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努力邁向證悟時,我們培養六度以成熟佛陀所有正面功德,藉以幫助他人。但當幫助他人也成熟他們的功德時,我們首先要讓他們在我們的正面影響下聚集。佛陀教導我們四個步驟來有效完成這點:
1. 慷慨(布施)
我們要在能力範圍所及內對他人慷慨。當有人拜訪我們時,我們提供飲料;一起出去吃飯時,我們可以請客。然而慷慨不只表示物質上的給予,真正重要的是慷慨地給予你的時間。花時間了解對方,真正關心並傾聽他人的問題,嚴肅對待他人生命,是我們不應小看的貴重禮物。它們能讓人覺得被接納以及放鬆,最後他們跟我們相處時覺得快樂跟舒適。這是使他們對我們正面影響開放的第一步。
2. 用讓人喜悅的方式講話 (愛語)
要讓人對我們更開放,我們得要對他們用令人愉悅的方式講話。意思是用他們能夠了解,能夠共鳴的語言,以及使用他們會感興趣的詞彙。基本上,我們需要讓別人跟我們在一起時感到舒服。我們問候對方的健康,對他們生活中的事情表示興趣。如果對方喜歡足球,我們不應該說「好蠢啊,浪費時間」。這很重要,因為如果我們這樣講,他們就不會接納我們,只會覺得我們瞧不起他們。不需要講到今天誰贏了之類的細節,但稍微提一下,讓對方覺得被接納是可以的。如果我們想要幫助他人,想去了解別人跟別人的興趣是很重要的。若非如此,我們怎麼能跟別人連結?
一旦對方對我們開放並感到被接納,我們的愉悅言語可以轉向更有意義的方向。在適當的時間跟環境下,我們可以提及適合對方並對其有幫助的佛教教理。我們需要指出依從這些教理所能產生的利益。
我們給予建議的音調是非常要緊的。我們要避免聽起來強迫、高高在上、或施恩的樣子。若要講話令人愉悅,我們要講得讓對方容易接受,不會覺得被威脅或被不想要的建議狂轟。這需要非常好的敏感度跟技巧,才能知道提供建議的適當時間跟方式。如果我們太操切、總是堅持進行深入有意義的談話,人們可能會覺得我們乏味而不再接納我們的話。因此有時候我們要加點幽默來軟化對話,尤其是對方開始對建議有所抗拒時。
講話令人愉悅而有意義的結果是,對方會對我們教導跟建議他們去達成的目標感到興趣。這是因為他們對我們的建議清楚而且有信心,而且因為了解其利益,他們也會珍視這些建議。
3. 幫助他人達成目標 (利行)
我們不只給予佛教理論的建議;我們需要依照對方的個人情況詳細解釋如何實行教授。如此,我們協助對方實行我們的建議,故他們可以達成教授的目標。只有他們知道如何實行,一步步該怎麼作,他們才會有嘗試的熱誠。
為令對方在生活中實行教授,我們嘗試提供適當環境並且使之易於著手。這表示把內容簡單化,尤其是對佛教尚無經驗的初學者。慢慢地我們才將他們領向更複雜進階的技術。其結果是,他們獲得堅持做下去的自信心。他們不會因為試著作一些超出能力範圍的教授而退心。
4. 自己不背離這些目標 (同事)
最能讓人退心的事情之一就是看到建議的人言行不一。為了不讓對方遠離教法,我們自己要建立楷模,實行我們建議的教授。例如我們教導對方克服忿怒的佛教教授,結果我們跟對方出去吃飯,餐點半個小時才上來時我們就大鬧,那對方會怎麼想佛教的忿怒情緒管理? 他們會認為這些理論都沒用而放棄,而且肯定不會再想聽我們的建議了。此所以我們必須跟我們所教導的保持一致。只有這樣別人才會信任我們講的話。
當然,我們還不是佛,所以不可能是任何人的完美榜樣。但我們仍然該盡力為之。不要言行不一不是說我們要對教導的對象戴上假面,回家之後仍然行徑不光彩。不背離佛法目標必須真誠而且每時每刻。
總結
佛教當中聚集並幫助成熟眾生的四階段教法,不只對我們的個人關係適用,更能在大層面上令佛法流傳於世。
- 慷慨(布施) – 無償教導
- 用讓人喜悅的方式講話 (愛語) – 透過各種媒介以容易了解的語言教授,例如書、網頁、網播、影片、社群等。
- 幫助他人達成目標 (利行) – 明確指出如何一步步學習跟內化這些素材,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行。
- 自己不背離這些目標 (同事) – 自己在生活中實踐佛教原則,若在佛教機構中更實踐機構的原則。
以達成佛果的菩提心,或至少真誠利他的動機來實行這四步驟,最能讓他人接納我們的正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