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教導和平地在印度次大陸傳開,然後在亞洲傳得又遠又廣。每當它遇到新的文化,佛教的方法與風格自由地轉型以適應當地人的心理,同時不失去核心的要點:智慧與慈悲。佛教從不建立全面性的,具有唯一至高領袖的教團階級。反之,它在每個它所傳入的國家都有獨特的形式、自身的宗教結構,以及自己的靈性領袖。目前,在這些領袖當中,最為人所知以及最受國際敬重的就是西藏的法王達賴喇嘛。
簡史
佛教有兩個主要的分支:小乘,強調個人解脫,以及大乘,主張追求完全證悟成佛以利益他人。小乘與大乘都各有許多分支。目前,僅有三個主要形式存在:一個小乘分支存在東南亞,稱為上座部,以及兩個大乘的分支,分別是漢傳以及藏傳。
- 上座部傳統在公元前三世紀從印度傳到斯里蘭卡以及緬甸。然後從該處又傳到其他東南亞國家(泰國、柬埔寨、寮國)。
- 其他小乘支派傳播到現在的巴基斯坦、阿富汗、東部以及靠海的伊朗地區,以及中亞。然後在公元二世紀從中亞傳入中國。這些小乘支派後來被併入由印度從同一路徑傳來的大乘,最後大乘變成中國以及大部分中亞地區的主流宗派。傳入中國的大乘佛教稍後傳入韓國、日本,以及越南。
- 西藏大乘佛教始於公元七世紀,繼承了印度佛教的全部歷史發展。從西藏,它傳入整個喜瑪拉雅地區,以及蒙古、中亞,以及幾個俄羅斯聯邦的共和國(布里亞特、卡爾梅克、圖瓦)
此外,公元二世紀開始,印度的大乘佛教也透過海路傳到越南、柬埔寨、馬來西亞、蘇門答臘,以及爪哇,乃至南中國。這些今天都已經失傳。
佛教如何傳播
佛教在大部分亞洲傳播的過程是和平的,它以幾種方式發生。釋迦牟尼佛本人遊化四方,向附近王國的那些有興趣的受眾分享祂的洞見,這是一個典範。祂指示僧眾到世界上傳播祂的教導,但祂沒有要求其他人否定跟捨棄他們自己的宗教。佛陀的目的只是要幫助他人克服自己因為不明瞭實相而製造出來的不快樂跟痛苦。後世的追隨者受到祂的榜樣所啟發,而跟其他人分享他們覺得對人生很有用的佛陀的方法。這就是我們現在稱為佛教的傳播方式。
有時候,這個過程有機地發生。例如,當佛教徒商人造訪或居住在不同的地區,有些當地人自然對外國人的信仰產生興趣,就跟後來伊斯蘭教進入印尼或馬來西亞一樣。這個過程在公元前後二世紀,佛教經由絲路傳到中亞的綠洲國家時發生。地方的統治者跟人民更加認識了這個印度宗教後,他們就迎請商人本國的僧人前來當導師,最後,許多人接受了佛教信仰。另一個有機過程是入侵者緩慢地被文化同化,例如在公元前二世紀後數百年,征服犍陀羅的希臘人融入佛教社群。
常常散播的主因也是因為有權力的王室本身開始信奉佛教。例如在公元前三世紀中期,由於阿育王本人信仰佛教,佛教傳遍整個北印度。這位帝國的建立者並未強迫臣民接受佛教,但他把敕令刻在鐵柱上,立滿整個王國,勸諭人們過有道德的生活,同時他本人也遵守這些原則,他鼓舞了其他人接受佛教教導。
阿育王也積極向國外傳教,把使者送到遙遠的地方,有時候是應別國統治者所請,例如斯里蘭卡的國王天愛帝須。其他時候他主動要求派出僧人作為國家使節。出使的僧人並不會強迫其他人改宗,但會提供佛陀的教導,讓人們自己選擇。證據是例如南印度以及南緬甸地區,佛教迅速生根,但在希臘殖民區的中亞,沒有跡象顯示當時有任何影響。
其他宗教國王,例如十六世紀的蒙古當權者俺答汗,邀請佛教導師到他的領地,並宣告佛教是該地的國定宗教,藉此團結民眾並鞏固其統治。過程當中,他們可能禁止了某些非佛教的原始宗教儀式,甚至訴究那些信仰者,但這些少見的嚴厲手段大部分是出於政治動機。即使這樣積極的統治者,也未曾強迫臣民接受佛教的信仰或崇拜,因為這完全不是佛教的教義。
總結
釋迦牟尼佛教導人們不要盲目跟從祂的教導,但要先小心的審查。不消說,人們不應該受到狂熱傳教士或皇家詔令的強迫而接受佛陀的教誨。十七世紀初,涅吉托因想要用背誦經典送牲口的方法賄賂東蒙古的牧民信佛教,牧民跟有關單位抱怨後,這個過度熱切的導師被處罰跟流放。
佛教透過種種方法和平地在亞洲大部分地區傳播,帶著慈愛、悲憫與智慧的訊息,配合著不同人們的需要以及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