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处理烦恼

00:25
恐惧是生活中极为强大的障碍之一,而阻扰积极成就任何事物。作为一种迷惘的心灵状态,其奠基于无知茫然,特别是有关于何谓安全感。然而,利用各类的紧急和临时方法,我们能够从恐惧的瘫痪控制中予以解放自我。

处理恐惧的应急办法

在藏传佛教中,女性本尊度母象征佛保护我们免受恐惧的一面。度母实际上象征了人体内的气心和呼吸。净化之后,度母还象征我们的行为和达到目标的能力。这种象征性暗示了通过运用呼吸和灵量处理恐惧的一些应急办法。

应急办法源于我们进行禅观、学习或聆听教义前的预备性修持(加行)。在我们极度恐慌或开始仓皇失措时,基于这些修持或这些修持本身的应急办法帮助我们在这种紧急状况下保持安定。它们也被用作进行更精深方法的前期步骤。

  1. 闭上眼睛,默数呼吸循环次数,以一呼一吸为一次循环,注意力集中,感受气息被吸入、下沉、下腹部抬升、然后下降,呼气。
  2. 半闭上眼睛,默数呼吸循环次数,注意力较集中,俯视地板,以呼气、屏息、吸气为一次循环,注意力和前面保持一致,一段时间以后,再感受我们的臀部落在地板上或椅子上。
  3. 重复肯定我们想要取得什么(变得更安定)以及为什么要取得的动机或目标。
  4. 想象思维(心识)和能量像照相机的镜头一样清晰。
  5. 不再默数呼吸循环次数,呼吸时注意力集中在下腹部的抬升和下降,感受体内所有的能量在和谐流动。

何为恐惧?

恐惧是对已知或未知的事物在生理和情绪上的一种不适感,对此我们感到没有能力去控制和应付,或者带来我们所希望的结果。我们想摆脱我们所害怕的,因此会有一种强烈的排斥感。即便这种害怕只是一种普通的焦虑,并没有一个特定的害怕对象,仍然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想去摆脱某个并不明确的“东西”。

恐惧并不是简单的愤怒。但是,与愤怒类似,它促发了我们对所恐惧的事物的负性品质以及对“我”的膨胀。恐惧在愤怒之上增添了识别(藏文:‘du-shesrecognition,想) – 我们无法控制或掌握形势 – 这一心理因素。于是我们就依据那种识别方式,关注(藏文:yid-la byed-pa,作意)所恐惧的事物及其自身。而这种识别方式和关注方式可能是准确的,也可能不是。

无明伴随着恐惧

对现实中某种事实的无明(unawareness,ignorance,confusion)总是伴随着恐惧 – 要么不了解,要么对它的了解与现实抵牾。让我们看一看下属六种可能。

(1) 当我们担心无法控制或应付一种形势,我们的恐惧可能伴随着对因果和事物如何存在的无明。我们心怀恐惧地关注自己形成的概念化对象(藏文:zhen-yulimplied object,耽著境)以及我们所恐惧的是:

  • 一种切实存在的“我”,能够根据自身的能力控制一切,例如别让孩子受到伤害;
  • 一种切实存在的事物,不受它事物的影响自立地存在,能够仅凭自身力量进行控制,但是因为某种个人缺陷而无力为之。

这些存在方式是不可能的,因果这样运行也是不可能的。

(2) 当我们担心无法应付一种形势时,伴随的无明可能就是心识和无常的本性。我们害怕自己无法掌控情绪或者害怕失去所爱的人,我们不知道自己所体验的痛苦和伤心只是产生的表象以及对表象的认识。它们并非恒常而会消失,就像牙医钻牙一样。

(3) 我们害怕不能应付一种形势可能是害怕我们自己无法控制。当中可能还有对孤立独身的恐惧。我们想找到什么人能够缓解这种状况。这里,概念化对象有:

  • 一个切实存在的“我”,他无能、不足、不够好,永远学不到什么;
  • 一个切实存在的“他”,比我优秀,能够拯救我。

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关于我们和他人如何存在的无明以及关于因果的无明。我们可能在当时确实没有足够的知识去应对某件事,例如车抛锚了,而别的什么人有的相关知识能够帮助我们。但是,根据因果律的运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去学。

(4) 当我们担心某人如雇员时,因为不知道他们素来的本性。我们的雇员也是人,有和我们一样的感情。他们希望快乐而不是不快乐,希望讨人喜欢而不是被讨厌。他们在办公室外也有生活,这些都影响着他们的心情。如果我们以人之为人的态度和雇员打交道,在牢记着对我们自身受人尊敬的位置的同时,我们的恐惧会更少。

(5) 同样,我们害怕蛇和虫子时,同样没有认识到它们也是有情众生。它们和我们一样希望快乐而不是不快乐。从佛教的观点看,我们可能没有认识到,它们是一个没有一个固有认同的、这样或那样一种生物的个体心相续的当前显现。我们可能不知道在前世,它们甚至有可能是我们的母亲。

(6) 当我们害怕失败或病痛时,我们没有认识到自身作为有限的六道生众素来的本性。我们并非完美无缺,因此我们当然会犯错误,有时候会失败或得病。“在轮回中你有何期待呢?”

感到安全

以佛教的观念看,感到安全并不需要

  • 求助于一个万能的神灵来护佑我们,因为万能是不可能的;
  • 即便有某一个强大的存在能在某些方面帮助我们,但需要我们愉悦它,或者为了得到它的保护而做出供奉或牺牲;
  • 让自己无所不能。

要感到安全,我们需要:

  1. 我们害怕什么并认识隐藏其中的困惑(昧)和无明;
  2. 对处理所害怕的东西是什么有一个现实的想法,对去除深藏的困惑来说,尤其如此;
  3. 从当前和长远两个方面评估我们处理所害怕东西的能力,既不高估、也不低估自己,接受我们当前发展阶段的状况;
  4. 做当前所能做的 – 如果正在做,就为此欣喜;如果还没有做,就下定决心发挥当前最大的能力,然后做出现实的努力;
  5. 如果当前不能完全处理,去了解如何才能达到能够完全处理的地步;
  6. 立志并努力去达到那种发展阶段;
  7. 如此去感受 – 我们沿着安全的方向(皈依)前进。

上述七个步骤描绘了佛教所称的“皈依(taking refuge)”。这不是一种消极的状态,而是一种积极的状态,在我们的生活中确定了安全的方向 – 以一种现实的态度,努力去除自身恐惧的方向。结果,我们感到安全、得到了保护,因为我们知道,在生活中,我们沿着积极和正确的方向前进,这最终能够让我们清除所有的问题和困难。

如何应对可怕局面的现实观点

  • 发生在我们自身或所爱的人身上的东西是一个巨大的个人业力力、以及历史、社会、经济诸力量熟化的结果。会发生事故和其他各种非所希望的事情,不管我们多么谨小慎微、不管我们给了他们多少建议、要他们小心行事,我们不能从中保护所爱的人。我们唯一所能做的就是给出建议,为他们祝福。
  • 要避免事故、克服恐惧,我们需要获得对空的非概念性(无分别心)的认识。但是,完全专注于空并不像把脑袋埋到土里一样。它不是逃避恐惧,而是一种消除愚昧和无明的方法,这种愚昧和无明使我们的业力熟化成非所希望的事情,让我们心有恐惧。
  • 通过对空的非概念性的认识,通过自身净化业力,我们仍然会体验各种事故和恐惧,一直到从轮回中解脱阶段(arhatship,阿罗汉果位)。这是因为轮回的本质就是起落不息。进程不是线性的;有时候事情顺利,有时候不顺利。
  • 即便获得了解脱成为阿罗汉,我们仍然要体验各种事故和各种非所希望的事情。但是,我们这时候的体验是无苦难无痛苦的,因为我们脱离了所有的烦恼情绪和态度,也没有恐惧。只有在阿罗汉果位阶段,我们能够以最深刻的方式应对所有的恐惧。
  • 只有在达成正觉的时候,我们不再体验各种事故和各种非所希望的事情。只有佛能无所畏惧地宣示:
  • 他(她)自身的见悟、所有优秀的品质和技能,
  • 他(她)自身对妨害解脱和正觉的障难的断灭,
  • 他人自身獲得解脫和正覺而需要清除的障難,
  • 他人自己去除障难需要依重的敌对力量。

对付恐惧的应急办法

  1. 通过上面所列举的七个步骤,不断确定沿着安全的方向前进(皈依)。
  2. 当面临一种可怕情景如癌症诊断时,想象最糟糕的事情发生了、想象接下来会怎么样、我们如何去应对。这有助于我们驱除未知的恐惧。
  3. 在着手处理一件事如准时去机场赶飞机前,准备几种可能的解决办法,这样我们就不会落入黔驴技穷、没有其它办法能够让我们完成目标的可怕境地。
  4. 正如寂天大师所教导,如果面临一种可怕境地,而我们可以有所作为,为什么要担心呢,去行动就行了。如果无能为力,为什么要担心呢,这无助于事。
  5. 既然我们要在整个解脱之道上经历害怕和不快乐,我们需要有大海般深广的专注,当害怕和不快乐生起时,让它像水浪一样流逝。水浪影响不到大海的宁静和深沉的静谧。
  6. 如果我们通过建设性的行为积累了足够的正性业力力(善),我们就有信心在来生继续有此贵为人类的身体。尽管我们需要记住轮回的本质是起落不息,但免于恐惧的最佳保护就是我们的善业。
  7. 当面临一种可怕情景时,我们可以向护法或本尊如度母或药师佛作出仪式性的求助。这些护法或本尊并不是能救我们于困厄的无所不能的神灵。我们发出请求并愿意接受他们启发性的影响(藏文:‘phrin-las,事业),这样它就能够作为一个熟化业力的条件。这个业力力源自我们此前所做的建设性行为,不如此它就可能不会成熟。这种启发性的影响作为一种条件,其更为稳健的效用就是让我们此前所做的建设性行为熟化成为琐碎的麻烦,不如此它就可能会熟成妨害成功的严重障难。这样,不仅不为困难所吓倒,我们还欢迎它们,视之为“烧毁性”的负性业力力。
  8. 反复肯定我们的佛性。我们具有深沉觉性智慧的基本层次来理解困难和可怕情景(大圆镜智)、认识其模式(平等性智)、充分了解情景的个性状态(一切分别智、妙观察智),并明白如何去行动(这也包括可能认识到对此无能为力)(成所作智、成所作智)。我们还拥有做出实际行动的基本层次的能量。
  9. 反复肯定拥有佛性就是拥有自身足具全部优秀品质的基础。用西方心理学的术语讲,这些品质可能是意识中的,也可能是无意识中的(我们可能对这些品质在意、也可能不在意;这些品质可能发展到不同程度)。通常,我们把潜意识中品质视作“影子”。因为潜意识中的东西也是未知的,因此对它的无意识的这种紧张状况就表现为对未知的恐惧以及对未知的潜意识品质的恐惧。因此,我们可能认同自己理智意识的一面,忽略或否认未知的、潜意识的情绪体验性的一面。我们可能会把情绪体验性的一面投射成“影子”,害怕那些情绪性的人。我们可能害怕自己情绪性的一面,对脱离自己的情感心怀焦虑。如果我们肯定意识之中情绪性的一面而否认无意识之中理智性的一面,我们就可能会把理智性的一面投射成“影子”,害怕那些理智性的人。我们可能不敢去理解事物,对自己理智方面的愚钝感到焦虑。因此,我们需要肯定作为佛性的不同方面,自身足具上述二者。我们可以将这二者视觉化成互相拥抱的一对夫妇,就像对度母的观想一样,感觉自己就是具足的一对夫妇,而不是单单其中之一。
  10. 反复肯定我们佛性的另一方面,即思维(心识)的本质就是天生没有恐惧,因此体验恐惧只是一种短暂的表面事项。
  11. 反复肯定我们佛性的另一方面,即我们可以得到别人的启示,从而获得直面可怕局面的勇气。

总结

当我们害怕恐惧时,如果能记住这些方法来处理它,将能够安稳下来,并且用实际方式来加以处理,无论当前情况是看起来地令人胆战心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