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我们生活在大都会、小城镇或乡村中,我们都在现代世界里面临许多问题。大多数人都会以「压力」一词总结之。因为越来越多瞬间可随手拈来的─资讯、电影、电视台、音乐、社交媒体放送、即时简讯、线上产品等五花八门,我们变得想要越来越多东西。它们在表面上看来似乎可以改善我们的生活,但实际上却让我们觉得更加复杂与备感压力,特别是在有很多选择的情况之下。我们不想错过事物,例如新闻、电邮或即时简讯。我们害怕被排除在外。但即使我们选择了其中之一,例如某个电视表演,我们依然充满怀疑,担心是否错过其他更好看的节目。
我们想要归属于社会,融入朋友当中;我们想要不管我们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什么,都能获得许多赞数,让我们感觉被接受。我们并不平静,而且从不满足我们得到的获赞数量,或是我们在网路上浏览的资讯内容。我们会感到兴奋又期待,例如当手机显示收到简讯时,或是检查脸书网页看看是否获得更多赞数,或是作为一个新闻嗜瘾者,一次又一次盯着更多新闻,看看是否有新鲜事发生。我们不想错过任何事物,但它永远不会满足,我们只会想要更多。
还有,当我们对周遭情况感到不知所措时,譬如身处地铁中或路上行走时,我们便透过查手机和听音乐等方式试图逃离当下现状。我们试图把周遭状况现实拒之门外,而逃入自己的私人虚拟世界里。我们也感受到总是要去满足那股强迫驱力的需求。一方面,我们渴望平和与宁静,但另一方面,我们却又害怕资讯与音乐等缺乏的真空状态。我们决心摆脱外在世界的压力,因此予以放弃然后遁入网路的虚拟世界中。但即便在那里,我们还是在社交媒体上寻求我们称之为「网友」的陪伴与认同,其实我们从未感受到安稳。可是,遁入至我们的手机里头,就能一了百了吗?
当我们陷入这些习性惯常时,我们需要认清我们遭遇的烦恼不满为何,并且识别它们的根源出处。然后在知晓解脱其来源方法并确信它们会起作用的基础上,我们进而培养摆脱这种烦恼不满的决心毅力。但我们不想只是像僵尸一样变得毫无感觉;我们想要的是快乐。幸福不仅只是烦恼的消失不见;除了摆脱不快乐的中庸无感情况之外,还有其他东西存在着。
烦恼根源即为自心
外在事物与情况并不是我们经历烦恼、痛苦与压力的根源所在;否则的话,遭遇到它们的每个人必定都会感同身受。
烦恼根源即为自心,就是态度与情绪,以及我们处理现代生活现实的迷惑方式。
我们有着我执毁灭行为的强烈习性,这是由不安、依恋、厌恶、恐惧等扰人情绪与态度而引起。它们牵引着我们去采取行动,但却只会带来更多压力与麻烦,就像是一个反馈回圈,进一步加剧我们的扰人情绪与态度。
扰人情绪与态度乃是建立于不自觉之上。我们要么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举止是如何影响自身,或者对所处情况怀抱不切实际妄想,要么就是对它们持有错误的认知理解。举例来说,我们不知道拥有更多的赞数并不会让我们感到更加安稳;相反地,我们却认为此举行得通。这引发了对更多赞数的渴望,造成持续查看所获赞数的不安全感,以及永不满足与心安的痛苦。亦或许我们幼稚地认为只要逃入电脑游戏的虚拟世界里,就会让我们在生活中必须面对的难题一扫而空。所有这些不自觉与幼稚想法,以及它们引起的扰人情绪,像是依恋等等,无不强化了自身我执毁灭行为与扰人心理状态的不良恶习。
为了处理这些症状,我们需要对自身所处情况产生辨析意识,如同拥有一份要求甚高的工作般。我们必须处理它,这就是现实;然后我们只能尽力而为。我们需要接受当下我们所在处境的现实以及能力有限的现实,并且停止投射妄想这种情况是个可怕怪兽,或是觉得我们不够优秀因为我们认定必要十全十美。接着我们需要专注保持我们面对现实的正念,不高估也不轻视,并且当我们失去聚焦事实时,能够机敏地察觉到。此外,我们还需要自律,避免从我执毁灭恶习中产生行动。
我们从自律开始,从小事起头。当我们感到压力时,我们的皮质醇值 (压力激素) 就会增加,所以我们寻求缓解,例如吸菸、查看社交媒体、或是上网浏览有趣的东西。然后我们感到期待的兴奋与快乐,这让我们感觉良好,因此我们的多巴胺值 (奖赏期待激素) 就会增加。可是就在吸菸或上网后,此举并不能获得满足,导致我们的压力又回复了。
我们需要辨析相信自身误解的弊病之处,也就是认为吸菸会解决问题,或赞数会解决问题,或查阅新闻会解决问题。然后我们培养予以摆脱的决心毅力。因此我们便可戒菸,或规律固定检视电邮与简讯,或定时查看新闻或社交媒体。于是当强迫冲动升起想要吸菸或上网时,我们即可不予行动,而是抑制避免。
正如同我们需要进行节制食量以摆脱身体肥胖,我们也需要采行节制讯息以摆脱心理重担。
我们需要限制资讯、简讯、音乐等摄入量,就像限制我们的食物摄取量般。
避免旧有的我执毁灭恶习,将会首先在体内增加皮质醇值并且感到压力,这是因为往昔不良习性是如此地强大。这就像是从吸菸、网路、手机或音乐中抽除剥离般。但是这股抽离压力将会最终消逝,然后我们便能体验心灵的平和安稳。如果我们以优良惯性取代不良恶习─如同体认我们皆为所有人类的一份子,都是彼此相互关联的,所以个人福祉乃取决于他人之上─这将满足于与他人产生联系和紧密的感受,而这是线上社交网络无法做到的部份。由此我们的催产素值 (纽带激素) 便会增加,然后体验到更多幸福快乐与安稳感受。
从我执毁灭恶习中释放自身
简言之,一旦我们培养出要解脱的决心,之后须从旧有不良恶习中释放自身,我们便需要在自律、专注与辨析意识等方面训练自己,此即称之为「三学」[戒、定、慧]。这三项需要同时进行运作,但为了要适宜地发展它们,我们需要摆脱阻碍它们的干扰因素:
- 懊悔阻碍我们的自律。举例来说,我们懊悔没能上网或立即回覆简讯或电邮。一个有助益的策略是,关闭电脑上或手机中的通知提醒或指示功能,并且只在固定时间内检查,一旦我们浏览内容时,就只回覆重要部份。我们需要自律,其余的就留在我们比较不忙时,或定期设立一日当中某个时段内再来回覆简讯。
- 困倦、昏沉与掉举阻碍我们的专注。一旦出现它们当中的任何一种,我们就会失去正念。正念限制着我们不要一直查看简讯,使生活变得较不复杂。
- 优柔寡断阻碍我们的辨析意识。我们总在心里反覆思量,只在固定时间内查看讯息是否是个正确决定。之所以产生这种犹疑,是因为要限制住不停查看的习惯,是困难的且压力甚大。为了处理这些犹疑,我们需要提醒自己改变自身恶习的好处。
还有其他策略我们也可以采用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快乐。例如,当我们身处于拥挤地铁上,我们越只关注自己,越想保护自己,而逃入手机当中时,我们就会越感到封闭。因此我们的精力备受压迫,然后我们越觉得紧张。我们无法放松,因为我们感到被危机威胁着。即便我们沉迷于玩手机游戏或听iPod音乐,但我们其实已在身边周遭筑起围墙,而不想被打搅干扰,所以我们是处于防卫状态的。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把自己视为是地铁拥挤人群中的一份子,并在与我们身处相同情况下,对每个人产生关心和慈悲的话,那么我们的内心和心灵就会开放。我们可以对危机保持警戒,但不要仅只专注自身的偏执状态─我们都想要每个人皆安全无虑。我们无须试图用音乐或游戏淹盖其他众人,并且避开大家隔绝自身。这种手段只会增加我们的孤独感。如果我们感到自己是周围众人较大群体中之一员的话,那么我们就会感到更加安稳,如同群体动物里的一份子。然而,为了有效地应用这套策略,需要进行针对自律、专注与辨析意识等三方面的训练。
另一种我们可以采用的策略是,当工作片刻需要歇息之际,与其上网或查看手机,还不如起身而行尽可能在房间内走动一下。从事减少刺激的活动,而不是以网路或手机来增加刺激。
摘要
假使,透过想要解脱的决心,我们运用上述三种训练减少从我执毁灭恶习中出现的压力,我们将能以较平静的心灵状态处理工作、家庭、经济等紧迫情况。此举将特别地有效去应对现代生活的复杂性,例如源自资讯成瘾而逃入网路、社交媒体与音乐当中等等。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必须放弃网路或抛弃手机;而是我们需要培养更好的习惯,以一种有益且健康的方式来使用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