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對眾生抱持平等態度
為了培養慈悲心,有必要去淨化和訓練心智與心態。慈悲的定義是希望眾生都能擺脫其困擾與煩惱的態度。你期待眾生都能快樂的那一種態度叫做關愛。我們之所以沒有那種期待眾生皆能快樂、無人擁有麻煩的態度,是因為我們缺乏對眾生抱持平等態度的關係。這是因為我們對敵人出現敵意與憤怒,對親友產生執著與迷戀之故。
克服執著、敵意與冷漠
為了克服自身執著,你應該要意識到執著是與某種癡迷慾望相關,這是一個非常具有破壞性的東西,並且會產生很強大的負面力。若盡情迷戀某人,即出現了破壞性,因此,執著與慾望就會產生巨大的負面力。一旦你對敵人懷有敵意,那麼你就會生氣並產生仇恨,這也會帶來很多問題。所以有必要去克服執著和敵意等這些極端態度和感受,並對他者發展出一種平等態度,也就是你不會對你認為的敵人而感到怨恨和憤怒,你不會對你喜歡的人們和認定的朋友而有所依戀。
我們對眾生沒有抱持平等態度的另一個原因是,只有當對方幫助我們時,我們才會想去回報他們。我們之所以想要幫助人的唯一理由,就是因為對方為我們做了些好事且幫助了我們。我們之所以想要傷害敵人、之所以感到憤怒而想要傷害對方的理由,就是因為他們都曾經以某種方式傷害過我們。學會處理這種情況的方式就是去想像一下有三個人出現在你面前:一個是幫助過你的人,另一個是傷害過你的人,最後一個則是既沒幫助也沒傷害過你的陌生人。當你想到這三種人出現在你面前時,你應該關注當下所出現的感受。幫助過你的人─你想要為他們做點好事,你想要幫助他們。傷害過你的人─你想要以仇報仇。而既沒幫助也沒傷害過你的人─你則是完全漠不關心─但你也不會想要去傷害對方。你只是對此人沒有感覺罷了。
關於自身平等對待他人態度的考慮要點
假使看看我們現有的態度,大多是一種偏袒的態度。即因為偏好而給予協助。你可以試想一下有兩個人,一位是昨天對你傷害極深而今日又大力協助你的人;而另一位則是昨天大力協助你而今早卻對你造成深度傷害的人。你可以想一想,哪一個是你想要幫助,哪一個是你想要報復?如果你打算去協助那位昨天幫助你的人,但可是,那個人卻在今早傷害了你,不是嗎?如果你打算去反擊那位昨天傷害你的人,但可是,那個人卻在今早幫助了你,不是嗎?你應該要考慮你是如何對這些人有所想法的;你想像出某些人是你真正的敵人,他們總是傷害你,他們總是一如往常對你這樣,每次都想盡辦法惹你。亦或是,你認定某些人是很棒的,每一次都給予幫助,無論如何都不斷地想要協助你。一旦反思你是如何在這麼頑固不化的範疇中看待事物時,你就會意識到原來事實並非如此,那麼這將會幫助你具備平等對待他人的態度。
想一下如果有一位陌生人,在此生之際對方既不傷害你也不幫助你,你應該會對此人冷漠無感,即不會出現想要幫助或傷害對方的任何感受,但你應該還是要考慮到此人將來很可能會大力協助你。很有可能某位你從未想到會幫助你的人,到頭來卻成為給予你大力協助的恩人。同樣地,這也並不意味著某位你認為會給予你幫助的人,就會一直協助你。無論如何,你應該要試著意識到,每個人都會以某種方式在過去幫助了你,在當前正幫助你,以及在未來給你幫助。
但你可能會提出異議:你會說每個人無時無刻都在提供幫助,那難道就不會出現那些傷害你的人嗎?的確,某些人確實會傷害你,但你若仔細審視一下,他們給予你的幫助還是遠大於對方造成的傷害。而且,當他們傷害攻擊你時,你實際上可以從創傷當中獲益良多。例如,你可以看看我自身的例子。我的家園故土被攻擊奪取,造成我們很大的傷害。但這卻讓我得以能夠旅居世界各地許多國家,遇見像你們這樣的群眾,所以這份傷害實際上還是有點好處的。
而且,當有人對你造成很大傷害,對你進行攻擊時,當下正給了你一個機會去修習忍耐與寬容,通過完善這種忍耐與寬容態度,你終究可以達至證悟。這是必要過程的一部份。當阿底峽尊者前往西藏時,他帶了一位相當討厭又煩人的印度隨從。於是人們問到:「你為何要帶著一位這麼討人厭的人呢?這只會讓每個人都很生氣而已。」阿底峽尊者回答:「不,此人是我經常要修習忍耐與寬容的對象。」
假使我們有著各種敵人,我們對他們產生極大憤怒與恨意並想要傷害對方的話,如果沒有人會死,那麼這是一回事。但假如我們的敵人明天就要被處決的話,對方肯定明天就會死,那麼今晚再試圖進行報復就沒啥意義了。同樣地,如果你自己今晚就要被處決的話,那麼現在四處亂打傷害別人又有什麼意義呢?
很多事情都要去想一想。另一個例子是,如果有十位飢餓的人來到你家門口,他們應該都有著平等權利而獲得食物。因為他們都是同樣地飢餓。同樣道理,如果有十位病患,他們應該都有著平等權利,需要得到藥物及治療。你真的應該要非常仔細地思索著,正如你想快樂、你不願憂慮與麻煩而受苦,然而眾生也絕對有著同樣的感受。
此外,對他人的觀感狀態亦非一成不變。不會這麼說對方一直是你的朋友或一直是你的敵人。你可以見識到其實只要幾個字,就能讓你的死黨好友變成你的仇敵冤家。他們只須說些什麼傷害你的話,就能夠立即讓他們成為你的敵人。同樣地,對於一個你無法忍受的人,很有可能在微小的情況改變下,而變成你的至親好友,甚至無法忍受彼此分開一、兩個小時。通過這種方式,你應該要想一想當中的不確定性,以及朋友如何成為敵人,反之亦然。
我們總是在這種自他彼此頑固不變的範疇中進行思考,就好像它們真的是堅實範疇一般;但如果真是如此的話,那麼諸佛便會以此堅實範疇來看待世界,但祂們並非如此。我們可以從佛陀生平中看到一個例子。佛陀有一位堂兄弟名叫提婆達多,而提婆達多總是一直傷害佛陀。他會做出扔擲石頭的舉動,並且經常試圖與佛陀競爭。佛陀本人是一位擁有極為強健體格的人,這是因為他過去積累所有善業的結果。所以每當佛陀需要任何治療或藥方時,他都必須施用相當強烈的劑量,得以配合像他如此健壯的人,因為他擁有一副強壯體格。一如往常,提婆達多覺得他必須和佛陀較量一番,所以應該得到同等治療與同量力氣,就像他的堂兄弟一樣,因為他覺得自己跟佛陀一樣強壯。但醫生卻告訴提婆達多說:「你不像你的堂兄弟那麼強壯,所以你真的不該服用如此大量的藥物,這會傷害你而讓你不適。」但是提婆達多依然堅持著。他說:「不,我和佛陀一樣強壯,我能服用和他一樣的劑量。」醫生最終只好作罷,給了提婆達多一份強烈藥方,其遠超於他通常開立給普通人服用的劑量。
於是提婆達多服用了大量藥劑,卻完全與其體質不合,導致他嚴重不適,幾乎瀕臨死亡。之後佛陀前往探望他的堂兄弟,並說到:「我對自己的兒子羅睺羅和對你─我的堂兄弟提婆達多,總是向我擲石並傷害我的人,彼此間並無偏好。對於你們倆人,我都是抱持著完全平等態度。透過我這番陳述事實,願您早日康復。」接著佛陀便把手放置在提婆達多的頭上,然後他就被治癒了。儘管提婆達多因此而康復,但他唯一反應卻是看著這位把手放在他頂上的堂兄弟說到:「把你的髒手從我頭上拿開。」
如果佛陀看人是以其對自身之親疏遠近來區分的話,那麼我們也可以用這種方式來對待他人。但事實上,佛陀從未有過厚此薄彼的心態。
愛我執是所有麻煩的肇因
此外,你應該要考慮到自私自利是所有自身麻煩的根本,也是所有問題的來源。例如,假使你非常自私,只顧及自身利益的話,雖然你有可能賺大錢,但卻會因此而招來小偷,想要從你身上竊取錢財,甚至被盜賊謀財害命。其原因為何?這都是因為你的自私自利,一心只想賺大錢而已。
如果你看看車禍發生的案例也是如此,人們開快車而導致意外。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原因就是他們只顧自身。他們抱持著自私想法,即只想要首先到達目的地,越快越好,最終導致事故發生。當你處於濕滑之處,一個充滿泥巴與潮溼的地方,因為想要盡快到達目的地,於是加速進行,卻意外摔倒斷腿而送進醫院,那麼這場事故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同樣地,這都是出於你的自私自利。因為你只想一意孤行卻欲速則不達,導致摔跤而陷入困境。
同樣道理,在國家之間所遭遇到的紛爭與麻煩,也都是肇因於涉入各方陣營的自私行為。這就如同,當人們大量嗑藥和養成酗酒習慣時,他們總是不停地在飲用,其遭遇到的所有問題和麻煩,皆是出於一種自私心態,而造就他們養成這些壞習慣。同理可證,一個自私只顧自身利益的人,他人對於其反應為何?沒有人會喜歡那種人;沒有人會喜歡自私的人。於是,你應該要想一想因為自私而造成的所有缺陷。如果你不擺脫自私自利的話,就會像是某種體內的可怕疾病一樣。
利他心是所有快樂的來源
另一方面,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一切好事,都是我們利他之心的結果。如果我們總是為他人而盡心盡力,或是替他人著想,那麼每個人都將會喜歡我們,每個人都將會想與我們同在。如果像這樣的人死去,每個人都會感到哀傷,他們會感到巨大損失,每個人都會為其哀悼。此外,那些始終關懷眾生的人,他們總會在其工作與事業中獲得成功。如果你一直關心他者幫助眾生,不只人類會喜歡你,甚至連動物也都會喜歡你。
如果你想一想佛陀的成就,祂是一位能夠克服其心智無明,克服其所有煩惱、障礙與缺陷之人。祂是一位能夠獲得盡可能之良善特質的人,這種特質每個人都能得到。祂意識到其廣大圓滿的潛能所在;祂之所以能夠全然做到的原因,就是因為祂放棄了自私心態而只為他人著想。當你一直想讓他人受益,而且總在關照他人時,那麼對方就會高興與你同在,你盡心盡力為他們著想,即便你對他們稍有忽略,對方也不會感到不開心。但是,如果你一坐下來就只想到自己,就只是為了自身利益而把事情做好,那麼當其他人進展順利時,也都會讓你感到不快樂。
交換我們的態度
到現在為止,我們一直在做的事情,都忽略了其他眾生的存在,都只是為了自身緣故而進行著,然而我們所需要努力的地方就是改變我們的態度;透過兩件事─改變態度且尊重對方,來取代忽略他者,現在我們應該要忽略自身所需,以利他心來取代愛我執。這就是改變自身心態或進行自他交換態度的實際作為。自他交換並非意味著我是你而你是我。但除非你能夠進行自他交換態度,要不然你根本不可能達到佛之證悟境界。若你能建立起這種思考模式,來作為自身心智的增益習慣;若你能對此進行禪修,那麼在此基礎之上,你將能夠毫無困難地發展出慈悲心。
謹記眾生善意與感恩
此外,你應該要想到沒有比其他有限心智的眾生對我們更加友善的了。你應該要想到,例如有些國家的人們喜歡飲食蜂蜜,那麼這些蜂蜜是從哪裡來的呢?它是怎麼製作的?其實這都來自那些小蜜蜂的工作。牠們必須先建立蜂巢、必須外出從花叢裡採集花粉。接著牠們製造蜂蜜,然後所有一切都被剝奪,被我們為自身所用。事實上,身為人類的我們之所有能夠擁有蜂蜜,都是因為蜜蜂的辛勤工作。牠們工作而我們享用,所以牠們對我們很好。同樣地,你應該要想一想你的牛奶和肉類都是怎麼來的。它們都是來自有限眾生的善意,儘管這些眾生的心智程度極有限度。
以這種方式憶念他者的恩情,我們應該心懷感恩,覺得自己應該努力報答這份善意,於是我們便可以通過精神修行來報答這份恩惠。如果你想著所有他者的善意,那麼你將會發展出一種利他心的態度,如同你擁有一個相當珍貴的東西而予以珍視,並且好好地照顧它。同樣地,你會對他者發展出一種加以珍惜的態度,希望能夠善待他們。如果對方出了什麼問題的話,你就會感到非常難過。
培養慈悲
上述這些都取決於培養一種對待他者的平等態度。當你能夠以平等姿態對待眾生而無偏頗時,你就能夠真正地對眾生產生真誠的關愛與慈悲。要培養這份慈悲心,你應該要想一想,例如,可憐動物被屠殺時的各種慘狀。例如,在某些屠宰牛隻的國家裡,他們採用的方式是拿起鎚子往可憐牲畜的頭上猛敲,有時候甚至超過了十三次,而牲畜還沒死亡。同樣地在某些地方,他們屠宰烏龜的方式,就是走近牠,然後活生生地切下肉片,以這種手段緩慢地加以殺死。你應該要想一想若你自己造下惡業而投生為畜生,並且經歷相同淒慘的狀況為何。你應該要想一想,若你自己讓這些可怕的事情發生在你身上的狀況為何。
接下來你應該要思索的是,如果你這一世的母親若因為惡業而投生為畜生且遭遇到同樣慘狀。當你看到母親被這樣對待時,你會怎麼做呢?你會有什麼感受呢?然後想像若同樣發生在你的父親身上。然後想像若同樣發生在你的每位友人身上。然後想像若同樣發生在你的敵人身上。然後想像若同樣發生在所有一切眾生身上。假使在這過程中你以此種方式進行思維的話,那麼你將會培養出一份相當真誠的慈悲心態,你希望眾生皆能從苦難和煩惱中解脫。假使你能夠真正誠心地培養這份大悲心的話,那麼成佛之境亦不遠矣。這是一種極為重要又很棒的態度而需要去培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