤里。你必须办签证、必须买机票、必须订位订房等等,当你自身投入这些过程时,这就类似于力行种类。

布施

若要以此心态来训练自身的话,首要之务就是培养一种给予态度。所谓的布施或给予态度,是指你愿意为他者付出一切的心态。我们今生享受到的任何事物或拥有的自身财产等等,所有的一切都是我们前世布施的结果。一般来说,你可以向众多对象进行施予。你可以对诸佛进行供养,同样地你也可以布施给有需要的人;例如病患、穷人或贫者。亦或是,你可以为身处困境和烦恼痛苦的人,对他们提供一些舒缓愉悦。

在佛陀前世中有个例子,提到有一只饥饿母虎带着幼仔正陷入困境中,此时佛陀前世却愿意舍身喂养饥饿母虎。毕竟,身体是我们最为珍惜的东西,但佛陀却拥有一份愿意舍身饲虎的布施心态。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行迹传记。

持戒

六度中的第二项则为严守道德规范,这里指的就是持戒,例如克制自己不杀生、不夺取其他众生性命,以及节制自身不去做十不善业中的任何一种。这就是持戒意义之所在。如果你不持戒,那么你就不可能转世为人身或天人。因此,假使你还想要继续有个美好来生的话,那么严守持戒便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你布施但不持戒,那么结果就是来世不会转生为人,却有可能成为某种具有丰富资产的畜生。虽然因为布施之举而获得物质资产,但因为不自律持戒的缘故,所以无法转生为人而成为畜生,可以看到不少畜生都拥有囤积了很多物资。

忍辱

第三项是建立起宽容和耐心来作为一种有益的心智习性。如果你没有宽容和耐心,那么你就会生气,当你一生气时,它就会彻底摧残毁坏你所建立起来的任一善业潜力。当你正在积累善业时,若生气动怒就会完全摧毁它,如同一张显影胶卷,若通过机场的X光照射机器时,就会消除底片内容。一旦起心动怒,一时片刻间是很难冷静下来的,但你应该还是要去训练自身,思维生气所带来的所有不利影响,这样就有助于防止自己乱发脾气。

有些人的性情是,由于过去积累起来的习性和本能,让他们出现一种总是不高兴和不耐烦的倾向,所以一直都在发飙或生气。这确实是存在的:愤怒的人总是不断地发脾气。这些事情总在发生。如果出现某种情况,让你感到生气和沮丧时,亦或你遇到某人或某事,总是让你觉得讨厌感到气愤,那么当下最有用的方式,就是远离现况并完全加以避免。如此一来,不要接触到总是让你生气的人事物,这对帮助你克服易怒脾气有着很大的好处。

同样地,让你生气的原因有很多,但最好还是不要去想它。最好不要到处窥探,一直调查你生气的原因,最好就是去忘掉它,不想它。这是因为譬如你学到很多事物,一旦你不去回想,那么你就会忘记你所学过的东西,同样地,当你不去回想你的愤怒时,你就会忘记它。

如果你能以此方式克服愤怒的话,那么在任何情况下你都不会生气暴怒,然后你会发现每个人都喜欢你、欣赏你而说出:「真是个好人,这个人从来不会乱发脾气。」假使你无法控制你的愤怒,总是屈服于它的话,那么你会发现哪怕是一点小事,都会让你生气抓狂。若某人对你说出「你有一个滑稽鼻子」时,你便立刻怒火中烧。

如果你发脾气,你就无法与他人维持任何形式的和谐或平衡,然后你将无法完成任何你想要去做的事情。如果你想实现你的目标,你就需要与他人建立和谐关系,假使你总在生别人的气,你永远不会达到融洽关系。一旦你能够与共事之人和谐相处,你就能成大事。若你有着这份融洽关系,你将能够与他人建立起强大的工作力量。

精进

接下来的六度之一则是具备积极热衷的精进,就是一种积极做事时所充满的毅力、热衷和愉悦感受。如果你只是非常努力工作,把大量精力放在普通世俗的事物之上,这不叫正精进。只有你把大量心血和精力投入到精神修行和训练当中,此时才叫正精进。

与积极热衷之正精进相反的是所谓的散漫。共有三种不同类型的散漫。第一种的散漫,是一种无能为力。举例来说,你看着诸如菩萨等所做出的各类妙迹善行,像是以身躯向他者供施等等,而感到自身的彻底不够格,会觉得「我不可能做出像那样的事」,这就是所谓的自暴自弃。这是一种散漫,关于这种散漫,其实只要你进行训练加以实践,实际上就可以达到完成你想做的事情。

第二种的散漫是气馁怠惰;也就是当你一开始时很积极做事,像是狂热者一样工作了几星期或一个月之后,便逐渐冷淡而没有完成你想做的事情,然后最终放弃。这是散漫的一种形式,重要的是不要出现这种态度,而是要坚持不懈地精进努力,千万不要放弃。

接下来的散漫种类,则是拖延懒散,总是把事情推迟到明天。你会觉得「好吧,我明天再做或隔天再说」,然后你就不断地延迟。这是一种极其糟糕的心态。如果某人是散漫的,那么他们将很难培养出任何的良善品质,对他们来说,就很难获得任何学识或掌握不同技能。散漫在本质上似乎没有什么大错,但实际上它却是极为负面的东西,因为它让我们浪费了自身的整个生命。因此,培养一种精进态度是相当重要的。

过去有一位名叫仲顿巴的大师,据传是观音菩萨的化身,曾全心全意地依止一位上师,并非常真诚地侍奉他,这位大师就是瑟顿巴。仲顿巴的修行方式是坐下来,用双脚软化上师的所用皮革,以双手搅动牛奶,并背负来回摇晃制作优格。然后他一边做着这些事情,一边把课本放在身边,以极大热情与毅力的方式进行研习。仲顿巴会在皮革上来回走动,藉此加以软化,这些都是来自动物的表皮。如果你想让它们变软,就必须在表面上下踩踏。他还用手持续搅拌牛奶,同时背负来回摇晃制作出优格。当阿底峡尊者来到西藏时,他遇到了仲顿巴,并问到他过去的所作所为,仲顿巴便详加告知。然后阿底峡说:「在你所从事的各项修行中,最佳良善的就是你服侍上师的这些举止。」

如果你是一个非常有能力与活力的人,那么你就能够善加处理世俗事务及从事灵修活动;但是,假使你是一个能力有限之人,那么你就不可能同时进行这些事情。因此,我很高兴看到像你们这样白天工作上班,晚上还来参加各项修行教授与活动的人。这是让我非常高兴看到的事情。

禅定

下一项的六度是保持禅定,即心的坚稳状态。你需要培养一种专注和稳定的心灵状态。其所需要的是一种安定心灵的稳妥方法,这是聚焦于某一专注对象而达到的。无论你选择的对象是哪一种,你都要加以关注禅修,并聚焦于此对象之上。你应该慎选对象,无论你的对象是哪一种,接下来就不要去改变它,而是试着让你的心专注于那个对象。如果你的修行正确无误,那么便可以在六个月之内获得一种全然专注且宁静安定稳妥的心境 (寂止)。

当你开始禅修或试着通过学习集中注意力来养成有益的心性习惯时,你应该要进行非常短暂但次数频繁的修行。例如,你应该每天去做大约18次的简短练习,然后你的修习就会顺利。我们总在做各种本尊的念诵修行;我们总在尝试欲获得其净观并与之相应,但最终并未成功。我们没有成功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没有一颗平静安稳的心。我们不具备专注力。当你坐下来试着念诵一串六字大明咒,但在整过持诵过程里,尽管你的身体在那边,但在你的内心脑海里,却是到处徘徊观望不定。

有个人他总是搞不清自己正在做些什么。他会忘记工作行程里的繁杂事务,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他便会告诉身边人的说:「等一等,我先打个坐,当我念诵祈请文时,我就会想起来了。」重点是当你进行禅修时,要相当坚强与非常决断,例如,说要念诵一串六字大明咒时,在整个过程里,就不要让自己分心走神;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的话,你就会从此种禅修中获得许多广大利益。

如果你能培养一颗宁静安稳的心,那么无论你想把精力投入到哪种积极事物上,你都能立即将心发送至那个正向目标。假使你能够养成这种安静稳定的心性,那么你就可以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发展出敏锐觉受。除非你具备了一颗安稳之心,否则绝对无法获得任何感神通灵的能力。

一旦你培养出一种宁静安定的心态,那就会像拥有一架大型飞机般供你使用。无论你想打算做些什么积极的事,它都会立即以强大力量到达那里,而且无论你想打算做什么,它都会停留在那里而屹立不摇。

可是即使你拥有一颗宁静安定的心,但仅止于此还是不够的。另外,你也还需要发展一种极致敏锐的智性,此即为毗婆舍那─胜观,因为你的心智必须既是安稳又具洞察,才能认清面对实相。

智慧

培养一种辨识区别的洞察觉知是必须的,通过它得以认清实相、空性,以及存在之所有想像投射的虚无状态,这带领我们至六度的最后一项,即辨识区别的觉知状态,或称之为智慧。此种辨识区别的洞察觉知,即是理解到无论自身或他者皆无真实本质的自知之明。

当做出这种陈述时,你应该要明白,在此被否认的是那个想像投射出来的部份,也就是认为他者与自身皆具有一个真实找得到的本质存在;但这并不是在否定一般世俗谛所指之他者或自身。它只否决了认为可真实找得到且坚固不变的本质部份。

尝试正确地辨识出有两种类型的「我」是非常重要的;共有两种类型的「我」分别展现出来,二者各自彰显。一种的「我」是指就世俗谛而言的自我,而另一种的「我」则是指全然想像投射出来且能被加以反驳的自我;假使你不仔细辨识区分两者间的不同处,那么你就会遇到很多麻烦。

所谓世俗谛的「我」仅是指四处来回行动中的我。如同我吃饭、我走路。由于为非作歹,所以惹祸上身。因为嘉言懿行,于是常乐安康。这就是一种常规运行之「我」的状态。此即为世俗谛之「我」。但是,还有另一种想像投射出来的「我」,被认为是实质存在的且从自身而出。因为自身所经验到的蕴识因素,使之不仅被认为的确存在,而且似乎独立于其他一切而凸显自立。但这完全只是一种想像投射而已,是可被否定驳斥的;但这部份并非是世俗谛所指之「我」,这跟我走路、我做事的「我」有所不同。

所以,在我们拥有此生宝贵人身的基础上,我们应该要努力培养这种辨识区别的洞察觉知,据此得以认清根本没有一个所谓真实找得到的本质存有等等。同样地,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要发展愿行菩提心,全心全意地为众生奉献并获致证悟,且对他者怀有一颗善良及温暖的心。这些都是我们应该以我们宝贵人身为基础而去努力完成的事情。

一旦你具备这种辨识区别的洞察觉知,你便能了解空性以及认清存在之一切想像投射的全然虚无状态,然后即可消除所有你的烦恼问题,并从任何困顿里获得解脱境界。但除此之外,你还要有一颗完全奉献给众生的心,并致力于获得全然清明心智的状态,以及努力达至佛之境界的圆满进展程度,然后你终究能够获致佛果位。总之,在拥有宝贵人身后,你应该要尽最大努力去修持空悲双运。

最后建言

如果你只是把你的生命用在追求物质上,并在这一生中不断地渴求越来越多的物品财产,那么你永远不会觉得足够,你总是会感到不满足。所以,培养一种对自己当下拥有而感到满足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不要一直在无休止地找寻更多东西。你应该知道要适可而止。假使你对适可而止没有概念或感受的话,即便你拥有全世界的物资与财富,你仍然会觉得不够而想要更多。

如果你手边有种食物让你觉得非常好吃而回味无穷,但你若不知适可而止的话,你就会毫无节制地一直吃下去直到反胃呕吐。你应该学习具备某种满足感,去感受心满意足,去知道适可而止,并时时忆念帮助他者,绝不伤害众生,尽己之力去修持一颗温暖善良的心,并持诵六字大明咒。若是像这样修行的话,将会让你的生命变得非常地有意义。不要浪费生命埋头瞎忙于琐碎的事物,而是要努力达到更加宏伟的目标。

请致力于能为你日后来生而带来利益的事物之上。真正的修行要点,就是常存一颗善良温暖的心;总是与他者和乐相处。当你遇见某人时,会觉得高兴与喜悦,始终抱持友善态度;这才是真正主要的重点所在。千万不要出现任何想要伤害或糟塌众生的感觉或想法。势必断除一切有害念头,广发善心,饶意有情,这些都是修行的要点。

如果你为了众生并引领他们达到更高境界而去这么做的话,那么你将发现自身亦会达至证悟。你自己就会先成佛。例如,若你先把自己训练成具备一切良善特质,让自身变得非常地有教养学识,之后就会成为一位伟大官员。接着获得权势地位及影响身份,那时就能够有效地去帮助众生。所以,为了能够做到这一点,重要的便是以此愿行之心自身努力地助益一切众生发挥圆满潜能,把此种致力心态当作是你的基本修行。如果每一天你都能维持延续你的愿行,一次又一次地针对有情奉献心力,一次又一次地发挥己身最大潜能,一次又一次地期望众生离苦得乐,那么这将会是非常有益的。

当你听闻这些关爱及愿行等各类建言时,你应该要视之为个人忠告,并且应该试着立即展开行动。你不应该想着这是在以后才需要修行的,或是觉得这过于高深而无法达成。例如,当西方人第一天上学时,一到学校就会开始学习如何书写字母表,是从字母A开始的,然后从此开始有所进展;因此,同理而言,你应该从一开始就致力助益一切众生,发挥己身圆满潜能。你若以此方式一次又一次地培养愿行之心,那么你就会建立起一种有益的心智习性,其将自然而然地出现,于是这颗愿行之心将会在你的内在中变得非常稳定。所以,你应该要为了自己与他者,而尝试修行改变自身心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