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治世間八法的策略

八世法

人生的八暫時的現象(八世法)以成對的形式列示,它們是:

  • 讚美或批評
  • 聽到好事或壞事
  • 得與失
  • 順利與艱難。

人們因上述這些而情緒煩亂、心煩、不適,感受每一對中的前者時感覺興奮,而感受每一對中的後者時感到沮喪。我們可以根據四聖諦來理解它們。

第一聖諦

  • 苦 – 挨批評、聽壞消息、有所喪失、事情進展不順。另一方面是根據我們自尊心的強弱,將心懷不快樂地體驗這一對或第一對 – 讚美、等等。
  • 瞬息變幻的快樂 – 受讚美、聽好消息、有所收穫、事情進展順利。另一方面是根據我們自尊心的強弱,我們將心懷快樂感體驗這一對或第二對 – 批評。然而,這種快樂並非持久,也不會滿足我們或解決我們的所有問題。
  • 無法控制、往復發生的所有經歷 – 反復發生的八暫時的現象;無法知曉下接下來將是什麼;我們對此也無法掌控。我們的經歷總是忽起忽落。

第二聖諦

困苦源於業力和煩惱情緒。業力指以某種方式行事的衝動力,它基於這樣的體驗,例如過去反復發生的業行。通過把握(執切實的存在 – “我”感覺到正在做這件事 – 於是當我們因為衝動力而行事時,行為就會以一種負性業力之力(惡,罪)或正性業力之力(福)發揮作用。結果,我們的心相續隨著其業力之剩而流轉:業力之力網(資糧),業力之遺產(種子,業力之趨勢),以及持續的業力之習慣(熏習)。

因為把握切實的存在和渴求而觸發:

  • 業力之遺產因體驗與過去我們之所為相似的事情而成熟 – 遭到讚美或批評,等等。
  • 業力之力網因心懷快樂或不快樂之體驗而成熟。
  • 持續的力業之習慣因以對切實的存在之攫取之想而成熟。我們將體驗一分為三,並將每一方面擴充成為宏大之物 – 切實的“我”、切實的“你”、切實的“體驗”。接踵而來的是煩惱情緒如執迷或厭嫌,渴望不要分離、得到更多,或渴望分離。這些促使業力之剩更加成熟。

業力的運作

業力之遺產體驗與過去我們之所為相似的事情而成熟。

  • 心懷把握切實存在之想讚美或批評別人,我們體驗接受別人的讚美或批評。當然,有時候我們需要讚美或批評 – 關鍵在於這樣做的時候不要懷把握切實的存在之心(沒 有自我意識)。
  • 我們心懷把握切實存在之想體驗發生在我們身上的同樣事情,給別人發出好消息或壞消息,或者對別人大嚷大叫或好言細語,或者通過噪音干擾他人或製止別人的干擾。
  • 通過制止攫取非我所有之物,通過心懷把握切實存在之想給他人以物,或者懷把握切實存在之想偷取他人之物,我們體驗得失。
  • 我們心懷把握切實存在之想,通過總體上的建設性的行為或破壞性的行為,體驗事情的發展好壞、或成敗。

心懷把握切實的存之想,通過建設性的行為或破壞性的行為,正性或負性業力之力網絡成熟這八種體驗中的快樂與不快樂。我們可能在得到讚美時感到快樂或不快樂(不自在,如“我不配。”);受到批評或責難時,同樣如此。

我們通過持續的業力之習慣,因為信仰切實的“我” – “我”如此偉大或“我”不配 – 體驗上述全部結果。體驗一個切實的“你”的信仰 – – “你”真了不起或“你”真糟糕;體驗一個切實的“體驗”的信仰 – 這次讚揚真不錯或這次批評真糟糕、它確實有損於“我”或損壞了“我”的名聲,等等。

因此,在心把握取切實的存在之想這一基礎上,我們有了執迷和過於激動、憤怒和沮喪這些干煩惱情緒。

這會激發更多的業果,同時輪迴也將隨之而起起落落。

第三聖諦

滅諦(實際的停止)。滅的真正含義是從輪迴中得到完全解脫,這樣,我們就不會體驗受到玷染的起起落落的快樂與不快樂之情。我們感受到的是持續的覺悟之大樂。此外,我們再也不會體驗與曾經發生在我們身上的過去的那些起起落落的各種行為相似的事情。

儘管如此,即便在做到實際的滅之前夕,我們仍然會體驗讚美或責難等,仍然會體驗事情順利或艱難,仍然會因這些體驗而油然感到快樂或傷感,還能夠感受到對執迷或過於興奮、完全的沮喪和不快樂或憤怒之情的臨時的停止。因此,我們能夠達到一種平等心和一種心靈和情緒的穩定。

在上述體驗中,平等心並非意味著無所感觸 – 對漲薪無所高興、對愛人的殞命無所傷懷。平等心並沒有意味著壓抑感情,儘管這種感情非常微妙。壓抑和無所感觸是不健康的,意味著對感情不為所動或無所煩擾、無所執迷或無所拒斥、不會過於興奮、不會神情沮喪、不會憤懣惱怒 – 對各種體驗以及隨之而來的情感無所不適。

這讓我們以合宜的方式做出回應。例如,我們能夠冷靜地對讚美或批評作出判斷,以發現它是否正確、我們是否可以從中有所汲取。

第四聖諦

帶來這一實際滅的思維實際道是理解空性,據此,我們能夠分別開並擴充體驗的三個方面。然而,也有很多帶來臨時的停止的臨時道 – 其中很多來自寂天的《入菩薩行論》。

如何獲得臨時的停止:視角

將體驗納入如下視角之中。

  • 當聽見讚揚或批評時,可以銘記於心,我們既有值得讚揚的地方,也有值得批評之處 – – 為什麼二者中一個更重要呢?為什麼要認定其中一個而非另一個呢?感到厭惡並棄絕。
  • 對聽到好消息與壞消息、得與失、事情的順與不順做出同樣處理。

將體驗置於我們整個一生之視角,而非僅僅是當前的、有限的一個視角。

  • 受到讚揚時,記著總還有人會對自己作出批評。
  • 受到讚揚時記著曾被批評過。作如是想:將來會有其他人還會批評我。專注於這種認識,即任何體驗都無所特殊。
  • 遭到批評時,同樣如此行事。
  • 然後訴諸出離心(成就解脫的決心) – 厭惡這些起起落落的情緒,切實希望免受其擾。
  • 在聽到好消息與壞消息(有人和我們進行良性或非良性的交流、或互動等)、得與失、事情的順與不順時,重複上述步驟。

當前的體驗更真實嗎?

  • 當受到讚揚或批評時,我們可以做出思索 – 是什麼使這個人的讚揚比其他人的更真實,是什麼使之更現實、更重要?為什麼這個人正確而其他人不是?
  • 即便是同一個人,是什麼使他現在的言辭顯得反映了他對我們的真實情感?是什麼使他現在的言辭顯得比過去他讚揚我們的言辭更重要、更真實、更真切?或者說,是什麼使他現在的言辭顯得比過去他讚揚我們的言辭更不重要、更不真實、更不真切,從而使我們忽視了他們?專注於厭惡與出離心。
  • 在聽到讚揚、好消息與壞消息、得與失、事情的順與不順時,同樣如此行事。

我對輪迴有何期待?

  • 即便是佛陀也無法使每個人都滿足欣悅,也並非人人都讚揚和喜歡佛陀,那麼我對自己有何期許呢?
  • 我對輪迴有何期待?只要不能清除我的所有業力,我就會有好消息或壞消息、得與失之虞 – 事情的發展就會有順利和不順。如果我們因此而沮喪,這種情緒就會轉化成厭惡與棄絕。

吹破幻想的氣球

  • 讚揚、責難、好消息、壞消息、得、失、事情發展的順與不順只是空氣的運動。它們只是表象,如何會具有使“我”成為一個真正不錯的人或大壞蛋的力量呢?
  • 甚至更重要的是,它們如何具有使一個看起來切實的“我”成為一個真正不錯的人或大壞蛋的力量呢?例如,“我”配。畢竟,約定成俗的“我”只是長川變化的體驗之集合因素的連續體之流上所標示之物,一個約定成俗的“你”同樣如此。
  • 如何能夠從一個威脅這樣一個獨立的“我”的人那裡收受禮物呢?事情發展不順或遭遇損失時,如何將一個看起來切實的“我”定成是有罪的、應受痛苦和懲罰呢?
  • 想一想這樣被誤導的思想和信念如何在事情進展順利或有人深愛我們時在無意識中阻礙我們享受快樂和快樂?請設想這些洞見會吹破這種幻想的氣球,請設想享有這種快樂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