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練辨別性意識(分別智)
辨別性意識就是區分何為正確何為不正確,何為有益何為有害。這方面,我們有八正道上的最後兩個:
- 正確的見地(藏文:yan-dag-pa'i lta-ba,正見)。
- 正確的意願或者動機思想(藏文:yan-dag-pa'i rtog-pa,正思維)。
在進行正確區分何為正確何為不正確、何為有益何為有害的基礎上,我們相信所判斷是真實的,正確的見地與此有關。正確的動機思想或者意願是它引發的建設性的心理狀態。
正見
關於正確的見地。我們既可以有一個正確的也可以有一個不正確的辨別性智慧(我們談論的是關於能夠區分什麼是有幫助的、什麼是有害的):
- 我們能夠做出正確的辨別,並相信這是真實的。
- 或者我們可能做出不正確的辨別,並相信這是真實的。
因此,錯誤類型的見地就是我們做出不正確的辨別並信以為真,而正確類型的見地就是我們做出正確的辨別並信以為真。
錯誤的見地
錯誤的見地可能是,例如,宣稱並相信我們的行為沒有某些是破壞性的、某些是建設性的這種道德範圍,相信我們所體驗的並不會帶來結果。其特點是很多人所具有的這種思想,即“無論什麼”的思想。“這不要緊。沒什麼要緊的。不管如何。如果我做這件事了或者沒做這件事,並不要緊。不管怎麼樣。”不要緊 – 這是一種不正確的想法。不管你抽煙還是不抽煙,這不要緊。“哦,不管什麼事。不要緊。”這怎麼不要緊。如果你抽煙,這就對你的健康有負面的影響。如果你不抽煙,就很有希望會防止這一點。
或者相信,我們無法提升自己來克服我們的缺點,因此何苦去做呢?這就在做一個錯誤的區分,認為對改變處境你什麼也做不了,對嗎?事情並不是一塵不變,僵化固定的。
或者相信,努力對人友善或者幫助別人沒有什麼意義,因此,我們應該盡力利用每個人,最大限度地獲取好處;相信能夠帶來快樂的錯誤的辨別。它帶來衝突、嫉妒、擔心別人偷盜我們的東西,等等。
存在如此多不同類型的錯誤辨別。它會涉及到苦難及其因緣,例如。舉個例子,我們的孩子在學校或者在工作上表現得很糟糕,或者我們的孩子不想看我們 – 孩子身上出什麼問題了,不管孩子是未成年人還是成年人。錯誤的辨別就是想著,“這全是因為我。作為父母親,這都是我的錯。”這就是對因果律的錯誤辨別。事情不會因為僅僅一個原因而產生。事物的產生是因為很多、很多因素和境況的結合,而不是僅僅某一個。我們可能有所貢獻,但我們不是該問題唯一的因素。有時候我們甚至不是其因素 – 這完全是錯誤的。就像我想起一個頗受困擾的人:他們去看一場足球賽,他們的隊輸了,這個人認為他們的隊輸球的唯一原因是他們來看球賽了,因此他們倒了霉了:“我們的隊輸了,這是我的錯。”這很荒謬。這就是對因果律的不正確的區分。
正確的見地
因此,正確的辨別性智慧非常、非常重要,對此,我們需要了解現實,例如像現實中的因果關係 – 即很多因素和條件影響著所發生的情況。就像天氣一樣 – 很多東西影響著它;而不僅僅是一件事或者兩件事。因此,不要錯誤地以為“我就像上帝一樣,我必須只做一件事,而這就會改變我孩子的一切或者我的工作環境的全部。”這不是事物運行的方式。
所以,這就是正確的見地。它需要常識和智力。而且,很明顯,我們需要發揮專注力,保持注意力在正確的區分上。而要做到這一點,你就需要訓練。所以,這些東西組成一個整體。
正確的意願(正思維)
最後一個是正確的動機性想法,即指一個正確的意願。因此,在什麼是有幫助的和什麼是有害的、什麼是現實和什麼不是現實之間做出正確的區別,這影響我們說話和行為的方式,並調整我們對事物的態度。這個就被解釋為錯誤的動機性想法(或者錯誤的意願)和正確的動機性想法。因此,讓我們看一看這些是什麼。
感官慾望
一個是錯誤的動機性想法可能會糾纏著感官慾望,對感官對象懷有長久的渴望和執迷 – 不管不錯的東西、音樂、可口的食物、好衣服、這樣一些東西 – 我們視之為動機性想法,因為我們做出了錯誤的區分,認為這是最重要的東西。然而,如果我們做出了正確的區分,我們就會平和。這裡,平和的意思就是不執迷於感官對象的平衡思想。
這裡有個例子。不正確的區分會是,“今晚我們吃什麼飯、到哪裡去吃,這確實非常非常重要。如果我們選擇了正確的地方、選擇了正確的事物,這確實將會給我帶來快樂。”因此,你對此憂心忡忡,你甚至無法集中註意力,因為你在想“今晚我們去哪裡吃飯呢?”但是,如果你做出了正確的區分 – “這確實沒有如此重要。生活中有很多其它的東西,要比今晚吃什麼或者今晚電視轉播什麼重要的多” – 這樣,你就有了一個平衡的思維。“這不要緊。這並非如此重要。我們找一個地方吃就行了。”你有這種平和、這種平衡。
惡意
接下來,第二種錯誤的動機性想法或者意願就是惡意 – 傷害他人、造成他們受傷害的希冀。就像有人犯了一個錯誤 – 你的孩子把水或茶灑到你的電腦上了,你說,“壞孩子。你很糟糕。”因此,根據好壞來考慮:“你壞,你應該受到懲罰”,這就是一個錯誤的區分。
我們做出錯誤的區分,認為兩歲大的孩子會像一個大人一樣負責任地行事,這很荒謬。這顯然是一個錯誤的區分。在整個火車行駛期間,一個兩歲大的孩子會安靜地坐著,表現得像一個大人一樣嗎?這很荒謬。但是,如果我們做出這樣錯誤的區分,你就真的會很生氣,如果孩子在過道裡跑上跑下、在車上大吵大鬧,你可能想出手打他。但是,如果我們做出正確的區別,我們就會培養仁慈。仁慈是幫助他人、給他們帶來快樂的意願。這樣你就做好準備。如果你和孩子要長途坐火車,你就帶些東西逗孩子開心 – 一本彩色圖書或者別的什麼。這種仁慈包括或者涵蓋了力量、寬恕、以及慈愛(要別人快樂的希冀)。如果他們犯了錯誤或者吵鬧了,不要心生怨恨。你要寬恕,你有力量能夠保持這種善良的心理狀態。
暴行暴行
第三種,第三種錯誤的動機性想法,是充滿了殘酷行為的思維。這裡,它有各種不同的方面:
- 流氓行為,當流氓 – 這是嚴重缺乏悲憫,據此我們希望別人受苦和不快樂。我們認定對方足球隊的球迷們只是一些可怕的、一群可怕的人,所以我們可以表現得像流氓一樣,對他們大打出手,傷害他們,因為他們就像那支球隊一樣。我的意思是說,這是一個多麼愚蠢的區分。
- 它的第二種形式是自我憎恨。這是一種嚴重的缺乏自愛,據此我們不希望自己快樂,所以我們蓄意破壞我們的快樂、自我傷害。因此,我們不正確地做出區別“我不好。我是個壞人。我不配享有快樂”,於是我們在某種意義上,通過捲入不健康的關係、養成不健康的習慣,進行自我懲罰。吃的過多的人成為超級胖子 – 他們常常充滿了自我憎恨。他們對自己抱有這種極其負性的態度。他們通過吃的越來越多甚至更多,從而變得越來越沒有吸引力,即便他們可能想要找一位夥伴,也把這一點給破壞了。在體重有兩百或三百公斤的時候,他們永遠不會有夥伴。
- 最後是獲取不正當的快樂。當看到或者聽到別人的苦難時極其開心。你區分出“這個政治人物很糟糕。他們是些極可怕的人”,然後他們輸掉了選舉,而我們感到高興:“啊,真不錯,他們輸了。”或者我們不喜歡的一個人身上發生了不好的事,於是“哇,他們活該。”於是,我們再一次做了不正確的區分,認為一些人是壞的,該受懲罰,讓事情變壞,而另一些人,尤其是我們自己,應該事事如意。
因此,基於正確的區分的正確的動機性思想將是一個非暴力的態度、一個非殘酷的態度。它不僅僅是沒有憤怒,它還是沉著冷靜。你不會被打擾。它是這樣一種心理狀態,在此之中,你不希望對正在受苦的人造成傷害,或者激怒或者打擾他們。我們做出正確的區分:“作為人類的一員,他想要快樂,不想得到不快樂。他有和我一樣的權力得到快樂、免於不快樂。”因此,在這種正確的區分的基礎上,我們不想給他們造成傷害。當他們的事情進展糟糕的時候,我們不快樂。我们不想激怒或者打扰他们。我們不想激怒或者打擾他們。而且,此外還有悲憫– 希望他們脫離其苦難及其因緣的願望 – 因為我們看到,每個人都在受苦,而沒有人願意受苦,也沒有人活該受苦。人們犯錯誤的時候,那是因為他們迷惑了 – 他們搞錯了 – 而不是因為他們是壞的。因此,根據正確的區分和正確的動機性思想,從中產生的意願,就自然引導我們到正確的言語、正確的行動、正確的行為。
整合八種因素
因此,將這些、這八種因素或八正道整合到一起:
- 正確的見地和動機性思想提供正確的修行基礎,然後我們修持正確的言語、正確的行為、正確的生計。根據我們行為的影響和別人的條件等,我們區分出什麼是正確的。我們的意願是幫助而不是傷害他們,因此我們有規範地不去用一種會造成破壞或者傷害的方式向他們說話或者行動。這很有道理。它整合為一。
- 在這樣一種最佳的基礎上,我們將付諸努力來自我提升,培養更多優秀的品質,不讓那些關於我們的身體和情感這樣一些東西扭曲我們的思想,讓我們分心。然後運用專注力,讓它集中在富有饒益的事物上,或者努力培養更好的品質,通過正確的辨別性智慧運用專注力,然後運用隨之而來的意願。
因此,所有這些都相互聯繫著。當你保持注意力集中,專注精力於培養優秀的品質時,那麼你當然就能夠通過正確的辨別性智慧應用它。你能夠更加深刻地認識什麼是饒益的、什麼是有害的,然後你將它付諸實施的意願就會變得更加強大。
因此,儘管一個人可以通過序列來呈現三學與八正道 – 它們可以用多種不同的序列加以呈現 – 其最終的目的是將所有這些都作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付諸實踐(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