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关系的经验事实
要避免师徒关系中的迷惑,我们要认识一些经验事实:
- 几乎所有寻求灵性进展的人都逐步在道上前进。
- 多数修行人在多生当中与不同灵性老师学习,分别建立不同关系。
- 不是所有灵性老师都已达到同等成就。
- 师徒之间的适当关系为何,取决于两人的精神程度。
- 通常人们在灵性道途上越进展,跟其老师的关系就更深。
- 同一老师在不同行者的灵性生活中扮演不同角色,所以每个行者跟此一老师的最适当关系也不同。
灵性老师与行者的层级
有许多不同层级的灵性老师跟行者
- 佛教教授像在大学里一样授予信息。
- 佛法指导教怎么把佛法应用在生活中。
- 禅修教练教导方法,就像太极拳或瑜伽老师。
- 灵性上师依他们授予学生的誓戒不同而分级:在家或出家戒、菩萨戒、密宗戒。
相对应的是;
- 佛教学生希望获取信息。
- 佛法学员希望把佛法运用于生活。
- 禅修实习生希望学到放松或调练心的方法。
- 弟子希望增上来世、获得解脱,或证得佛果。他们准备好受取特定誓戒以帮助他们达成目标。即使弟子希望增进此生,他们将之视为未来解脱或成佛的阶段。
每个层级都有其资格,作为一个追求灵性的行者,我们需要考虑自己和老师的背景 – 东方或西方,僧尼或俗人,教育水平,情绪和道德成熟层次,承诺的等级,等等。 因此,慢慢小心地进行是很重要的。
可能的上师弟子的资格
作为可能的弟子,我们需要检视自己进展的程度,才不会没准备好就对关系做出承诺。弟子的主要资格是:
- 心态开放,不被先入为主的概念所缚。
- 有分辨事情合宜与否的常识。
- 对佛法跟寻找具格上师有强烈兴趣。
- 欣赏跟尊敬佛法以及具格上师。
- 愿意投入。
- 具备基本的情绪成熟度跟稳定度。
- 具备基本的道德责任感。
根据老师的不同层级,他/她需要逐次增上的资格。一般说来,主要的是:
- 跟其自己的上师有健康的关系。
- 佛法知识比学生丰富。
- 具有实际运用方法在自己禅修跟日常生活的经验。
- 能立下运用佛法于生活的好榜样。也就是需要:
- 持戒
- 已远离粗大烦恼,故有情绪的成熟跟稳定
- 教学的首要动机是真诚想利益学生
- 教学有耐心
- 不作假 (不假装自己有某些其实没有的功德),不伪善 (不隐藏自己的缺点,例如缺少知识或经验)。
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本地的老师有什么资格,我们有多少时间投入,我们的目标是什么(现实目标,而不仅是理想的“利益所有众生”之类的)。 如果我们在建立关系之前检查可能老师的资格,我们能避免将老师想成神或魔的两种极端。若我们把导师奉为神,我们的天真会让我们面临可能的滥用虐待。如果我们将之想成魔,我们的偏执会阻止我们得到利益。
成为灵性上师弟子与成为治疗师病人的差别
灵性师徒关系混乱的主要根源之一,是希望灵性上师做跟治疗师一样的事。例如,某人希望在此生中获得情绪福祉和良好的关系。成为灵性上师的弟子以实现此目标,在很多方面就会类似出于同一目的而成为治疗师的病人。
佛教与心理治疗两者都:
- 认识并承认我们生活中的痛苦,并希望减轻它。
- 需要与某人合作来认识和理解我们的问题及其原因。事实上,许多形式的心理治疗都同意佛教的观点,也就是自我理解乃是自我转变的关键。
- 拥抱强调深入理解问题根源的思想流派,采用务实方法来克服这些问题因子的传统,以及建议平衡结合这两种方法的体系。
- 提倡与导师或治疗师建立健康的情感关系,作为自我发展过程的重要部分。
- 尽管大多数古典心理治疗都避免使用道德准则来改变病人的行为和思维模式,但一些后古典学派提倡类似佛教的道德原则。这些原则包括对失能家庭的所有成员一视同仁,避免表现出破坏性的冲动,例如愤怒。
尽管有相似之处,但要成为一位佛教上师的弟子和成为一位治疗师的病人,其间至少有五个显著差异:
(1) 建立关系的情感阶段。潜在的病患通常在情绪困扰时寻求治疗。他们甚至可能有精神疾病,需要药物来作为治疗的一部分。 相对的,可能的佛教弟子并不会将与上师建立关系作为他们灵性道途的第一步。 在此之前,他们应该已经学习了佛陀的教法并开始改进自己。因此他们的情感理当已经达到了足够的成熟和稳定度,他们所建立的师徒关系在佛教意义上具有建设性。 换句话说,佛教弟子已经相对上没有了神经质的态度和行为。
(2) 在关系中所期望的互动。 潜在的病人最感兴趣的是有人倾听他们。他们希望治疗师能够集中注意力于他们自己和他们的个人问题,即使是在团体治疗的背景下也如此。反之,弟子正常说来不会与上师分享个人问题,也不期望或要求个人的特别关注。即使他们向上师寻求个人建议,他们也不会常常这样做。师徒关系的重点是听闻佛法。 佛弟子主要是向上师学习如何克服每个人都会面临的普遍问题的方法,然后承担起个人责任,将这些方法应用于他们具体的情况中。
(3) 预期这段关系所带来的结果。治疗的目的是学会接纳生活中的问题,或者尽量减少这些问题,使它们变得可以忍受。如果我们以今生情绪福祉的目标去找一位佛教上师,我们也可能会期望将我们此生的问题最小化。尽管人生是困苦的—这是佛陀教导关于人生的首要事实(圣谛)—但我们可以让它变得不那么苦。
然而,让我们的情绪跟生活不那么困苦,只是走入传统佛教道路的第一步。找寻上师的弟子至少会朝着更大的目标,也就是增上生、解脱或成佛。此外,佛教弟子会对佛陀所说的轮回有一个智识上的理解,并至少暂时接受它的存在。来做治疗的病人不需要考虑来生或除了改善他们眼前的情况外的其他事。
(4) 对于改变自己的承诺程度。治疗师的客户按小时付费,但并不会承诺终生改变态度和行为。 反之,佛教弟子可能为听教法付费,也可能不会;无论如何,他们还是会正式改变生活方向。在接受安全的方向(皈依)同时,弟子们承诺要致力于发展自我的道路,这是佛陀已经完全走过并教给我们的,也是高度了悟的僧团所努力依循的。
此外,佛教弟子致力于在生活中采取符合道德的建设性行为、言语和思想。他们尽可能避免破坏性模式(恶),转向建设性模式(善)。当弟子真诚希望从反复出现无法控制的投生中解脱出来时,他们通过正式受出家戒来做更坚定的承诺。发展自我阶段的弟子发誓,一生当中都要时时克制特定的行为,这些行为要嘛自然具备破坏性(自性恶),要嘛就是佛陀建议因特定目的而须要避免的行为。后者的一个例子是,僧侣应舍俗服并穿袈裟,以减少执着。佛教弟子即使还没有完全发愿求取解脱,也还是会受在家或出家戒。
另一方面,治疗师的客户可能同意遵守某些程序规则作为治疗协议的一部分,例如遵守五十分钟的预约时间。然而这些规则仅适用于治疗期间,不适用于治疗室之外,不需要病人去克制自然破坏性行为,并且也不是终身有效的。
(5) 对上师或治疗师的态度。佛教弟子们将他们的导师视为他们努力实现的目标的活生生例子。他们这样看上师,是基于对上师功德的正确认识,并且在他们的菩提道次第当中,保持和增上这种认识。 相比之下,病人可能会将治疗师视为情绪健康的典范,但他们不需要认识治疗师的良好质量。把自己变得像治疗师一样并不是这种关系的目的。在治疗过程中,治疗师通常是要引导病人超越理想的投射。
对「徒弟」一辞的误用
有时,人们称自己为灵性上师的徒弟,尽管他们自己、其老师或两者都未能满足这些名号的正确含义。他们的愚昧常常导致他们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误解、感情伤害,甚至虐待。在这种情况下,成为虐待对象,意味着在性、情绪或经济上受到剥削,或者为了某人想展示权力而被操纵。让我们来看看西方常见的三种伪徒弟,他们特别容易受到灵性上师问题的影响。
(1) 有些人来到佛法中心追寻他们的幻想。他们读过或听说过一些有关“神秘东方”或明星大师的事情,希望通过异国情调或神秘经历来超越看起来平淡无奇的生活。他们遇到灵性导师后立即宣布自己是徒弟,特别是当上师是亚洲人、穿着长袍或两者兼有时。 他们也容易对拥有亚洲头衔或名字的西方教师做出类似的行为,无论这些人是否穿长袍。
对神秘的追求常常会破坏这些追寻灵性行者与导师建立的关系。即使他们宣称自己是合格上师的弟子,当他们意识到除了他们的幻想外,没有任何超自然现象发生时,他们常常会离开这些上师。 此外,这些“速成弟子”不切实际的态度和过高的期望常常蒙蔽了他们的批判能力。这些人特别容易受到那些善于伪装善行的灵性江湖骗子的诈骗。
(2) 有人可能会来中心迫切寻求帮助以克服情感或身体上的痛苦。他们可能尝试过各种形式的治疗,但没有效果。现在,他们想向魔术师/治疗师寻求奇迹。他们会乐意成为任何给他们加持丸的人的弟子,或是那些告诉他们重复的特殊祈祷文或咒语,或者给他们功课—比如做十万次大礼拜—就会自动解决他们问题的人的弟子。他们特别喜欢那些让追求神秘学的人着迷的同一类型的老师。寻求奇迹的人的“解决问题优先”心态常常会导致失望和绝望,因为即使遵循合格导师的建议,往往也不会带来奇迹般的治愈。 “帮我修好它”的心态也会招来灵性庸医的虐待。
(3) 还有一些人,尤其是失意又失业的青年,来到某些带有邪教格调的佛教中心,希望获得存在主义的授权。 有魅力的自大狂用“灵性法西斯”的手段吸引他们。他们向所谓的徒弟们许诺,如果他们完全效忠此教派,他们就会拥有众多力量。他们进一步通过戏剧性的描述来吸引弟子,猛烈的护法将会粉碎他们的敌人,特别是低等、不纯洁的佛教传统的追随者。他们通过宏大的故事讲述了运动创始人的超人力量,试图实现徒众们的梦想:一位强大的领袖会把他们抬高到具有灵性的威权。为了响应这些承诺,这些人很快就宣称自己是门徒,并盲目地遵循专制老师给他们的任何指示或命令。其结果通常是灾难性的。
总结
总之,如同不是所有在佛教中心上课的人都是灵性上师,也不是每个在佛教中心学习的人都是真正的灵性弟子。我们需要精确使用上师弟子这两个词汇。这需要精神上的诚实跟不作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