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生来具有悲悯(慈悲)的潜能,就是希望他人免于受苦以及受苦的因。藉由培养此能力,我们能为自他带来不可思议的利益。
培养悲悯最好的开始方式先从我们日常生活或网络上接触到的人开始,包括一些动物。慢慢地,我们练习拓展悲悯到每个人身上:我们喜欢的,没有特别感觉的,以及我们完全不喜欢的人。我们持续到我们的悲悯囊括全世界为止:没错,包括蟑螂在内!
悲悯同时有情绪跟理性成分。情绪上,我们需要感谢地球上所有生命的互相依存。世界经济以及所有我们享用的食衣住行等等,都从他人的辛勤工作来。没有别人,我们就没有道路、电力、燃料、水跟食物。仅仅这样,自然就会让我们感恩,是一种能产生所谓「暖心的爱」的快乐心境。我们越是思惟这种感恩心,我们就越珍惜他人,犹如一个母亲的独子遭难时她的感受般。我们对他人的不幸感到悲伤,但我们不可怜对方。我们同情,感同身受。
仅管平等拓展悲悯到每个人身上的理性基础是如此明显,许多人却连想都没想过:每个人都同样想要快乐,每个众生都同样不想要不快乐跟痛苦。这两个事实,不管对方跟我们亲不亲,对方做过什么,都不变。即使是一个做了大破坏的人,他也是出于愚昧、迷惑、妄想而为之,误以为那会对他或社会有帮助。他不是天生就坏,没有人是天生坏胚。因此,对这种人心存悲悯,是合理且合宜的,因为如同我们不想受苦,他们也不想。
悲悯的禅修
培养悲悯的训练是有紧连的几个阶段。我们先专注于我们喜欢的对象的苦难,然后是没有特别喜恶的对象,然后是我们不喜欢的对象。最终我们平等观待所有地方所有众生的苦难。
每个阶段我们都升起三种感受:
- 若他们能免于痛苦跟痛苦的因,那该多好。
- 我愿他们能免除之。
- 愿我能帮助他们免除之。
如此,悲悯包括了帮助他人脱离麻烦以及克服不快乐的愿望。所有的问题都可以透过实际的方法解决,也就是说没有绝望的状况。如此,佛教的悲悯是主动积极的心态,准备好在任何时候行动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