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常乃是健康人际关系之资源

当进入一段关系当中,如果我们认识到无常之各类面向的话,我们将会避免不切实际的期望和预测。为了要尽力延续这段关系,其最好奠基于对何谓可行和何谓不行两者有着彼此认识–这不只是智识认知,亦是情绪感受。

无常的认识和理解对我们应对生活很有帮助,在应对与他人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过程中的困难时,尤其如此。关于这个主题,佛 教给予我们很多资源。处理这个主题,需要我们考察佛教如何分析现象问题。当然,可以完全对此进行理论探讨 – 这可能很枯燥,我们还可以贴近生活、以切身事 例以及我们如何实践它来加以讨论。

佛教对现象的分析:存在的是什么?

存在的是什么?佛教认为存在的现象就是任何能够被有效认知的事物。这一点确实非常重要,因为这就意味着如果某事物存在,它就可以被正确地认识 – 我 们可以直接或间接体验它,或者我们可以通过正确的逻辑作出推断。任何无法被有效认知的事物均不存在。我们如何将之运用于事物的判断呢?

既然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亲密性个人关系往往问题多多,就让我们以其中的伙伴关系为例。一个不可能存在的例子就是“白马王子或白雪公主”。现在,我 们可以将这些词语放到一起形成这一表述:我们有一部白马王子或白雪公主的卡通片;我们有关于他们的童话故事。但是,现实中没有白马王子或白雪公主,因为我 们永远不会碰到一位;我们也永远不会在现实中认识一位。相反,也没有人现实中曾经碰到一位,也没有人在将来能够碰到一位,因为这种王子和公主根本就不存 在。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白马王子或白雪公主形成了一组我们放置在另一个人身上的不可能存在的镜像和期待。当我们将白马王子或白雪公主的镜像投射到伙伴 身上时,一切就完了。我们之所以有这种投射是因为我们希望他(她)能够成为白马王子(白雪公主),但当达不到预期时我们就感到一种挫折。然后,我们继续找 另一个有可能成为白马王子或白雪公主的人。

有些事项并不存在。它们(他们)永远无法被有效认知,上述只是其中之一。如果从来没有人在现实中曾经碰到一位白马王子或白雪公主,那么说后者可能存在是不合逻辑的,据此也能够得出结论,我们永远不会碰到一位。这一点很明确,需要我们坦然面对。

视频: 康卓仁波切 — 「欣赏无常」
请点击影片右下角的「字幕」图样以开启字幕。要更改字幕语言,请点击「设定」图样,然后点击「字幕」选择想要的语言。

肯定与否定

存在者能够被有效认知,能够作为肯定或否定之存在被有效认识。例如,我们知晓桌子上有一台录音机;那里有个什么东西。我们也知道这个房间里没有狗。 我们能够认识到这里某事物不存在、某事物不在场。这就是否定。这个房间里没有狗这件事能够被有效认知。因此,“不在场”这一现象是存在的。

同样,我们能够认识到和某人存在某种关系,例如伙伴关系。这就是肯定。我们同样知道并不存在白马王子或白雪公主。“ 没有白马王子或白雪公主”这一现象存在。这就是否定。肯定和否定给我们提供了行事的理据。我们知道某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 二者都是正确的;二者都存在, 都可以被有效认知。

为了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既要知道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什么,也要知道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是什么。这里可能有一条狗,因为存在狗这种动物。但这里不可 能有我的白马王子(白雪公主)一样的伴侣,因为不存在这样的神话中人。如果我们认识到不可能有满足完美无瑕的白马王子(白雪公主),满足我们的所有梦想, 给我们的生活中带来终极而永恒的快乐;如果我们认识到他(她)只是一个也睡觉打呼噜、也有其他缺点的一个凡人,那么我们在人际关系上就有一个健康而现实的 基础。

静态和非静态现象之间的区别

在存在的事物之中,我们可以将之分为静态事物和非静态事物。“静态”和“非静态”通常译作“恒久”和“非恒久”,但我们一般使用时这些词汇通常指一 个事物存在的时间长短。这里,二者的区别不在于事物存在的时间长短,而在于不管存在多长时间,事物在存在时是否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静态的现象是“恒久 的”,非静态的现象是“非恒久的”。

静态现象

静态事物 – 静态现象 – 包括某一事物的诸事实。一桩事实永远不会改变;事实永远是事实;永远不发生改变,一直保持本真。佛教中最广为讨论、最精深的一个例子就是“空”。

“空”是一个很让人困惑的语汇。对这个词有诸多误解。它的基本意思是没有以不可能的方式存在之存在。我们上面的例举中就是不存在白马王子或白雪公主。

这里,我们需要作出区分以避免疑惑。今天早上9点(此时此刻)这个房间里没有狗是一个将来永远不会改变静态现象。即便明天会有一条狗进入这个房间, 也不能改变今天早上9点这个房间里没有狗这一事实。因此,这个房间有狗可能会成真;但现在的静态事实是,此屋无狗。这一事实无法改变。

当我们谈论某种不可能的事物之不存在时,实际上它之不存在不仅现在是真实的,它之存在永远不真实,也永远不会成真。因此,此屋现在无狗、也无白马王 子(白雪公主)是永远无法改变的静态现象,但二者是迥然有差的不同类型的静态现象。一个属于不可能的事物之不存在,另一个属于可能的事物之不存在。

另外,我们还需要作出另一组区分。这是一条狗而不是一只猫这一事实不仅现在是真实的,它此前以及将来都不是真实的。这条狗尽管和我们在一起时不是一 只猫,同样不可能和别人在一起时成为一只猫。这会很荒谬。不过,可能有非狗的其它某个动物是一只猫,因为存在猫这种动物。但就白马王子(白雪公主)而言, 这却非亦然。因为不存在白马王子(白雪公主),没有人曾是白马王子(白雪公主) – 过去、将来、于我们、于他人,同样如此。

因此,一个人不仅不是他(她)的前任伙伴的白雪公主(白马王子),也不会成为我们的白雪公主(白马王子),或者可能会有别的什么人担当这种角色。这 并不是说我们在什么地方错了,如果我们知错而改,伙伴或别的什么人就会变成我们的白雪公主(白马王子)。这种事永远不会发生,但我们那样想,不是吗?在过 去、现在、未来都不可能有人会是白雪公主(白马王子)。就某种不可能的事物之根本不存在而言,它就是一种静态现象。

理解了上述这些,我们就能够避免我称之为“所生活的虚拟世界” – 让我们借用语法表达 – “要是他们做了这(那)会怎么样?要是他们生活在一起更长一段时间会怎么样?要是他们没有得病要是我们结婚了会怎么样?”正是这些“要是”构成了“虚拟的世界”。

一个常见的幻想是,如果伴侣和我们生活的时间再长一点,幻想就能实现。如果我们结婚了,如果事情略微有不同,就有可能实现成真。或许到时候他们就成 了我们的白雪公主(白马王子)。但是,既然某人是白雪公主(白马王子)完全是不可能的,也不会受别的任何因素的影响,我们或他人都不可能做出什么、也不可 能做成什么,使其发生改变。这则童话故事是不可能实现的,这才是现实。

事实是中性的,无所谓好与坏。同样,不存在白雪公主或白马王子这样的人只是一项中性的事实。因为事项是中性的,因此,也没有可为此沮丧的。我们是否喜欢它是另外一件事。但是,我们需要接受这一现实。它本来就如此,就像一加一等于二一样,如此而已,无所谓好与坏。

同样,事实本身也不能做什么,不会产生任何效果。但是,了解并接受一项事实会有所作为。例如,它可能帮助我们在人际关系上避免挫折和麻烦。另一方 面,对事实的困惑或拒绝接受同样会产生结果,使我们有麻烦。不管我们接受还是拒绝事实,它会给我们产生效果。事实就是事实。我们没理由对此抱怨。

当我们这样抽象地研究时,上述形而上的、哲学性的分类及其描述可能看起来令人望而生畏。但是,如果我们将之实践于自身生活,我们所讨论的这一切就变 得显而易见了。这样,在理解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以及如何应对,它们就会很有助益。这一主题并非必须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毫无关联的枯燥理论 – 实际上,恰 恰相反。

非静态现象

非静态现象是因为或基于因缘而产生的事物。它们随着时间而变化并产生效果。非静态现象一共有四类。认识它们、了解它们很有助益:

  • 有始有终者
  • 无始无终者
  • 无始有终者
  • 有始无终者

我们怎么进行讨论呢?让我们就以上分类各举一例。这些分类在处理人际关系中很有帮助,因此,就让我们以人际关系为例。

有始有终的例子是和某人的关系。一个人的年轻美貌或一阵恼怒同样有始有终。

无始无终并随着时间而变化的例子是一个人思维的连续统(心相续)。笼统地看,当转生一直基于无明时,它就是无始无终的。

无始有终的例子是伴随着我们思维连续统的正知或无明。我们无所开始的心相续总是有正知或无明伴随。但是,我们获得解脱修成觉悟后,无名也就终止了。

有始无终的例子是我们心相续作为佛得超验思维的运动。较浅近的例子就是一个的死亡。死亡有始而无终,并产生影响。

首先,让我们看一则有始有终的例子,例如人际关系。这里,我们不要仅限于爱情、婚姻或家庭关系,让我们范围更大一点,例如包括朋友、 同学、同事等。这些关系都取决于明显的或细微的无常。明显的或细微的无常是两种不同的事物。在佛教中,当涉及到无常时,我们一般涉及的就是这两种,但它们 在有关无常的论述只是一小部分。这里我想给大家提供一幅更广阔的有关无常的画面。

明显的无常

明显的无常是一件事物的终极消解。例如,和一个人的关系必然终将结束。我们中有人可能会换一份工作或者失业;我们可能毕业;我们的兴趣可能有变化。最终,他们会死亡,我们会死亡,或者生活中的某种境况会使我们分道扬镳。这就是事实。

让我们回到对无常现象的定义,关系是因为或基于因缘而产生的事物。其意思是说只有在支撑它的因缘和合并持续的情况下,关系才会存续。因缘和合,但因缘并非总是会和合,因此因缘也并非将一直和合相存。

支撑一项关系的因缘有很多 – 两个人要有相似的兴趣口味、在同一座城市居住、在同一个办公室工作,等等。如果有足够的持续不断的因缘,关系就将存续。

因为这些因缘随时在变化,而且非常脆弱,最终关系将因为无所依赖而终结。如果加以思考,我们会发现这很深刻。例如,如果两个人的关系只是基于肉体或性的吸引,随着两个人变老,这一因缘也发生变化,关系也就到头了,对吧?

这暗示着什么呢?这暗示着支撑一种关系的因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如果我们要想让一种关系继续下去,我们不能只依赖于最初的那些条件,例如当时 我们都富有吸引力、年轻、有活力,或者当时我们在同一所学校或在一起工作。这为我们如何使一种关系保持活力提供了启示。我们必须找到更多的条件使我们不分 离,支撑这种关系,因为我们的志趣所在和人生道路不可避免地要有所分歧。

我们来自不同的前世、得到了不同的抚育、濡染了不同的文化、等等,因此很自然因缘的和合只是很简单而短暂,从而可以让我们有所分享 。但是,因为各自有如此多的差异,我们终将分道扬镳。我们无法仅仅基于共同的记忆长久维持一种关系。如果我们执着于一种关系,就好像它会永存,那么当这种 关系无可避免地结束时,我们的执着和无明将给我们带来无数的痛苦。如果我们接受明显的无常这一事实 – 一项关系会因一定的缘聚而聚合、最终会无可避免地因 这些因缘消亡而结束 – 那么,我们就可以在这一关系存续时尽情享受,而无需自欺欺人般地认为它将永存不竭。

这不仅关乎生意交往中的关系、朋友关系或爱人关系,同样关乎婚姻伴侣、甚至孩子。 要认识到我们的孩子终将有一天要自立门户,这很重要。他们和我们共同生活的时间并不长久。我们可以享受这一段美好时光,但切不可执著于此,因为这种时光并不持续永远。

变化之问题

这里我们进入另一个话题,即变化的问题,通常称之为“变易之苦”。我们平时对快乐的普通感觉经验是有问题的。是什么问题呢?问题在于快乐的非永续长 存。快乐只是让我们在一小段时间内感觉良好,但并不能包治百苦。快乐暗藏的隐患是并没有确定性和可靠性。我们可能现在感觉快乐,但无法保证此后的五分钟后 我们不会体验恐惧。我们从来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和关系的时时变化有关。

开启一段人际关系时,我们需要接受它终将结束这样一个事实;我们也需要对这种关系存在时的体验的快乐有一种现实的态度。这种体验会结束,分别时我们 也必然会感到忧伤。当然,我们开启一段人际关系时,我们希望通过这种聚合得到所有快乐。但是,当这种关系终结时,我们同样必须体验伤感。我们心甘情愿、拥 有足够的勇气接受并体验这些忧伤吗?值得如此吗?这不是对妄想的投射,而是一种现实:关系结束时 –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 – 心情会忧郁。我们需要有足够的勇 气接受这一现实,不能幼稚。

此外,我们在一段人际关系中体验到的快乐并不能在这段关系存在时始终如一。关系会波动变化。我们会共度美好时光,也会共度艰难时日,因时变化。这就是生活之本质。在佛教中,我们说这是轮回之本质;它有起有落。你愿意接受吗?

此外,找到“心意中人”永远不是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的快乐之关键。拥有“心意中人”并不能够使我们要处理的困难烟消云散,例如,尽管我们回到家以后暂 时会感觉良好。但这种感觉并非天天都有,不是吗?我们常常心怀浪漫地认为只要找到“心意中人”,一切都将迎刃而解。这就走了白马王子(白雪公主)路线。

我们有勇气接受这一事实呢? – 即便我们现在快乐,我们无法知晓我们或伴侣在五分钟后会情绪如何。一切都很正常,突然某个人的情绪有了变化,变得深 情沮丧。没有人是心态总是良好的白马王子或白雪公主。我们自己在心仪的人在场时会快乐到极致,过一会又可能心情沮丧。重要的是,我们要认识到这并非别人之 错,而是我们所说的“世俗情感”的本质使然。“世俗情感”因为纷繁无数的原因而起起落落。当然,我们对伴侣有所选择,有些人可能比另外一些人更让人赏心悦 目。问题的关键是,永远不会有完美的伴侣。如果我们认识到这些并予以接受,上述因素会成为饶益的资源。因此,请切记明显的无常:在某种意义上,一项关系会 结束。

细微的无常

细微的无常不仅仅是一件非静止的事项因时变化这一事实,也不仅仅是一件非静止的事项如同定时炸弹一样因时而不断接近其终点这一事实。尽管上述二者是细微无常的两个方面,细微无常同样还有第三个方面,即一项关系最终解散的原因是它的形成和产生。它终结的原因恰在于它的起始。

让我们对上述三个方面予以考察。首先,一项关系因时而变。认识这一点非常重要。这如同一部电影。昨天的场次结束了,给这个人观看今天场次的机会吧。 今天的镜头是过去镜头的继续。我们不能说过去的场次对今天的无所影响,但是对一项关系的变化不居的因缘和条件逐流而为,并加以适应很重要。例如,很多人经 常需要有自己的空间,需要自己拥有一定的空间。我们不需要一直待在一起。我们有时候需要彼此分开,例如我们各自想和自己的朋友聚会,等等。对此,我们需要 顺应,否则就会有大不快乐。

其次,每时每刻一项关系都在向其终点走近。这就意味着我们切不可视该关系为情理中事。我们需要尽其所能创造在一起的时间,因为时间宝贵而有限。定时 炸弹在滴滴作响。这并不是说我们要神情抑郁地听天由命;而是现实地说,我们在一起的时间并不长久。到了某一时间,该关系就要结束。让我们切实最大限度地利 用这段时光,但不要过于紧张。如果我们要使每一分钟都要深沉而富有意义,就会毁掉这项关系。这里有一则不错的禅宗心印:“死亡随时至,且请放松之。”

细微的无常的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方面最深刻:某事结束的因在于其开始。终结我们和某人一起生活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开启了和他们一起生活。没有开始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就无法结束和他们生活在一起。

它的含义是什么呢?一次吵架、甚至对方的死亡只是结束和他(她)的关系的一个机缘,但并非是最深刻的原因。关系结束的真正原因是我们介入了该关系。某事担当了结束这一关系的催化剂,但它只是机缘而已。

当我们认识并接受这一事实时,我们就可以享受这项关系的成长而无需责难它因某种机缘而结束。如果不是这一机缘结束了它,就会有别的机缘来完成。我们 也无需疑问建立了这项关系后会发生什么。如果建立了一项关系,它就会在向其终点走近的过程中起起落落,直至最终结束。如果我们对这些现象有现实的理解,我 们就可以尽情体验这一关系而无需有所耽想。

走进一项关系中的未知因素

我们如何走进未知因素呢?这里有一个人。我们和他是否要建立关系呢?这就是一个大未知因素。

通常,我们对未知因素颇感觉不安。我们希望掌控一切,使一切井然有序。但是,在一项关系中要掌控一切势不可能。我们可能会通过查询星座来预测会发生 什么。这是一种极端:试图通过发现将要发生之事来一切控制,从而成竹在胸。另一个极端就是无为而治,一头扎入最底端。一条中间路线是,获取一些信息,然后 进入其中。一项关系是一次历险,是一件需要我们作出探险的事。

在一项关系中会发生什么事情,其个中详情当然无法预先知晓,尽管对方和我们自身的信息有所裨益 – 不管这种信息来自星盘、直接观察、内省、等等。但 是,关于生活中基本现象的信息 – 何为真实、何为完全不存在、等等 – 使我们真真切切地得以走近未知、走进这一历险,使我们以更适宜的方式去应付展现在我 们面前的一切。让我们看一看对我们有帮助的具体以下几点。

记得我曾经提到过,一个无始无终的静态现象的例子是思维的连续统、我们的体验随着时间的延续。从佛教的观点看,我们谈论前世和来世,但在此,让我们 把讨论限定在此世。在我们的生活中,一项关系在时间上有始有终,但是我们思维连续统的一般延续性 – 换句话说,我们人生经历的一般延续性 – 会从我们出生 到死亡,延续不断。生命在持续。一项关系的结束并不是世界的末日,也不是相遇之前我们都不存在。

为什么会是如此呢?一项关系和我们生命的延续性之间有什么不同?二者都随着时间变化、二者都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但是,二者之间差别巨大。让我们予以分析:

和某人一起生活有一个开始。为什么呢?因为它所由产生的因缘并不是天然和合的。它们在某一具体时刻和合而成。所有因缘相和合时,也是我们一起生活开 始之际。因为支持这一关系的诸条件并不是天然和合的,因此,它们的离散也将不可避免,就如同风中的枯叶。在思考人际关系时,这些观点很深刻。

这与我们个体的延续、以及对事物的主观体验颇为不同。当然,在事情发生时,我们对某一具体事项的体验 – 例如人际关系中的某一特定事例 – 是新鲜 的。但是,我们总体上对事物的体验并非在任何时刻都是新鲜的。鲜活的自然特征就是为我们无时无刻所体验的。这并非必须有新的因缘和合以使促进我们体验事物 的能力。此外,我们体验事物的能力也不会渐行消失、分解,每时每刻接近终结。我们体验事物的能力长川持续。当然,我们所体验的内容在变化,只是体验本身持 续不变。

如果我们了解了,我们拥有持续体验这一重要基础,我们就不会过高估计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也不会对其所未知心存忧患。这是因为我们知道即便这一人际关系结束了,生命仍将继续,我们仍将继续体验更多的事项。

此外,在该关系存续期间,它也并非我们生活中唯一发生着的事项。我们还保持着很多人际关系,即便此一关系终结了,其它关系依然存续。我们一定不能对 这一事实视而不见,执着于某一项关系,认为一旦该关系终结就一无所有了。我们已经拥有多种其它的关系。这些关系可能类型不同,在我们生活中角色各异,但这 并不是说我们并非一无所有。因此,我们无需认为一项关系结束后必须要用另一项关系来代替,因为没有了此一项关系,我们就会一无所有。

同样,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即便我们和别的什么人建立了关系,但这项关系不同于此前结束的关系。如果和某人的关系有变化、因时而异,那么和不同人之间的关系其差异则更大。我们要极其小心,切不可抱有这样的期望,即新朋友或新伙伴有着与前面的那一位相同的行为和反应。

与我们对普通事物的体验相对比,一则无始有终的非静态现象的例子就是无明 – 例如,对人际关系的无明。无明在持续,但它注定是一种明显的无常。这种 无明随着对现实的正见(正确的理解)就结束了。但是,它不会像人际关系一样自然消解。如果我们不去用正见取代它,它将持续存在。

另一方面, 正见则是一则无终有始的非静态现象例子。最简单地说,心识如同一面镜子,能够反映并认识事物。如果镜面蒙上了脏东西,就不能反映事物了。只有在祛除脏东 西,镜子才能发挥它的功能,但是祛除脏东西并不会使镜子产生反映事物的功能。镜子始终拥有产生反映事物的功能,它只是被蒙盖了、变得不明亮了。

同样,祛除无明并不能使心识产生正见的能力。 我们的心识对人际关系的现实性能够做出全面的理解。一旦祛除了无明,我们自然能够认识现实性。尽管这种祛除无明有其开始,但它会一直持续下去。此外,因为 不同于基于非现实性的无明,正见得到现实性的支撑,因此它也能够一直持续下去。 正见不像一项关系那样,是一种新的建立、也必然会分散。

如果我们认识了这一切现象及其所有可能性,那么在和别人建立人际关系时我们就对所谓的“未知”无所畏惧了。

问题

为什么每一项关系都必然要结束?难道就没有持续永存的关系吗?我们碰到某个人,感觉到从前生就认识他。随着我们一起成长、一起变老,我们就有这样一种感觉 – 即便我们中一个人撒手先去,不管发生什么变化,这种关系依然会一直延续到来世。

你所说的有一定对的地方。我只是将我们的讨论限定在此生此世。如果我们将话题延伸到前世和来世,情况则略有不同。确实有些关系从一世延续到另一世,尽管每 一世可能形势略有不同。从佛教的观点,同时根据我的经验,确实有这种情况。但这并不意味着和某人的关系就是永恒存续的。

如果存在一种无始的生命和有限的生命体,确实会人人之间会建立关系。但是,这种可能性极小,即我们会和某一个特定的人永久地保持某种特定关系,而和其他任何人则并非如此。必然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时刻,和某人相遇并形成一种特殊的关系。

无论如何,这一讨论将我们带回到这一观点,即我们和某一个人的关系只有在缘助性条件和机缘存在时持续存在。因此,恰如此生不能凭藉着使我们聚合的条 件使我们的关系存续毕生,恰如为了使这种关系得以存续,我们需要创造更多的条件与之相生相随 – 那些延续数世的关系同样需要如此。

我的导师什贡仁波切是嘉木样仁波切尊者的一位老师。他1983年示寂,1984年转世。我和前世什贡仁波切关系极为密切,和此世仁波切关系同样密 切。但这两种关系却不一样,它们基于不同的机缘和条件。如果我只凭借这一条件 – “好吧,您在上世这样做了;您在上世那样做了”,此世仁波切就会对延续这 种关系根本不感兴趣。

对一位土库(活佛)、一位转世喇嘛来说,这可是一件可怕的事 – 与他们相处时视他们为前世的同一个人。只有我们就像他们生活在此生那样与他们相处, 这一关系才能存续。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必须为一项关系付诸努力。我们不能只是想象着和某人的关系每生每世都是同一个样子。如果这样想,那些使我们聚合的机 缘自然将消解,也不会有新的机缘来维持这一关系。

这一点很深刻。例如,我们和某人谋面时可能有过“似曾相识”这样一种体验:一见如故,感觉和对方有一种深层的联系。在前世,这一关系可能是婚姻或情 人关系。此生,我们发现所具备的机缘不足以促成上述关系,不管是什么原因 – 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等等。我们可能感觉到前世和这个人存在性伙伴关系的余 韵,在此世却不适宜。如果我们继续想着以前世的机缘为基础建立关系,那是不行的。在此世,我们必须改变这一关系的机缘。

如何看待对别人的责任和义务?

在一项关系中,责任和义务首先是一种强烈的意愿:“我愿意和你相伴此生”。佛教中有一个说法 – 一个很严厉的说法,但我认为其中 包含很多真理 – “轮回众生不可靠,他们处处是无明;此诚无可避免之,他们让你堕低趣。”他人会不可避免地让我们堕入低趣,因为他们愚昧,因为人人、包括 我们自身足有无始的无明。

如果我们在一项关系中诚以待人,我们希望和对方相互维系。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意愿。 现实是,我们有很多的无明和烦恼,他们也一样。我们不要自欺欺人地想着,我们双方都会达到尽善尽美,因为本不如此。我们会不可避免地使互相堕入低趣,尽管 我们努力不如此作为。我们同意将会为此努力,在别人出于无明而粗鲁行事时宽宏大量,因为其发生将不可避免。但我们无法保证这总是有效,我们对对方的耐心和 责任长存不息。我们谁也不是白马王子(白雪公主)。

从佛教的观点看,为建立一项关系作出努力、使之稳固、长久,这些做法有多少意义呢?

意义很多。因为关系不仅是培养各种积极品质的基础,也是检验我们我们所培养结果的平台。我们也可以努力饶益他人,为他人提供这一平台。因此,它颇有意义。

关键在于我们不要过分吹捧这种关系,或者认为这是万灵丹,从而放弃处理我们自身问题的责任。我们必须为自身努力。而人际关系可以用来支撑我们的藉以 为自身努力的情感基础,这会是颇为饶益的。然而,如果一项关系属于一种对抗或者极富执着,也可能成为羁绊。为了自身的努力,我们有时候需要靠自己。

就此当中有一点需要我作出说明。我一直怀疑,并且认为这样不会有多大助益,即在我们建立一项关系时说,“我心乱如麻,感情困扰太多,你也心乱如麻, 感情困扰太多。但我们会一起努力解决这个问题。” 这不可避免地会落于失败。如果我们之间确实存在问题,即便拥有和某人建立了关系这一情感支持,我们仍然需要在专业性帮助下自己为此努力。我们一定要避免产 生幼稚的想法,认为我们两个人就可以解决关系中的麻烦。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神经性的模式会取而代之。

总结

简而言之,这很重要,要认识一项人际关系是什么、不是什么、也将不会是什么;这很重要,要认识到所涉及的静态事项 – 例如一个人永远不会成为白马王子(白雪公主);这同样很重要,要认识有关无常的所有事实:

  • 因为人际关系有开始;它必然会有结束
  • 它会随着时间而变化
  • 它会有起有落
  • 它不会带来终极的快乐
  • 我们永远无法知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 它始终向其死亡迈进
  • 一项人际关系结束的机缘仅仅是一个条件而已;关系结束的真正原因在于其开始
  • 一项人际关系并不是我们生活中的唯一人际关系t
  • 虽然这一项人际关系结束了,我们对生活的体验仍将持续
  • 我们对人际关系的无明是无始,但是有终的。这一关系不会自然产生,而需要我们有意为之。
  • 简单地说,存在正见的能力。因此,如果我们祛除无明,基于现实性的正见将伴随我们终生。

这些只是从非常深奥的佛教关于现象 – 存在的、不存在的、静态的、非静态的 – 的分析中演绎出来的几点实用的点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