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苦諦之教義來自尊貴的貢唐倉大師(藏文:Gung-thang-tshang dKon-mchog bstan-pa'i sgron-me)(1762-1823年 )之《經驗老人之勸世箴言》(藏文:Nyams-myong rgan-po'i 'bel-gtam)。書中收錄了很多寓言。這些寓言出自佛經,以韻文形式連貫成故事。故事的主旨在於幫助我們培養克己功夫和尋求解脫之決心,總之,為使眾生獲得覺悟的菩提之心預備資糧。
向清潔無污的佛陀致敬,他成功擺脫了無法駕馭的轉生之種子,這種子源自生生不息的羯磨之力和諸煩惱,他也因之不再經歷老、病、死之苦厄。
在遼闊、曠寂、輪迴、荒蠻的輪迴之原野,住著一位老者。一個少年來拜訪他。少年對自己的年少和健康頗為自得。他們談論如下:
“哎呀,老頭子!你的言行舉止為什麼那麼與眾不同呢?”
老者回答說,“如果你認為我言行舉止和別人不一樣,不要以為你在天馬行空。像我一樣躺在地上,聽我說吧。”
有些年輕人認為年老是老年人的事,永遠不會發生在他身上。他們自以為是,對與老人交往毫無耐心。
老者繼續說道,“幾年前,我比你更體魄強健、英俊瀟灑、精力充沛。我也並非生就如此。那時侯,如果跑起來,能抓住飛跑的馬。”
大多數老人都如是說。現在永遠沒有過去好。
“那時候,如果抓東西,我能徒手捉住草原上的犛牛。我身體矯捷,輕靈如燕凌空。我身體康健,如同神仙年少。我穿著最鮮麗的衣服,戴上各種金銀飾物。盡情享用佳餚糖果,騎上高頭駿馬。我幾乎不會無所嬉戲玩樂地獨處。我幾乎無福不享。”
“那時候,我從未想過人生無常或此生有盡。我也沒想過會遭受現在的衰老。”
我生活過的一個地方,曾經有一個年輕人,生活奢侈,沉湎於享樂。然而他日見衰老,彎腰駝背,財富萎縮。他向朋友們訴說,“我從來沒想到,垂暮之年來得如此迅疾。”
“和朋友嬉鬧、聚會玩樂、盡情玩鬧,在笑聲中老年會悄然蒞臨、控制住你。”
格西噶瑪巴說,“我們自當慶幸,老年杉杉來遲。如果它驟然而至,必然無法承受。如果而立之年,一覺醒來發現自己成了耄耋老人,我們可能不敢再正視自己了。我們不了解年老一事。對我們而言,如何變老完全是一個謎。如果突然發現自己已經老了,要接受這一現實需要時日。儘管說死前修行數小時佛法於我們有利益,念頌經咒需要體力合宜。因此乘年輕時開始密修非常重要。”
“老了照鏡子時,我們不喜歡自己的樣子。那時侯的我們身心都是衰弱的。從頭到腳,我們的整個身體都在衰退。我們垂著腦袋,如同接受持久的灌頂。”
“我頭上不見青絲,全是白髮,這不是純潔的信號,這是出自死神之口的霜箭射中了我的頭顱。我額頭的皺紋也不是胖嘟嘟的嬰兒吃奶時擠堆的,這是死神之使來告知我年歲的次數。我瞇著眼睛並不是因為煙熏,這表明我視力減退了。我盡力將手放在耳朵邊去聽,這並不是我想說悄悄話,這表明我聽力減退了。”
“我流口水、流鼻涕,它們可不是珍珠面飾,這是老年的陽光融化青春活力之冰的緣故。掉牙也不是小孩兒換新牙,這表示咀嚼的工具壞掉了,死神正將它們取走。說話時候口水亂淌,這不是要去洗滌塵土的淨水,這表明我已經說無話可說了。當我說話斷斷續續、結結巴巴時,並不是我在說什麼外國話,這只表明我的舌頭已經因為無聊的閒話疲憊不堪了。”
“我面目變得醜陋,這不是我打算把我自己藏在猴子麵具之後。這表明我所借居的皮囊完全衰弱萎縮。我腦袋不斷搖晃,這不是說我不同意你,這表明死神之鞭打在頭上的神力使我不勝負荷。我佝僂而行,那不是在找丟失的針頭,這清楚明示我體內器官已經衰退。”
“我四肢並用地起床,這不是我在模仿哪個四足獸。這是因為我的雙腿已經力量不逮。我坐時(一屁股落座),像一個掉落的袋子。這不是說我對朋友生氣了,我已經無法駕馭自己的身體。”
“我走路慢騰騰,並不是我想裝自己是個大官僚。這是因為我已經完全喪失了身體的平衡感。我的手在抖,這不是我在招呼要什麼東西。這是對死神要從我身邊帶走一切的恐懼的表現。我只能吃喝少許,這不是因為我吝嗇或小氣,這表明我身體消化能力的減退。我穿著不多,這不是我打算要模仿健兒好手,是因為我身體虛弱,穿任何衣服都是負擔了。 ”
“我吸氣困難。呼吸時有時無時,並不是我在通過念經咒治療病人。這表明我身體虛弱、精力枯竭。我無所事事或很少活動,這不是我有意控制我活動量。這是因為老年人活動能力有限。我健忘,著不是我認為別人沒什麼重要的(值得我去記憶),或者我看不起人家。這表明我的記性退化了。”
“唉,年輕人,不要捉弄嘲笑我。我現在遭遇的人人概莫能外,都要經歷。你等著瞧吧,三年後,年老的第一個信使會來造訪你。你不會相信,也不會喜歡我所說的一切,但你會通過經歷了解它們。經過這五種衰退,你將有幸和我一樣蒼老。即便你能活的和我一樣長久,你說的也不會比我多多少。”
少年回答道,“與其像你這樣長命、這樣醜陋、被別人遺棄、與野狗為伴,不如死了更好。”
老人笑了。 “年輕人啊,你好無知愚昧,幻想長命快樂而青春永駐。死亡聽起來何其簡單,但並不容易哩。要死得安詳、死得快樂,你得是這樣的人:不曾接受取之無道或者有違十善行的供養,聆聽了足夠的佛法教誨、觀想和禪修。如是,死亡方能簡單。”
“然而,我不這樣想。我沒有信心,沒有善行。我害怕死亡,為能苟存一天而滿懷感激。我非常希望每天能得以苟活。”
少年想法有所改變,說,“老人家,你說的都對。別人告訴我的有關老年的苦難和我在你身上見到的一樣。你對年老的說法對我很有裨益。年老的苦難讓我心神不安。啊,智慧老人啊,如果你聽說過逃避年老的方法,請不要將它秘而不宣,請你和我共享,也告訴我吧。”
老人欣喜地說道,“的確有一個方法。如果你掌握了此法,很容易做到長生不老。通過些許努力,我們可以迅速解脫年老之苦厄。儘管凡為人所生者必當有一死,老而後死的人卻極少。許多人都是沒有來得及到老年就死了。這一方法出自佛陀教法。當中有諸多獲得解脫修成覺悟的方法,也就是說,能脫離生、老、病、死。但是,我們沒有修習此法。”
曾經在一座寺院裡,有一位自學成才的喇嘛。他在寺院里地位較低,大多數喇嘛並沒在意他。有一次,眾喇嘛在討論寺院的將來。這位喇嘛說準備些繩子和木板做捆紮屍體用。大家都很生氣,說他的話很不吉利。接著他們又討論每個人應該如何幫助寺院。他說禪修無常。通過這些言辭,他大大地教導了眾喇嘛。後來,歷輩達賴喇嘛對這位喇嘛讚揚有加。一個人要為將來做準備,則需為死亡做準備。
“人人想著長生不老和獲得長生不老的方法。但是有生無死是不可能的。即便千千萬萬圓滿覺悟者,包括佛陀釋伽牟尼,無不示寂。至於歷代菩薩和上師,只有其名永存。世界之歷史亦然。那些歷史名人都成枯骨。因此,我們必須記住這一現實 – – 死亡近在咫尺。即便是當今之大德,也有一死。今天降生的嬰孩,百年之後都是亡者。因此,年輕人啊,怎麼期望就你一個人可以長生不老呢?因此,明智的是,精神上為死亡做準備吧。”
“金錢和感官享受都不能使生命長久。如果你心懷自信,知道你此生中需要什麼,那麼隨著你身體漸老,心智將更快樂年輕。如果你感官上大肆享受而生活空洞,那麼越老會越痛苦。你必須像旅途中人一樣流浪,籍此分散對死亡的恐懼。另一方面,即使你心懷只有些許自信,距離死亡越近,你越會感覺自己如同返回快樂家園的浪子。你不會反感死亡,而是期待綿延不絕的生活之快樂。”
曾經有一位偉大的精神導師說過,“我無所擔心,因為我對自身將來的轉生完全有信心。死亡可以隨時降臨,我歡迎它。”
“既然死亡不可避免,那麼讓我們為此做點什麼,而不是坐以待斃。生而為人,我們就擁有試以眾多方法的智慧。年輕人啊,即使佛陀也無法給予你更加具體入微的指引了。這是我的肺腑之言。儘管這是我的由衷勸勉,切不要只依我一己之言,你要自己作出分析。去修行不老之法吧。有諺語說,'聽別人的話,拿自己的主意'。如果你要眾人為你出主意,眾人會給你各不相同的建議。”
年輕人說道,“你說的很正確,使我獲益非淺。但是,近幾年,我無法去做這些事情。我還有別的事要做。我有一座很大的莊園,還有很多財富。我必須經營我的生意、照看我的財產。過幾年,我一定再來看你。那時候,我就可以修行了。”
老人很不高興地說,“這樣的話,你剛才說的全是了無意義的空話了。我也有過和你一樣的事,和你一樣的想法,但我也什麼都沒做成卻已垂垂老矣。我知道我說的無濟於事了。今後幾年需要處理的事永無窮盡。你只能日復一日地推脫。今後幾年需要處理的事就像老人的白髮,今天剃光了,明天長出得更多。明日復明日,很快你會發現生命已到盡頭了。人人受此推託佛法修行想法的愚弄。對你修行佛法,我一點信心都沒有。因此,我們談話,全是浪費。回去做你想做的吧,我要念嘛尼(經咒)了。”
年輕人很感意外,也覺得有傷自尊。他說道,“你怎麼想到給我說這些話呢?請告訴我,此生如何才能盡快完成世俗之事?”
老人笑了,“既然你問我這些問題,因此我想我得答复你,完成這些俗事得需多長時日了。南方住著死神,他才不關心你是否做完事情了哩。他隨心所欲。如果你和他能關係友好,得到他的容諾,一生中可以完成些事情,那麼你就有空了。否則你永無閒暇。人有茶喝到一半時候、飯端到桌子上的時候、走路的時候就死了,甚至來不及聞一聞死亡的氣息。”
“這種事可能在任何人身上會發生,即便你是高僧大德。許多高僧大德的教義並沒有完成,著述未竟就圓寂了。因此,死神來臨時你不能說'我有一座很大的莊園,還有很多事要做。'在他跟前,你沒什麼可好誇耀的,只能放棄一切。在這點上,我們都無能為力。我們無法決定壽數。因此,如果你能行動,現在就開始修行吧。這才是有意義的。否則你的財富毫無意義。但是現今,少有人會告訴你什麼對你有益。聽從真誠良言的人更少。”
年輕人深有觸動,對老人心生無限敬意,他後退了幾步,然後給老人叩首行禮,說道,“沒有金幢護身的喇嘛、格西或瑜行者有您這樣深沉的教誨了。您外表只是一位其貌不揚的老者,但實際上是一位偉大的精神夥伴。我向您保證,對您所教誨的,將來我會盡我所能去修行。請給我更多的教導吧。”
老人表示同意接受年輕人的請求。他說道,“我知道的不多,但我經驗豐富,可以據此教你。最困難的是做好開頭,立身佛法。等到老了才開始修行會更吃力。因此,年輕時就開始修行很重要。”
“年輕時記憶鮮活,思維活躍,有精力通過身修積修善業。年輕時你的氣力和脈力都很強健,利於念頌經咒。如果年輕時就能夠斷絕對外物的貪和執著而獻身精神修持,則貴不可言。一旦領受佛法,理解其精義、深入其精神,那麼你之所為、所言、所思,具是佛法。”
米拉日巴和熱譯師同樣說過,“我的食、行、坐、睡具是佛法修行。”
“佛法並沒有嚴規苛則。因此,且勿思慮過多,也不要思維善變。從現在開始,一心專注佛法。心思不可瞬息即變。從現在開始投身佛法修持,自身至言至意。”
接著,老人告訴年輕人修持佛法必須的事,“首先,找一位勝任的上師,全身心依止上師。你能饒益他人的程度取決於找到一位合宜的精神導師以及與他心意無間的緊密關係。”
阿底峽尊者很強調這一點。他常說,他對的他一百五十五位上師都同樣全身心地依止。
“然後,你當注意信守諾言和誓言,力行十善行。愛護它們,如同愛護你的眼睛。斷絕對此岸世界的執著,如同野象掙斷鎖鏈。聽聞、觀想、禪修,三者同修。再通過七肢修行加以支護。這就是積修正力善行的方法。完成這些,佛性就在你的指尖(比喻佛性之親近可得)。”
五世達賴喇嘛說過,如果上師、弟子俱相勝任,成佛即在掌中。米拉日巴也說過,如過上師、弟子、佛法修行俱相勝任,則佛法在此而不在他處。但是應強調,上師必當合宜。
“幸福在於斯,快樂在於斯。親愛的孩子,如果你這樣修行,你的所有願望都將得以實現。”
上述教導對調服思維極其有益,能使頑劣思維和順。諺語說,“不要像裝酥油的皮袋,不要像溪流裡的礫石。”不管裡面裝上多少酥油,皮袋不會變柔軟;不管在溪流里呆多長時間,礫石不會變柔軟。
從當天起,年輕人開始修行脫離無常幼稚的八俗世情的純淨佛法。
我們需要同樣如此。聽到的教法越多,越需要我們通過這些教法進行修行,而不是像溪流中的礫石一樣頑冥不靈。
老人說道,“這些教義是我聽我精神導師說的,也來自我的經驗。但願能夠饒益無盡眾有情,以為它們的快樂。”
著者結語:
儘管我修行些微、缺乏佛法歷驗,然而,由於眾有情禀賦有異,上述教義可能只會饒益部分有情。我心懷饒益部分有情之思維的願望,動機純潔、滿懷真誠,寫下上面的話。上述關於人生無常的教義並不是我突發而想的言說,都是基於聖天菩薩的《四百論》。