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圓滿是非常高階的禪修體系,修的是最深、最精微、最基本的心的層面。「心」指的是不間斷跟外物接觸的意識心理活動,從另一個角度說,就是升起顯現(心象投射)的心理活動。
大圓滿意指佛陀的一切功德都在本覺當中圓滿具足,它是這些功德最深的基礎位。儘管對於這無始無終的所謂「基位本覺」不需添加任何東西,當下這些功德卻仍然無法全然展現。為什麼? 因為無始以來俱同升起的昏昧(迷惑)所障礙之故。
「昏昧」是一種自動生起的無明,不知一切現象乃是本性空,也就是沒有不合理的實存。它障蔽了本覺對於其自身清淨本性的所謂「返照覺」。此清淨本性分為三層:
- 本淨(本來清淨) – 遠離一切概念心、有害情緒,甚至凡庸感官感受的粗分意識(受限的覺性,或稱「心」)。它本來即離於不合理實存而清淨。
- 任成(自然建立) – 升起一切顯現(心象投射)。
- 大悲遍布(反應性) – 它依照因、緣,與他人的需要而散放。某種程度上它如同具有慈悲心般與有需要的對境溝通。
這三層次分別對應我們的意、身、以及語。
當基位本覺與暫時的昏昧一起流動時,基位本覺的作用變成串習阿賴耶—基位識,其為下列現象負責:
- 記憶
- 業力潛能與習氣
- 產生困擾情緒與名義上困擾態度的習氣
- 執取不合理實存的串習
大圓滿禪修的目的在於 (1) 確實切斷昏昧,從而真實終止串習阿賴耶,以及 (2) 為了圓滿利益一切眾生,要讓所有本覺的內在功德完全發揮。
大圓滿可以在西藏的寧瑪派以及本波傳承中找到,之後也傳入了噶舉派。在寧瑪派的九乘次第判教系統中,被稱為阿底瑜伽:在六種續乘當中屬於最高。然而今天,大圓滿型態的禪修常常在經續文本以外傳授;例如,當作一種讓心平靜並獲得完美專注闍摩他(寂止)的方法。這當然很有用。不過,若要獲得解脫跟證悟,要修大圓滿必須先廣大的學習以及實修這些:
- 外加行 – 人身難得、諸法無常、輪迴是苦、因果不虛(道德戒律),解脫利益(出離心),以及正確依止上師。
- 內加行 – 皈依加上大禮拜、基於慈愛與悲憫而發菩提心、金剛薩埵淨業、供養曼荼羅、施身斷法,以及上師瑜伽。
修完所有這些之後,必須接受續部灌頂並嚴守誓言。以此為基礎,需要:
- 摩訶瑜伽修持 – 修佛尊身相與密咒的本尊瑜伽
- 阿努瑜伽修持 – 修精微風息、脈以及能量精滴。
若無堅實的正面力量(福德),以及對所有上述修持深入了解,以及依靠具資格上師的引導跟鼓舞,是不可能有成功的大圓滿修持。它太精微太困難了。
開始大圓滿禪修時,放下所有成見、希求跟擔憂,讓心在或此或彼的概念念頭之間沉靜下來。每個剎那間,每個念頭自然升起、安住,然後消失。只有當我們已經學習並禪修中觀所講解的空性:生、住、滅當中毫無可以找到的我來控制或觀看整個過程,我們才能正確地這樣修。在覺察此自然的生、住、滅當下,沒有必要作有意識的努力:概念念頭自動地「自我解脫」,意指它自己會消失,我們在念頭之間安住。
接著,我們需要分辨在自然生、住、滅的剎那間的非概念性感知覺識。在這極為難以分辨的剎那間,我們獲得僅僅來自一個感官的資訊(例如,一個某顏色的某形狀),然後下一個剎那我們才用概念跟其他感官的資訊去分析,然後心裡決定這是這個或那個世俗物件。當我們能在心理活動的這些剎那之間安住,我們已經看到串息阿賴耶。然而這只不過是一種有限制的覺識,因為它還是跟昏昧相混。
我們需要更深入更細微,直到我們體驗跟認識到在念頭之間的覺識,有著深刻的三層本質(本淨、任成、及大悲遍布)。我們需要依靠大圓滿上師用特殊的方法來幫助我們認識自心本質。因為之前在阿努瑜伽修持當中已經為我們的能量脈管「上油」了,所有粗分心理活動自然消融,不必刻意為之。
因為昏昧漸除,我們的串息阿賴耶就變成力能本覺,也就是本覺不但升起覺知顯現(心象投射),也認知到它們,而後者更為有力。但我們還得更深入。專注在力能本覺清淨顯現的自然生、住、滅的剎那,我們需要認持本性本覺。此種本覺稱為「廣界(klong)」或「性界(dbyings)」,可以容納諸顯升起並有力地認持彼等。當我們認識並安住於此,我們就達到了立斷,屬於見道位,是修持到佛果的五道當中的第三個。
之後,藉由修持摩訶瑜伽佛尊身的緣故,力能本覺升起並認持自己為虹光身,而非凡庸蘊聚之身。此境界稱為頓超,等同於修道位。經過四種次第,力能本覺變得更為凸顯,同時也自然保持著本性本覺的表現。當力能本覺與本性本覺變得同樣明晰,我們證悟無上果位,並且由於一路以來保持的強烈慈愛、悲憫、菩提心願,我們能以最大的可能性利益一切眾生。
總結
大圓滿被認為是直接、不需勤作,直接安住於心的本來境地。儘管這沒錯,當意識經驗、概念念頭以及所有其他有限覺識的層次消融後,我們心的清淨顯現確實就如佛陀的所有展現,但這只會在我們此生與前世曾經從事極大努力致力於經續前行修持才會發生。我們一定不能太幼稚小看了大圓滿修持的困難度。然而若有充分的準備,大圓滿是最深奧的成辦利他佛果的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