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201

簡單來說,菩薩是一位具有智慧與慈悲,並愛護一切眾生之者。當然,世上聰明善良的人何其多,那麼他們與菩薩有何不同呢?首先,菩薩不只是祝願他者安好,而且還知道許多善巧方式,能夠真正幫助結束對方的痛苦,此外自身也孜孜不倦地努力去實際幫助所有眾生。菩薩了解一切問題的最根本所在,並且有信心能夠斬斷這個根源,使得眾生不會再有任何麻煩的出現。正是這種智識與目標,使得菩薩的慈悲如此強而有力。

「菩薩 (bodhisattva)」一詞源自兩個梵文:「菩提 (bodhi)」是指「覺悟」,而「薩埵 (sattva)」是指「有情」。在早期佛法教義中,「菩薩」這個詞彙是被用來形容釋迦牟尼佛成道之前的狀況。例如,在佛陀本生故事裡,他就被描述為菩薩。因此,如同佛陀一般,其在生生世世中付出了不可思議的努力與精力以求獲致證悟,菩薩就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而讓自己踏上證悟旅途之者。他們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意識到自身仍有許多侷限。儘管他們知道很多幫助他者的方式,但卻無法完全認清哪一種方式才是最佳適合於對象本身。唯有佛才能明瞭一切。所以,在盡其所能給予幫助之際,他們也更加努力欲使自身成佛。

菩薩發願為一切眾生之解脫而努力著。因此,他們的最終目標不僅只是為了自身而獲得證悟,更是為了幫助所有眾生而獲致證悟。由於他們的大悲心,所以延遲了自身開悟以便幫助他者,並被視為是心靈嚮導與庇佑護者。

菩薩的修行與特質

菩薩在某些程度上,具有與佛陀圓滿特質的相同部份。他們進一步加以修習,使之趨近證悟,並有助於自身更加利益他者。以下是菩薩具有的一些特質表現:

  1. 慈悲–菩薩愛護一切眾生。我們大多數人都把自己放在第一位,但菩薩卻是把他者放在自身之前。他們就像母親,看待所有眾生為自己最親愛的獨生子女。當孩子生病時,母親不忍見到孩子受苦,便會盡一切努力給予幫助。同樣地,菩薩也不忍心看到我們大家受苦。他們不僅希望平等地照顧每個對象,也會隨時隨地盡其所能幫助我們。
  2. 智慧–菩薩能夠辨識何謂利害關係。他們亦能區分真相與幻想。這些深刻見解使之得以引導他者邁向解脫。
  3. 方便–菩薩善於知曉如何幫助他者,並且使用各種方式加以進行。
  4. 慷慨–菩薩在物質財富及時間精力方面都是慷慨的。他們願意奉獻自己的一切來幫助他者,且不執著於自身所有或成就。
  5. 耐心–菩薩對於自己及他者都很有耐心。他們明白通往證悟之道是漫長的,但在自身步履前進之際,仍願意花時間來幫助他者。
  6. 德行–菩薩致力於道德行為,這意味著他們避免去做傷害他者的行為,且培養利益一切眾生的舉止。
  7. 勇氣–菩薩是勇敢無畏的,願意面對障礙和挑戰以便幫助他者。他們不害怕處理艱困情況或冒險造福他者。

中國四世紀麥積山石窟的菩薩雕像。

當代菩薩的行為舉止

一位菩薩示現的最佳範例就是第十四世達賴喇嘛尊者。尊者從清晨至深夜,不知疲倦永不停歇地持續工作著。他每一天的日子從凌晨三點開始,先進行數小時的靜坐修行,然後把當天的剩餘時間用於會面及幫助他人。

有一次,尊者長途跋涉來到了斯皮提。那時候,他傳授法教已有數日,因為說的太多導致嗓子都啞了。因為不想讓他更加勞累,所以只先請他上座,向大眾給予慈悲六字大明咒的口傳,於是他便同意了。但當傳法開始時,他說雖然我讓他要輕鬆點,但他睡得不錯,因為不想浪費眾人的時間,所以還是決定繼續說法。然後便連續講了近三個小時的《功德之本頌》,期間他的嗓子竟也逐漸恢復。

傳法結束後,我護送他回到他的房間,在脫下外袍靠在沙發上後,他便說我可以離開了,因為他覺得很累。但我卻在他的臉上看不到一絲疲憊;事實上,我見到的只有一張充滿活力的臉龐。我覺得沒有一位八十歲的普通人能夠做到這般程度。達賴喇嘛尊者真是了不起!

我想知道這背後的秘訣是什麼。這無非就是慈悲吧。他孜孜不倦地努力幫助他者,得以永遠擺脫痛苦。我們可以打個四、五個小時的電玩而不會累,但他卻認為唯一有益的事情就是幫助他者,所以他不感到疲倦。若欲觀察菩薩的品質─慈悲、智慧、勇氣等等─我們便可以清楚地看到,毫無疑問地,尊者就是其中之一。

結論

菩薩是強而有力又具慈悲的嚮導,能夠幫助其跟隨者走上證悟之道。通過他們無私的行為和教導,他們成為了佛弟子們的榜樣,並激勵我們於自身中培養出同樣的品質。於是,菩薩持續在世界各地數百萬佛教徒的精神生活裡,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為那些想要在自身生活中尋求獲得更大智慧與慈悲的人們,提供啟發與指導的來源。

從表面上看,沒有辦法知道某人是否為菩薩,但事實上,我們每個人自己都可以成為菩薩。如果我們努力成佛的目的是為了能夠幫助一切眾生,那麼我們就是菩薩。假使我們不僅有願力還有能力去幫助他者,並花時間和精力為所有眾生服務,那該有多好啊。如果我們真想利益他者,就必須首先成為菩薩,然後持續努力成佛。如此一來,那就沒有什麼能讓生活變得更有意義的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