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續對於道次第中高級視野的需求

簡介

在這系列課程的第一部分,我們探討了初級動機,也就是避免投生惡趣,而能投生善趣。尤其是我們想要獲得寶貴的人身,好讓我們增益自己的修持。

中級的視野是,我們不只要斷除較差的投生,而是要全面斷除無法控制的投生。我們的目標是解脫。

高級的動機是以獲得同佛一樣的證悟為目標,好讓我們可以完全利益他人。僅管我們生生世世都增進自己,我們的原始動機是要最大程度地利益他人。

中級視野

第一聖諦:苦諦

我們第一個要探討的就是去思惟痛苦,以及思惟在善趣中的困境,這兩種思惟的重要性。在前一個視野當中,我們的目標是要免於惡趣當中粗大的痛苦。此處我們要了解,我們凡庸的快樂其實也只是另一種形式的痛苦。

我們在人生當中所經驗到的快樂,以及天神在祂們生活中所經驗的快樂,都是不可靠而暫時的。它不能滿足我們,也不會持久- 我們從來不知道我們下一秒會覺得怎樣。我們總是想要更多,但就算得到了,我們的經驗也會轉為不快樂。好比巧克力:吃一點會讓我們快樂,所以我們想要更多,直到我們吃到胃不舒服。如此不幸,世俗的快樂總會變成痛苦跟不快樂。

在每本續部成就法當中都有一個供養的段落。我們想像供養他人,使他們快樂,或是供養以某尊佛尊為形相的自己,我們接受並愉快地享用供養。這是一種免於所有負面情緒跟心理障礙的快樂- 不是我們變動且令人不滿足的凡庸快樂。

當不快樂的因被永遠消除,我們所經驗的快樂也就永遠持續,不會減損。如果快樂是建築在一個不能持久的條件上- 好比美食- 那當然,這個快樂就不可能持久。如果我們在沒有密續修持的狀況下追求凡庸的快樂,那這就是我們會得到的:從不快樂暫時跟表面的逃脫。我們可以禪坐並且想著一切都很完美,但當禪坐結束,我們又不快樂了。

在最高級的密續中,我們也試著專注於含有樂的覺知的空性。這是什麼意思? 再一次,重要的是別把這跟像得到美食或按摩之類的平庸快樂畫等號,它是完全不帶負面情緒跟障礙的喜樂。它應該是沒有執著的,這跟我們通常強烈執著於某事物的平庸快樂截然不同。

有時候人們會把佛的形相誤認為「超級天神」或西方宗教的聖徒,所以重要的是去記得天神也有痛苦。當我們專注於面前的佛像,我們要了解祂們遠遠超越天神。許多長軌修法包含了對不同天尊的大量讚頌,所以很容易混淆,覺得這些讚頌是要向祂們許願。讚頌的真正重點是要憶念祂們的功德,激勵我們也想要達到同樣境界。佛陀具有完全平等心的功德,因此如果我們願意接受佛陀的幫助,我們無論如何都能獲得,不管供不供養。

第二聖諦:煩惱跟無明(集諦)

我們思惟六道的痛苦後,我們透過第二聖諦來看看痛苦的原因:煩惱。

煩惱造成我們的痛苦,因為它讓我們作出破壞性的舉止,造成負面的潛能,而帶來較差的投生。反過來,建設性舉止所帶來的正面業力潛能會帶來輪迴中較好的投生。

我們因為煩惱而作破壞性的行為,而煩惱是基於對真實以及因果的不明瞭。即使我們在輪迴層面下作出建設性的行為,我們仍然不明白我們如何存在,而且這些行為也還是可能混有煩惱。在死亡之際,我們無明所引發的負面或者正面業力會導致在輪迴中的不同轉生。在這個階段,我們需要反思我們煩惱及其底層無明的過患。

在我們開始修密續之前,很重要的是要先減少我們的煩惱力量。這不是說我們得先要完全免於忿怒或執著,但我們得先把我們的情緒處理到一個程度。雖然我們會以煩惱- 貪、瞋、癡、慢- 為道用,但若我們不先在克服它們上取得進展,就有被它們帶著跑的危險,最後變得情緒混亂、行為惡劣,造下更多負面業力。

一個例子是貪欲。有許多密續的觀想形相看起來跟性有關,而我們常在修行中把自己想成交合的一對。在此,這一對並不是平凡的男女。反之,這種形相是父母,母親代表空性,父親代表方便。父母-方便智慧的交合產生後代,代表佛果。密續典籍說我們要用貪欲來去除貪欲。因此如果我們沒有被貪欲帶著跑的危險,那我們就可以用這個來創造喜樂心,加上對空性的了悟,就能徹底清除所有的貪欲。這很細微 - 即使是對此經驗有一絲實執,都會阻礙了悟空性。

另一個例子是忿怒。許多密續修持會要我們觀想自己是威猛的形相,在此我們用我們自己的忿怒作為武器來摧毀自己的負面態度。這對那種對自己太溫和的態度尤其有用,或是覺得自己沒有能力成佛。再一次,如果我們在開始修持前沒能對克服忿怒取得很大的進展,我們就會在心理上打擊自己,並且對別人的煩惱沒有耐性。

第三聖諦:出離心(滅諦)

我們了解痛苦以及痛苦的成因之後,我們需要看到有一個真實停止這兩者的可能性存在。如果我們能了解這一點,我們就會有出離心:免於痛苦的決心,基於這是可能達成的自信心。如果我們沒有這一點,一切都是空想。

我們也要決定出離我們平庸的顯現,也就是我們把一切都看成獨立實存的個體,好像它們是用塑膠袋包著的,跟其他東西沒有接觸。我們的心與外顯以一種迷亂的方式連結,覺得外物以其顯現的方式實存,而我們想要某些,排斥某些,對其餘的無感。要真正決心斷除我們尋常看世界的方式,是極為困難的。然而抓取這些外顯,正造成了我們的痛苦,而我們必須生起斷除它的決心。

我們要小心不要走極端,覺得我們的心認識外界的平庸方式是虛假的,所以一切都不存在。這種虛無主義是危險的,因為這會讓我們忽略受苦者,覺得他們完全不真實。

第四聖諦:三種高上訓練 (道諦,三學)

透過以出離心為動機,我們修習三種高上的訓練:

  • 戒律,若無此就無法維繫修行
  • 靜慮,若無此就無法作複雜的觀修
  • 辨別慧,以此了解真實與迷亂之間的差異

戒律先看我們的行為跟言語,然後看我們的心。靜慮是要得到不散亂、不矛盾,不昏沉等的心境。這種心境可在密續修持當中逐漸培養,但如果一開始完全沒有就很難起頭。理想狀況下,我們應該已經有了振奮的、完全專注的心境,稱為奢摩他,能維持數小時不中斷不退失。

在生起次第時我們修習想像力,我們需要專注於大量的細節:我們應該能觀想像宇宙一樣大的曼荼羅當中的所有尊身,同時能把它收入鼻尖上的一滴水中,在四小時當中不散失。當我們能辦到這一點,我們才可以開始修圓滿次第,實修我們的細微能量系統。如果我們不能明晰觀想曼荼羅的每個細節,那就不可能期待真正能調動脈中的風息能量。如果我們在沒有激光般銳利的專注力時就試著控制能量,可能會擾亂它從而對神經系統跟心產生很大的傷害。尊敬這一點並且不要認為隨便什麼人都可以自己作,是很要緊的。

辨別慧是必要的,好讓我們知道什麼是真實,什麼是迷妄。沒有對空性的了解,就有完全思覺失調的危險,真正覺得自己就是實存的本尊了。這也是轉世為本尊形相的鬼神的因。

高級視野:平等捨、慈愛與菩提心

到高層級,我們首先對所有眾生培養平等捨。這是關鍵點,因為在修法時,當我們想像光明照射利益所有眾生時,這真的是說每一個眾生。就像太陽無偏私地照耀。

在平等捨的基礎上,我們培養慈愛,也就是願每個人都快樂,都具有快樂的因。以及悲憫,願所有人都免除痛苦,都免除痛苦的因。我們觀想放出光芒,消除所有眾生的痛苦,給予他們一切快樂。這是不可思議地深奧的修持,放光代表我們的能量利益他人,光芒收回代表把風息能量收入中脈。但沒有慈心與悲心,單純觀想放光收光沒有什麼意義。

最後,我們培養菩提心,為了盡量利益無數的有情,我們願成正覺。我們還沒有成佛,但密續修持能讓我們觀想自身為代表著我們所追求的正覺的佛身相。否則為何要觀想自己成這樣? 然而透過觀想訓練自己,然後透過訓練精微能量體系跟微細心,我們最終能夠自然地以證悟佛陀的形相升起。

總結

要有效地修持密續,我們需要三個階段的動機作為基礎,如上兩部分系列課程中所談到的。在初級階段,我們依靠靈性導師感動自心,對我們的寶貴人身尋求深深的尊重,它是密續修持的地基。對死與無常的了解,是密續修持中處理死亡、中陰、投生過程的基礎,並且能激勵我們善用我們已有的機緣。

在中級視野,透過對四聖諦的深入了解,我們要徹底擺脫轉世投生,獲得純然的快樂。在此階段,我們也學到如何讓煩惱減弱,並用來加強密續修持,而且從世俗見解出離。透過出離心,我們修習三種高上的修學:戒、定、慧。我們能專注於整座修法當中所觀想的真實意涵而不混淆。

最後,在高等階段,我們對所有眾生培養平等捨,然後以慈愛與悲憫希望一切眾生快樂無苦,最後第三,為了利益一切而願成佛的菩提心。我們把所有這些用於觀想當中,想像自己已經是佛,平等普愛一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