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我們生活在大都會、小城鎮或鄉村中,我們都在現代世界裡面臨許多問題。大多數人都會以「壓力」一詞總結之。因為越來越多瞬間可隨手拈來的─資訊、電影、電視台、音樂、社交媒體放送、即時簡訊、線上產品等五花八門,我們變得想要越來越多東西。它們在表面上看來似乎可以改善我們的生活,但實際上卻讓我們覺得更加複雜與備感壓力,特別是在有很多選擇的情況之下。我們不想錯過事物,例如新聞、電郵或即時簡訊。我們害怕被排除在外。但即使我們選擇了其中之一,例如某個電視表演,我們依然充滿懷疑,擔心是否錯過其他更好看的節目。
我們想要歸屬於社會,融入朋友當中;我們想要不管我們在社交媒體上發佈什麼,都能獲得許多讚數,讓我們感覺被接受。我們並不平靜,而且從不滿足我們得到的獲讚數量,或是我們在網路上瀏覽的資訊內容。我們會感到興奮又期待,例如當手機顯示收到簡訊時,或是檢查臉書網頁看看是否獲得更多讚數,或是作為一個新聞嗜癮者,一次又一次盯著更多新聞,看看是否有新鮮事發生。我們不想錯過任何事物,但它永遠不會滿足,我們只會想要更多。
還有,當我們對周遭情況感到不知所措時,譬如身處地鐵中或路上行走時,我們便透過查手機和聽音樂等方式試圖逃離當下現狀。我們試圖把周遭狀況現實拒之門外,而逃入自己的私人虛擬世界裡。我們也感受到總是要去滿足那股強迫驅力的需求。一方面,我們渴望平和與寧靜,但另一方面,我們卻又害怕資訊與音樂等缺乏的真空狀態。我們決心擺脫外在世界的壓力,因此予以放棄然後遁入網路的虛擬世界中。但即便在那裏,我們還是在社交媒體上尋求我們稱之為「網友」的陪伴與認同,其實我們從未感受到安穩。可是,遁入至我們的手機裡頭,就能一了百了嗎?
當我們陷入這些習性慣常時,我們需要認清我們遭遇的煩惱不滿為何,並且識別它們的根源出處。然後在知曉解脫其來源方法並確信它們會起作用的基礎上,我們進而培養擺脫這種煩惱不滿的決心毅力。但我們不想只是像殭屍一樣變得毫無感覺;我們想要的是快樂。幸福不僅只是煩惱的消失不見;除了擺脫不快樂的中庸無感情況之外,還有其他東西存在著。
煩惱根源即為自心
外在事物與情況並不是我們經歷煩惱、痛苦與壓力的根源所在;否則的話,遭遇到它們的每個人必定都會感同身受。
煩惱根源即為自心,就是態度與情緒,以及我們處理現代生活現實的迷惑方式。
我們有著我執毀滅行為的強烈習性,這是由不安、依戀、厭惡、恐懼等擾人情緒與態度而引起。它們牽引著我們去採取行動,但卻只會帶來更多壓力與麻煩,就像是一個反饋迴圈,進一步加劇我們的擾人情緒與態度。
擾人情緒與態度乃是建立於不自覺之上。我們要麼不知道自己的行為舉止是如何影響自身,或者對所處情況懷抱不切實際妄想,要麼就是對它們持有錯誤的認知理解。舉例來說,我們不知道擁有更多的讚數並不會讓我們感到更加安穩;相反地,我們卻認為此舉行得通。這引發了對更多讚數的渴望,造成持續查看所獲讚數的不安全感,以及永不滿足與心安的痛苦。亦或許我們幼稚地認為只要逃入電腦遊戲的虛擬世界裡,就會讓我們在生活中必須面對的難題一掃而空。所有這些不自覺與幼稚想法,以及它們引起的擾人情緒,像是依戀等等,無不強化了自身我執毀滅行為與擾人心理狀態的不良惡習。
為了處理這些症狀,我們需要對自身所處情況產生辨析意識,如同擁有一份要求甚高的工作般。我們必須處理它,這就是現實;然後我們只能盡力而為。我們需要接受當下我們所在處境的現實以及能力有限的現實,並且停止投射妄想這種情況是個可怕怪獸,或是覺得我們不夠優秀因為我們認定必要十全十美。接著我們需要專注保持我們面對現實的正念,不高估也不輕視,並且當我們失去聚焦事實時,能夠機敏地察覺到。此外,我們還需要自律,避免從我執毀滅惡習中產生行動。
我們從自律開始,從小事起頭。當我們感到壓力時,我們的皮質醇值 (壓力激素) 就會增加,所以我們尋求緩解,例如吸菸、查看社交媒體、或是上網瀏覽有趣的東西。然後我們感到期待的興奮與快樂,這讓我們感覺良好,因此我們的多巴胺值 (獎賞期待激素) 就會增加。可是就在吸菸或上網後,此舉並不能獲得滿足,導致我們的壓力又回復了。
我們需要辨析相信自身誤解的弊病之處,也就是認為吸菸會解決問題,或讚數會解決問題,或查閱新聞會解決問題。然後我們培養予以擺脫的決心毅力。因此我們便可戒菸,或規律固定檢視電郵與簡訊,或定時查看新聞或社交媒體。於是當強迫衝動升起想要吸菸或上網時,我們即可不予行動,而是抑制避免。
正如同我們需要進行節制食量以擺脫身體肥胖,我們也需要採行節制訊息以擺脫心理重擔。
我們需要限制資訊、簡訊、音樂等攝入量,就像限制我們的食物攝取量般。
避免舊有的我執毀滅惡習,將會首先在體內增加皮質醇值並且感到壓力,這是因為往昔不良習性是如此地強大。這就像是從吸菸、網路、手機或音樂中抽除剝離般。但是這股抽離壓力將會最終消逝,然後我們便能體驗心靈的平和安穩。如果我們以優良慣性取代不良惡習─如同體認我們皆為所有人類的一份子,都是彼此相互關聯的,所以個人福祉乃取決於他人之上─這將滿足於與他人產生聯繫和緊密的感受,而這是線上社交網絡無法做到的部份。由此我們的催產素值 (紐帶激素) 便會增加,然後體驗到更多幸福快樂與安穩感受。
從我執毀滅惡習中釋放自身
簡言之,一旦我們培養出要解脫的決心,之後須從舊有不良惡習中釋放自身,我們便需要在自律、專注與辨析意識等方面訓練自己,此即稱之為「三學」[戒、定、慧]。這三項需要同時進行運作,但為了要適宜地發展它們,我們需要擺脫阻礙它們的干擾因素:
- 懊悔阻礙我們的自律。舉例來說,我們懊悔沒能上網或立即回覆簡訊或電郵。一個有助益的策略是,關閉電腦上或手機中的通知提醒或指示功能,並且只在固定時間內檢查,一旦我們瀏覽內容時,就只回覆重要部份。我們需要自律,其餘的就留在我們比較不忙時,或定期設立一日當中某個時段內再來回覆簡訊。
- 睏倦、昏沉與掉舉阻礙我們的專注。一旦出現它們當中的任何一種,我們就會失去正念。正念限制著我們不要一直查看簡訊,使生活變得較不複雜。
- 優柔寡斷阻礙我們的辨析意識。我們總在心裡反覆思量,只在固定時間內查看訊息是否是個正確決定。之所以產生這種猶疑,是因為要限制住不停查看的習慣,是困難的且壓力甚大。為了處理這些猶疑,我們需要提醒自己改變自身惡習的好處。
還有其他策略我們也可以採用來使我們的生活更加快樂。例如,當我們身處於擁擠地鐵上,我們越只關注自己,越想保護自己,而逃入手機當中時,我們就會越感到封閉。因此我們的精力備受壓迫,然後我們越覺得緊張。我們無法放鬆,因為我們感到被危機威脅著。即便我們沉迷於玩手機遊戲或聽iPod音樂,但我們其實已在身邊周遭築起圍牆,而不想被打攪干擾,所以我們是處於防衛狀態的。另一方面,如果我們把自己視為是地鐵擁擠人群中的一份子,並在與我們身處相同情況下,對每個人產生關心和慈悲的話,那麼我們的內心和心靈就會開放。我們可以對危機保持警戒,但不要僅只專注自身的偏執狀態─我們都想要每個人皆安全無慮。我們無須試圖用音樂或遊戲淹蓋其他眾人,並且避開大家隔絕自身。這種手段只會增加我們的孤獨感。如果我們感到自己是周圍眾人較大群體中之一員的話,那麼我們就會感到更加安穩,如同群體動物裡的一份子。然而,為了有效地應用這套策略,需要進行針對自律、專注與辨析意識等三方面的訓練。
另一種我們可以採用的策略是,當工作片刻需要歇息之際,與其上網或查看手機,還不如起身而行盡可能在房間內走動一下。從事減少刺激的活動,而不是以網路或手機來增加刺激。
摘要
假使,透過想要解脫的決心,我們運用上述三種訓練減少從我執毀滅惡習中出現的壓力,我們將能以較平靜的心靈狀態處理工作、家庭、經濟等緊迫情況。此舉將特別地有效去應對現代生活的複雜性,例如源自資訊成癮而逃入網路、社交媒體與音樂當中等等。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必須放棄網路或拋棄手機;而是我們需要培養更好的習慣,以一種有益且健康的方式來使用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